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二)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2024九上·长顺期中)我国纪念2024年“世界水日”的活动“中国水周”的主题为“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下列做法与这一主题不相符的是A.洗菜剩水冲洗厕所 B.采用节水灌溉方式C.工业污水排放入海 D.定期检测水域水质【答案】C【知识点】保护水资源【解析】【解答】A:洗菜剩水冲洗厕所,实现“一水多用”,能节约用水,符合主题,A正确。B:采用节水灌溉方式,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约用水,符合主题,B正确。C:工业污水排放入海会造成海洋水体污染,破坏水资源,不符合“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的主题,C错误。D:定期检测水域水质,有利于及时发现和治理水污染,保护水资源,符合主题,D正确。综上,答案是C。【分析】本题围绕“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的主题,分析各选项做法对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影响,判断是否符合主题。2.(2024九上·长顺期中)下列有关试管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取用块状试剂 B.夹持试管C.取用液体试剂 D.洗涤试管【答案】D【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解析】【解答】A、取用块状试剂时,应先将试管横放,把块状试剂放入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图中操作易打破试管,错误。B、夹持试管应用试管夹,且不能将试管放在桌面上夹持,防止试管破裂,错误。C、取用液体试剂时,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错误。D、洗涤试管时,用手腕的力量左右振荡,操作正确。所以选D。【分析】根据常见试管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逐一分析各选项的操作是否正确。3.(2024九上·长顺期中)金秋九月,全国多地水稻喜迎丰收,稻浪飘香。能闻到稻香是因为A.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分子的体积很小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可以分为原子【答案】A【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解答】能闻到稻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稻香分子向四周扩散,所以能闻到香味,选A。【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不断运动、体积小、有间隔、可分等),结合闻到气味的现象,判断是分子不断运动导致。4.(2024九上·长顺期中)二氧化氯()是一种高效、安全、环保的杀菌消毒剂,已知中的化合价为,则的化合价为A. B.0 C. D.【答案】D【知识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解析】【解答】在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设氯元素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x + (-2)×2 = 0,解得x = +4,所以选D。【分析】利用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设未知元素化合价,列方程求解。5.(2024九上·长顺期中)分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下列物质属于单质的是A.液氧 B.空气 C.氧化铜 D.冰水混合物【答案】A【知识点】空气的组成;单质和化合物;纯净物和混合物【解析】【解答】A、液氧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符合要求。B、空气含有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是混合物,不符合。C、氧化铜由铜和氧两种元素组成,是化合物,不符合。D、冰水混合物是水的不同状态,水由氢、氧元素组成,是化合物,不符合。所以选A。【分析】根据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的定义,逐一分析选项。6.(2024九上·长顺期中)下列实验方案能解决相应实际问题的是选项 实际问题 实验方案A 鉴别氮气和氦气 向集气瓶中伸入燃着的木条,观察现象B 探究蜡烛燃烧产物中是否有水 取一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C 验证分子在受热时运动会加快 向热水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现象D 对水进行杀菌消毒 向水中加入活性炭A.A B.B C.C D.D【答案】B【知识点】空气的组成;水的净化;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蜡烛燃烧实验【解析】【解答】A、氮气和氦气都不支持燃烧,伸入燃着的木条都会熄灭,无法鉴别,方案不可行。B、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若内壁有水雾,说明蜡烛燃烧生成水,方案可行。C、仅向热水中加品红,没有对比冷水的情况,不能验证分子受热运动加快,方案不可行。D、活性炭只能吸附杂质,不能杀菌消毒,方案不可行。所以选B。【分析】根据各选项实验目的,结合物质性质和实验原理,判断实验方案是否可行。7.(2024九上·长顺期中)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物质 甲 乙 丙 丁反应前的质量/g 20 3 20 18反应后的质量/g 2 x 30 26A.x=3B.该反应是分解反应C.乙一定在该反应中作催化剂D.该反应中生成物丙和丁的质量比为5:4【答案】C【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分解反应及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解答】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总质量相等,计算得x = 20 + 3 + 20 + 18 - 2 - 30 - 26 = 3,正确。B、甲质量减少是反应物,丙、丁质量增加是生成物,反应符合“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正确。C、乙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不是“一定”是催化剂,错误。D、生成物丙和丁的质量比为(30 - 20):(26 - 18) = 5:4,正确。所以选C。【分析】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计算未知质量,根据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变化判断反应物、生成物,进而分析反应类型和物质作用。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共46分)8.(2024九上·长顺期中)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如图是五种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1)A、B、C、D四种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2)粒子的化学性质 。(3)写出粒子的符号 。(4)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5)粒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则的值为 。【答案】(1)BD(2)很不活泼(3)(4)得到(5)17【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概念;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解析】【解答】(1) 同种元素的粒子质子数相同,B和D质子数都是11,属于同种元素,所以填BD。(2) A粒子是氦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属于稳定结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3) B粒子质子数为11,核外电子数为10,是钠离子,符号为 。(4) C粒子最外层电子数是5,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5) E粒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说明得到1个电子后核外电子数为2 + 8 + 8 = 18,则原子的质子数m = 18 - 1 = 17。【分析】根据元素的定义(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判断同种元素的粒子。依据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最外层电子数为2且只有一层电子时,化学性质稳定)分析。根据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确定粒子种类,写出符号。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多少判断得失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等于4,易得到电子)。结合离子所带电荷与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计算质子数。(1)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微粒结构示意图左侧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根据图像,A、B、C、D四种粒子的质子数分别是2、11、7、11,因此属于同种元素的是BD。(2)粒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属于满电子结构,且其质子数为2,属于氦元素,氦元素属于稀有气体元素,因此粒子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3)B粒子的质子数为11,属于钠元素,其核外电子排布为2、8,小于质子数,则B粒子是钠离子,1个钠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书写离子符号时,需在原子或原子团右上角标注电荷量,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数值为“1”时数值可以省略不写,则钠离子的符号是。(4)粒子最外层电子数为5,大于4且没有排满,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5)粒子的核外电子数为,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说明E粒子是原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的阴离子,则原子状态下核外电子数为,原子的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m的值为17。9.(2024九上·长顺期中)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回答问题。月背土壤,成分揭秘!9月17日,我国科学家对月背土壤的成分进行揭秘,阐述了返回样品的物理、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月壤与岩屑特性:嫦娥六号返回样品具有较低密度,表明其结构较为松散,孔隙率较高。矿物与地球化学特征:嫦娥六号样品中的铝氧化物(Al2O3)和钙氧化物(CaO)含量较高,而铁氧化物(氧化亚铁)含量相对较低。此外,样品中的钍、铀和钾等含量显著低于KREEP玄武岩,与位于月球正面风暴洋克里普地体中的阿波罗任务和嫦娥五号任务的样品表现出了巨大差异。(1)从物质分类角度来看,月背土壤属于 。(2)Al2O3读作 ,氧化亚铁的化学式为 。(3)样品中的钍、铀和钾指的是 。(4)月背土壤中的CaO即生石灰,可与水反应生成Ca(OH)2,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答案】(1)混合物(2)氧化铝;FeO(3)元素(4)氧化钙+水→氢氧化钙【知识点】元素的概念;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纯净物和混合物;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解析】【解答】(1) 月背土壤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2) Al2O3读作氧化铝;氧化亚铁的化学式为FeO。(3) 样品中的钍、铀和钾指的是元素。(4) 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文字表达式为氧化钙 + 水 → 氢氧化钙。【分析】根据混合物的定义(由多种物质组成)判断。依据化学式的读法和书写规则(从右向左读,亚铁显+2价)分析。明确物质中提到的元素是指宏观的元素种类。根据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写出文字表达式。(1)从物质分类角度来看,月背土壤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2)Al2O3读作氧化铝,氧化亚铁的化学式为FeO;(3)样品中的钍、铀和钾指的是元素;(4)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文字表达式为:氧化钙+水→氢氧化钙。10.(2024九上·长顺期中)图1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图2是探究氧气性质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编号①的仪器名称为 。(2)若利用装置A制取O2,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3)若利用装置B和F制取O2,则长颈漏斗中加入的试剂是 (填化学式),B中的导管应与F中的 (填“b”或“c”)端连接,连接时应先 ,再稍稍用力把玻璃导管插入乳胶管。(4)图2中,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燃烧停止后,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可观察到 。【答案】(1)锥形瓶(2)(3)H2O2;c;用水润湿(4)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碳+氧气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解析】【解答】(1) 编号①的仪器是锥形瓶。(2) 装置A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文字表达式为 。(3) 装置B用双氧水(H2O2)制取氧气,长颈漏斗加H2O2;B中导管连F的c端(排水法收集,氧气从c进,水从b出);连接时先用水润湿玻璃导管,再插入乳胶管。(4)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热;文字表达式为 碳+氧气二氧化碳;加澄清石灰水后,石灰水变浑浊。【分析】根据仪器形状识别名称。依据装置A(固体加热,无棉花)确定用氯酸钾制氧,写反应表达式。装置B是固液不加热,用双氧水制氧;排水法收集氧气时,气体从短管进,所以连c;玻璃导管连接乳胶管前用水润湿,便于插入。回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反应,以及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1)编号①的仪器名称为锥形瓶;(2)装置A为固体加热型,且试管口没有棉花,即为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3)装置B为固液常温型装置,说明是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则长颈漏斗中加入的试剂是H2O2,氧气不易溶于水,氧气的密度比水小,则B中的导管应与F中的c端连接,连接时应先用水润湿,再稍稍用力把玻璃导管插入乳胶管;(4)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发出白光,放出热量,木炭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碳+氧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燃烧停止后,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11.(2024九上·长顺期中)结合图像,从不同角度学习化学。(1)建立模型用“”表示氮原子,“”表示氧原子。若空气中其他成分忽略不计,如图中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A. B. C.(2)微观示意图如图表示某密闭容器中物质的变化过程。①变化I中,保持不变的微粒是 ,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②从微观角度分析,变化II和变化III的实质是 。写出一个生活中应用变化II的实例: 。【答案】(1)B(2)碳原子和氧原子;;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压缩二氧化碳气体可得到固体干冰【知识点】空气的组成;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析】【解答】(1) 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4:1,B图中氮分子和氧分子的比例符合,所以选B。(2) ①变化Ⅰ是化学变化,保持不变的微粒是碳原子和氧原子;反应文字表达式为 。②变化Ⅱ和Ⅲ是物理变化,实质是分子间间隔发生变化;生活中应用实例如压缩二氧化碳气体得到干冰。【分析】根据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例,分析微观模型中分子的比例关系。①依据化学变化中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判断不变的微粒;结合微观示意图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写出文字表达式。②根据物理变化的微观实质(分子间间隔改变),联系生活中分子间隔变化的实例。(1)空气中氧气占21%,氮气占78%,所以氧气和氮气的体积比约是1:4,则氧气和氮气的分子个数比是1:4,图中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只有B。故选:B。(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则变化Ⅰ中,保持不变的微粒是碳原子和氧原子;变化Ⅰ为一氧化碳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故填:碳原子和氧原子;;从微观角度分析,变化Ⅱ和变化Ⅲ的实质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变化Ⅱ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小,即压缩二氧化碳气体可得到固体干冰,二氧化碳变为干冰后,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填: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压缩二氧化碳气体可得到固体干冰。12.(2024九上·长顺期中)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又称物质不灭定律。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定律展开了一系列探究实验,请你一起参与并回答问题。I.初步探究如图1为兴趣小组设计的两组实验(1)实验A中,加热细铜丝团一段时间后撤走酒精灯,观察到铜丝表面变黑,钩码会 (选填“上升”或“下降”)。实验B中,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托盘天平的指针会向 (选填“左”或“右”)偏。(2)于是兴趣小组认为化学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他们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是 。II.反思改进兴趣小组成员在老师的建议下,重新设计了两组实验,如图2。(3)实验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铁钉表面有红色固体生成, ,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实验D中,观察到红磷燃烧,小气球先变鼓再变瘪,其中“变鼓”的原因是 。(4)实验C和D反应结束后,托盘天平指针的位置均不发生变化,由此可得出结论: 。【答案】上升;右;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铁+硫酸铜→铜+硫酸亚铁;红磷燃烧放出热量,锥形瓶内的气压增大;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解析】【解答】(1) 实验A中,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质量增加,钩码会上升;实验B中,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等气体逸出,托盘天平指针会向右偏。(2) 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是未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有物质逸出或进入,导致质量变化。(3) 实验C中,铁钉与硫酸铜反应,现象是铁钉表面有红色固体生成,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文字表达式为铁 + 硫酸铜 → 铜 + 硫酸亚铁;实验D中,红磷燃烧放热,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气球变鼓。(4) 实验C和D反应结束后天平指针位置不变,得出结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根据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的变化(铜与氧气反应质量增加,蜡烛燃烧气体逸出质量减少),判断实验现象。分析实验A、B未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表面现象”的原因(非密闭容器,物质进出)。回忆铁与硫酸铜的反应现象、文字表达式,以及红磷燃烧时放热对气体体积的影响。根据密闭容器中反应后天平平衡的现象,总结质量守恒定律。13.(2024九上·长顺期中)水是生命之源,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水的研究。化学兴趣小组以“生命之源——水”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请你一起参与并解答探究过程中的问题。任务一:河水的净化【查阅资料】自然界中的河水中含有多种杂质,其中的不溶性杂质使河水浑浊,可溶性杂质使其具有气味和颜色,小组同学按照一定的流程对河水样品进行净化。(1)同学们向河水样品中加入 ,使水中悬浮的杂质快速沉降。如图1是进行过滤的装置,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2)过滤完成后,同学们发现样品仍然浑浊,则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是 (写出一点)。纠正错误后重新过滤,他们得到了澄清的河水样品。(3)若想要进一步得到净化程度较高的水,可以进行 操作。任务二:探究水的组成如图2为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电解水实验,以此来探究水的组成。(4)实验前,老师向水中加入了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作用是 。图中B试管连接的是电源的 (选填“正”或“负”)极,A试管中生成的气体是 (填化学式)。(5)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答案】明矾;引流;滤纸破损(合理即可);蒸馏;增强水的导电性;正;H2;【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蒸发与蒸馏操作;电解水实验;水的净化【解析】【解答】(1) 向河水样品中加明矾,使悬浮杂质快速沉降;过滤时玻璃棒起引流作用。(2) 过滤后样品仍浑浊,可能是滤纸破损(合理即可)。(3) 进一步得到净化程度高的水,可进行蒸馏操作。(4) 加氢氧化钠溶液是为增强水的导电性;B试管连接电源正极,A试管生成的气体是H2。(5) 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为 。【分析】依据水的净化中明矾的作用(吸附悬浮杂质)和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引流)分析。根据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滤纸、液面、仪器洁净等),分析浑浊的可能原因。回忆水的净化方法中蒸馏的净化程度最高。结合电解水实验中增强导电性的措施,以及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氧少氢多),判断电极和气体。根据电解水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写出文字表达式。14.(2024九上·长顺期中)如图为某品牌儿童钙片标签上的部分文字,某儿童按标签用量服药,每天补充钙元素的质量是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牌儿童钙片 【主要成分】碳酸钙维生素D 【功效】补钙 【规格】2.5g/片 每片中含碳酸钙80% 【食用方法】每日一次,每次1片【答案】碳酸钙的相对分子质量=40+12+16×3=100;每天补充钙元素的质量是2.5g×80%××100%=0.8g。答:每天补充钙元素的质量是0.8g。【知识点】化学式的相关计算【解析】【解答】先算碳酸钙的相对分子质量:40 + 12 + 16×3 = 100。每片钙片质量2.5g,含碳酸钙80%,所以每片含碳酸钙质量为2.5g×80%。碳酸钙中钙元素质量分数为40×100%/100。那么每天补充钙元素质量是2.5g×80%×40×100%/100 = 0.8g。【分析】先根据化学式算出碳酸钙相对分子质量,再求出每片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最后结合钙元素在碳酸钙中的质量分数,算出每天补充钙元素的质量。1 / 1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二)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2024九上·长顺期中)我国纪念2024年“世界水日”的活动“中国水周”的主题为“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下列做法与这一主题不相符的是A.洗菜剩水冲洗厕所 B.采用节水灌溉方式C.工业污水排放入海 D.定期检测水域水质2.(2024九上·长顺期中)下列有关试管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取用块状试剂 B.夹持试管C.取用液体试剂 D.洗涤试管3.(2024九上·长顺期中)金秋九月,全国多地水稻喜迎丰收,稻浪飘香。能闻到稻香是因为A.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分子的体积很小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可以分为原子4.(2024九上·长顺期中)二氧化氯()是一种高效、安全、环保的杀菌消毒剂,已知中的化合价为,则的化合价为A. B.0 C. D.5.(2024九上·长顺期中)分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下列物质属于单质的是A.液氧 B.空气 C.氧化铜 D.冰水混合物6.(2024九上·长顺期中)下列实验方案能解决相应实际问题的是选项 实际问题 实验方案A 鉴别氮气和氦气 向集气瓶中伸入燃着的木条,观察现象B 探究蜡烛燃烧产物中是否有水 取一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C 验证分子在受热时运动会加快 向热水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现象D 对水进行杀菌消毒 向水中加入活性炭A.A B.B C.C D.D7.(2024九上·长顺期中)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物质 甲 乙 丙 丁反应前的质量/g 20 3 20 18反应后的质量/g 2 x 30 26A.x=3B.该反应是分解反应C.乙一定在该反应中作催化剂D.该反应中生成物丙和丁的质量比为5:4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共46分)8.(2024九上·长顺期中)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如图是五种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1)A、B、C、D四种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2)粒子的化学性质 。(3)写出粒子的符号 。(4)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5)粒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则的值为 。9.(2024九上·长顺期中)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回答问题。月背土壤,成分揭秘!9月17日,我国科学家对月背土壤的成分进行揭秘,阐述了返回样品的物理、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月壤与岩屑特性:嫦娥六号返回样品具有较低密度,表明其结构较为松散,孔隙率较高。矿物与地球化学特征:嫦娥六号样品中的铝氧化物(Al2O3)和钙氧化物(CaO)含量较高,而铁氧化物(氧化亚铁)含量相对较低。此外,样品中的钍、铀和钾等含量显著低于KREEP玄武岩,与位于月球正面风暴洋克里普地体中的阿波罗任务和嫦娥五号任务的样品表现出了巨大差异。(1)从物质分类角度来看,月背土壤属于 。(2)Al2O3读作 ,氧化亚铁的化学式为 。(3)样品中的钍、铀和钾指的是 。(4)月背土壤中的CaO即生石灰,可与水反应生成Ca(OH)2,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10.(2024九上·长顺期中)图1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图2是探究氧气性质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编号①的仪器名称为 。(2)若利用装置A制取O2,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3)若利用装置B和F制取O2,则长颈漏斗中加入的试剂是 (填化学式),B中的导管应与F中的 (填“b”或“c”)端连接,连接时应先 ,再稍稍用力把玻璃导管插入乳胶管。(4)图2中,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燃烧停止后,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可观察到 。11.(2024九上·长顺期中)结合图像,从不同角度学习化学。(1)建立模型用“”表示氮原子,“”表示氧原子。若空气中其他成分忽略不计,如图中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A. B. C.(2)微观示意图如图表示某密闭容器中物质的变化过程。①变化I中,保持不变的微粒是 ,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②从微观角度分析,变化II和变化III的实质是 。写出一个生活中应用变化II的实例: 。12.(2024九上·长顺期中)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又称物质不灭定律。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定律展开了一系列探究实验,请你一起参与并回答问题。I.初步探究如图1为兴趣小组设计的两组实验(1)实验A中,加热细铜丝团一段时间后撤走酒精灯,观察到铜丝表面变黑,钩码会 (选填“上升”或“下降”)。实验B中,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托盘天平的指针会向 (选填“左”或“右”)偏。(2)于是兴趣小组认为化学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他们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是 。II.反思改进兴趣小组成员在老师的建议下,重新设计了两组实验,如图2。(3)实验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铁钉表面有红色固体生成, ,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实验D中,观察到红磷燃烧,小气球先变鼓再变瘪,其中“变鼓”的原因是 。(4)实验C和D反应结束后,托盘天平指针的位置均不发生变化,由此可得出结论: 。13.(2024九上·长顺期中)水是生命之源,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水的研究。化学兴趣小组以“生命之源——水”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请你一起参与并解答探究过程中的问题。任务一:河水的净化【查阅资料】自然界中的河水中含有多种杂质,其中的不溶性杂质使河水浑浊,可溶性杂质使其具有气味和颜色,小组同学按照一定的流程对河水样品进行净化。(1)同学们向河水样品中加入 ,使水中悬浮的杂质快速沉降。如图1是进行过滤的装置,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2)过滤完成后,同学们发现样品仍然浑浊,则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是 (写出一点)。纠正错误后重新过滤,他们得到了澄清的河水样品。(3)若想要进一步得到净化程度较高的水,可以进行 操作。任务二:探究水的组成如图2为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电解水实验,以此来探究水的组成。(4)实验前,老师向水中加入了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作用是 。图中B试管连接的是电源的 (选填“正”或“负”)极,A试管中生成的气体是 (填化学式)。(5)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14.(2024九上·长顺期中)如图为某品牌儿童钙片标签上的部分文字,某儿童按标签用量服药,每天补充钙元素的质量是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牌儿童钙片 【主要成分】碳酸钙维生素D 【功效】补钙 【规格】2.5g/片 每片中含碳酸钙80% 【食用方法】每日一次,每次1片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保护水资源【解析】【解答】A:洗菜剩水冲洗厕所,实现“一水多用”,能节约用水,符合主题,A正确。B:采用节水灌溉方式,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约用水,符合主题,B正确。C:工业污水排放入海会造成海洋水体污染,破坏水资源,不符合“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的主题,C错误。D:定期检测水域水质,有利于及时发现和治理水污染,保护水资源,符合主题,D正确。综上,答案是C。【分析】本题围绕“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的主题,分析各选项做法对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影响,判断是否符合主题。2.【答案】D【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解析】【解答】A、取用块状试剂时,应先将试管横放,把块状试剂放入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图中操作易打破试管,错误。B、夹持试管应用试管夹,且不能将试管放在桌面上夹持,防止试管破裂,错误。C、取用液体试剂时,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错误。D、洗涤试管时,用手腕的力量左右振荡,操作正确。所以选D。【分析】根据常见试管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逐一分析各选项的操作是否正确。3.【答案】A【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解答】能闻到稻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稻香分子向四周扩散,所以能闻到香味,选A。【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不断运动、体积小、有间隔、可分等),结合闻到气味的现象,判断是分子不断运动导致。4.【答案】D【知识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解析】【解答】在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设氯元素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x + (-2)×2 = 0,解得x = +4,所以选D。【分析】利用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设未知元素化合价,列方程求解。5.【答案】A【知识点】空气的组成;单质和化合物;纯净物和混合物【解析】【解答】A、液氧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符合要求。B、空气含有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是混合物,不符合。C、氧化铜由铜和氧两种元素组成,是化合物,不符合。D、冰水混合物是水的不同状态,水由氢、氧元素组成,是化合物,不符合。所以选A。【分析】根据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的定义,逐一分析选项。6.【答案】B【知识点】空气的组成;水的净化;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蜡烛燃烧实验【解析】【解答】A、氮气和氦气都不支持燃烧,伸入燃着的木条都会熄灭,无法鉴别,方案不可行。B、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若内壁有水雾,说明蜡烛燃烧生成水,方案可行。C、仅向热水中加品红,没有对比冷水的情况,不能验证分子受热运动加快,方案不可行。D、活性炭只能吸附杂质,不能杀菌消毒,方案不可行。所以选B。【分析】根据各选项实验目的,结合物质性质和实验原理,判断实验方案是否可行。7.【答案】C【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分解反应及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解答】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总质量相等,计算得x = 20 + 3 + 20 + 18 - 2 - 30 - 26 = 3,正确。B、甲质量减少是反应物,丙、丁质量增加是生成物,反应符合“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正确。C、乙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不是“一定”是催化剂,错误。D、生成物丙和丁的质量比为(30 - 20):(26 - 18) = 5:4,正确。所以选C。【分析】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计算未知质量,根据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变化判断反应物、生成物,进而分析反应类型和物质作用。8.【答案】(1)BD(2)很不活泼(3)(4)得到(5)17【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概念;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解析】【解答】(1) 同种元素的粒子质子数相同,B和D质子数都是11,属于同种元素,所以填BD。(2) A粒子是氦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属于稳定结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3) B粒子质子数为11,核外电子数为10,是钠离子,符号为 。(4) C粒子最外层电子数是5,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5) E粒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说明得到1个电子后核外电子数为2 + 8 + 8 = 18,则原子的质子数m = 18 - 1 = 17。【分析】根据元素的定义(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判断同种元素的粒子。依据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最外层电子数为2且只有一层电子时,化学性质稳定)分析。根据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确定粒子种类,写出符号。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多少判断得失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等于4,易得到电子)。结合离子所带电荷与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计算质子数。(1)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微粒结构示意图左侧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根据图像,A、B、C、D四种粒子的质子数分别是2、11、7、11,因此属于同种元素的是BD。(2)粒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属于满电子结构,且其质子数为2,属于氦元素,氦元素属于稀有气体元素,因此粒子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3)B粒子的质子数为11,属于钠元素,其核外电子排布为2、8,小于质子数,则B粒子是钠离子,1个钠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书写离子符号时,需在原子或原子团右上角标注电荷量,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数值为“1”时数值可以省略不写,则钠离子的符号是。(4)粒子最外层电子数为5,大于4且没有排满,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5)粒子的核外电子数为,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说明E粒子是原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的阴离子,则原子状态下核外电子数为,原子的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m的值为17。9.【答案】(1)混合物(2)氧化铝;FeO(3)元素(4)氧化钙+水→氢氧化钙【知识点】元素的概念;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纯净物和混合物;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解析】【解答】(1) 月背土壤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2) Al2O3读作氧化铝;氧化亚铁的化学式为FeO。(3) 样品中的钍、铀和钾指的是元素。(4) 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文字表达式为氧化钙 + 水 → 氢氧化钙。【分析】根据混合物的定义(由多种物质组成)判断。依据化学式的读法和书写规则(从右向左读,亚铁显+2价)分析。明确物质中提到的元素是指宏观的元素种类。根据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写出文字表达式。(1)从物质分类角度来看,月背土壤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2)Al2O3读作氧化铝,氧化亚铁的化学式为FeO;(3)样品中的钍、铀和钾指的是元素;(4)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文字表达式为:氧化钙+水→氢氧化钙。10.【答案】(1)锥形瓶(2)(3)H2O2;c;用水润湿(4)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碳+氧气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解析】【解答】(1) 编号①的仪器是锥形瓶。(2) 装置A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文字表达式为 。(3) 装置B用双氧水(H2O2)制取氧气,长颈漏斗加H2O2;B中导管连F的c端(排水法收集,氧气从c进,水从b出);连接时先用水润湿玻璃导管,再插入乳胶管。(4)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热;文字表达式为 碳+氧气二氧化碳;加澄清石灰水后,石灰水变浑浊。【分析】根据仪器形状识别名称。依据装置A(固体加热,无棉花)确定用氯酸钾制氧,写反应表达式。装置B是固液不加热,用双氧水制氧;排水法收集氧气时,气体从短管进,所以连c;玻璃导管连接乳胶管前用水润湿,便于插入。回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反应,以及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1)编号①的仪器名称为锥形瓶;(2)装置A为固体加热型,且试管口没有棉花,即为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3)装置B为固液常温型装置,说明是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则长颈漏斗中加入的试剂是H2O2,氧气不易溶于水,氧气的密度比水小,则B中的导管应与F中的c端连接,连接时应先用水润湿,再稍稍用力把玻璃导管插入乳胶管;(4)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发出白光,放出热量,木炭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碳+氧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燃烧停止后,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11.【答案】(1)B(2)碳原子和氧原子;;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压缩二氧化碳气体可得到固体干冰【知识点】空气的组成;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析】【解答】(1) 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4:1,B图中氮分子和氧分子的比例符合,所以选B。(2) ①变化Ⅰ是化学变化,保持不变的微粒是碳原子和氧原子;反应文字表达式为 。②变化Ⅱ和Ⅲ是物理变化,实质是分子间间隔发生变化;生活中应用实例如压缩二氧化碳气体得到干冰。【分析】根据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例,分析微观模型中分子的比例关系。①依据化学变化中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判断不变的微粒;结合微观示意图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写出文字表达式。②根据物理变化的微观实质(分子间间隔改变),联系生活中分子间隔变化的实例。(1)空气中氧气占21%,氮气占78%,所以氧气和氮气的体积比约是1:4,则氧气和氮气的分子个数比是1:4,图中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只有B。故选:B。(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则变化Ⅰ中,保持不变的微粒是碳原子和氧原子;变化Ⅰ为一氧化碳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故填:碳原子和氧原子;;从微观角度分析,变化Ⅱ和变化Ⅲ的实质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变化Ⅱ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小,即压缩二氧化碳气体可得到固体干冰,二氧化碳变为干冰后,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填: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压缩二氧化碳气体可得到固体干冰。12.【答案】上升;右;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铁+硫酸铜→铜+硫酸亚铁;红磷燃烧放出热量,锥形瓶内的气压增大;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解析】【解答】(1) 实验A中,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质量增加,钩码会上升;实验B中,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等气体逸出,托盘天平指针会向右偏。(2) 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是未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有物质逸出或进入,导致质量变化。(3) 实验C中,铁钉与硫酸铜反应,现象是铁钉表面有红色固体生成,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文字表达式为铁 + 硫酸铜 → 铜 + 硫酸亚铁;实验D中,红磷燃烧放热,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气球变鼓。(4) 实验C和D反应结束后天平指针位置不变,得出结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根据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的变化(铜与氧气反应质量增加,蜡烛燃烧气体逸出质量减少),判断实验现象。分析实验A、B未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表面现象”的原因(非密闭容器,物质进出)。回忆铁与硫酸铜的反应现象、文字表达式,以及红磷燃烧时放热对气体体积的影响。根据密闭容器中反应后天平平衡的现象,总结质量守恒定律。13.【答案】明矾;引流;滤纸破损(合理即可);蒸馏;增强水的导电性;正;H2;【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蒸发与蒸馏操作;电解水实验;水的净化【解析】【解答】(1) 向河水样品中加明矾,使悬浮杂质快速沉降;过滤时玻璃棒起引流作用。(2) 过滤后样品仍浑浊,可能是滤纸破损(合理即可)。(3) 进一步得到净化程度高的水,可进行蒸馏操作。(4) 加氢氧化钠溶液是为增强水的导电性;B试管连接电源正极,A试管生成的气体是H2。(5) 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为 。【分析】依据水的净化中明矾的作用(吸附悬浮杂质)和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引流)分析。根据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滤纸、液面、仪器洁净等),分析浑浊的可能原因。回忆水的净化方法中蒸馏的净化程度最高。结合电解水实验中增强导电性的措施,以及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氧少氢多),判断电极和气体。根据电解水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写出文字表达式。14.【答案】碳酸钙的相对分子质量=40+12+16×3=100;每天补充钙元素的质量是2.5g×80%××100%=0.8g。答:每天补充钙元素的质量是0.8g。【知识点】化学式的相关计算【解析】【解答】先算碳酸钙的相对分子质量:40 + 12 + 16×3 = 100。每片钙片质量2.5g,含碳酸钙80%,所以每片含碳酸钙质量为2.5g×80%。碳酸钙中钙元素质量分数为40×100%/100。那么每天补充钙元素质量是2.5g×80%×40×100%/100 = 0.8g。【分析】先根据化学式算出碳酸钙相对分子质量,再求出每片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最后结合钙元素在碳酸钙中的质量分数,算出每天补充钙元素的质量。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二)(学生版).docx 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二)(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