资源简介 第二章 声现象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叙述正确的是( )A.手拍桌子,桌子振动发声 B.有些乐器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C.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空气中声音每秒一定传播340m2.在学校组织的地震疏散演练中,随着警报声响起,各班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迅速身体卷曲,双手护头躲到桌下、墙角、三角区域等地做好避震准备,下列关于该警报声,说法正确的是( )A.警报声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C.警报声是超声波 D.警报声能传递信息3.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也停止运动。此现象表明声音( )A.由物体振动产生 B.可以通过气体传播 C.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响度越大,声速越大4.小曾同学在跨学科实践活动课中展示了小组自制的简易“古筝”,并对其原理进行了讲解,请你指出哪一项是错误的( )A.琴弦越粗,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B.手按弦左边使其更紧,拨动弦右边响度变大C.移动中间琴码位置,改变弦长从而改变音调D.共鸣箱把声音放大、美化,让音色更加饱满圆润5.题图为学校附近的禁止鸣笛标志,右图中控制噪声的措施与其相同的是( )A.道路两边植树 B.摩托车安装消声器C.设置隔音墙 D.佩戴隔音耳罩6.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延长音叉振动的时间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将音叉的振动传递给小球7.小敏了解到:声音波形图的纵向上下宽度、横向疏密程度分别反映了声源振幅大小和振动快慢。依据如图所示的四个声音波形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甲和丙音调相同B.甲和丁音调相同C.丙和丁响度相同D.乙和丁响度相同8.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如图甲所示,航母舰载机引导员戴上耳罩,是为了消除噪声B.如图乙所示,a、b两个音叉的波形图不同,但音调相同C.如图丙所示,噪声监测仪既可以监测噪声的强弱,又可以防止噪声的产生D.如图丁所示,用超声波清洗精密器械,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的特性二、填空题9.小赵在学习时听到广场传来跳舞的音乐声,她关上窗户是为了在 减弱噪声;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病人体内的结石,这是因为声音能传递 。10.可以利用声传递 ,如回声定位。可以利用声传递 ,如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利用回声定位和速度公式可以测距离(如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潜水艇位置等)。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多孔或柔软的物质会被吸收。11.如图甲所示,玻璃罩中的闹钟由于敲击使铃碗 产生铃声,从玻璃罩里向外抽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此现象可推理得出 不能传声;图乙是海豚靠发出 发现鱼群。12.各种管乐器在演奏时,乐音是通过 传到人耳的.在进行管乐器的演奏过程中,当用手指堵住管上不同位置的孔时,就改变了振动部分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了所产生的乐音的 .如图甲、乙所示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 是噪声的波形,图 是乐音的波形.13.如图所示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箜篌”,又称坎侯或空侯,其琴弦一般系在敞开的框架上。用手指拨弹通过琴弦的 会发出优美的声音,拨动不同的琴弦,发出声音的 不同,区分“箜篌”和古筝依据 不同。三、作图题14.图甲是某声波的波形图,在图乙作出一列响度与甲相同而音调低于甲的声波图形。四、实验题15.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图中的两个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它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这是物理实验探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称它为 法;(2)如图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 (选填“变大”或“变小”),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真空 (选填“能”或“不能”)传声。16.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这说明 。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便于观察,这种方法叫做 (选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图②说明 可以传声。(2)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3)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 。(4)如图⑤所示,用尺子作乐器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实验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 有关。(5)如图⑥所示,在一个正在发声的喇叭上放上一些泡沫小球,调节音量开关,逐渐调大音量,看到泡沫小球跳得变高,实验表明响度的大小与 有关。五、计算题17.2024年3月28日,“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返回海南三亚,此次科考历时50天,顺利完成中国—印度尼西亚爪哇海沟联合深潜任务。“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完成了在爪哇海沟的22个潜次任务,其中14次下潜超过6000米水深,6个潜次任务由来自中国与印尼双方的科考队员共同完成。“奋斗者号”某次下潜作业时,从接触水面开始以10m/s的速度匀速下潜,40s后悬停,悬停时向海底发射一束超声波,6s后收到回波信号。(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为1500m/s)求:(1)“奋斗者号”在40s内下潜的深度。(2)“奋斗者号”悬停处距海底的距离。(3)若“奋斗者号”从悬停处以5m/s的速度继续匀速下潜,到达海底需要的时间。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A【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手拍桌子,桌子由于振动而发声,故A正确;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乐器不振动,就不发出声音,故B错误;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波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所以空气中声音每秒不一定传播340m,故D错误。故选A。2.D【详解】A.警报声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故A错误;B.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种类与温度有关,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故B错误;C.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超声波的振动频率大于20000Hz,同学们能听到警报声,说明警报声不是超声波,故C错误;D.各班学生听到警报声响起,立即进行避震演练,说明警报声能传递信息,故D正确。故选D。3.A【详解】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所以声音消失,乒乓球也停止运动,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4.B【详解】A.琴弦越粗,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手按弦左边使其更紧,拨动弦右边,振动更快,音调变高,故B错误,符合题意;C.移动中间琴码位置,改变振动部分的弦长,振动快慢改变,从而改变音调,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音色与发声体的材质、构造有关,共鸣箱把声音放大、美化,让音色更加饱满圆润,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5.B【详解】控制噪声的途径有: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以及人耳处;禁止鸣笛,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A.道路两边植树,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B.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符合题意;C.设置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D.佩戴隔音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6.B【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冲锋号发出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用力吹响冲锋号改变了声音振动的幅度,即振幅,是改变了发出声音的响度,故B正确;C.冲锋号喇叭口的作用是减少声音的分散,集中朝一个方向传播,这样可以增大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D.战士们能分辨出是冲锋号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故D错误。故选B。7.B【详解】A.“脆如银铃”是指声音的音色好,故A错误;B.“震耳欲聋”是指声音大,即声音的响度大,故B正确;C.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识别的,故C错误;D.“引吭高歌”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D错误。故选B。8.C【详解】由于音叉振动的幅度过小,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和区分,所以用“转换法”将这个实验效果进行放大;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音叉的振动将轻质小球弹开,即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成轻质小球的振动,便于观察,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 C。9. 传播过程中 能量【详解】[1]听到广场传来跳舞的音乐声,关上窗户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2]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10. 信息 能量【详解】[1]回声定位是利用声传递信息。[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超声波具有很强的能量;如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11. 振动 真空 超声波【详解】[1]玻璃罩中的闹钟由于敲击使铃碗振动,这种振动进而产生了我们听到的铃声。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当我们从玻璃罩里向外抽气时,发现铃声逐渐减小。这是因为随着空气的减少,声音传播的介质(空气)变得稀薄,导致声音的传播受到阻碍,铃声因此减弱。由此现象,我们可以推理出真空是不能传声的,因为在真空中没有声音传播的介质。[3]海豚是海洋生物中非常聪明的一种,它们能够发出超声波来发现鱼群。超声波是一种频率高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范围的声波,它具有方向性好、穿透力强的特点。海豚通过发出超声波,并接收这些声波遇到鱼群后反射回来的回声,就可以判断鱼群的位置和大小。12. 空气 音调 乙 甲【详解】试题分析: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各种管乐器在演奏时,乐音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在进行管乐器的演奏过程中,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空气柱的长度有关,当用手指堵住管上不同位置的孔时,就改变了振动部分空气柱的长度,从而乐音的音调.从物理学区分:乐音是由于物体做有规律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而噪声是物体做无规律振动而产生的声音.故在如图甲、乙所示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图乙是噪声的波形,图甲是乐音的波形.考点:声音的传播,乐音的特性——音调,乐音与噪声的区别13. 振动 音调 音色【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用手指拨弹通过琴弦的振动会发出优美的声音。[2]不同的琴弦松紧程度、长短等不同,拨动不同的琴弦时,振动频率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3]不同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可以依据音色来区分“箜篌”和古筝。14.【详解】音调相同,即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相同,响度相同,振幅相同;响度相同,振幅相同,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较低,如图所示15. 振动 转换 变小 不能【详解】(1)[1][2]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可以得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用悬挂着的乒乓球将音叉的振动放大,用到转换法。(2)[3][4]如图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玻璃罩内空气逐渐减少,听到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推理:如果玻璃罩内没有空气,将听不到声音,说明了真空不能传声。16.(1)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显示音叉的振动 转换法 固体(2)空气(3) 小 真空不能传声(4)发声体振动的频率(5)振幅【详解】(1)[1][2][3]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这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显示音叉的振动,便于观察,这种方法叫做转换法。[4]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是较大的物体,发声振动不易观察,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说明固体可以传声。(2)由实验现象知道,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我们并没有直接敲响左边的音叉,说明右边的音叉的振动传播到了左边的音叉,即实验能说明空气可以传声。(3)[1]根据实验现象知道,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听到的声音会逐渐变小。[2]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铃声,这说明真空不能传声,运用了实验推理法。(4)尺子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尺子振动快慢有关,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时,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5)调节音量开关,逐渐调大音量,响度变大,则看到小球弹起变高,实验表明: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通过观察小球得到结论的这种方法叫做转换法。17.(1)884m;(2)5200m/s,该金属管可能是铁材料制成的【详解】解:(1)由表中数据可知,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距离为s空气=v空气t空气=340m/s×2.6s=884m金属管的长度为s金=s空气=884m(2)根据题意可知,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时间为t金=t空气-Δt=2.6s-2.43s=2.17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为该金属是铁。答:(1)金属管的长度为884m;(2)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5200m/s,该金属管可能是铁材料制成的。18.(1)(2)(3)【详解】(1)根据求“奋斗者号”在40s内下潜的深度为(2)根据求“奋斗者号”悬停处距海底的距离为(3)若“奋斗者号”从悬停处以5m/s的速度继续匀速下潜,根据求到达海底需要的时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