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北京市顺义区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化学试卷一、(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1.(2024九上·顺义期中)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78%的是( )A.氮气 B.氧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2.(2024九上·顺义期中)空气的成分中能供给人体呼吸的气体是( )A.氮气 B.氧气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3.(2024九上·顺义期中)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铁丝生锈 B.粮食酿酒 C.水果腐烂 D.冰雪融化4.(2024九上·顺义期中)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主火炬的燃料使用了甲醇。下列属于甲醇化学性质的是A.密度比水小 B.可燃性 C.无色液体 D.易溶于水5.(2024九上·顺义期中)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豆浆 B.牛奶 C.蒸馏水 D.鲜榨果汁6.(2024九上·顺义期中)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A.红磷 B.木炭 C.酒精 D.铁丝7.(2024九上·顺义期中)下列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A.CO B.SO2 C.CO2 D.NO28.(2024九上·顺义期中)在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挤瘪后把口扎紧,放入热水中。塑料袋鼓起的过程中,塑料袋中酒精分子的A.质量增大 B.间隔增大 C.体积增大 D.数目增多9.(2024九上·顺义期中)走过花圃会闻到花香。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其原因是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的质量小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的体积小10.(2024九上·顺义期中)下列安全措施不正确的是A.楼道里禁止堆放纸箱等易燃物B.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C.油锅着火,立即用锅盖盖灭D.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11.(2024九上·顺义期中)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燃放鞭炮的是A. B. C. D.12.(2024九上·顺义期中)垃圾分类利国利民,旧杂志属于A.厨余垃圾 B.可回收物 C.有害垃圾 D.其他垃圾13.(2024九上·顺义期中)下列做法不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是A.露天焚烧秸秆 B.教室人走灯熄C.共享单车出行 D.大力植树造林14.(2024九上·顺义期中)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A.洗菜废水冲洗厕所 B.生活污水直接排放C.水管漏水及时维修 D.合理使用化肥农药15.(2024九上·顺义期中)下列符号中,表示两个氢原子的是A.2H B.H+ C.H2 D.2H216.(2024九上·顺义期中)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A.H2O B.KMnO4 C.O2 D.CO217.(2024九上·顺义期中)下图做法中,没有利用过滤原理的是A.晾衣服 B.装纱窗C.捞饺子 D.沥茶水18.(2024九上·顺义期中)下列仪器中,可以加热的是A.量筒 B.试管 C.集气瓶 D.胶头滴管19.(2024九上·顺义期中)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点燃酒精灯B.量取液体C.加热液体D.取粉末状固体20.(2024九上·顺义期中)下列方法能区分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种气体的是A.闻气味 B.伸入燃着的木条C.观察颜色 D.将集气瓶倒扣在水中21.(2024九上·顺义期中)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相关操作如下图所示,其中不正确的是A.检查气密性 B.加热KMnO4C.收集O2 D.验满O222.(2024九上·顺义期中)用如图装置验证水的组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水发生了分解反应B.用燃着木条检验a管气体,观察到气体燃烧C.b管气体能使燃着木条燃烧更旺,说明水中含有氧气D.该实验证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23.(2024九上·顺义期中)用如图装置验证空气中O2的含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实验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B.红磷的作用是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C.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D.集气瓶中水面最终上升至3处24.(2024九上·顺义期中)下图为某种家用制氧机内桶的构造示意图。从投料口加入制氧剂——过碳酸钠和催化剂,过碳酸钠遇水迅速发生反应:Na2CO4+ H2O=Na2CO3+H2O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I和II中水的作用相同B.观察I中的气泡能判断生成O2的快慢C.催化剂可以加速H2O2的分解D.生成O2的反应在II中发生25.(2024九上·顺义期中)利用图1装置研究过氧化氢的反应,所得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图2中的a点对应的操作是推动注射器活塞B.对比c点和e点可以验证反应速率与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有关C.对比b点和e点不能验证反应速率与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有关D.该实验不能证明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的分解起催化作用二、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5分)26.(2024九上·顺义期中)生活处处有化学。(1)氮气可用于食品防腐,是因为氮气化学性质 。(2)蛋糕散发出阵阵香味,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3)利用如图所示的简易装置可把海水转化为淡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小容器中的水为淡水 B.获得淡水的速度与温度有关27.(2024九上·顺义期中)氧气曾叫做“养气”,说明氧气的重要性。(1)氧气可用于医疗急救,是因为氧气能 。(2)工业生产常用铁管输送氧气。若管道阀门使用不当,会造成铁管剧烈燃烧、爆炸,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28.(2024九上·顺义期中)科学家提出一种海水淡化技术,其原理如下图。(1)海水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2)该技术利用的净水方法是 。(3)海水转化为淡水的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____(填序号)。A.分子种类 B.分子间隔 C.分子质量(4)铝膜中的金属铝可通过电解熔融氧化铝制得,同时生成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29.(2024九上·顺义期中)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发了二氧化碳加氢制汽油的新型储能技术,其主要工艺流程如下:(1)电解池中,发生的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2)整个流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设备有 。(3)关于该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A.可捕集CO2缓解温室效应B.可生产不含硫元素的汽油C.能量的转化形式:风能、光能→电能→化学能30.(2024九上·顺义期中)阅读下面科普短文。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天然、保健饮料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叶的组成成分多,重要的有茶多酚、咖啡因等。茶多酚具有抗衰老、抗辐射、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能。茶多酚为白色固体,味涩,易溶于水,潮湿空气中易被氧化,导致其含量逐渐减少。不同类别茶叶茶多酚含量不同。研究人员选取不同类别的茶叶品种进行实验,结果如图1。不同的冲泡温度冲泡出的茶汤中茶多酚含量不同,研究人员选取某品牌绿茶在其他条件相同下进行实验,结果如图2。不同的冲泡次数冲泡出的茶汤中茶多酚含量不同,研究人员选取某品牌红茶1 g连续冲泡6次,每次冲泡时间和实验结果如图3。日常喝茶时,需要注意泡茶的水温、次数等,即泡即饮,充分发挥茶叶保健功能。(原文作者罗婧、米智等,有删改)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茶多酚的一条物理性质: 。(2)图1中,茶多酚含量最高的茶叶种类是 。(3)由图2得出的结论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实验研究的温度范围内,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① 茶是一种保健饮品。 。② 茶冲泡几次后,冲泡出的茶汤中茶多酚含量明显降低。 。(5)日常喝茶时,要即泡即饮,从茶多酚性质角度解释其原因: 。31.(2024九上·顺义期中)根据下图回答问题。(1)实验室用KMnO4制取O2,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填序号,下同),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验证O2收集满的操作方法是 。32.(2024九上·顺义期中)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1)实验1,观察到的现象是 ,验证燃烧产物为CO2,应采取的后续操作是 。(2)实验2,反应的现象为 。(3)实验3,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024九上·顺义期中)用下图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从导管口通入氧气至a、b露出水面后停止,观察到只有a处白磷燃烧。已知:白磷、红磷的着火点分别为40℃、240℃。33.a处白磷燃烧,b处红磷不燃烧,能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 。34.能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现象是 。35.该实验中,热水的作用有 。36.(2024九上·顺义期中)用下图实验探究水的组成。(1)实验1:①将燃着的木条放在a管尖嘴口,打开活塞,观察到的现象是 ,由此得出的推论是 (填序号)。A.水中含有氢元素 B.水中含有氧元素 C.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②在方框内补全电解水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2)实验2,观察到集气瓶内壁有无色液滴产生。经检验产物只有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也可验证水的组成,从元素守恒的角度说明理由: 。37.(2024九上·顺义期中)取250mL集气瓶,实验前加入50mL水,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实验过程中红磷需要过量的原因是 。(2)能说明空气中氧气体积约占的现象是 (填序号)。a.量筒中液面下降到80mL处b.量筒中液面下降到60mL处c.量筒中液面下降到40mL处38.(2024九上·顺义期中)高锰酸钾是一种常用化学试剂,主要用于化工、防腐及制药工业等。实验小组对高锰酸钾进行了如下探究。【查阅资料】KMnO4溶液呈紫红色,维生素C能与KMnO4反应,使KMnO4溶液褪色。Ⅰ.探究高锰酸钾的不稳定性【进行实验】称取0.57gKMnO4固体放入试管底部,在酒精灯上缓慢加热,记录不同温度下剩余固体质量的数据如下表。温度/℃ 100 140 180 220 240 260 280 300试管内固体质量/g 0.57 0.57 0.57 0.57 0.54 0.51 0.50 0.50Ⅱ.探究高锰酸钾的腐蚀性【进行实验】将新鲜鸡皮在不同浓度的KMnO4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现象如下表。KMnO4溶液浓度 0.002% 0.01% 0.1% 1%鸡皮的变化 无明显变化 边缘部分变为棕黄色 全部变为棕色 全部变为黑色Ⅲ.探究蔬菜汁中维生素C含量【进行实验】用四种蔬菜汁完成实验,记录观察到KMnO4溶液恰好褪色时所需蔬菜汁的用量。实验操作 蔬菜汁 蔬菜汁用量/滴黄瓜汁 14青椒汁 8芹菜汁 15白菜汁 11【解释与结论】(1)用KMnO4制取O2的文字表达式为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英型为 。(2)Ⅰ中,KMnO4开始分解的温度范围是 。(3)Ⅱ中,得出的结论是 。(4)Ⅲ中,四种蔬菜汁中含维生素C最多的是 。(5)继续实验,发现猕猴桃汁中维生素C含量大于白菜汁中维生素C含量,其实验方案为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空气的组成【解析】【解答】空气主要是有氮气和氧气组成的,其中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约占21%.故选:A.【分析】回忆空气的成分以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然后做出判断.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了解空气的组成是学习化学的基本要求.2.【答案】B【知识点】氧气的化学性质【解析】【解答】空气的成分中能供给人体呼吸的气体是氧气,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氧气是空气的成分,氧气能供给呼气解答3.【答案】D【知识点】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解析】【解答】A:铁丝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主要成分Fe2O3)生成,属于化学变化,A错误。B: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错误。C:水果腐烂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错误。D:冰雪融化只是水的状态由固态变为液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正确。综上,答案是D。【分析】本题通过判断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来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逐一分析每个选项的变化类型。4.【答案】B【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解析】【解答】A:密度属于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A错误。B: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燃烧)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B正确。C:无色液体属于物理性质(颜色、状态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C错误。D:易溶于水属于物理性质(溶解性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D错误。综上,答案是B。【分析】本题通过判断性质是否需要化学变化表现来区分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逐一分析选项。5.【答案】C【知识点】纯净物和混合物【解析】【解答】A:豆浆中含有蛋白质、油脂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A错误。B:牛奶中含有蛋白质、油脂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B错误。C:蒸馏水只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C正确。D:鲜榨果汁中含有维生素、水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D错误。综上,答案是C。【分析】本题通过判断物质的组成种类(一种物质为纯净物,多种物质为混合物)来解答。6.【答案】D【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解析】【解答】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剧烈反应,放出热量产生白烟,不符合题意。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不符合题意。C、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会生成黑色固体,不符合题意。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根据红磷、木炭、酒精、铁丝燃烧的产物分析。7.【答案】C【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解析】【解答】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都属于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为空气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选C。【分析】根据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分为粉尘和有害气体分析,其中有害气体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及氮的氧化物,空气中各成分都不属于污染物。8.【答案】B【知识点】物质的微粒性;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解答】A:酒精分子的质量在物理变化中不会增大,A错误。B:酒精受热气化,分子间隔增大,导致塑料袋鼓起,B正确。C:酒精分子的体积不会增大,C错误。D:酒精分子的数目没有增多,D错误。综上,答案是B。【分析】本题从微观角度分析酒精受热气化的过程,结合分子的性质(质量、体积、数目不变,间隔和运动速率改变)来判断选项正误。9.【答案】A【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解答】走过花圃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花中的香气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空气中,被人闻到。所以答案选A。【分析】解题关键是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不断运动能解释扩散现象(如闻到气味);分子质量小、体积小、分子间有间隔等性质不能解释闻到花香这一现象,易错点是易混淆分子不同性质对应的现象。10.【答案】B【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解析】【解答】A:楼道里堆放易燃物易引发火灾,禁止堆放是正确的安全措施,A正确。B: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易引发触电事故,该措施不正确,B错误。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可隔绝氧气灭火,是正确的安全措施,C正确。D:天然气泄漏时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可防止爆炸,是正确的安全措施,D正确。综上,答案是B。【分析】本题通过分析每个安全措施的合理性,结合火灾、爆炸的预防与处理知识,判断措施是否正确。11.【答案】C【知识点】燃烧和爆炸实验【解析】【解答】A:该图标表示禁止烟火,不是禁止燃放鞭炮,A错误。B:该图标表示禁止携带火种,不是禁止燃放鞭炮,B错误。C:该图标表示禁止燃放鞭炮,C正确。D:该图标表示禁止吸烟,不是禁止燃放鞭炮,D错误。综上,答案是C。【分析】本题通过识别常见化学安全图标含义的方法,逐一分析每个选项对应的图标意义,从而选出表示“禁止燃放鞭炮”的图标。12.【答案】B【知识点】绿色化学【解析】【解答】垃圾分类利国利民,旧杂志属于可回收物。故答案为: B。【分析】可回收物就是再生资源,指生活垃圾中未经污染、适宜回收循环利用的废物。主要包括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纸张、废塑料、废玻璃、废金属等五类。13.【答案】A【知识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解析】【解答】A. 露天焚烧秸秆,会生成大量烟尘和二氧化碳,会污染环境,故错误,符合题意;B. 教室人走灯熄,有利于保护环境,故正确,不符合题意;C. 共享单车出行 ,有利于保护环境,故正确,不符合题意;D. 大力植树造林,有利于保护环境,故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根据保护环境的措施分析。14.【答案】B【知识点】保护水资源【解析】【解答】A. 洗菜废水冲洗厕所 ,有利于节约用水,故不符合题意;B. 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会污染水资源, 故符合题意;C. 水管漏水及时维修,有利于节约用水,故不符合题意;D.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有利于保护水资源,故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保护水资源的措施分析。15.【答案】A【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解析】【解答】A. 2H 表示2个氢原子,故符合题意;B. H+表示氢离子,故不符合题意;C. H2为氢气的化学式,表示1个氢分子,还表示氢气,故不符合题意;D. 2H2表示2个氢分子,故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元素符号前有数字表示多个原子。16.【答案】C【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解析】【解答】A. H2O中含有水分子, 故不符合题意;B. KMnO4中含有氧元素,故不符合题意;C. O2为氧气的化学式, 还表示1个氧分子,故符合题意;D. CO2为二氧化碳,含有氧元素,故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氧气中含有氧分子。17.【答案】A【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解析】【解答】A:晾衣服是利用水的蒸发,没有利用过滤原理(分离固体和液体或阻挡固体颗粒),A正确。B:装纱窗是阻挡灰尘、蚊虫等固体颗粒,利用了过滤原理,B错误。C:捞饺子是分离饺子(固体)和水(液体),利用了过滤原理,C错误。D:沥茶水是分离茶叶(固体)和茶水(液体),利用了过滤原理,D错误。综上,答案是A。【分析】本题通过分析每个选项的操作原理,判断是否利用过滤(分离固体和液体或阻挡固体颗粒)来解答。18.【答案】B【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解析】【解答】试管可以加热,但是量筒、集气瓶、胶头滴管不能加热,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常见仪器的使用分析。19.【答案】D【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解析】【解答】A、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易引发火灾,操作错误。B、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俯视读数,操作错误。C、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液体过多,操作错误。D、取粉末状固体时,将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操作正确。答案选D。【分析】解题关键是掌握常见实验基本操作规范。易错点在于对酒精灯点燃、量筒读数、试管加热液体体积、固体药品取用等操作细节不熟悉,要牢记各操作的正确流程。20.【答案】B【知识点】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析】【解答】A、空气、氧气、二氧化碳都无味,闻气味无法区分。B、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正常燃烧,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在二氧化碳中熄灭,能区分三种气体。C、空气、氧气、二氧化碳都无色,观察颜色无法区分。D、集气瓶倒扣水中,三种气体都无明显现象,无法区分。答案选B。【分析】解题关键是根据三种气体的性质差异选择鉴别方法。易错点是易忽略气体的气味、颜色等共性,要明确氧气助燃、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的特性,利用燃着木条的不同现象鉴别。21.【答案】D【知识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解析】【解答】A:检查气密性时,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操作正确,A正确。B: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炸裂,且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操作正确,B正确。C: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操作正确,C正确。D:验满氧气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收集满;图中将木条伸入瓶内,操作错误,D错误。综上,答案是D。【分析】本题通过分析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各个操作步骤(检查气密性、加热药品、收集气体、验满气体),结合每个操作的注意事项来判断选项的正误。22.【答案】C【知识点】电解水实验;分解反应及其应用【解析】【解答】A: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A正确。B:a管与电源负极相连,产生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用燃着木条检验会观察到气体燃烧,B正确。C:b管气体是氧气,能使燃着木条燃烧更旺,说明水由氢、氧元素组成,而非水中含有氧气,C错误。D:该实验证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D正确。综上,答案是C。【分析】本题通过分析电解水实验的原理、现象及结论,结合分解反应的定义、气体的检验方法来判断选项的正误。23.【答案】D【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解析】【解答】A:实验前检查装置气密性,能防止装置漏气,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A正确。B: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使瓶内压强减小,从而能通过水的进入量测定氧气含量,B正确。C: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这是红磷燃烧的实验现象,C正确。D: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集气瓶中水面最终应上升至1处,而不是3处,D错误。综上,答案是D。【分析】本题通过对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装置、药品作用、实验现象及结果的分析,逐一判断选项的正误。24.【答案】A【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解析】【解答】A:Ⅱ中的水是过碳酸钠反应的反应物;Ⅰ中的水用于观察氧气产生的快慢并给氧气加湿,二者作用不同,A错误。B:Ⅰ中气泡的产生速率可反映生成O2的快慢,B正确。C:催化剂能加速H2O2的分解,C正确。D:过碳酸钠与水在Ⅱ中反应生成H2O2,H2O2在催化剂作用下于Ⅱ中分解生成O2,D正确。综上,答案是A。【分析】本题通过分析制氧机内桶中各部分的反应和水的作用,结合催化剂的性质、反应发生的位置等知识判断选项正误。25.【答案】C【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定性实验(控制变量、空白实验、对比实验)【解析】【解答】A、由图2可知,a点后氧气浓度逐渐增大,则对应的操作是推动注射器活塞,将过氧化氢溶液进入锥形瓶中与二氧化锰接触,使反应发生,不符合题意;B、c点和e点反应时间相同,氧气浓度不同,c点氧气浓度大于e点,说明反应速率与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有关,相同条件下,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不符合题意;C、b点和e点氧气浓度相同,反应时间不同,b点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反应,e点为1.5%的过氧化氢溶液反应,且b点时间小于e点,说明反应速率与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有关,相同条件下,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符合题意;D、该实验的变量是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两组实验均有二氧化锰,只能证明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不能证明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的分解起催化作用,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结合图像中不同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反应时对应的氧气浓度和时间的关系分析。26.【答案】(1)不活泼(2)分子在不断运动(3)A;B【知识点】空气的组成;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海洋中的资源【解析】【解答】(1)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可用于食品防腐。(2)蛋糕散发香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香味分子扩散到空气中。(3)该装置利用太阳能使海水蒸发,水蒸气在塑料膜上凝结成淡水流入小容器,所以小容器中的水为淡水(A正确);温度越高,蒸发越快,获得淡水的速度与温度有关(B正确),答案选AB。【分析】考查氮气的化学性质,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活泼),常用于食品防腐等。考查分子的性质,分子不断运动能解释气味扩散等现象。考查海水淡化的简易装置原理,利用蒸发、冷凝的方法,结合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分析。(1)氮气可用于食品防腐,是因为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不与其它物质反应,故填:不活泼或稳定;(2)能闻到蛋糕散发出阵阵香味,是因为蛋糕中含有的香味分子在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蛋糕的香味,故填:分子在不断运动;(3)A、海水中的水受热蒸发变成水蒸气,在小石块处又凝结成小水滴滴落下来,所以小容器中的水为淡水,故选项说法正确;B、获得淡水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高,蒸发速率越快,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B。27.【答案】(1)供给呼吸(2)【知识点】空气的组成;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解析】【解答】(1)氧气可用于医疗急救,是因为氧气能供给呼吸。(2)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分析】考查氧气的用途,氧气供给呼吸的性质决定了其可用于医疗急救等场景。考查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要明确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从而正确写出文字表达式。(1)氧气能供给呼吸,可用于医疗急救。(2)若管道中氧气浓度过高或阀门泄漏导致铁与氧气充分接触并遇明火,便会剧烈反应甚至爆炸,即铁和氧气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文字表达式为。28.【答案】(1)混合物(2)蒸馏(3)A;C(4)【知识点】蒸发与蒸馏操作;海洋中的资源;纯净物和混合物【解析】【解答】(1)海水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2)该技术利用海水蒸发、冷凝得到淡水,净水方法是蒸馏。(3)海水转化为淡水是物理变化,分子种类、分子质量不变,分子间隔改变,选AC。(4)电解熔融氧化铝生成铝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 。【分析】根据混合物定义(含多种物质)判断海水类别。蒸馏是利用物质沸点不同分离,此技术通过蒸发、冷凝,属于蒸馏。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变,间隔改变,所以分子种类、质量不变。明确反应物(氧化铝)、反应条件(电解)、生成物(铝、氧气),写出文字表达式。(1)海水中含有水和多种溶于水的物质,属于混合物;(2)该技术是利用太阳能,使水由液态变成水蒸气,然后水蒸气在冷凝成液态的水,利用的净水方法是蒸馏;(3)海水转化为淡水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属于物理变化,不发生变化的是分子种类和分子质量,分子间隔会随着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故选:AC;(4)金属铝可通过电解熔融氧化铝制得,同时生成氧气,文字表达式为。29.【答案】(1)分解反应(2)氢气压缩机、蒸馏塔(3)A;B;C【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分解反应及其应用;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解析】【解答】(1)电解池里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2)氢气压缩机是压缩氢气,蒸馏塔是分离汽油,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只发生物理变化,所以设备是氢气压缩机、蒸馏塔。(3)A选项,该技术消耗CO2,可缓解温室效应,正确;B选项,反应物是CO2和H2,不含硫元素,能生产不含硫的汽油,正确;C选项,风光发电是风能、光能转化为电能,电解水等过程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正确。所以选ABC。【分析】根据分解反应“一变多”的特点,判断电解水的反应类型。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分析各设备的作用,确定只发生物理变化的设备。结合工艺流程,从CO2利用、反应物元素组成、能量转化角度分析选项正误。(1)电解池中,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发生的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分解反应。(2)整个流程中,氢气压缩机和蒸馏塔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只发生了物理变化。(3)A.该技术可捕集二氧化碳,能缓解温室效应,故A正确;B.反应物中不含硫元素,所以该技术可生产不含硫元素的汽油,故B正确;C.该技术能量的转化形式:风能、光能电能一化学能,故C正确。故选:ABC。30.【答案】(1)易溶于水(或白色、固体、味涩)(2)绿茶(3)随着冲泡温度升高,绿茶茶多酚得率先增大后减小(或冲泡温度在80 ℃时,绿茶茶多酚得率最高)(4)对;对(5)在有氧气和水存在时,茶多酚易被氧化,导致其含量逐渐减少【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均衡营养与健康;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解析】【解答】(1)茶多酚的物理性质:易溶于水(或白色、固体、味涩)。(2)图1中茶多酚含量最高的茶叶种类是绿茶。(3)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实验研究的温度范围内,随着冲泡温度升高,绿茶茶多酚得率先增大后减小(或冲泡温度在80 ℃时,绿茶茶多酚得率最高)。(4)①对;②对。(5)在有氧气和水存在时,茶多酚易被氧化,导致其含量逐渐减少,所以要即泡即饮。【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从文中提取茶多酚的颜色、状态、溶解性、味道等物理性质。直接观察图1的柱状图,绿茶对应的茶多酚含量柱最高。分析图2曲线变化趋势,得出温度与茶多酚得率的关系。①文中明确茶是保健饮料;②结合冲泡次数对茶多酚含量的影响,可知多次冲泡后含量降低。根据茶多酚在潮湿空气中易被氧化的性质,解释即泡即饮的原因。(1)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由题意可知,茶多酚的物理性质有:茶多酚是白色粉末,易溶于水,味苦涩;(2)由图1可知,茶多酚含量最高的茶叶种类是绿茶;(3)由图2得出的结论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实验研究的温度范围内,随着冲泡温度升高,绿茶茶多酚得率先增大后减小,或冲泡温度在80 ℃时,绿茶茶多酚得率最高;(4)①茶多酚具有抗衰老、抗辐射、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能,所以茶是一种保健饮品,故填:对;②由图3可知,茶冲泡几次后,冲泡出的茶汤中茶多酚含量明显降低,故填:对;(5)茶多酚在潮湿空气中易被氧化,导致其含量逐渐减少,所以日常喝茶时,要即泡即饮,从茶多酚性质角度解释其原因在有氧气和水存在时,茶多酚易被氧化,导致其含量逐渐减少。31.【答案】(1)A;C(2)过氧化氢水+氧气;B;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若木条复燃,则氧气已收集满【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解析】【解答】(1)用KMnO4制取O2,是固体加热型反应,发生装置选A;氧气不易溶于水,收集装置选C(或E,向上排空气法)。(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生成水和氧气,文字表达式:过氧化氢水+氧气;是固液不加热型反应,发生装置选B;验证氧气收集满:将带火星木条放瓶口,若复燃则满。【分析】根据反应物状态(固体)和反应条件(加热)选发生装置A;依据氧气溶解性(不易溶于水)或密度(比空气大)选收集装置C或E。过氧化氢制氧气是固液常温反应,选发生装置B;氧气具有助燃性,用带火星木条验满。(1)实验室用KMnO4制取O2,属于固-固加热型,选择的发生装置为A;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采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选择的收集装置为C或E,故填:A;C或E;(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即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水+氧气,该反应属于固液常温型,选择的发生装置为B;氧气具有助燃性,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氧气时的验满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若木条复燃,则已满,故填:过氧化氢水+氧气;B;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若木条复燃,则氧气已收集满。32.【答案】(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2)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同时放出大量的热(3)水氢气+氧气【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电解水实验;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解析】【解答】(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验证燃烧产物为CO2,向瓶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2)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同时放出大量的热。(3) 水氢气+氧气。【分析】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有特定的发光、放热现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利用这一性质验证产物。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且放热,这是铁丝燃烧的典型特征。实验3是电解水实验,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据此写出文字表达式。(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常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验证燃烧产物为CO2,应采取的后续操作是向瓶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2)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同时放出大量的热;(3)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水氢气+氧气。【答案】33.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着火点34.a处白磷燃烧,c处白磷不燃烧35.提供热量,隔绝氧气【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解析】(1)燃烧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本题通过控制“与氧气接触”这一条件相同,改变“着火点(温度是否达到)”这一变量,利用白磷和红磷的燃烧差异,验证了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的必要条件。(2)此处控制了“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一条件相同,改变“与氧气接触”这一变量,通过a、c处白磷的燃烧差异,验证了与氧气接触是燃烧的必要条件。这种控制变量的实验设计,能清晰地体现单一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3)热水在实验中起到了双重作用,既为燃烧提供了温度条件,又通过物理隔离的方式控制了氧气的接触情况,是实验成功的关键辅助因素。这种多功能的实验试剂设计,体现了化学实验中试剂作用的综合性。33.a处白磷的着火点是40℃,b处红磷的着火点是240℃,实验中热水温度为80℃。a处白磷能燃烧,b处红磷不能燃烧,二者均与氧气接触,唯一的变量是着火点(温度是否达到)。这一现象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着火点。34.a处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发生燃烧;c处白磷处于热水中,虽然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未与氧气接触,因此不燃烧。这一现象能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35.热水的作用有两个:一是提供热量,使a处白磷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40℃);二是隔绝氧气,阻止c处白磷与氧气接触,从而形成a、c处白磷燃烧情况的对比,辅助验证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条件。36.【答案】(1)燃着的木条燃烧的更旺;B;(2);反应物氢气、氧气分别由氢、氧元素组成,生成物只有水,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推出水由氢、氧元素组成【知识点】电解水实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化学反应的实质【解析】【解答】(1)①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推论选B。②补全的微观示意图为两个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的水分子。(2)化学方程式:;理由:反应物氢气、氧气分别由氢、氧元素组成,生成物只有水,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推出水由氢、氧元素组成。分析①电解水时“正氧负氢”,a管连正极产生氧气,氧气助燃,使木条燃烧更旺,说明水中含氧气中的氧元素。②电解水的微观实质是水分子分解为氢、氧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所以反应物微观示意图是水分子。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根据元素守恒,反应物的元素种类决定生成物的元素种类,从而验证水的组成。(1)①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a管与正极相连,产生的是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故将燃着的木条放在a管尖嘴口,打开活塞,观察到的现象是:燃着的木条燃烧的更旺;将燃着的木条放在a管尖嘴口,打开活塞,观察到燃着的木条燃烧的更旺,说明电解水生成了氧气,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得水中含有氧元素。故选B;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生成物中含H、O的个数分别是4、2,反应物中含H、O的个数也应是4、2,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故图中应补充2个水分子,故填:;(2)实验2,观察到集气瓶内壁有无色液滴产生。经检验产物只有水,说明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物氢气、氧气分别由氢、氧元素组成,生成物只有水,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推出水由氢、氧元素组成,故该反应可验证水的组成。37.【答案】(1)磷+氧气五氧化二磷;耗尽装置内的氧气(2)b【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解析】【解答】(1)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磷+氧气五氧化二磷;红磷过量是为了耗尽装置内的氧气。(2)能说明空气中氧气体积约占1/5的现象是b(量筒中液面下降到60mL处)。【分析】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文字表达式需明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红磷过量才能保证把装置内氧气完全消耗,使实验结果准确。集气瓶容积250mL,实验前加50mL水,空气体积为200mL,氧气约占1/5即40mL,量筒中原有100mL水,倒吸进入集气瓶40mL后,量筒中液面下降到60mL处,所以选b。(1)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实验过程中红磷需要过量的原因是耗尽装置内的氧气,实验结果才能更准确,故填:磷+氧气五氧化二磷;耗尽装置内的氧气;(2)能说明空气中氧气体积约占的现象是量筒中液面下降到100mL- (250mL-50mL)×=60mL,故选b。38.【答案】(1);分解反应(2)220℃~240℃(3)高锰酸钾溶液浓度越大,腐蚀性越强(4)青椒汁(5)按照图中实验装置,逐滴滴加猕猴桃汁并不断振荡,观察到KMnO4溶液恰好褪色时所需猕猴桃汁滴数少于11【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分解反应及其应用【解析】【解答】(1)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该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三种物质,符合“一变多”的分解反应特征,所以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2)观察Ⅰ中不同温度下试管内固体质量,220℃时固体质量还是0.57g,240℃时固体质量变为0.54g,说明KMnO4在220℃~240℃之间开始分解。(3)Ⅱ中,KMnO4溶液浓度从0.002%到1%逐渐增大,鸡皮的变化从无明显变化到全部变为黑色,腐蚀程度逐渐增强,所以得出结论:高锰酸钾溶液浓度越大,腐蚀性越强。(4)Ⅲ中,维生素C能与KMnO4反应使溶液褪色,所需蔬菜汁用量越少,说明维生素C含量越高。青椒汁使KMnO4溶液褪色所需用量(8滴)最少,所以四种蔬菜汁中含维生素C最多的是青椒汁。(5)要证明猕猴桃汁中维生素C含量大于白菜汁中维生素C含量,按照图中实验装置,逐滴滴加猕猴桃汁并不断振荡,观察到KMnO4溶液恰好褪色时所需猕猴桃汁滴数少于白菜汁的11滴即可。【分析】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三种物质,符合“一变多”的分解反应特点,据此写文字表达式和判断反应类型。根据加热高锰酸钾时固体质量开始减少的温度范围,确定分解温度。从不同浓度高锰酸钾溶液对鸡皮腐蚀的现象,得出浓度与腐蚀性的关系。维生素C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需蔬菜汁滴数越少,维生素C含量越高,青椒汁用量最少,含量最多。要比较猕猴桃汁和白菜汁维生素C含量,控制变量,观察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猕猴桃汁滴数,若少于白菜汁的11滴,说明其含量更高。(1)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该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三种物质,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2)Ⅰ中,100℃~220℃,试管内固体质量不变,高锰酸钾还没有开始分解,KMnO4开始分解的温度范围是220℃-240℃,是因为该温度范围内,高锰酸钾质量开始减小;(3)Ⅱ中,随着高锰酸钾溶液浓度的增大,鸡皮从无明显变化→边缘部分变为棕黄色→全部变为棕色→全部变为黑色,说明高锰酸钾具有腐蚀性,且高锰酸钾溶液浓度越大,腐蚀性越强;(4)根据维生素C能与KMnO4反应,使KMnO4溶液褪色,Ⅲ中,蔬菜汁中含维生素C越多,需要的滴数越少,因此四种蔬菜汁中含维生素C最多的是青椒汁;(5)蔬菜汁中含维生素C越多,需要的滴数越少,白菜汁用量为11滴,继续实验,发现猕猴桃汁中维生素C含量大于白菜汁中维生素C含量,根据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唯一的原则,实验方案为按照图中实验装置,逐滴滴加猕猴桃汁并不断振荡,观察到KMnO4溶液恰好褪色时所需猕猴桃汁滴数少于11。1 / 1北京市顺义区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化学试卷一、(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1.(2024九上·顺义期中)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78%的是( )A.氮气 B.氧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答案】A【知识点】空气的组成【解析】【解答】空气主要是有氮气和氧气组成的,其中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约占21%.故选:A.【分析】回忆空气的成分以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然后做出判断.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了解空气的组成是学习化学的基本要求.2.(2024九上·顺义期中)空气的成分中能供给人体呼吸的气体是( )A.氮气 B.氧气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答案】B【知识点】氧气的化学性质【解析】【解答】空气的成分中能供给人体呼吸的气体是氧气,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氧气是空气的成分,氧气能供给呼气解答3.(2024九上·顺义期中)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铁丝生锈 B.粮食酿酒 C.水果腐烂 D.冰雪融化【答案】D【知识点】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解析】【解答】A:铁丝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主要成分Fe2O3)生成,属于化学变化,A错误。B: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错误。C:水果腐烂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错误。D:冰雪融化只是水的状态由固态变为液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正确。综上,答案是D。【分析】本题通过判断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来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逐一分析每个选项的变化类型。4.(2024九上·顺义期中)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主火炬的燃料使用了甲醇。下列属于甲醇化学性质的是A.密度比水小 B.可燃性 C.无色液体 D.易溶于水【答案】B【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解析】【解答】A:密度属于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A错误。B: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燃烧)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B正确。C:无色液体属于物理性质(颜色、状态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C错误。D:易溶于水属于物理性质(溶解性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D错误。综上,答案是B。【分析】本题通过判断性质是否需要化学变化表现来区分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逐一分析选项。5.(2024九上·顺义期中)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豆浆 B.牛奶 C.蒸馏水 D.鲜榨果汁【答案】C【知识点】纯净物和混合物【解析】【解答】A:豆浆中含有蛋白质、油脂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A错误。B:牛奶中含有蛋白质、油脂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B错误。C:蒸馏水只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C正确。D:鲜榨果汁中含有维生素、水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D错误。综上,答案是C。【分析】本题通过判断物质的组成种类(一种物质为纯净物,多种物质为混合物)来解答。6.(2024九上·顺义期中)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A.红磷 B.木炭 C.酒精 D.铁丝【答案】D【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解析】【解答】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剧烈反应,放出热量产生白烟,不符合题意。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不符合题意。C、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会生成黑色固体,不符合题意。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根据红磷、木炭、酒精、铁丝燃烧的产物分析。7.(2024九上·顺义期中)下列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A.CO B.SO2 C.CO2 D.NO2【答案】C【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解析】【解答】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都属于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为空气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选C。【分析】根据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分为粉尘和有害气体分析,其中有害气体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及氮的氧化物,空气中各成分都不属于污染物。8.(2024九上·顺义期中)在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挤瘪后把口扎紧,放入热水中。塑料袋鼓起的过程中,塑料袋中酒精分子的A.质量增大 B.间隔增大 C.体积增大 D.数目增多【答案】B【知识点】物质的微粒性;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解答】A:酒精分子的质量在物理变化中不会增大,A错误。B:酒精受热气化,分子间隔增大,导致塑料袋鼓起,B正确。C:酒精分子的体积不会增大,C错误。D:酒精分子的数目没有增多,D错误。综上,答案是B。【分析】本题从微观角度分析酒精受热气化的过程,结合分子的性质(质量、体积、数目不变,间隔和运动速率改变)来判断选项正误。9.(2024九上·顺义期中)走过花圃会闻到花香。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其原因是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的质量小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的体积小【答案】A【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解答】走过花圃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花中的香气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空气中,被人闻到。所以答案选A。【分析】解题关键是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不断运动能解释扩散现象(如闻到气味);分子质量小、体积小、分子间有间隔等性质不能解释闻到花香这一现象,易错点是易混淆分子不同性质对应的现象。10.(2024九上·顺义期中)下列安全措施不正确的是A.楼道里禁止堆放纸箱等易燃物B.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C.油锅着火,立即用锅盖盖灭D.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答案】B【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解析】【解答】A:楼道里堆放易燃物易引发火灾,禁止堆放是正确的安全措施,A正确。B: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易引发触电事故,该措施不正确,B错误。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可隔绝氧气灭火,是正确的安全措施,C正确。D:天然气泄漏时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可防止爆炸,是正确的安全措施,D正确。综上,答案是B。【分析】本题通过分析每个安全措施的合理性,结合火灾、爆炸的预防与处理知识,判断措施是否正确。11.(2024九上·顺义期中)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燃放鞭炮的是A. B. C. D.【答案】C【知识点】燃烧和爆炸实验【解析】【解答】A:该图标表示禁止烟火,不是禁止燃放鞭炮,A错误。B:该图标表示禁止携带火种,不是禁止燃放鞭炮,B错误。C:该图标表示禁止燃放鞭炮,C正确。D:该图标表示禁止吸烟,不是禁止燃放鞭炮,D错误。综上,答案是C。【分析】本题通过识别常见化学安全图标含义的方法,逐一分析每个选项对应的图标意义,从而选出表示“禁止燃放鞭炮”的图标。12.(2024九上·顺义期中)垃圾分类利国利民,旧杂志属于A.厨余垃圾 B.可回收物 C.有害垃圾 D.其他垃圾【答案】B【知识点】绿色化学【解析】【解答】垃圾分类利国利民,旧杂志属于可回收物。故答案为: B。【分析】可回收物就是再生资源,指生活垃圾中未经污染、适宜回收循环利用的废物。主要包括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纸张、废塑料、废玻璃、废金属等五类。13.(2024九上·顺义期中)下列做法不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是A.露天焚烧秸秆 B.教室人走灯熄C.共享单车出行 D.大力植树造林【答案】A【知识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解析】【解答】A. 露天焚烧秸秆,会生成大量烟尘和二氧化碳,会污染环境,故错误,符合题意;B. 教室人走灯熄,有利于保护环境,故正确,不符合题意;C. 共享单车出行 ,有利于保护环境,故正确,不符合题意;D. 大力植树造林,有利于保护环境,故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根据保护环境的措施分析。14.(2024九上·顺义期中)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A.洗菜废水冲洗厕所 B.生活污水直接排放C.水管漏水及时维修 D.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答案】B【知识点】保护水资源【解析】【解答】A. 洗菜废水冲洗厕所 ,有利于节约用水,故不符合题意;B. 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会污染水资源, 故符合题意;C. 水管漏水及时维修,有利于节约用水,故不符合题意;D.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有利于保护水资源,故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保护水资源的措施分析。15.(2024九上·顺义期中)下列符号中,表示两个氢原子的是A.2H B.H+ C.H2 D.2H2【答案】A【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解析】【解答】A. 2H 表示2个氢原子,故符合题意;B. H+表示氢离子,故不符合题意;C. H2为氢气的化学式,表示1个氢分子,还表示氢气,故不符合题意;D. 2H2表示2个氢分子,故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元素符号前有数字表示多个原子。16.(2024九上·顺义期中)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A.H2O B.KMnO4 C.O2 D.CO2【答案】C【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解析】【解答】A. H2O中含有水分子, 故不符合题意;B. KMnO4中含有氧元素,故不符合题意;C. O2为氧气的化学式, 还表示1个氧分子,故符合题意;D. CO2为二氧化碳,含有氧元素,故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氧气中含有氧分子。17.(2024九上·顺义期中)下图做法中,没有利用过滤原理的是A.晾衣服 B.装纱窗C.捞饺子 D.沥茶水【答案】A【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解析】【解答】A:晾衣服是利用水的蒸发,没有利用过滤原理(分离固体和液体或阻挡固体颗粒),A正确。B:装纱窗是阻挡灰尘、蚊虫等固体颗粒,利用了过滤原理,B错误。C:捞饺子是分离饺子(固体)和水(液体),利用了过滤原理,C错误。D:沥茶水是分离茶叶(固体)和茶水(液体),利用了过滤原理,D错误。综上,答案是A。【分析】本题通过分析每个选项的操作原理,判断是否利用过滤(分离固体和液体或阻挡固体颗粒)来解答。18.(2024九上·顺义期中)下列仪器中,可以加热的是A.量筒 B.试管 C.集气瓶 D.胶头滴管【答案】B【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解析】【解答】试管可以加热,但是量筒、集气瓶、胶头滴管不能加热,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常见仪器的使用分析。19.(2024九上·顺义期中)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点燃酒精灯B.量取液体C.加热液体D.取粉末状固体【答案】D【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解析】【解答】A、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易引发火灾,操作错误。B、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俯视读数,操作错误。C、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液体过多,操作错误。D、取粉末状固体时,将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操作正确。答案选D。【分析】解题关键是掌握常见实验基本操作规范。易错点在于对酒精灯点燃、量筒读数、试管加热液体体积、固体药品取用等操作细节不熟悉,要牢记各操作的正确流程。20.(2024九上·顺义期中)下列方法能区分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种气体的是A.闻气味 B.伸入燃着的木条C.观察颜色 D.将集气瓶倒扣在水中【答案】B【知识点】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析】【解答】A、空气、氧气、二氧化碳都无味,闻气味无法区分。B、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正常燃烧,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在二氧化碳中熄灭,能区分三种气体。C、空气、氧气、二氧化碳都无色,观察颜色无法区分。D、集气瓶倒扣水中,三种气体都无明显现象,无法区分。答案选B。【分析】解题关键是根据三种气体的性质差异选择鉴别方法。易错点是易忽略气体的气味、颜色等共性,要明确氧气助燃、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的特性,利用燃着木条的不同现象鉴别。21.(2024九上·顺义期中)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相关操作如下图所示,其中不正确的是A.检查气密性 B.加热KMnO4C.收集O2 D.验满O2【答案】D【知识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解析】【解答】A:检查气密性时,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操作正确,A正确。B: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炸裂,且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操作正确,B正确。C: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操作正确,C正确。D:验满氧气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收集满;图中将木条伸入瓶内,操作错误,D错误。综上,答案是D。【分析】本题通过分析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各个操作步骤(检查气密性、加热药品、收集气体、验满气体),结合每个操作的注意事项来判断选项的正误。22.(2024九上·顺义期中)用如图装置验证水的组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水发生了分解反应B.用燃着木条检验a管气体,观察到气体燃烧C.b管气体能使燃着木条燃烧更旺,说明水中含有氧气D.该实验证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答案】C【知识点】电解水实验;分解反应及其应用【解析】【解答】A: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A正确。B:a管与电源负极相连,产生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用燃着木条检验会观察到气体燃烧,B正确。C:b管气体是氧气,能使燃着木条燃烧更旺,说明水由氢、氧元素组成,而非水中含有氧气,C错误。D:该实验证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D正确。综上,答案是C。【分析】本题通过分析电解水实验的原理、现象及结论,结合分解反应的定义、气体的检验方法来判断选项的正误。23.(2024九上·顺义期中)用如图装置验证空气中O2的含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实验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B.红磷的作用是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C.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D.集气瓶中水面最终上升至3处【答案】D【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解析】【解答】A:实验前检查装置气密性,能防止装置漏气,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A正确。B: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使瓶内压强减小,从而能通过水的进入量测定氧气含量,B正确。C: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这是红磷燃烧的实验现象,C正确。D: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集气瓶中水面最终应上升至1处,而不是3处,D错误。综上,答案是D。【分析】本题通过对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装置、药品作用、实验现象及结果的分析,逐一判断选项的正误。24.(2024九上·顺义期中)下图为某种家用制氧机内桶的构造示意图。从投料口加入制氧剂——过碳酸钠和催化剂,过碳酸钠遇水迅速发生反应:Na2CO4+ H2O=Na2CO3+H2O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I和II中水的作用相同B.观察I中的气泡能判断生成O2的快慢C.催化剂可以加速H2O2的分解D.生成O2的反应在II中发生【答案】A【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解析】【解答】A:Ⅱ中的水是过碳酸钠反应的反应物;Ⅰ中的水用于观察氧气产生的快慢并给氧气加湿,二者作用不同,A错误。B:Ⅰ中气泡的产生速率可反映生成O2的快慢,B正确。C:催化剂能加速H2O2的分解,C正确。D:过碳酸钠与水在Ⅱ中反应生成H2O2,H2O2在催化剂作用下于Ⅱ中分解生成O2,D正确。综上,答案是A。【分析】本题通过分析制氧机内桶中各部分的反应和水的作用,结合催化剂的性质、反应发生的位置等知识判断选项正误。25.(2024九上·顺义期中)利用图1装置研究过氧化氢的反应,所得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图2中的a点对应的操作是推动注射器活塞B.对比c点和e点可以验证反应速率与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有关C.对比b点和e点不能验证反应速率与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有关D.该实验不能证明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的分解起催化作用【答案】C【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定性实验(控制变量、空白实验、对比实验)【解析】【解答】A、由图2可知,a点后氧气浓度逐渐增大,则对应的操作是推动注射器活塞,将过氧化氢溶液进入锥形瓶中与二氧化锰接触,使反应发生,不符合题意;B、c点和e点反应时间相同,氧气浓度不同,c点氧气浓度大于e点,说明反应速率与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有关,相同条件下,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不符合题意;C、b点和e点氧气浓度相同,反应时间不同,b点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反应,e点为1.5%的过氧化氢溶液反应,且b点时间小于e点,说明反应速率与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有关,相同条件下,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符合题意;D、该实验的变量是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两组实验均有二氧化锰,只能证明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不能证明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的分解起催化作用,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结合图像中不同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反应时对应的氧气浓度和时间的关系分析。二、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5分)26.(2024九上·顺义期中)生活处处有化学。(1)氮气可用于食品防腐,是因为氮气化学性质 。(2)蛋糕散发出阵阵香味,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3)利用如图所示的简易装置可把海水转化为淡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小容器中的水为淡水 B.获得淡水的速度与温度有关【答案】(1)不活泼(2)分子在不断运动(3)A;B【知识点】空气的组成;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海洋中的资源【解析】【解答】(1)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可用于食品防腐。(2)蛋糕散发香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香味分子扩散到空气中。(3)该装置利用太阳能使海水蒸发,水蒸气在塑料膜上凝结成淡水流入小容器,所以小容器中的水为淡水(A正确);温度越高,蒸发越快,获得淡水的速度与温度有关(B正确),答案选AB。【分析】考查氮气的化学性质,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活泼),常用于食品防腐等。考查分子的性质,分子不断运动能解释气味扩散等现象。考查海水淡化的简易装置原理,利用蒸发、冷凝的方法,结合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分析。(1)氮气可用于食品防腐,是因为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不与其它物质反应,故填:不活泼或稳定;(2)能闻到蛋糕散发出阵阵香味,是因为蛋糕中含有的香味分子在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蛋糕的香味,故填:分子在不断运动;(3)A、海水中的水受热蒸发变成水蒸气,在小石块处又凝结成小水滴滴落下来,所以小容器中的水为淡水,故选项说法正确;B、获得淡水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高,蒸发速率越快,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B。27.(2024九上·顺义期中)氧气曾叫做“养气”,说明氧气的重要性。(1)氧气可用于医疗急救,是因为氧气能 。(2)工业生产常用铁管输送氧气。若管道阀门使用不当,会造成铁管剧烈燃烧、爆炸,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答案】(1)供给呼吸(2)【知识点】空气的组成;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解析】【解答】(1)氧气可用于医疗急救,是因为氧气能供给呼吸。(2)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分析】考查氧气的用途,氧气供给呼吸的性质决定了其可用于医疗急救等场景。考查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要明确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从而正确写出文字表达式。(1)氧气能供给呼吸,可用于医疗急救。(2)若管道中氧气浓度过高或阀门泄漏导致铁与氧气充分接触并遇明火,便会剧烈反应甚至爆炸,即铁和氧气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文字表达式为。28.(2024九上·顺义期中)科学家提出一种海水淡化技术,其原理如下图。(1)海水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2)该技术利用的净水方法是 。(3)海水转化为淡水的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____(填序号)。A.分子种类 B.分子间隔 C.分子质量(4)铝膜中的金属铝可通过电解熔融氧化铝制得,同时生成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答案】(1)混合物(2)蒸馏(3)A;C(4)【知识点】蒸发与蒸馏操作;海洋中的资源;纯净物和混合物【解析】【解答】(1)海水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2)该技术利用海水蒸发、冷凝得到淡水,净水方法是蒸馏。(3)海水转化为淡水是物理变化,分子种类、分子质量不变,分子间隔改变,选AC。(4)电解熔融氧化铝生成铝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 。【分析】根据混合物定义(含多种物质)判断海水类别。蒸馏是利用物质沸点不同分离,此技术通过蒸发、冷凝,属于蒸馏。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变,间隔改变,所以分子种类、质量不变。明确反应物(氧化铝)、反应条件(电解)、生成物(铝、氧气),写出文字表达式。(1)海水中含有水和多种溶于水的物质,属于混合物;(2)该技术是利用太阳能,使水由液态变成水蒸气,然后水蒸气在冷凝成液态的水,利用的净水方法是蒸馏;(3)海水转化为淡水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属于物理变化,不发生变化的是分子种类和分子质量,分子间隔会随着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故选:AC;(4)金属铝可通过电解熔融氧化铝制得,同时生成氧气,文字表达式为。29.(2024九上·顺义期中)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发了二氧化碳加氢制汽油的新型储能技术,其主要工艺流程如下:(1)电解池中,发生的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2)整个流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设备有 。(3)关于该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A.可捕集CO2缓解温室效应B.可生产不含硫元素的汽油C.能量的转化形式:风能、光能→电能→化学能【答案】(1)分解反应(2)氢气压缩机、蒸馏塔(3)A;B;C【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分解反应及其应用;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解析】【解答】(1)电解池里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2)氢气压缩机是压缩氢气,蒸馏塔是分离汽油,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只发生物理变化,所以设备是氢气压缩机、蒸馏塔。(3)A选项,该技术消耗CO2,可缓解温室效应,正确;B选项,反应物是CO2和H2,不含硫元素,能生产不含硫的汽油,正确;C选项,风光发电是风能、光能转化为电能,电解水等过程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正确。所以选ABC。【分析】根据分解反应“一变多”的特点,判断电解水的反应类型。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分析各设备的作用,确定只发生物理变化的设备。结合工艺流程,从CO2利用、反应物元素组成、能量转化角度分析选项正误。(1)电解池中,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发生的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分解反应。(2)整个流程中,氢气压缩机和蒸馏塔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只发生了物理变化。(3)A.该技术可捕集二氧化碳,能缓解温室效应,故A正确;B.反应物中不含硫元素,所以该技术可生产不含硫元素的汽油,故B正确;C.该技术能量的转化形式:风能、光能电能一化学能,故C正确。故选:ABC。30.(2024九上·顺义期中)阅读下面科普短文。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天然、保健饮料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叶的组成成分多,重要的有茶多酚、咖啡因等。茶多酚具有抗衰老、抗辐射、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能。茶多酚为白色固体,味涩,易溶于水,潮湿空气中易被氧化,导致其含量逐渐减少。不同类别茶叶茶多酚含量不同。研究人员选取不同类别的茶叶品种进行实验,结果如图1。不同的冲泡温度冲泡出的茶汤中茶多酚含量不同,研究人员选取某品牌绿茶在其他条件相同下进行实验,结果如图2。不同的冲泡次数冲泡出的茶汤中茶多酚含量不同,研究人员选取某品牌红茶1 g连续冲泡6次,每次冲泡时间和实验结果如图3。日常喝茶时,需要注意泡茶的水温、次数等,即泡即饮,充分发挥茶叶保健功能。(原文作者罗婧、米智等,有删改)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茶多酚的一条物理性质: 。(2)图1中,茶多酚含量最高的茶叶种类是 。(3)由图2得出的结论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实验研究的温度范围内,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① 茶是一种保健饮品。 。② 茶冲泡几次后,冲泡出的茶汤中茶多酚含量明显降低。 。(5)日常喝茶时,要即泡即饮,从茶多酚性质角度解释其原因: 。【答案】(1)易溶于水(或白色、固体、味涩)(2)绿茶(3)随着冲泡温度升高,绿茶茶多酚得率先增大后减小(或冲泡温度在80 ℃时,绿茶茶多酚得率最高)(4)对;对(5)在有氧气和水存在时,茶多酚易被氧化,导致其含量逐渐减少【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均衡营养与健康;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解析】【解答】(1)茶多酚的物理性质:易溶于水(或白色、固体、味涩)。(2)图1中茶多酚含量最高的茶叶种类是绿茶。(3)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实验研究的温度范围内,随着冲泡温度升高,绿茶茶多酚得率先增大后减小(或冲泡温度在80 ℃时,绿茶茶多酚得率最高)。(4)①对;②对。(5)在有氧气和水存在时,茶多酚易被氧化,导致其含量逐渐减少,所以要即泡即饮。【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从文中提取茶多酚的颜色、状态、溶解性、味道等物理性质。直接观察图1的柱状图,绿茶对应的茶多酚含量柱最高。分析图2曲线变化趋势,得出温度与茶多酚得率的关系。①文中明确茶是保健饮料;②结合冲泡次数对茶多酚含量的影响,可知多次冲泡后含量降低。根据茶多酚在潮湿空气中易被氧化的性质,解释即泡即饮的原因。(1)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由题意可知,茶多酚的物理性质有:茶多酚是白色粉末,易溶于水,味苦涩;(2)由图1可知,茶多酚含量最高的茶叶种类是绿茶;(3)由图2得出的结论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实验研究的温度范围内,随着冲泡温度升高,绿茶茶多酚得率先增大后减小,或冲泡温度在80 ℃时,绿茶茶多酚得率最高;(4)①茶多酚具有抗衰老、抗辐射、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能,所以茶是一种保健饮品,故填:对;②由图3可知,茶冲泡几次后,冲泡出的茶汤中茶多酚含量明显降低,故填:对;(5)茶多酚在潮湿空气中易被氧化,导致其含量逐渐减少,所以日常喝茶时,要即泡即饮,从茶多酚性质角度解释其原因在有氧气和水存在时,茶多酚易被氧化,导致其含量逐渐减少。31.(2024九上·顺义期中)根据下图回答问题。(1)实验室用KMnO4制取O2,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填序号,下同),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验证O2收集满的操作方法是 。【答案】(1)A;C(2)过氧化氢水+氧气;B;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若木条复燃,则氧气已收集满【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解析】【解答】(1)用KMnO4制取O2,是固体加热型反应,发生装置选A;氧气不易溶于水,收集装置选C(或E,向上排空气法)。(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生成水和氧气,文字表达式:过氧化氢水+氧气;是固液不加热型反应,发生装置选B;验证氧气收集满:将带火星木条放瓶口,若复燃则满。【分析】根据反应物状态(固体)和反应条件(加热)选发生装置A;依据氧气溶解性(不易溶于水)或密度(比空气大)选收集装置C或E。过氧化氢制氧气是固液常温反应,选发生装置B;氧气具有助燃性,用带火星木条验满。(1)实验室用KMnO4制取O2,属于固-固加热型,选择的发生装置为A;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采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选择的收集装置为C或E,故填:A;C或E;(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即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水+氧气,该反应属于固液常温型,选择的发生装置为B;氧气具有助燃性,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氧气时的验满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若木条复燃,则已满,故填:过氧化氢水+氧气;B;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若木条复燃,则氧气已收集满。32.(2024九上·顺义期中)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1)实验1,观察到的现象是 ,验证燃烧产物为CO2,应采取的后续操作是 。(2)实验2,反应的现象为 。(3)实验3,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答案】(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2)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同时放出大量的热(3)水氢气+氧气【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电解水实验;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解析】【解答】(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验证燃烧产物为CO2,向瓶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2)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同时放出大量的热。(3) 水氢气+氧气。【分析】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有特定的发光、放热现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利用这一性质验证产物。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且放热,这是铁丝燃烧的典型特征。实验3是电解水实验,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据此写出文字表达式。(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常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验证燃烧产物为CO2,应采取的后续操作是向瓶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2)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同时放出大量的热;(3)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水氢气+氧气。(2024九上·顺义期中)用下图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从导管口通入氧气至a、b露出水面后停止,观察到只有a处白磷燃烧。已知:白磷、红磷的着火点分别为40℃、240℃。33.a处白磷燃烧,b处红磷不燃烧,能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 。34.能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现象是 。35.该实验中,热水的作用有 。【答案】33.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着火点34.a处白磷燃烧,c处白磷不燃烧35.提供热量,隔绝氧气【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解析】(1)燃烧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本题通过控制“与氧气接触”这一条件相同,改变“着火点(温度是否达到)”这一变量,利用白磷和红磷的燃烧差异,验证了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的必要条件。(2)此处控制了“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一条件相同,改变“与氧气接触”这一变量,通过a、c处白磷的燃烧差异,验证了与氧气接触是燃烧的必要条件。这种控制变量的实验设计,能清晰地体现单一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3)热水在实验中起到了双重作用,既为燃烧提供了温度条件,又通过物理隔离的方式控制了氧气的接触情况,是实验成功的关键辅助因素。这种多功能的实验试剂设计,体现了化学实验中试剂作用的综合性。33.a处白磷的着火点是40℃,b处红磷的着火点是240℃,实验中热水温度为80℃。a处白磷能燃烧,b处红磷不能燃烧,二者均与氧气接触,唯一的变量是着火点(温度是否达到)。这一现象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着火点。34.a处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发生燃烧;c处白磷处于热水中,虽然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未与氧气接触,因此不燃烧。这一现象能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35.热水的作用有两个:一是提供热量,使a处白磷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40℃);二是隔绝氧气,阻止c处白磷与氧气接触,从而形成a、c处白磷燃烧情况的对比,辅助验证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条件。36.(2024九上·顺义期中)用下图实验探究水的组成。(1)实验1:①将燃着的木条放在a管尖嘴口,打开活塞,观察到的现象是 ,由此得出的推论是 (填序号)。A.水中含有氢元素 B.水中含有氧元素 C.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②在方框内补全电解水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2)实验2,观察到集气瓶内壁有无色液滴产生。经检验产物只有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也可验证水的组成,从元素守恒的角度说明理由: 。【答案】(1)燃着的木条燃烧的更旺;B;(2);反应物氢气、氧气分别由氢、氧元素组成,生成物只有水,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推出水由氢、氧元素组成【知识点】电解水实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化学反应的实质【解析】【解答】(1)①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推论选B。②补全的微观示意图为两个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的水分子。(2)化学方程式:;理由:反应物氢气、氧气分别由氢、氧元素组成,生成物只有水,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推出水由氢、氧元素组成。分析①电解水时“正氧负氢”,a管连正极产生氧气,氧气助燃,使木条燃烧更旺,说明水中含氧气中的氧元素。②电解水的微观实质是水分子分解为氢、氧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所以反应物微观示意图是水分子。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根据元素守恒,反应物的元素种类决定生成物的元素种类,从而验证水的组成。(1)①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a管与正极相连,产生的是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故将燃着的木条放在a管尖嘴口,打开活塞,观察到的现象是:燃着的木条燃烧的更旺;将燃着的木条放在a管尖嘴口,打开活塞,观察到燃着的木条燃烧的更旺,说明电解水生成了氧气,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得水中含有氧元素。故选B;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生成物中含H、O的个数分别是4、2,反应物中含H、O的个数也应是4、2,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故图中应补充2个水分子,故填:;(2)实验2,观察到集气瓶内壁有无色液滴产生。经检验产物只有水,说明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物氢气、氧气分别由氢、氧元素组成,生成物只有水,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推出水由氢、氧元素组成,故该反应可验证水的组成。37.(2024九上·顺义期中)取250mL集气瓶,实验前加入50mL水,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实验过程中红磷需要过量的原因是 。(2)能说明空气中氧气体积约占的现象是 (填序号)。a.量筒中液面下降到80mL处b.量筒中液面下降到60mL处c.量筒中液面下降到40mL处【答案】(1)磷+氧气五氧化二磷;耗尽装置内的氧气(2)b【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解析】【解答】(1)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磷+氧气五氧化二磷;红磷过量是为了耗尽装置内的氧气。(2)能说明空气中氧气体积约占1/5的现象是b(量筒中液面下降到60mL处)。【分析】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文字表达式需明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红磷过量才能保证把装置内氧气完全消耗,使实验结果准确。集气瓶容积250mL,实验前加50mL水,空气体积为200mL,氧气约占1/5即40mL,量筒中原有100mL水,倒吸进入集气瓶40mL后,量筒中液面下降到60mL处,所以选b。(1)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实验过程中红磷需要过量的原因是耗尽装置内的氧气,实验结果才能更准确,故填:磷+氧气五氧化二磷;耗尽装置内的氧气;(2)能说明空气中氧气体积约占的现象是量筒中液面下降到100mL- (250mL-50mL)×=60mL,故选b。38.(2024九上·顺义期中)高锰酸钾是一种常用化学试剂,主要用于化工、防腐及制药工业等。实验小组对高锰酸钾进行了如下探究。【查阅资料】KMnO4溶液呈紫红色,维生素C能与KMnO4反应,使KMnO4溶液褪色。Ⅰ.探究高锰酸钾的不稳定性【进行实验】称取0.57gKMnO4固体放入试管底部,在酒精灯上缓慢加热,记录不同温度下剩余固体质量的数据如下表。温度/℃ 100 140 180 220 240 260 280 300试管内固体质量/g 0.57 0.57 0.57 0.57 0.54 0.51 0.50 0.50Ⅱ.探究高锰酸钾的腐蚀性【进行实验】将新鲜鸡皮在不同浓度的KMnO4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现象如下表。KMnO4溶液浓度 0.002% 0.01% 0.1% 1%鸡皮的变化 无明显变化 边缘部分变为棕黄色 全部变为棕色 全部变为黑色Ⅲ.探究蔬菜汁中维生素C含量【进行实验】用四种蔬菜汁完成实验,记录观察到KMnO4溶液恰好褪色时所需蔬菜汁的用量。实验操作 蔬菜汁 蔬菜汁用量/滴黄瓜汁 14青椒汁 8芹菜汁 15白菜汁 11【解释与结论】(1)用KMnO4制取O2的文字表达式为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英型为 。(2)Ⅰ中,KMnO4开始分解的温度范围是 。(3)Ⅱ中,得出的结论是 。(4)Ⅲ中,四种蔬菜汁中含维生素C最多的是 。(5)继续实验,发现猕猴桃汁中维生素C含量大于白菜汁中维生素C含量,其实验方案为 。【答案】(1);分解反应(2)220℃~240℃(3)高锰酸钾溶液浓度越大,腐蚀性越强(4)青椒汁(5)按照图中实验装置,逐滴滴加猕猴桃汁并不断振荡,观察到KMnO4溶液恰好褪色时所需猕猴桃汁滴数少于11【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分解反应及其应用【解析】【解答】(1)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该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三种物质,符合“一变多”的分解反应特征,所以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2)观察Ⅰ中不同温度下试管内固体质量,220℃时固体质量还是0.57g,240℃时固体质量变为0.54g,说明KMnO4在220℃~240℃之间开始分解。(3)Ⅱ中,KMnO4溶液浓度从0.002%到1%逐渐增大,鸡皮的变化从无明显变化到全部变为黑色,腐蚀程度逐渐增强,所以得出结论:高锰酸钾溶液浓度越大,腐蚀性越强。(4)Ⅲ中,维生素C能与KMnO4反应使溶液褪色,所需蔬菜汁用量越少,说明维生素C含量越高。青椒汁使KMnO4溶液褪色所需用量(8滴)最少,所以四种蔬菜汁中含维生素C最多的是青椒汁。(5)要证明猕猴桃汁中维生素C含量大于白菜汁中维生素C含量,按照图中实验装置,逐滴滴加猕猴桃汁并不断振荡,观察到KMnO4溶液恰好褪色时所需猕猴桃汁滴数少于白菜汁的11滴即可。【分析】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三种物质,符合“一变多”的分解反应特点,据此写文字表达式和判断反应类型。根据加热高锰酸钾时固体质量开始减少的温度范围,确定分解温度。从不同浓度高锰酸钾溶液对鸡皮腐蚀的现象,得出浓度与腐蚀性的关系。维生素C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需蔬菜汁滴数越少,维生素C含量越高,青椒汁用量最少,含量最多。要比较猕猴桃汁和白菜汁维生素C含量,控制变量,观察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猕猴桃汁滴数,若少于白菜汁的11滴,说明其含量更高。(1)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该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三种物质,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2)Ⅰ中,100℃~220℃,试管内固体质量不变,高锰酸钾还没有开始分解,KMnO4开始分解的温度范围是220℃-240℃,是因为该温度范围内,高锰酸钾质量开始减小;(3)Ⅱ中,随着高锰酸钾溶液浓度的增大,鸡皮从无明显变化→边缘部分变为棕黄色→全部变为棕色→全部变为黑色,说明高锰酸钾具有腐蚀性,且高锰酸钾溶液浓度越大,腐蚀性越强;(4)根据维生素C能与KMnO4反应,使KMnO4溶液褪色,Ⅲ中,蔬菜汁中含维生素C越多,需要的滴数越少,因此四种蔬菜汁中含维生素C最多的是青椒汁;(5)蔬菜汁中含维生素C越多,需要的滴数越少,白菜汁用量为11滴,继续实验,发现猕猴桃汁中维生素C含量大于白菜汁中维生素C含量,根据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唯一的原则,实验方案为按照图中实验装置,逐滴滴加猕猴桃汁并不断振荡,观察到KMnO4溶液恰好褪色时所需猕猴桃汁滴数少于11。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北京市顺义区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化学试卷(学生版).docx 北京市顺义区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化学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