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历史测试】九上历史第三、四单元学业质量评价(原卷版+解答版+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秋历史测试】九上历史第三、四单元学业质量评价(原卷版+解答版+ppt)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统编版 九上 历史
同步课件
统编版九上历史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九上历史第3、4单元测试
范围:(3-4单元)
(建议用时:60分钟 满分: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9世纪,一个向封君宣誓效忠的人,应该永远记住下列六个词:安全、可靠、诚
实、堪用、做事易和能做事;同样封君也要在所有事情上为向他宣誓效忠的封臣
做事。这体现出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关系是( A )
A. 权利义务相互关系 B. 相互平等关系
C. 经济互助同盟关系 D. 血缘纽带关系
A
2. 下图是“教皇为皇帝加冕”,取材于公元8世纪中期法兰克王国君主“丕平献
土”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该历史事件及图片最能说明( A )
A. 基督教会权力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
B. 教皇和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
C. 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D. 法兰克王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A
3. 1300年,英格兰埃尔顿庄园接到有农奴不服被控告没有完成为庄园主运草的任
务。法庭查阅了有关惯例后确认“这些农奴有义务在草地里或领主庭院中将牧草
垛起,但没有义务将牧草装上马车”,据此判定农奴胜诉。这反映了庄园法庭
( C )
A. 是依据庄园主的意志设置的
B. 始终坚持客观公正
C. 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奴利益
D. 维护了领主的利益
C
4. 1345年伦敦马刺业基尔特规章规定:本行业任何会员所招收之学徒其学习期间俱
不得少于七年,而此类学徒亦必须按照本城惯例进行登记。由此可见,中世纪行
会( B )
A. 有立法特权 B. 对成员有一定约束力
C. 是政府支持的组织 D. 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5. “13世纪(西欧)城市有自己的管理机构,包括选举产生的市议会、市政官、市
长等,是享有特别的法律、行政和司法权力的集体法人。”材料说明“城市”
( D )
A. 仍旧实行奴隶制民主政治 B. 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
C. 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控制 D. 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B
D
6. 观察下表,中世纪欧洲大学的课程设置反映出( A )
基础课程 专业课程 文法、修辞 逻辑 算术、几何、天文 音乐 法学 医学 神学
A.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B. 大学受基督教的控制
C. 选拔官吏和政治的需要 D. 大学自治和言论自由
7. 中世纪大学培育了一大批著名学者,如波隆那大学的但丁、彼特拉克,比萨大学
的伽利略,剑桥大学的牛顿。这说明中世纪大学( B )
A. 打破教会对教育的垄断 B. 推动欧洲科技文化进步
C. 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D. 摆脱了基督教会的控制
A
B
8. 今日大部分欧洲国徽的双头鹰都是源自拜占庭帝国的国徽版本,如俄罗斯、塞尔
维亚和黑山共和国的国徽图案与拜占庭帝国的徽章图案有共同的元素——双头鹰
标识(见下组图)。这表明拜占庭文化( A )
拜占庭国徽
俄罗斯国徽
黑山共和国国徽
塞尔维亚国徽
A. 对俄罗斯和东欧国家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B. 起源于俄罗斯和东欧文化
C. 孕育了阿拉伯文化
D. 为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精神营养
A
9. “由于罗马社会陷入危机,为了将反映本阶级意志的现行法律固定下来,借以维
护和巩固自身地位,因此组织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由此可知该法典编纂
的目的是( B )
A. 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 B. 稳固帝国社会秩序
C. 改善奴隶的社会地位 D. 确立后世立法规范
10. 下面的漫画反映了古代日本的一个历史事件,漫画中的说话者( C )
A. 建立了大和政权
B. 主持了大化改新
C. 设立了镰仓幕府
D. 恢复了天皇统治
B
C
11. 穆罕默德建立了穆斯林公社,公社成员都以兄弟姐妹相待。穆罕默德赢得了人
心,成为公社宗教的最高首脑。阿拉伯半岛逐步走向统一。可见,将阿拉伯各
部落熔铸成一个强大的民族统一体的纽带主要是( D )
A. 政治口号 B. 经济实力
C. 个人魅力 D. 宗教信仰
12. 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
人传入欧洲的。这折射出阿拉伯人致力于 ( C )
A. 发明与创新 B. 冒险与挑战
C. 贸易与交流 D. 统一与扩张
D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道题,共36分)
13. 【封建时代的欧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中世纪封建庄园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庄园内的一切生产都是
为了供应领主消费和依附农民及其家庭的生活需要,只有庄园不能生产的如
盐、铁等,才从行商手中购取。庄园经济的兴盛时期约在9—13世纪,它的形成
大约和生产力低下有关。12—13世纪,由于生产力发展以及商品货币关系的影
响,已不断发生庄园自营地缩减、劳役地租改为实物地租或货币地租等现象。
14世纪起西欧经济变化剧烈,庄园主纷纷放弃自营地,货币地租流行,农奴也
通过各种途径取得人身自由,劳役制庄园趋向瓦解。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 市民们通常能说服国王向他们颁发皇家特许状,准许他们拥有自己的市政
厅、法院以及市外属地;准许商人和工匠组织行会,用以防护和互助,但不能完全
摆脱国王和领主控制。正如当时的俗话所说的那样:“城市的空气使人感到自
由。”在某些地区,一批批城市联合起来组成联盟,这些联盟成为强有力的政治及
经济统一体。1350年,不来梅、但泽等城市组成了汉萨同盟,迫使外国承认它们的
商业特权,实际上垄断了北部欧洲的贸易。
——《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西欧庄园的特点,并简单概括西欧庄园经济发展历
程。(4分)
特点:生产上自给自足。(2分)发展历程:9—13世纪是西欧庄园的兴盛时
期,14世纪起西欧经济变化剧烈,劳役制庄园趋向瓦解。(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世纪欧洲城市发展状况。(3分)
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治;市民享有一定的自由;城市的政治经济实
力增强。
14. 【古代日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诏书规定: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废除贵族对土
地和部民的私有权,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田,对于6岁以上的公
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田一次,男子每人2段(相当于35亩),女子为其三分之
二,奴婢为自由民的三分之一,所班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
——日本田令
材料二 凡天下丁男,给田一顷。笃疾废疾,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
——唐朝武德七年田令
(1)请你列举材料一改革中政治方面的内容。两则材料中的田令有什么共同
点?(4分)
内容: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
央派官治理。(2分)共同点: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2分)
(2)这次改革有何重大意义?给我们什么启示?(4分)
意义: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2分)启示:我们要
虚心学习,积极进取;努力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点和长处;开放包
容,积极创新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15. 【阿拉伯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
只,……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
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
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
象牙、金粉和黑奴。
——《阿拉伯通史》
材料二 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
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
重要成就。
——《中外历史纲要》(下)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起到的作用。
(7分)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强化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东西方商业贸易的
发展。阿拉伯商人活动的足迹,随着帝国的扩张延伸,有时超出帝国的范
围,在欧洲、中国等地,都有阿拉伯商人的活动。帝国都城巴格达的码头
相当发达,市场上的货物显然多靠码头上的船只运送,市场上贩卖的商品
有瓷器、宝石和奴隶,也有蜂蜜等日常生活必需品,说明贸易已经深入人
们的日常生活。(意思对即可)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4分)
阿拉伯帝国统治者重视文化发展。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广泛吸收了多个地
区的文化成就,加以融合与创造,形成阿拉伯文化。
16. 【拜占庭帝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拜占庭帝国长期使自己陶醉在古希腊、古罗马古典文明的光环之中,以仿
古和“温故”为业,无视外界的变化和发展,不思进取、不吸纳新事物,即使
在侵略者的炮火已经震耳欲聋的危急时刻,还在做“地中海大一统帝国”之
梦,却很少能面对现实,考虑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在这里,传统的辉煌成了他
们不舍得放弃的包袱,保守、停滞不前和不思进取的思维方式,是使拜占庭灭
亡的最根本原因。传统,成为了拜占庭守旧的借口与创新的障碍。
——徐家玲、崔艳红《论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
(示例)观点:开放进取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论述: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无视西欧城市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
不屑于学习和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即便面临着外敌入侵的危机,依然
做着自己的黄粱美梦,逃避现实,这种封闭保守而无视创新的心态最终使辉煌
一世的拜占庭帝国走向衰亡。反之,在中国的唐朝时期,实行开明宽容的民族
政策和广泛的对外交流,使得唐朝商业十分繁荣,当时的都城长安成为国际性
的大都会,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荣,外国使节、留学生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
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有影响力的
国家之一。综上所述,对外开放、积极交流推动国运昌盛、文明繁荣,而封闭
保守、不思进取则导致国家灭亡、文明衰落。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封闭”“开放”等关键词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
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九上历史3-4单元测试02
范围:( 3-4单元)
(建议用时: 60分钟 满分: 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9世纪,一个向封君宣誓效忠的人,应该永远记住下列六个词:安全、可靠、诚 实、堪用、做事易和能做事;同样封君也要在所有事情上为向他宣誓效忠的封臣 做事。这体现出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关系是( A )
A. 权利义务相互关系 B. 相互平等关系
C. 经济互助同盟关系 D. 血缘纽带关系
2. 下图是“教皇为皇帝加冕 ”,取材于公元8世纪中期法兰克王国君主“丕平献 土 ”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该历史事件及图片最能说明( A )
A. 基督教会权力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
B. 教皇和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
C. 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D. 法兰克王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3. 1300年,英格兰埃尔顿庄园接到有农奴不服被控告没有完成为庄园主运草的任
务。法庭查阅了有关惯例后确认“这些农奴有义务在草地里或领主庭院中将牧草 垛起,但没有义务将牧草装上马车 ”,据此判定农奴胜诉。这反映了庄园法庭
( C )
A. 是依据庄园主的意志设置的
B. 始终坚持客观公正
C. 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奴利益
D. 维护了领主的利益
4. 1345年伦敦马刺业基尔特规章规定:本行业任何会员所招收之学徒其学习期间俱 不得少于七年,而此类学徒亦必须按照本城惯例进行登记。由此可见,中世纪行 会( B )
A. 有立法特权 B. 对成员有一定约束力
C. 是政府支持的组织 D. 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5. “ 13世纪(西欧)城市有自己的管理机构,包括选举产生的市议会、市政官、市 长等,是享有特别的法律、行政和司法权力的集体法人。 ”材料说明“城市 ”
( D )
A. 仍旧实行奴隶制民主政治 B. 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
C. 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控制 D. 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6. 观察下表,中世纪欧洲大学的课程设置反映出( A )
基础课程 专业课程
文法、修辞 逻辑 算术、几何、天文 音乐 法学 医学 神学
A.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B. 大学受基督教的控制
C. 选拔官吏和政治的需要 D. 大学自治和言论自由
7. 中世纪大学培育了一大批著名学者,如波隆那大学的但丁、彼特拉克,比萨大学 的伽利略,剑桥大学的牛顿。这说明中世纪大学( B )
A. 打破教会对教育的垄断 B. 推动欧洲科技文化进步
C. 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D. 摆脱了基督教会的控制
8. 今日大部分欧洲国徽的双头鹰都是源自拜占庭帝国的国徽版本,如俄罗斯、塞尔 维亚和黑山共和国的国徽图案与拜占庭帝国的徽章图案有共同的元素——双头鹰 标识(见下组图)。这表明拜占庭文化( A )
拜占庭国徽俄罗斯国徽
黑山共和国国徽塞尔维亚国徽
A. 对俄罗斯和东欧国家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B. 起源于俄罗斯和东欧文化
C. 孕育了阿拉伯文化
D. 为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精神营养
9. “ 由于罗马社会陷入危机,为了将反映本阶级意志的现行法律固定下来,借以维 护和巩固自身地位,因此组织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 ”由此可知该法典编纂 的目的是( B )
A. 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 B. 稳固帝国社会秩序
C. 改善奴隶的社会地位 D. 确立后世立法规范
10. 下面的漫画反映了古代日本的一个历史事件,漫画中的说话者( C )
A. 建立了大和政权
B. 主持了大化改新
C. 设立了镰仓幕府
D. 恢复了天皇统治
11. 穆罕默德建立了穆斯林公社,公社成员都以兄弟姐妹相待。穆罕默德赢得了人 心,成为公社宗教的最高首脑。阿拉伯半岛逐步走向统一。可见,将阿拉伯各 部落熔铸成一个强大的民族统一体的纽带主要是( D )
A. 政治口号 B. 经济实力
C. 个人魅力 D. 宗教信仰
12. 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 人传入欧洲的。这折射出阿拉伯人致力于 ( C )
A. 发明与创新 B. 冒险与挑战
C. 贸易与交流 D. 统一与扩张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道题,共36分)
13. 【封建时代的欧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中世纪封建庄园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庄园内的一切生产都是 为了供应领主消费和依附农民及其家庭的生活需要,只有庄园不能生产的如
盐、铁等,才从行商手中购取。庄园经济的兴盛时期约在9—13世纪,它的形成 大约和生产力低下有关。12—13世纪,由于生产力发展以及商品货币关系的影 响,已不断发生庄园自营地缩减、劳役地租改为实物地租或货币地租等现象。
14世纪起西欧经济变化剧烈,庄园主纷纷放弃自营地,货币地租流行,农奴也 通过各种途径取得人身自由,劳役制庄园趋向瓦解。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 市民们通常能说服国王向他们颁发皇家特许状,准许他们拥有自己的市政 厅、法院以及市外属地;准许商人和工匠组织行会,用以防护和互助,但不能完全 摆脱国王和领主控制。正如当时的俗话所说的那样:“城市的空气使人感到自
由。 ”在某些地区,一批批城市联合起来组成联盟,这些联盟成为强有力的政治及 经济统一体。1350年,不来梅、但泽等城市组成了汉萨同盟,迫使外国承认它们的 商业特权,实际上垄断了北部欧洲的贸易。
——《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西欧庄园的特点,并简单概括西欧庄园经济发展历 程。(4分)
特点:生产上自给自足。(2分)发展历程:9—13世纪是西欧庄园的兴盛时 期,14世纪起西欧经济变化剧烈,劳役制庄园趋向瓦解。(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世纪欧洲城市发展状况。(3分)
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治; 市民享有一定的自由;城市的政治经济实 力增强。
14. 【古代日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诏书规定: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 ”。废除贵族对土 地和部民的私有权,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田,对于6岁以上的公 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田一次,男子每人2段(相当于35亩),女子为其三分之 二,奴婢为自由民的三分之一,所班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
——日本田令
材料二 凡天下丁男,给田一顷。笃疾废疾,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
——唐朝武德七年田令
(1)请你列举材料一改革中政治方面的内容。两则材料中的田令有什么共同 点?(4分)
内容: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 央派官治理。(2分)共同点: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2分)
(2)这次改革有何重大意义?给我们什么启示?(4分)
意义: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2分)启示:我们要 虚心学习,积极进取;努力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点和长处;开放包 容,积极创新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阿拉伯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
只, ……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 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 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 象牙、金粉和黑奴。
——《阿拉伯通史》
材料二 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 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 重要成就。
——《中外历史纲要》(下)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起到的作用。
(7分)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强化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东西方商业贸易的 发展。阿拉伯商人活动的足迹,随着帝国的扩张延伸,有时超出帝国的范 围,在欧洲、中国等地,都有阿拉伯商人的活动。帝国都城巴格达的码头 相当发达,市场上的货物显然多靠码头上的船只运送,市场上贩卖的商品 有瓷器、宝石和奴隶,也有蜂蜜等日常生活必需品,说明贸易已经深入人 们的日常生活。(意思对即可)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4分)
阿拉伯帝国统治者重视文化发展。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广泛吸收了多个地 区的文化成就,加以融合与创造,形成阿拉伯文化。
16. 【拜占庭帝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拜占庭帝国长期使自己陶醉在古希腊、古罗马古典文明的光环之中,以仿 古和“温故 ”为业,无视外界的变化和发展,不思进取、不吸纳新事物,即使 在侵略者的炮火已经震耳欲聋的危急时刻,还在做“地中海大一统帝国 ”之
梦,却很少能面对现实,考虑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在这里,传统的辉煌成了他 们不舍得放弃的包袱,保守、停滞不前和不思进取的思维方式,是使拜占庭灭 亡的最根本原因。传统,成为了拜占庭守旧的借口与创新的障碍。
——徐家玲、崔艳红《论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封闭 ”“开放 ”等关键词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 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示例)观点:开放进取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论述: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无视西欧城市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 不屑于学习和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即便面临着外敌入侵的危机,依然 做着自己的黄粱美梦,逃避现实,这种封闭保守而无视创新的心态最终使辉煌 一世的拜占庭帝国走向衰亡。反之,在中国的唐朝时期,实行开明宽容的民族 政策和广泛的对外交流,使得唐朝商业十分繁荣,当时的都城长安成为国际性 的大都会,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荣,外国使节、留学生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 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有影响力的 国家之一。综上所述,对外开放、积极交流推动国运昌盛、文明繁荣,而封闭 保守、不思进取则导致国家灭亡、文明衰落。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九上历史3-4单元测试02
范围:( 3-4单元)
(建议用时: 60分钟 满分: 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9世纪,一个向封君宣誓效忠的人,应该永远记住下列六个词:安全、可靠、诚 实、堪用、做事易和能做事;同样封君也要在所有事情上为向他宣誓效忠的封臣 做事。这体现出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关系是( A )
A. 权利义务相互关系 B. 相互平等关系
C. 经济互助同盟关系 D. 血缘纽带关系
2. 下图是“教皇为皇帝加冕 ”,取材于公元8世纪中期法兰克王国君主“丕平献 土 ”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该历史事件及图片最能说明( A )
A. 基督教会权力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
B. 教皇和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
C. 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D. 法兰克王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3. 1300年,英格兰埃尔顿庄园接到有农奴不服被控告没有完成为庄园主运草的任
务。法庭查阅了有关惯例后确认“这些农奴有义务在草地里或领主庭院中将牧草 垛起,但没有义务将牧草装上马车 ”,据此判定农奴胜诉。这反映了庄园法庭
( C )
A. 是依据庄园主的意志设置的
B. 始终坚持客观公正
C. 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奴利益
D. 维护了领主的利益
4. 1345年伦敦马刺业基尔特规章规定:本行业任何会员所招收之学徒其学习期间俱 不得少于七年,而此类学徒亦必须按照本城惯例进行登记。由此可见,中世纪行 会( B )
A. 有立法特权 B. 对成员有一定约束力
C. 是政府支持的组织 D. 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5. “ 13世纪(西欧)城市有自己的管理机构,包括选举产生的市议会、市政官、市 长等,是享有特别的法律、行政和司法权力的集体法人。 ”材料说明“城市 ”
( D )
A. 仍旧实行奴隶制民主政治 B. 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
C. 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控制 D. 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6. 观察下表,中世纪欧洲大学的课程设置反映出( A )
基础课程 专业课程
文法、修辞 逻辑 算术、几何、天文 音乐 法学 医学 神学
A.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B. 大学受基督教的控制
C. 选拔官吏和政治的需要 D. 大学自治和言论自由
7. 中世纪大学培育了一大批著名学者,如波隆那大学的但丁、彼特拉克,比萨大学 的伽利略,剑桥大学的牛顿。这说明中世纪大学( B )
A. 打破教会对教育的垄断 B. 推动欧洲科技文化进步
C. 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D. 摆脱了基督教会的控制
8. 今日大部分欧洲国徽的双头鹰都是源自拜占庭帝国的国徽版本,如俄罗斯、塞尔 维亚和黑山共和国的国徽图案与拜占庭帝国的徽章图案有共同的元素——双头鹰 标识(见下组图)。这表明拜占庭文化( A )
拜占庭国徽俄罗斯国徽
黑山共和国国徽塞尔维亚国徽
A. 对俄罗斯和东欧国家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B. 起源于俄罗斯和东欧文化
C. 孕育了阿拉伯文化
D. 为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精神营养
9. “ 由于罗马社会陷入危机,为了将反映本阶级意志的现行法律固定下来,借以维 护和巩固自身地位,因此组织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 ”由此可知该法典编纂 的目的是( B )
A. 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 B. 稳固帝国社会秩序
C. 改善奴隶的社会地位 D. 确立后世立法规范
10. 下面的漫画反映了古代日本的一个历史事件,漫画中的说话者( C )
A. 建立了大和政权
B. 主持了大化改新
C. 设立了镰仓幕府
D. 恢复了天皇统治
11. 穆罕默德建立了穆斯林公社,公社成员都以兄弟姐妹相待。穆罕默德赢得了人 心,成为公社宗教的最高首脑。阿拉伯半岛逐步走向统一。可见,将阿拉伯各 部落熔铸成一个强大的民族统一体的纽带主要是( D )
A. 政治口号 B. 经济实力
C. 个人魅力 D. 宗教信仰
12. 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 人传入欧洲的。这折射出阿拉伯人致力于 ( C )
A. 发明与创新 B. 冒险与挑战
C. 贸易与交流 D. 统一与扩张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道题,共36分)
13. 【封建时代的欧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中世纪封建庄园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庄园内的一切生产都是 为了供应领主消费和依附农民及其家庭的生活需要,只有庄园不能生产的如
盐、铁等,才从行商手中购取。庄园经济的兴盛时期约在9—13世纪,它的形成 大约和生产力低下有关。12—13世纪,由于生产力发展以及商品货币关系的影 响,已不断发生庄园自营地缩减、劳役地租改为实物地租或货币地租等现象。
14世纪起西欧经济变化剧烈,庄园主纷纷放弃自营地,货币地租流行,农奴也 通过各种途径取得人身自由,劳役制庄园趋向瓦解。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 市民们通常能说服国王向他们颁发皇家特许状,准许他们拥有自己的市政 厅、法院以及市外属地;准许商人和工匠组织行会,用以防护和互助,但不能完全 摆脱国王和领主控制。正如当时的俗话所说的那样:“城市的空气使人感到自
由。 ”在某些地区,一批批城市联合起来组成联盟,这些联盟成为强有力的政治及 经济统一体。1350年,不来梅、但泽等城市组成了汉萨同盟,迫使外国承认它们的 商业特权,实际上垄断了北部欧洲的贸易。
——《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西欧庄园的特点,并简单概括西欧庄园经济发展历 程。(4分)
特点:生产上自给自足。(2分)发展历程:9—13世纪是西欧庄园的兴盛时 期,14世纪起西欧经济变化剧烈,劳役制庄园趋向瓦解。(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世纪欧洲城市发展状况。(3分)
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治; 市民享有一定的自由;城市的政治经济实 力增强。
14. 【古代日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诏书规定: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 ”。废除贵族对土 地和部民的私有权,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田,对于6岁以上的公 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田一次,男子每人2段(相当于35亩),女子为其三分之 二,奴婢为自由民的三分之一,所班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
——日本田令
材料二 凡天下丁男,给田一顷。笃疾废疾,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
——唐朝武德七年田令
(1)请你列举材料一改革中政治方面的内容。两则材料中的田令有什么共同 点?(4分)
内容: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 央派官治理。(2分)共同点: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2分)
(2)这次改革有何重大意义?给我们什么启示?(4分)
意义: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2分)启示:我们要 虚心学习,积极进取;努力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点和长处;开放包 容,积极创新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阿拉伯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
只, ……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 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 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 象牙、金粉和黑奴。
——《阿拉伯通史》
材料二 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 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 重要成就。
——《中外历史纲要》(下)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起到的作用。
(7分)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强化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东西方商业贸易的 发展。阿拉伯商人活动的足迹,随着帝国的扩张延伸,有时超出帝国的范 围,在欧洲、中国等地,都有阿拉伯商人的活动。帝国都城巴格达的码头 相当发达,市场上的货物显然多靠码头上的船只运送,市场上贩卖的商品 有瓷器、宝石和奴隶,也有蜂蜜等日常生活必需品,说明贸易已经深入人 们的日常生活。(意思对即可)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4分)
阿拉伯帝国统治者重视文化发展。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广泛吸收了多个地 区的文化成就,加以融合与创造,形成阿拉伯文化。
16. 【拜占庭帝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拜占庭帝国长期使自己陶醉在古希腊、古罗马古典文明的光环之中,以仿 古和“温故 ”为业,无视外界的变化和发展,不思进取、不吸纳新事物,即使 在侵略者的炮火已经震耳欲聋的危急时刻,还在做“地中海大一统帝国 ”之
梦,却很少能面对现实,考虑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在这里,传统的辉煌成了他 们不舍得放弃的包袱,保守、停滞不前和不思进取的思维方式,是使拜占庭灭 亡的最根本原因。传统,成为了拜占庭守旧的借口与创新的障碍。
——徐家玲、崔艳红《论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封闭 ”“开放 ”等关键词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 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示例)观点:开放进取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论述: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无视西欧城市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 不屑于学习和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即便面临着外敌入侵的危机,依然 做着自己的黄粱美梦,逃避现实,这种封闭保守而无视创新的心态最终使辉煌 一世的拜占庭帝国走向衰亡。反之,在中国的唐朝时期,实行开明宽容的民族 政策和广泛的对外交流,使得唐朝商业十分繁荣,当时的都城长安成为国际性 的大都会,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荣,外国使节、留学生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 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有影响力的 国家之一。综上所述,对外开放、积极交流推动国运昌盛、文明繁荣,而封闭 保守、不思进取则导致国家灭亡、文明衰落。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