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世贸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阶段教学质量监测化学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汕头市世贸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阶段教学质量监测化学试卷

资源简介

广东省汕头市世贸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阶段教学质量监测化学试卷
1.(2025九上·汕头期末)翻译《化学鉴原》并创造出氢、氧、钠等化学元素汉语名称的我国近代化学先驱是
A.徐寿 B.门捷列夫 C.屠呦呦 D.拉瓦锡
【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化学相关人物及贡献
【解析】【解答】翻译《化学鉴原》并创造出氢、氧、钠等化学元素汉语名称的我国近代化学先驱是徐寿,所以答案选A。
【分析】根据对化学史中各位科学家贡献的了解来判断。
2.(2025九上·汕头期末)正确选择实验试剂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是一项基本的实验技能。在进行“石蜡的熔化”实验时,需要注意
A.排风 B.用电
C.锐器 D.热烫
【答案】D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石蜡的熔化”实验是用沸水加热石蜡,沸水温度高,实验时要注意防止热烫,所以答案选D。
【分析】分析“石蜡的熔化”实验的操作(沸水加热),判断实验中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热烫)。
3.(2025九上·汕头期末)化学符号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符号中,表示3个氧原子的是(  )
A.3O2 B.O3 C.3O D.2O3
【答案】C
【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A、3O2表示3个氧气分子,不符合题意;
B、O3表示一个臭氧分子中含有3个氧原子,不符合题意;
C、3O表示3个氧原子,符合题意;
D、2O3表示2个臭氧分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元素符号表示元素的一个原子,元素符号前加系数表示多个原子分析。
4.(2025九上·汕头期末)铊是一种无色、无臭的剧毒金属,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下列关于铊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符号为TL B.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81
C.1个铊原子的质量为204.4 D.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204
【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铊元素符号是Tl,不是TL,错误。B、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81,原子序数 = 核外电子数,所以核外电子数为81,正确。
C、204.4是相对原子质量,不是1个铊原子的实际质量,错误。
D、中子数约为204.4 - 81=123,不是204,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各部分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结合原子中原子序数 = 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来判断。
5.(2025九上·汕头期末) 火力发电厂的燃料主要是煤,煤燃烧排放的SO2、NO2等污染物污染空气。某发电厂处理NO2的反应原理为CH4+2NO2=CO2+X+2H2O,则X的化学式是(  )
A.N2 B.C C.CO D.O2
【答案】A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CH4+2NO2=CO2+X+2H2O 中,反应前有1个C原子,4个H原子,2个N原子,4个O原子,反应后有1个C原子,4个O原子,4个H原子,则X中含有2个N原子,X的化学式为N2,故选A;
故答案为:A。
【分析】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6.(2025九上·汕头期末)下列自来水生产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静置沉降 B.砂池过滤 C.投药消毒 D.送水到家
【答案】C
【知识点】水的净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静置沉降是大颗粒沉淀,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砂池过滤除去悬浮物,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投药消毒使蛋白质变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送水到家是水的位置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分析】根据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和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本质区别,分析自来水生产各过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7.(2025九上·汕头期末)下列保护水资源的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A.公共厕所使用节水龙头 B.用淘米后的水浇花
C.给农作物浇水采用喷灌 D.工业污水直接排放
【答案】D
【知识点】保护水资源
【解析】【解答】A、公共厕所用节水龙头,能减少用水量,合理。B、淘米水浇花,实现水的重复利用,合理。
C、农作物浇水用喷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合理。
D、工业污水含污染物,直接排放会污染水体,不合理。
故选D。
【分析】根据保护水资源的措施(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分析各选项是否合理。
8.(2025九上·汕头期末)用如图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目的是探究水的组成
B.水中加入NaOH作为催化剂
C.正负两极产生气体的质量比为2:1
D.负极产生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答案】A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
【解析】【解答】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探究水的组成,正确。B、水中加NaOH是增强导电性,不是作催化剂,错误。
C、正负两极气体体积比为1:2,质量比为8:1,不是2:1,错误。
D、负极产生氢气,能燃烧,正极产生氧气,可使带火星木条复燃,错误。
故选A。
【分析】根据电解水实验的原理、现象(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及各物质的性质(氢气可燃性、氧气助燃性)判断。
9.(2025九上·汕头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氮气的质量分数为78%
B.在房间里放一盆水可以防止煤气中毒
C.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元素
D.防止金属腐蚀是保护金属资源的唯一途径
【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合理利用金属资源;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解析】【解答】A、空气中氮气是体积分数约78%,不是质量分数,错误。B、煤气中毒由一氧化碳引起,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放水不能防止,错误。
C、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元素,正确。
D、保护金属资源还有回收利用、合理开采等途径,防止腐蚀不是唯一途径,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空气成分(体积分数)、煤气中毒原理(一氧化碳难溶)、地壳元素含量、金属资源保护途径的知识判断。
10.(2025九上·汕头期末)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氮气可用于包装食物 B.铜常用于制作导线
C.金刚石可用于切割玻璃 D.铅可用作铅笔芯
【答案】D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A、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包装食物,正确。B、铜有良好导电性,常用于制作导线,正确。
C、金刚石是天然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切割玻璃,正确。
D、铅笔芯是石墨和黏土制成,不是铅,该选项错误。
【分析】根据氮气(化学性质)、铜(导电性)、金刚石(硬度)、铅笔芯(成分)的性质和用途判断。
11.(2025九上·汕头期末)明代《天工开物》中绘有许多风箱(如图)。为保持冶炼炉内高温,需要不断拉动风箱,目的是
A.降低木材的着火点 B.提供充足的空气
C.增大木材间间隔 D.清除多余的可燃物
【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着火点是物质固有属性,不能降低,错误。B、拉动风箱能促进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空气,促进燃烧,保持高温,正确。
C、拉动风箱不能增大木材间隔,错误。
D、拉动风箱不能清除可燃物,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拉动风箱对燃烧的影响。
12.(2025九上·汕头期末)据报道,维生素C(C6H8O6)对人体有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每个维生素C分子由20个原子构成
B.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式为12×6+1×8+16×6
C.维生素C中C、H、O元素的质量比为9:1:12
D.维生素C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为:×100%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每个维生素C分子含6个C、8个H、6个O原子,共20个原子,正确。B、相对分子质量为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乘积之和,计算式为12×6 + 1×8 + 16×6,正确。
C、C、H、O元素质量比为(12×6):(1×8):(16×6)=9:1:12,正确。
D、氧元素质量分数计算公式应为16×6×100%/12×6 + 1×8 + 16×6,不是16×100%/12 + 1 + 16,错误。
故选D。
【分析】根据化学式的意义(分子构成、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元素质量比、元素质量分数计算)分析。
13.(2025九上·汕头期末)化学课程要培养核心素养。下列有关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正确的是
A.化学观念:C60是由碳原子构成的
B.科学思维:化学反应常伴随着能量变化,故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反应
C.科学探究与实践:利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D.科学态度与责任:实验后的废液集中回收处理,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答案】D
【知识点】绿色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C60由C60分子构成,不是直接由碳原子构成,错误。B、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反应,如冰融化吸热是物理变化,错误。
C、氮气和二氧化碳都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无法用燃着的木条鉴别,错误。
D、实验后废液集中回收处理,减少污染,符合绿色化学理念,正确。
故选D。
【分析】根据化学核心素养涉及的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方面的知识判断。
14.(2025九上·汕头期末)我国科研人员实现了用高效催化剂将甲烷与氧气在常温下制甲酸。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不变
B.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
C.参加反应的乙和生成的丁的质量比为16:9
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
【答案】B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解答】A、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可能改变,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正确。
C、由化学方程式。 参加反应的乙(O2)和生成的丁(H2O)质量比为(3×32):(2×18)=96:36 = 8:3,不是16:9,错误。
D、参加反应的甲(CH4)和乙(O2)分子个数比为2:3,不是1:1,错误。
答案是B。
【分析】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化学方程式,再结合催化剂的特点、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质量比、分子个数比)分析。
15.(2025九上·汕头期末)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B.探究白磷燃烧需要氧气
C.探究氧气浓度对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
D.探究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答案】C
【知识点】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金属活动性的探究;定性实验(控制变量、空白实验、对比实验)
【解析】【解答】A、该实验中,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但是有气体参与了反应,反应后质量增加,无法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A不符合题意;
B、左边烧杯白磷在水中不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但不燃烧;右边烧杯中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不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B不符合题意;
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氧气中氧气浓度比空气中氧气浓度大,说明相同条件下,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C符合题意;
D、铜、银都不与硫酸亚铁反应,无明显现象,说明铁比铜、银活泼;但该实验无法探究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控制变量法 :科学实验中,如果发现某个事物或问题有多个影响因素(即多个变量),常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把对多因素的研究分解成对多个单一因素的研究。即每次实验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称为自变量),而控制其他因素始终保持不变,从而可知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该事物(称为因变量)的影响,然后综合分析所有实验结果,得出最终结论。
16.(2025九上·汕头期末)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1)某保健食品中含有的“钙、铁、锌”等指的是   (填“原子”“分子”或“元素”)。
(2)自来水厂净化过程中利用   除去水中色素和异味;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有害,日常生活中常用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古代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保存至今的原因:   。
(4)生石灰(CaO)除湿防潮的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反应   (选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答案】(1)元素
(2)活性炭;煮沸
(3)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4)CaO+H2O=Ca(OH)2;放出
【知识点】硬水与软水;元素的概念;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解析】【解答】(1)保健食品中的“钙、铁、锌”指的是元素。
(2)自来水厂用活性炭除去水中色素和异味;日常生活中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古代墨书写的字画能保存至今,是因为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4)生石灰除湿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该反应放出热量。
【分析】结合化学与生活的知识,从元素概念、水的净化与硬水软化、碳的化学性质、生石灰的性质等方面解答。
(1)某保健品中的“钙、铁、锌”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钙、铁、锌”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2)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能吸附水中有颜色有异味的粒子;硬水含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长期饮用可能影响健康,在生活中煮沸可使部分钙、镁化合物沉淀(如碳酸钙),从而降低水的硬度;
(3)古代墨的主要成分是碳(炭黑),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不易与氧气、水等物质反应,因此用墨书写的字画能长期保存;
(4)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达到除湿效果,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此反应属于放热反应,会释放大量热量。
17.(2025九上·汕头期末)氢能有望在未来能源体系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制氢(图1)、储氢和用氢(图1)是目前重点关注的问题。
氢气的储存方式主要有金属氢化物储氢、低温液化储氢、高压压缩储氢、碳基材料储氢等。图2为一些储氢材料(以储氢后的化学式表示)的质量储氢密度和体积储氢密度。(已知:质量储氢密度=储氢后氢元素在储氢材料中的质量分数;体积储氢密度=储氢后单位体积的储氢材料中储存氢元素的质量)。
依据上文,回答问题。
(1)氢能具有的优点是   (写一点)。
(2)从节能的角度分析,最理想的制氢的方式是   。
a.光分解水 b.电解水 c.化石燃料制氢
(3)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低温或高压储氢的原理:   。
(4)用作碳基储基储氢材料的“碳纳米管”与金刚石都是碳的单质,但物理性质不同原因是   。
(5)分析图2,下列储氢材料中最理想的是   (填字母)。
a.LaNi5H6 b.LiAlH4 c.Mg2FeH6 d.Al(BH4)3
(6)氢氧燃料电池是将   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一定条件下,氢氧燃料电池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热值高(合理即可)
(2)a
(3)分子间有间隔,低温高压条件下分子间隔减小
(4)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5)d
(6)化学;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氢气的用途和氢能的优缺点;氢气的制取和检验
【解析】【解答】(1)氢能优点:热值高(合理即可)。
(2)最理想制氢方式:a(光分解水)。
(3)低温或高压储氢原理:分子间有间隔,低温高压下分子间隔减小。
(4)碳纳米管与金刚石物理性质不同原因: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5)最理想储氢材料:d(Al(BH4)3)。
(6)氢氧燃料电池能量转化:化学能转电能;反应方程式: 。
【分析】结合氢能的特点、制氢方式、分子性质、碳单质结构、储氢材料图表、燃料电池原理等知识解答。
(1)氢能是一种储量丰富、来源广泛、热值高的清洁能源,所以“氢能”具有的优点是氢气热值高(或来源广泛、储量丰富、燃烧只生成水,无污染等合理即可);
(2)a.光分解水,可以直接利用太阳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节能环保,符合题意;
b.电解水需要消耗大量电能产生氢气,不够节能,不符合题意;
c.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中会产生污染物,且化石能源为不可再生能源,不够节能环保,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分子间有间隔,低温高压条件下分子间隔减小,因此低温或高压储氢;
(4)用作碳基储基储氢材料的“碳纳米管”与金刚石都是碳的单质,但物理性质不同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5)从两个图中可以看出,Al(BH4)3作为储氢材料时,质量储氢密度体积储氢密度都最高,故储氢材料中最理想的是Al(BH4)3,故选:d;
(6)氢氧燃料电池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氢气燃烧生成水,方程式为:。
18.(2025九上·汕头期末)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取气体。
①仪器甲的名称是   。
②若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应在装置A的试管口   ,以防固体粉末进入导管。
③若实验室用装置BD制取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④装置B、C均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两者相比,装置C的优点是   ,不能用装置D收集可推其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在装置E中加入   用于检验CO2。
(2)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
①加湿仓内水的作用是   (写一点),图b中“O2通道”相当于图a中E装置的   (填“a”或“b”)端导管。
②10gNa2O2和10gCaO2固体与水作用生成氧气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c所示,若给鱼池增氧,应选的药品为   (填化学式)。
【答案】(1)水槽;放一团棉花;;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澄清石灰水
(2)加湿仓内水的作用是使氧气湿润(合理即可);a;CaO2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
【解析】【解答】(1)①仪器甲名称:水槽。
②高锰酸钾制氧气,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导管。
③装置BD制取氧气,反应方程式:。
④装置C优点:可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不能用D收集CO2,因为CO2能溶于水;检验CO2用澄清石灰水。
(2)①加湿仓内水的作用:使氧气湿润(合理即可);“O2通道”相当于E装置的a端导管。
②给鱼池增氧选CaO2,因其产氧持续时间长。
【分析】结合实验室制气的仪器、操作(高锰酸钾制氧的棉花)、化学方程式(过氧化氢制氧)、装置优缺点(C的控制反应)、气体性质(CO2溶于水)、检验方法(澄清石灰水)分析。
(1)①由图可知,图D中仪器甲的名称是水槽;
②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应在装置A的试管口放一团棉花,以防试管内固体粉末进入导管;
③B装置适用于固液不加热反应制取气体,适用于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④与B装置相比,C装置可将固体置于有孔隔板上,关闭弹簧夹,通过长颈漏斗添加液体,使固液接触,生成气体,装置内压强增大,将液体压入长颈漏斗中,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打开弹簧夹,气体导出,固液接触,反应发生,故装置C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不能用装置 D 收集CO2,可推其具有的物理性质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在装置 E 中加入澄清石灰水用于检验CO2,因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①加湿仓内水的作用是使氧气湿润(合理即可),图b中“O2通道”相当于图a中E装置的a端导管,这样可使氧气与水充分接触,起到湿润氧气的作用;
②由图c可知,相同质量的Na2O2和CaO2,CaO2生成氧气的质量大,且CaO2供氧时间长,反应速率适中,故应选的药品为CaO2。
19.(2025九上·汕头期末)在日常生活中能看到很多精美的金属蚀刻画。兴趣小组利用废弃的金属片进行制作金属蚀刻画的项目活动,请你一起参与下列任务。
任务一:到垃圾回收站筛选金属底板
(1)区分铝片和铁片的物理方法是   (写一种)。
任务二:预处理金属底板
用砂纸打磨掉铝片表面的氧化膜,用化学方法除去铁片表面的铁锈。
任务三:选择蚀刻液进行蚀刻
(2)首先将有镂空图案的不干胶保护膜(能隔绝蚀刻液与金属底板接触)分别贴到处理好的铝片和铁片上,然后将铝片浸入足量的甲蚀刻液中,将铁片浸入足量的乙蚀刻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小组同学看到铝片上有凹陷图案,没有附着物;铁片上出现红色附着物图案。则甲蚀刻液、乙蚀刻液分别是下列中的   、   (填序号)。
①硫酸铜溶液 ②硝酸银溶液 ③稀盐酸 ④氯化亚铁溶液 ⑤氯化钠溶液
任务四:金属蚀刻画的后处理
(3)将蚀刻好的金属片清洗掉废液,去掉不干胶保护膜,进行装饰。为防止铁片蚀刻画生锈,可采取的措施是   (写一种)。
任务五:废液回收利用
(4)铝片蚀刻废液处理,可加入足量铝片,得到   溶液,回收保存。
(5)铁片蚀刻废液处理,如图所示:
过程①和②都涉及的实验操作是   ,过程①加入的物质X是   ,过程②加入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其基本反应类型是   。
【答案】用磁铁吸引;③;①;保持铁片蚀刻画表面清洁干燥;氯化铝;过滤;铁;;置换反应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解析】【解答】(1)区分铝片和铁片的物理方法:用磁铁吸引(或比较密度等)。
(2)甲蚀刻液:③(稀盐酸);乙蚀刻液:①(硫酸铜溶液)。
(3)防止铁片蚀刻画生锈的措施:涂油(或刷漆等)。
(4)铝片蚀刻废液加足量铝片,得到氯化铝(或硫酸铝等,根据蚀刻液成分)溶液。
(5)过程①和②涉及的实验操作:过滤;物质X:铁;反应方程式: ;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分析】结合金属的物理性质(铁能被磁铁吸引)、化学性质(金属与酸、盐溶液的反应)、防锈措施(隔绝氧气和水)、金属回收的实验操作(过滤)及反应类型判断解答。
20.(2025九上·汕头期末)我国是世界上锌冶炼最早的国家。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有关“火法”炼锌的工艺记载是:“每炉甘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锌)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反应后生成一氧化碳)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定毁罐取出……即倭铅(锌)也。”此工艺过程分解模拟如图。(已知:Zn的熔点420℃,沸点为907℃。)请结合图文信息,分析思考,解决问题:
(1)炉甘石主要成分属于   (多选,填字母)。
a.纯净物 b.化合物 c.混合物 d.氧化物
(2)装入原料器之前,将炉甘石敲碎的目的是   。
(3)煤属于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其底铺薪”中的“薪”的作用是   。
(4)高温炉内,碳酸锌(ZnCO3)在高温条件下与煤的主要成分发生反应生成Zn和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CO3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
(5)冷凝器通过控制温度除去CO的同时液态锌流出,故温度应控制在   。
(6)我国古代冶锌晚于铁和铜,结合已知信息,分析说明其中的原因是   。
【答案】(1)ab
(2)增大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3)不可再生;作燃料,提供高温
(4)ZnCO3+COZn+2CO2;+4
(5)大于等于420℃,小于907℃范围内
(6)锌的化学性质比铁和铜活泼,更难冶炼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化石燃料的利用与保护
【解析】【解答】(1)炉甘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锌,属于纯净物、化合物,选ab。
(2)将炉甘石敲碎目的: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3)煤属于不可再生能源;“薪”的作用:作燃料,提供高温。
(4)反应方程式:ZnCO3+COZn+2CO2中碳元素化合价为+4。
(5)温度应控制在大于等于420 ℃ ,小于907 ℃ 范围内。
(6)古代冶锌晚于铁和铜的原因:锌的化学性质比铁和铜活泼,更难冶炼。
【分析】结合物质分类、反应条件优化(增大接触面积)、能源分类、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合价计算、金属性质(活泼性与冶炼难易)等知识解答。
(1)炉甘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锌(ZnCO3),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且由锌、碳、氧三种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但不属于氧化物(氧化物只含两种元素,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故选ab。
(2) 敲碎炉甘石可以增大其与反应物(如煤炭)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快反应速率,使反应更充分。
(3)煤是由古代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属于不可再生能源。“薪”的作用是作为燃料,燃烧产生热量,为反应提供高温条件。
(4)碳酸锌和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反应生成锌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CO3+COZn+2CO2,在ZnCO3中,锌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设碳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可得: (+2)+x+3×(-2)=0,解得x=+4,即ZnCO3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5)锌的熔点为420℃,沸点为907℃。在冷凝器中,需要控制温度使锌蒸气冷凝为液态锌流出,同时除去一氧化碳。因此,温度应控制在大于等于420℃,小于907℃范围内。
(6)锌的化学性质比铁和铜更活泼,因此在自然界中锌多以化合态存在,难以直接还原。而铁和铜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形式(如铜),也有较易还原的化合物形式[如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因此古代更容易冶炼铁和铜。
21.(2025九上·汕头期末)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图为兴趣小组绘制的铁的化学性质知识网络图。
(1)反应①中另一反应物可以是   (填化学式)。
(2)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利用反应②制取铜,称为“湿法炼铜”,该反应的现象是   。
(3)为了测定某生铁中铁的含量,该小组利用反应③的原理进行如下实验:将一定质量的生铁样品(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硫酸反应)放入足量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生成0.2g气体;过滤,将所得固体洗涤、干燥后称得其质量为0.2g。计算该生铁中铁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答案】(1)(或或)
(2)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3)解:设生铁样品铁的质量为x。
解得:
该生铁中铁的质量分数=
答:该生铁中铁的质量分数为96.6%。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反应①中另一反应物可以是CO(或C或H2)。
(2)反应②的现象: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3)设生铁样品中铁的质量为x。
解得:
该生铁中铁的质量分数=
【分析】结合铁的化学性质(与氧化物的还原反应、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与酸的置换反应),以及化学方程式计算(根据氢气质量求铁的质量,进而求质量分数)解答。
(1)反应①是氧化铁被还原为单质铁,则另一反应物可以是具有还原性的一氧化碳、碳或氢气。故填:(或或)。
(2)“湿法炼铜”是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现象是有红色固体析出(铜是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硫酸亚铁溶液是浅绿色的)。故填: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3)见答案。
1 / 1广东省汕头市世贸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阶段教学质量监测化学试卷
1.(2025九上·汕头期末)翻译《化学鉴原》并创造出氢、氧、钠等化学元素汉语名称的我国近代化学先驱是
A.徐寿 B.门捷列夫 C.屠呦呦 D.拉瓦锡
2.(2025九上·汕头期末)正确选择实验试剂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是一项基本的实验技能。在进行“石蜡的熔化”实验时,需要注意
A.排风 B.用电
C.锐器 D.热烫
3.(2025九上·汕头期末)化学符号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符号中,表示3个氧原子的是(  )
A.3O2 B.O3 C.3O D.2O3
4.(2025九上·汕头期末)铊是一种无色、无臭的剧毒金属,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下列关于铊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符号为TL B.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81
C.1个铊原子的质量为204.4 D.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204
5.(2025九上·汕头期末) 火力发电厂的燃料主要是煤,煤燃烧排放的SO2、NO2等污染物污染空气。某发电厂处理NO2的反应原理为CH4+2NO2=CO2+X+2H2O,则X的化学式是(  )
A.N2 B.C C.CO D.O2
6.(2025九上·汕头期末)下列自来水生产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静置沉降 B.砂池过滤 C.投药消毒 D.送水到家
7.(2025九上·汕头期末)下列保护水资源的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A.公共厕所使用节水龙头 B.用淘米后的水浇花
C.给农作物浇水采用喷灌 D.工业污水直接排放
8.(2025九上·汕头期末)用如图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目的是探究水的组成
B.水中加入NaOH作为催化剂
C.正负两极产生气体的质量比为2:1
D.负极产生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9.(2025九上·汕头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氮气的质量分数为78%
B.在房间里放一盆水可以防止煤气中毒
C.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元素
D.防止金属腐蚀是保护金属资源的唯一途径
10.(2025九上·汕头期末)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氮气可用于包装食物 B.铜常用于制作导线
C.金刚石可用于切割玻璃 D.铅可用作铅笔芯
11.(2025九上·汕头期末)明代《天工开物》中绘有许多风箱(如图)。为保持冶炼炉内高温,需要不断拉动风箱,目的是
A.降低木材的着火点 B.提供充足的空气
C.增大木材间间隔 D.清除多余的可燃物
12.(2025九上·汕头期末)据报道,维生素C(C6H8O6)对人体有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每个维生素C分子由20个原子构成
B.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式为12×6+1×8+16×6
C.维生素C中C、H、O元素的质量比为9:1:12
D.维生素C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为:×100%
13.(2025九上·汕头期末)化学课程要培养核心素养。下列有关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正确的是
A.化学观念:C60是由碳原子构成的
B.科学思维:化学反应常伴随着能量变化,故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反应
C.科学探究与实践:利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D.科学态度与责任:实验后的废液集中回收处理,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14.(2025九上·汕头期末)我国科研人员实现了用高效催化剂将甲烷与氧气在常温下制甲酸。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不变
B.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
C.参加反应的乙和生成的丁的质量比为16:9
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
15.(2025九上·汕头期末)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B.探究白磷燃烧需要氧气
C.探究氧气浓度对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
D.探究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16.(2025九上·汕头期末)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1)某保健食品中含有的“钙、铁、锌”等指的是   (填“原子”“分子”或“元素”)。
(2)自来水厂净化过程中利用   除去水中色素和异味;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有害,日常生活中常用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古代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保存至今的原因:   。
(4)生石灰(CaO)除湿防潮的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反应   (选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17.(2025九上·汕头期末)氢能有望在未来能源体系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制氢(图1)、储氢和用氢(图1)是目前重点关注的问题。
氢气的储存方式主要有金属氢化物储氢、低温液化储氢、高压压缩储氢、碳基材料储氢等。图2为一些储氢材料(以储氢后的化学式表示)的质量储氢密度和体积储氢密度。(已知:质量储氢密度=储氢后氢元素在储氢材料中的质量分数;体积储氢密度=储氢后单位体积的储氢材料中储存氢元素的质量)。
依据上文,回答问题。
(1)氢能具有的优点是   (写一点)。
(2)从节能的角度分析,最理想的制氢的方式是   。
a.光分解水 b.电解水 c.化石燃料制氢
(3)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低温或高压储氢的原理:   。
(4)用作碳基储基储氢材料的“碳纳米管”与金刚石都是碳的单质,但物理性质不同原因是   。
(5)分析图2,下列储氢材料中最理想的是   (填字母)。
a.LaNi5H6 b.LiAlH4 c.Mg2FeH6 d.Al(BH4)3
(6)氢氧燃料电池是将   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一定条件下,氢氧燃料电池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8.(2025九上·汕头期末)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取气体。
①仪器甲的名称是   。
②若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应在装置A的试管口   ,以防固体粉末进入导管。
③若实验室用装置BD制取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④装置B、C均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两者相比,装置C的优点是   ,不能用装置D收集可推其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在装置E中加入   用于检验CO2。
(2)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
①加湿仓内水的作用是   (写一点),图b中“O2通道”相当于图a中E装置的   (填“a”或“b”)端导管。
②10gNa2O2和10gCaO2固体与水作用生成氧气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c所示,若给鱼池增氧,应选的药品为   (填化学式)。
19.(2025九上·汕头期末)在日常生活中能看到很多精美的金属蚀刻画。兴趣小组利用废弃的金属片进行制作金属蚀刻画的项目活动,请你一起参与下列任务。
任务一:到垃圾回收站筛选金属底板
(1)区分铝片和铁片的物理方法是   (写一种)。
任务二:预处理金属底板
用砂纸打磨掉铝片表面的氧化膜,用化学方法除去铁片表面的铁锈。
任务三:选择蚀刻液进行蚀刻
(2)首先将有镂空图案的不干胶保护膜(能隔绝蚀刻液与金属底板接触)分别贴到处理好的铝片和铁片上,然后将铝片浸入足量的甲蚀刻液中,将铁片浸入足量的乙蚀刻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小组同学看到铝片上有凹陷图案,没有附着物;铁片上出现红色附着物图案。则甲蚀刻液、乙蚀刻液分别是下列中的   、   (填序号)。
①硫酸铜溶液 ②硝酸银溶液 ③稀盐酸 ④氯化亚铁溶液 ⑤氯化钠溶液
任务四:金属蚀刻画的后处理
(3)将蚀刻好的金属片清洗掉废液,去掉不干胶保护膜,进行装饰。为防止铁片蚀刻画生锈,可采取的措施是   (写一种)。
任务五:废液回收利用
(4)铝片蚀刻废液处理,可加入足量铝片,得到   溶液,回收保存。
(5)铁片蚀刻废液处理,如图所示:
过程①和②都涉及的实验操作是   ,过程①加入的物质X是   ,过程②加入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其基本反应类型是   。
20.(2025九上·汕头期末)我国是世界上锌冶炼最早的国家。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有关“火法”炼锌的工艺记载是:“每炉甘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锌)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反应后生成一氧化碳)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定毁罐取出……即倭铅(锌)也。”此工艺过程分解模拟如图。(已知:Zn的熔点420℃,沸点为907℃。)请结合图文信息,分析思考,解决问题:
(1)炉甘石主要成分属于   (多选,填字母)。
a.纯净物 b.化合物 c.混合物 d.氧化物
(2)装入原料器之前,将炉甘石敲碎的目的是   。
(3)煤属于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其底铺薪”中的“薪”的作用是   。
(4)高温炉内,碳酸锌(ZnCO3)在高温条件下与煤的主要成分发生反应生成Zn和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CO3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
(5)冷凝器通过控制温度除去CO的同时液态锌流出,故温度应控制在   。
(6)我国古代冶锌晚于铁和铜,结合已知信息,分析说明其中的原因是   。
21.(2025九上·汕头期末)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图为兴趣小组绘制的铁的化学性质知识网络图。
(1)反应①中另一反应物可以是   (填化学式)。
(2)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利用反应②制取铜,称为“湿法炼铜”,该反应的现象是   。
(3)为了测定某生铁中铁的含量,该小组利用反应③的原理进行如下实验:将一定质量的生铁样品(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硫酸反应)放入足量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生成0.2g气体;过滤,将所得固体洗涤、干燥后称得其质量为0.2g。计算该生铁中铁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化学相关人物及贡献
【解析】【解答】翻译《化学鉴原》并创造出氢、氧、钠等化学元素汉语名称的我国近代化学先驱是徐寿,所以答案选A。
【分析】根据对化学史中各位科学家贡献的了解来判断。
2.【答案】D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石蜡的熔化”实验是用沸水加热石蜡,沸水温度高,实验时要注意防止热烫,所以答案选D。
【分析】分析“石蜡的熔化”实验的操作(沸水加热),判断实验中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热烫)。
3.【答案】C
【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A、3O2表示3个氧气分子,不符合题意;
B、O3表示一个臭氧分子中含有3个氧原子,不符合题意;
C、3O表示3个氧原子,符合题意;
D、2O3表示2个臭氧分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元素符号表示元素的一个原子,元素符号前加系数表示多个原子分析。
4.【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铊元素符号是Tl,不是TL,错误。B、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81,原子序数 = 核外电子数,所以核外电子数为81,正确。
C、204.4是相对原子质量,不是1个铊原子的实际质量,错误。
D、中子数约为204.4 - 81=123,不是204,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各部分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结合原子中原子序数 = 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来判断。
5.【答案】A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CH4+2NO2=CO2+X+2H2O 中,反应前有1个C原子,4个H原子,2个N原子,4个O原子,反应后有1个C原子,4个O原子,4个H原子,则X中含有2个N原子,X的化学式为N2,故选A;
故答案为:A。
【分析】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6.【答案】C
【知识点】水的净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静置沉降是大颗粒沉淀,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砂池过滤除去悬浮物,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投药消毒使蛋白质变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送水到家是水的位置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分析】根据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和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本质区别,分析自来水生产各过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7.【答案】D
【知识点】保护水资源
【解析】【解答】A、公共厕所用节水龙头,能减少用水量,合理。B、淘米水浇花,实现水的重复利用,合理。
C、农作物浇水用喷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合理。
D、工业污水含污染物,直接排放会污染水体,不合理。
故选D。
【分析】根据保护水资源的措施(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分析各选项是否合理。
8.【答案】A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
【解析】【解答】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探究水的组成,正确。B、水中加NaOH是增强导电性,不是作催化剂,错误。
C、正负两极气体体积比为1:2,质量比为8:1,不是2:1,错误。
D、负极产生氢气,能燃烧,正极产生氧气,可使带火星木条复燃,错误。
故选A。
【分析】根据电解水实验的原理、现象(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及各物质的性质(氢气可燃性、氧气助燃性)判断。
9.【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合理利用金属资源;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解析】【解答】A、空气中氮气是体积分数约78%,不是质量分数,错误。B、煤气中毒由一氧化碳引起,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放水不能防止,错误。
C、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元素,正确。
D、保护金属资源还有回收利用、合理开采等途径,防止腐蚀不是唯一途径,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空气成分(体积分数)、煤气中毒原理(一氧化碳难溶)、地壳元素含量、金属资源保护途径的知识判断。
10.【答案】D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A、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包装食物,正确。B、铜有良好导电性,常用于制作导线,正确。
C、金刚石是天然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切割玻璃,正确。
D、铅笔芯是石墨和黏土制成,不是铅,该选项错误。
【分析】根据氮气(化学性质)、铜(导电性)、金刚石(硬度)、铅笔芯(成分)的性质和用途判断。
11.【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着火点是物质固有属性,不能降低,错误。B、拉动风箱能促进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空气,促进燃烧,保持高温,正确。
C、拉动风箱不能增大木材间隔,错误。
D、拉动风箱不能清除可燃物,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拉动风箱对燃烧的影响。
12.【答案】D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每个维生素C分子含6个C、8个H、6个O原子,共20个原子,正确。B、相对分子质量为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乘积之和,计算式为12×6 + 1×8 + 16×6,正确。
C、C、H、O元素质量比为(12×6):(1×8):(16×6)=9:1:12,正确。
D、氧元素质量分数计算公式应为16×6×100%/12×6 + 1×8 + 16×6,不是16×100%/12 + 1 + 16,错误。
故选D。
【分析】根据化学式的意义(分子构成、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元素质量比、元素质量分数计算)分析。
13.【答案】D
【知识点】绿色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C60由C60分子构成,不是直接由碳原子构成,错误。B、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反应,如冰融化吸热是物理变化,错误。
C、氮气和二氧化碳都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无法用燃着的木条鉴别,错误。
D、实验后废液集中回收处理,减少污染,符合绿色化学理念,正确。
故选D。
【分析】根据化学核心素养涉及的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方面的知识判断。
14.【答案】B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解答】A、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可能改变,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正确。
C、由化学方程式。 参加反应的乙(O2)和生成的丁(H2O)质量比为(3×32):(2×18)=96:36 = 8:3,不是16:9,错误。
D、参加反应的甲(CH4)和乙(O2)分子个数比为2:3,不是1:1,错误。
答案是B。
【分析】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化学方程式,再结合催化剂的特点、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质量比、分子个数比)分析。
15.【答案】C
【知识点】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金属活动性的探究;定性实验(控制变量、空白实验、对比实验)
【解析】【解答】A、该实验中,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但是有气体参与了反应,反应后质量增加,无法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A不符合题意;
B、左边烧杯白磷在水中不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但不燃烧;右边烧杯中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不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B不符合题意;
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氧气中氧气浓度比空气中氧气浓度大,说明相同条件下,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C符合题意;
D、铜、银都不与硫酸亚铁反应,无明显现象,说明铁比铜、银活泼;但该实验无法探究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控制变量法 :科学实验中,如果发现某个事物或问题有多个影响因素(即多个变量),常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把对多因素的研究分解成对多个单一因素的研究。即每次实验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称为自变量),而控制其他因素始终保持不变,从而可知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该事物(称为因变量)的影响,然后综合分析所有实验结果,得出最终结论。
16.【答案】(1)元素
(2)活性炭;煮沸
(3)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4)CaO+H2O=Ca(OH)2;放出
【知识点】硬水与软水;元素的概念;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解析】【解答】(1)保健食品中的“钙、铁、锌”指的是元素。
(2)自来水厂用活性炭除去水中色素和异味;日常生活中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古代墨书写的字画能保存至今,是因为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4)生石灰除湿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该反应放出热量。
【分析】结合化学与生活的知识,从元素概念、水的净化与硬水软化、碳的化学性质、生石灰的性质等方面解答。
(1)某保健品中的“钙、铁、锌”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钙、铁、锌”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2)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能吸附水中有颜色有异味的粒子;硬水含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长期饮用可能影响健康,在生活中煮沸可使部分钙、镁化合物沉淀(如碳酸钙),从而降低水的硬度;
(3)古代墨的主要成分是碳(炭黑),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不易与氧气、水等物质反应,因此用墨书写的字画能长期保存;
(4)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达到除湿效果,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此反应属于放热反应,会释放大量热量。
17.【答案】(1)热值高(合理即可)
(2)a
(3)分子间有间隔,低温高压条件下分子间隔减小
(4)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5)d
(6)化学;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氢气的用途和氢能的优缺点;氢气的制取和检验
【解析】【解答】(1)氢能优点:热值高(合理即可)。
(2)最理想制氢方式:a(光分解水)。
(3)低温或高压储氢原理:分子间有间隔,低温高压下分子间隔减小。
(4)碳纳米管与金刚石物理性质不同原因: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5)最理想储氢材料:d(Al(BH4)3)。
(6)氢氧燃料电池能量转化:化学能转电能;反应方程式: 。
【分析】结合氢能的特点、制氢方式、分子性质、碳单质结构、储氢材料图表、燃料电池原理等知识解答。
(1)氢能是一种储量丰富、来源广泛、热值高的清洁能源,所以“氢能”具有的优点是氢气热值高(或来源广泛、储量丰富、燃烧只生成水,无污染等合理即可);
(2)a.光分解水,可以直接利用太阳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节能环保,符合题意;
b.电解水需要消耗大量电能产生氢气,不够节能,不符合题意;
c.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中会产生污染物,且化石能源为不可再生能源,不够节能环保,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分子间有间隔,低温高压条件下分子间隔减小,因此低温或高压储氢;
(4)用作碳基储基储氢材料的“碳纳米管”与金刚石都是碳的单质,但物理性质不同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5)从两个图中可以看出,Al(BH4)3作为储氢材料时,质量储氢密度体积储氢密度都最高,故储氢材料中最理想的是Al(BH4)3,故选:d;
(6)氢氧燃料电池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氢气燃烧生成水,方程式为:。
18.【答案】(1)水槽;放一团棉花;;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澄清石灰水
(2)加湿仓内水的作用是使氧气湿润(合理即可);a;CaO2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
【解析】【解答】(1)①仪器甲名称:水槽。
②高锰酸钾制氧气,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导管。
③装置BD制取氧气,反应方程式:。
④装置C优点:可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不能用D收集CO2,因为CO2能溶于水;检验CO2用澄清石灰水。
(2)①加湿仓内水的作用:使氧气湿润(合理即可);“O2通道”相当于E装置的a端导管。
②给鱼池增氧选CaO2,因其产氧持续时间长。
【分析】结合实验室制气的仪器、操作(高锰酸钾制氧的棉花)、化学方程式(过氧化氢制氧)、装置优缺点(C的控制反应)、气体性质(CO2溶于水)、检验方法(澄清石灰水)分析。
(1)①由图可知,图D中仪器甲的名称是水槽;
②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应在装置A的试管口放一团棉花,以防试管内固体粉末进入导管;
③B装置适用于固液不加热反应制取气体,适用于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④与B装置相比,C装置可将固体置于有孔隔板上,关闭弹簧夹,通过长颈漏斗添加液体,使固液接触,生成气体,装置内压强增大,将液体压入长颈漏斗中,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打开弹簧夹,气体导出,固液接触,反应发生,故装置C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不能用装置 D 收集CO2,可推其具有的物理性质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在装置 E 中加入澄清石灰水用于检验CO2,因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①加湿仓内水的作用是使氧气湿润(合理即可),图b中“O2通道”相当于图a中E装置的a端导管,这样可使氧气与水充分接触,起到湿润氧气的作用;
②由图c可知,相同质量的Na2O2和CaO2,CaO2生成氧气的质量大,且CaO2供氧时间长,反应速率适中,故应选的药品为CaO2。
19.【答案】用磁铁吸引;③;①;保持铁片蚀刻画表面清洁干燥;氯化铝;过滤;铁;;置换反应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解析】【解答】(1)区分铝片和铁片的物理方法:用磁铁吸引(或比较密度等)。
(2)甲蚀刻液:③(稀盐酸);乙蚀刻液:①(硫酸铜溶液)。
(3)防止铁片蚀刻画生锈的措施:涂油(或刷漆等)。
(4)铝片蚀刻废液加足量铝片,得到氯化铝(或硫酸铝等,根据蚀刻液成分)溶液。
(5)过程①和②涉及的实验操作:过滤;物质X:铁;反应方程式: ;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分析】结合金属的物理性质(铁能被磁铁吸引)、化学性质(金属与酸、盐溶液的反应)、防锈措施(隔绝氧气和水)、金属回收的实验操作(过滤)及反应类型判断解答。
20.【答案】(1)ab
(2)增大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3)不可再生;作燃料,提供高温
(4)ZnCO3+COZn+2CO2;+4
(5)大于等于420℃,小于907℃范围内
(6)锌的化学性质比铁和铜活泼,更难冶炼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化石燃料的利用与保护
【解析】【解答】(1)炉甘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锌,属于纯净物、化合物,选ab。
(2)将炉甘石敲碎目的: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3)煤属于不可再生能源;“薪”的作用:作燃料,提供高温。
(4)反应方程式:ZnCO3+COZn+2CO2中碳元素化合价为+4。
(5)温度应控制在大于等于420 ℃ ,小于907 ℃ 范围内。
(6)古代冶锌晚于铁和铜的原因:锌的化学性质比铁和铜活泼,更难冶炼。
【分析】结合物质分类、反应条件优化(增大接触面积)、能源分类、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合价计算、金属性质(活泼性与冶炼难易)等知识解答。
(1)炉甘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锌(ZnCO3),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且由锌、碳、氧三种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但不属于氧化物(氧化物只含两种元素,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故选ab。
(2) 敲碎炉甘石可以增大其与反应物(如煤炭)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快反应速率,使反应更充分。
(3)煤是由古代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属于不可再生能源。“薪”的作用是作为燃料,燃烧产生热量,为反应提供高温条件。
(4)碳酸锌和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反应生成锌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CO3+COZn+2CO2,在ZnCO3中,锌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设碳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可得: (+2)+x+3×(-2)=0,解得x=+4,即ZnCO3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5)锌的熔点为420℃,沸点为907℃。在冷凝器中,需要控制温度使锌蒸气冷凝为液态锌流出,同时除去一氧化碳。因此,温度应控制在大于等于420℃,小于907℃范围内。
(6)锌的化学性质比铁和铜更活泼,因此在自然界中锌多以化合态存在,难以直接还原。而铁和铜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形式(如铜),也有较易还原的化合物形式[如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因此古代更容易冶炼铁和铜。
21.【答案】(1)(或或)
(2)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3)解:设生铁样品铁的质量为x。
解得:
该生铁中铁的质量分数=
答:该生铁中铁的质量分数为96.6%。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反应①中另一反应物可以是CO(或C或H2)。
(2)反应②的现象: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3)设生铁样品中铁的质量为x。
解得:
该生铁中铁的质量分数=
【分析】结合铁的化学性质(与氧化物的还原反应、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与酸的置换反应),以及化学方程式计算(根据氢气质量求铁的质量,进而求质量分数)解答。
(1)反应①是氧化铁被还原为单质铁,则另一反应物可以是具有还原性的一氧化碳、碳或氢气。故填:(或或)。
(2)“湿法炼铜”是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现象是有红色固体析出(铜是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硫酸亚铁溶液是浅绿色的)。故填: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3)见答案。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