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惠东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练习化学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东省惠东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练习化学试卷

资源简介

广东省惠东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练习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九上·惠东期末)我国的古代发明及应用所包含的下列物质变化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B.陶瓷烧制 C.活字印刷 D.火药爆炸
2.(2024九上·惠东期末)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色画《千里江山图》比采用同样颜料的《蒙娜丽莎》早300年,下表是《千里江山图》所用的部分矿物颜料,其主要成分属于氧化物的是(  )
矿物 蓝铜矿 朱砂 赭石 砗磲
颜色 深蓝色 大红色 暗棕红色或灰黑色 白色
主要成分 2CuCO3· Cu(OH)2 HgS Fe2O3 CaCO3
A.蓝铜矿 B.朱砂 C.赭石 D.砗磲
3.(2024九上·惠东期末)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符号表达正确的是
A.2个氢原子:H2 B.碳酸钠:NaCO3
C.2个镁离子:2Mg+2 D.2个水分子:2H2O
4.(2024九上·惠东期末)下列有关空气及其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氮气化学性质活泼,常用作保护气
B.空气是工业制取氧气的廉价、易得的原料
C.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作燃料
D.空气污染物包含等有害气体
5.(2024九上·惠东期末)工业上一般采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获得大量氧气,液态氧通常储存在钢瓶里。在实验室中,常用分解高锰酸钾或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完成下面小题
(1)在“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中,不需要标记的图标是
A. B.
C. D.
(2)下列有关氧气压缩成液态氧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分子体积变小 B.氧分子间空隙变小
C.氧分子数目变少 D.氧分子质量变小
(3)下列有关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组装仪器 B.检查气密性
C.加热固体 D.氧气验满
6.(2024九上·惠东期末)某学习小组开展“自制简易净水器”的实践活动,作品如图,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该净水器能降低水的硬度
B.小卵石和石英砂主要除去可溶性杂质
C.用活性炭净水是因为其结构疏松多孔
D.河水经该净水器净化后是纯净物
7.(2024九上·惠东期末)2023年7月12日朱雀二号成功发射,它是全球首枚以液氧液态甲烷(CH4)为推进剂的运载火箭。请结合题图,回答下列小题
(1)液态甲烷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如图甲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不变
B.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C.a分子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4
D.反应生成c、d的质量比为22:9
(2)镓是火箭上重要半导体材料,镓元素相关信息见图乙,下列有关镓元素说法错误的是
A.镓元素为金属元素 B.镓原子的中子数是31
C.图中X的数值是8 D.镓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72
8.(2024九上·惠东期末)人类的进步发展离不开化学家的贡献。下列化学家及其贡献对应错误的是
A.我国化学家闵恩泽院士,研发了多种用于石油化工生产的催化剂
B.张青莲主持测定了铟、铱、铕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C.徐寿与人合译《化学鉴原》并制定了元素中文名称的命名规则
D.袁隆平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
9.(2024九上·惠东期末)维生素C(C6H8O6)主要存在于蔬菜和水果中,它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列关于维生素C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维生素C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B.1个维生素C分子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构成
C.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6g
D.维生素C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10.(2024九上·惠东期末)“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下列劳动项目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用明矾处理较浑浊的天然水 明矾主要起杀菌消毒
B 利用铅笔进行书写绘画 石墨具有导电性
C 清理家中鱼缸并通入空气 空气中的氧气易溶于水
D 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
A.A B.B C.C D.D
11.(2024九上·惠东期末)“嫦娥六号”探测器的发射火箭用到了无污染的高能燃料。该燃料最有可能是(  )
A.液氢 B.液氧 C.酒精 D.石油
12.(2024九上·惠东期末)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A.证明CO2溶于水且能和水反应 B.探究不同催化剂的 催化效果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C.实验证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D.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设计
A.A B.B C.C D.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第16题7分,第17题8分,第18~21题各10分,共55分。
13.(2024九上·惠东期末)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了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和低碳转变。
(1)目前,人类利用的能量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   和天然气。化石燃料属于   (选填“可再生能源”或“不可再生能源”)。
(2)做饭时,天然气燃烧不充分,锅底易出现黑色物质,此时可调   (选填“小”或“大”)燃气灶的进风口,使燃料充分燃烧,节约能源。
(3)我国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在这种催化剂作用下,二氧化碳可以转化为汽油,主要转化过程如图所示(部分生成物已略去)。
①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   不变。
②过程I中反应生成CO同时生成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氢能源的开发利用已取得很大进展。氢气作为新型能源的优点是   (答一点即可)。
三、【科普阅读理解】
14.(2024九上·惠东期末)据央视新闻报道:2023年3月25日,我国首次将光伏发电制成氢能应用于电力系统。
光伏发电制氢:利用太阳能产生的余电,将水分解并转化为氢气,可以得到“绿氢”。
固态储氢:利用固体与氢气发生物理吸附或化学反应等作用,可以把氢气储存起来。如镁系合金储氢原理之一是镁在一定条件下与氢气发生作用生成氢化镁(MgH2)。
固态氢能发电:其形式之一是在一定条件下将固态储氢装置释放的氢气注入燃料电池。氢气在燃料电池中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直流电,可实现能量的转化,为我们提供“绿电”。
能源站通过氢能的制取、存储、发电、加氢一体化,实现“绿电”与“绿氢”之间的灵活转换,很好地解决了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季节性波动强的难题。
依据所给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光伏发电得到的“绿氢”,主要通过   产生的余电将水分解而获得。
(2)图中制氢装置内电解水反应的产物是氧气和   。
(3)镁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镁在储氢过程中有化学变化发生,判断的依据是过程中生成了   (填名称)。
(4)MgH2易与水发生反应生成Mg(OH)2(氢氧化镁)和H2,请写出MgH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据此,镁系合金储氢装置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之一是   。
(5)燃料电池发电实现能量的转化,把   能转化为电能。
四、【基础实验与跨学科实践】
15.(2024九上·惠东期末)I:气体的制取及性质
(1)若用大理石与稀盐酸来制取CO2气体,为组装气体发生装置,应选择题18-1图的仪器是   、E、C(填字母);若用如图所示I装置收集CO2,应从   端进气(填“a”或“b”)。
(2)若用KMnO4制取O2,除用如图上述部分仪器外,还必需补充的仪器是   (填仪器名称)。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收集一瓶O2并进行性质实验:
操作 现象 结论
铁丝燃烧时,   (填字母),生成黑色固体 a.产生大量白烟 b.发出耀眼的白光 c.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O2具有氧化性
从安全角度分析,水的作用是   。
Ⅱ.跨学科实践活动:设计并制作简易制氧机(如图)
查阅资料:超氧化钾(KO2)产氧效率高,适合作生氧剂。
(4)原理分析:4KO2+2CO2=2K2CO3+3O2,4KO2+2X=4KOH+3O2↑,则X的化学式为   。
(5)过滤仓中的水除了有过滤杂质的作用外,还起到的作用是   (填字母)。
a.加快O2的生成 b.通过气泡观察生成的速率
(6)验证过滤仓导出的气体是O2的方法为   。
五、【科学探究】
16.(2024九上·惠东期末)某学习小组对二氧化碳的来源、性质、吸收等开启了“低碳行动“项目化学习探究之旅。
(1)主题一:探究家庭中二氧化碳的来源
【实验设计】
同学用两个相同的塑料瓶分别收集了炒菜前后灶台旁的气体。放在阳光下照射,观察水柱的移动情况。(在阳光照射下,富含二氧化碳气体的封闭环境比在普通空气环境中升温更快)
【实验现象】
红墨水水柱向   边移动。(填“左”或“右”)。
【实验结论】
炒菜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说明燃气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
(2)主题二:探究CO2的性质
操作 现象 性质
X为澄清石灰水时,现象为    CO2能与石灰水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   
X为紫色石蕊溶液时,现象为    CO2能与水反应生成   
低处的蜡烛先熄灭, 高处的蜡烛后熄灭    ; 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实践活动】
老师提供了自制汽水的标准配方:小苏打1.5g,柠檬酸1.5g,白糖10g,凉开水400mL。为改善口感,小组对标准配方进行了如下调整:增加小苏打、柠檬酸的用量,使汽水中的CO2更多,但可能会引发的问题是   。
A.汽水甜度过大 B.制作过程中,造成液体喷出 C.打开瓶盖时,瓶盖弹出伤人
(3)主题三:迈向碳中和
低碳途径 低碳行动具体措施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减少使用化石燃料,更多使用清洁能源。
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 植树造林,利用植物的   吸收大气中的CO2.
17.(2024九上·惠东期末)CaCl2·2H2O(二水合氯化钙)可用于食品加工、制药等领域。工业上生产CaCl2·2H2O的主要流程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1)石灰石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CaCl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2)反应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上述流程中,粉碎机和搅拌器所起的作用是   。
(4)反应器生成的气体,其固态叫做   ;该气体的一个用途   。
(5)在实验室进行过滤操作时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   ;过滤后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   。(填写一个)
18.(2024九上·惠东期末)第19届杭州亚运会主火炬塔燃烧的液体燃料是被称为“零碳甲醇”(化学式为CH3OH)的物质,“零碳甲醇”是利用氢气与二氧化碳合成的一种绿色能源,其生产过程如图1所示。图2是反应II在一定条件下,在有、无分子筛膜时,甲醇的产率随温度变化的关系。
(1)甲醇(化学式为CH3OH)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   。
(2)由图2提供的信息可知,为提高甲醇的产率,合成甲醇应选择的最佳条件为   。
(3)图1反应II的化学方程式为   。
(4)采用上述流程工艺,反应II每吸收二氧化碳8.8t,理论上能产出甲醇的质量为多少?(请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 粮食酿酒,粮食与酒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 陶瓷烧制,燃烧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 活字印刷,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符合题意;
D. 火药爆炸,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变化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2.【答案】C
【知识点】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A:蓝铜矿主要成分 2CuCO3·Cu(OH)2由铜、碳、氧、氢四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该说法错误。
B:朱砂主要成分 HgS 不含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该说法错误。
C:赭石主要成分 Fe2O3由铁和氧两种元素组成,属于氧化物,该说法正确。
D:砗磲主要成分CaCO3由钙、碳、氧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该说法错误。
综上,答案是C。
【分析】根据氧化物的定义(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逐一分析各矿物主要成分的元素组成。
3.【答案】D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解答】A、2个氢原子表示为2H,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钠中钠元素呈+1价,碳酸根为-2价,根据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碳酸钠化学式为Na2CO3,不符合题意;
C、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2个镁离子表示为2Mg2+,不符合题意;
D、2个水分子表示为2H2O,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分析;
B、根据化合物化学式书写遵循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原则分收入
C、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分析;
D、根据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分析。
4.【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氧气的用途;氧气的工业制法;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
【解析】【解答】A. 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常用作保护气,故错误;
B. 工业上利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空气是工业制取氧气的廉价、易得的原料,故正确;
C. 氧气可以支持燃烧有助燃性,不能用作燃料,故错误;
D. 二氧化碳是空气成分之一,不是一种空气污染物,故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分析用途。
B、根据工业上利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分析。
C、根据氧气具有助燃性分析。
D、空气的污染物是主要有害气体和可吸入颗粒物,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等。
5.【答案】(1)D
(2)B
(3)B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1)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需要护目镜(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眼睛)、要注意热烫的仪器(加热的试管等)、需要明火(酒精灯加热),而该实验用电不是需要特别标记的危险点,所以不需要标记用电图标,答案选D。
(2)氧气压缩成液态氧的过程中,氧分子本身的体积、数目、质量都不会改变,改变的是氧分子间的空隙。所以选项B正确。
(3)A:组装仪器时,不能将试管放在桌面上按压塞子,这样容易压碎试管,操作错误。
B:检查气密性的方法是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操作正确。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炸裂,图中试管口向上倾斜,操作错误。
D:氧气验满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而不是伸入瓶内,操作错误。
所以选项B正确。
【分析】(1)解题关键是结合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和安全需求,判断每个图标对应的情况是否与实验相关。易错点是对实验中各安全因素的判断,要清楚实验用到的仪器、操作以及潜在的危险点。
(2)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的体积、数目、质量不变,分子间空隙可改变)来分析物质状态变化的原因。明确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的性质不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改变。
(3)逐一分析每个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对比图中操作判断正误。掌握组装仪器、检查气密性、加热固体、气体验满的正确操作方法,注意每个操作的细节,如试管的放置、导管的位置、木条的位置等。
(1)【解答】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需要护目镜(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眼睛)、要注意热烫的仪器(加热的试管等)、需要明火(酒精灯加热),而该实验用电不是需要特别标记的危险点,所以不需要标记用电图标,答案选D。
【分析】解题关键是结合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和安全需求,判断每个图标对应的情况是否与实验相关。易错点是对实验中各安全因素的判断,要清楚实验用到的仪器、操作以及潜在的危险点。
(2)氧气压缩成液态氧的过程中,氧分子本身的体积、数目、质量都不会改变,改变的是氧分子间的空隙。所以选项B正确。
(3)A:组装仪器时,不能将试管放在桌面上按压塞子,这样容易压碎试管,操作错误。
B:检查气密性的方法是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操作正确。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炸裂,图中试管口向上倾斜,操作错误。
D:氧气验满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而不是伸入瓶内,操作错误。
所以选项B正确。
6.【答案】C
【知识点】水的净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 该简易净水器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即不能降低水的硬度,故错误;
B. 小卵石和石英砂主要除去难溶性杂质,故错误;
C. 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正确;
D. 河水经该净水器净化后,还含有可溶性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该简易净水器中的小卵石和石英砂可以过滤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其中的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之后,水还是含有多种物质,分析判断。
7.【答案】(1)D
(2)B
【知识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解答】(1)A、由微观示意图写出反应方程式 ,反应前分子数是1 + 2 = 3,反应后是1 + 2 = 3,分子数目不变,该选项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该选项正确。
C、a是CH4分子,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4,该选项正确。
D、生成CO2和d(H2O)的质量比为(44x1):(18x2)=44:36 = 11:9,不是22:9,该选项错误。所以选D。
故选D。
(2)A、镓元素名称带“钅”字旁,为金属元素,正确。
B、原子序数31是质子数,相对原子质量约69.72,中子数约为 70-31=39,不是31,错误。
C、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1 = 2 + X + 18 + 3,解得X = 8,正确。
D、元素周期表中下方数字69.72是镓的相对原子质量,正确。
故选B。
【分析】(1)解题关键是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化学方程式,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分子构成、化学方程式计算来分析选项。易错点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以及质量比的计算。
(2)解题关键是掌握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和原子结构(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易错点是对中子数计算(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电子层排布的理解。
(1)【解答】A、由微观示意图写出反应方程式 ,反应前分子数是1 + 2 = 3,反应后是1 + 2 = 3,分子数目不变,该选项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该选项正确。
C、a是CH4分子,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4,该选项正确。
D、生成CO2和d(H2O})的质量比为(44*1):(18*2)=44:36 = 11:9,不是22:9,该选项错误。所以选D。
故选D。
(2)【解答】A、镓元素名称带“钅”字旁,为金属元素,正确。
B、原子序数31是质子数,相对原子质量约69.72,中子数约为69.72 - 31\approx39,不是31,错误。
C、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1 = 2 + X + 18 + 3,解得X = 8,正确。
D、元素周期表中下方数字69.72是镓的相对原子质量,正确。
故选B。
8.【答案】D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化学相关人物及贡献
【解析】【解答】A、闵恩泽院士研发多种石油化工生产用的催化剂,正确。B、张青莲主持测定铟、铱、铕等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正确。
C、徐寿与人合译《化学鉴原》并制定元素中文名称命名规则,正确。
D、是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奖,不是袁隆平,错误。
故选:D。
【分析】解题关键是准确记忆化学家的贡献。易错点是混淆屠呦呦和袁隆平的成就,要明确袁隆平的贡献是在杂交水稻领域,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领域。
9.【答案】C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从维生素C的化学式C6H8O6能看出,它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正确。B、1个维生素C分子确实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构成,正确。
C、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 + 1*8 + 16*6 = 176,错误。
D、维生素C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8):(16*6)=9:1:12,氢元素占比最小,所以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正确。
故选C。
【分析】解题关键是掌握化学式的意义,包括元素组成、分子构成,以及相对分子质量、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易错点是对相对分子质量单位的认识,容易错误地加上“g”;还有元素质量比的计算,要准确计算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的乘积比。
10.【答案】D
【知识点】氧气的物理性质;水的净化;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明矾处理浑浊天然水,是因为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有吸附性,能吸附悬浮杂质使其沉降,不是杀菌消毒,错误。B、用铅笔书写绘画,是利用石墨质软、呈灰黑色的特性,和导电性无关,错误。
C、氧气不易溶于水,通入空气是为了增加水中氧气含量,错误。
D、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正确。
故选:D。
【分析】解题关键是掌握明矾净水的原理、石墨的性质与用途、氧气的溶解性以及灭火的原理。易错点是对明矾作用、石墨用于铅笔芯的原因、氧气溶解性的错误认识,要明确明矾是吸附杂质,石墨用于铅笔芯是因为质软且颜色灰黑,氧气是不易溶于水。
11.【答案】A
【知识点】氢气的用途和氢能的优缺点
【解析】【解答】A、液氢燃烧生成水,无污染,符合题意;
B、液氧不具有可燃性,不能作燃料,不符合题意;
C、酒精中含碳元素,燃烧会有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生成,不符合题意;
D、石油为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有污染,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根据氢气燃烧产物为水,无污染,酒精、石油燃烧有污染,液氧不具有可燃性分析。
12.【答案】C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A、实验只能证明CO2溶于水(塑料瓶变瘪),但无法证明与水反应,错误。B、实验中过氧化氢溶液浓度不同,变量不唯一,不能探究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错误。
C、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在相同温度下,说明红磷着火点比白磷高,正确。
D、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装置敞口,气体逸出,不能探究质量守恒定律,错误。
故选C。
【分析】解题关键是掌握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包括变量控制、反应条件、装置密封性等。易错点是对CO2与水反应的验证(需检验生成的碳酸)、催化剂探究的变量控制(过氧化氢浓度要相同)、质量守恒定律探究的装置要求(有气体参与或生成时要密闭)等。
13.【答案】(1)石油;不可再生能源
(2)大
(3)化学性质;
(4)对环境无污染(合理即可)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化石燃料的利用与保护;氢气的用途和氢能的优缺点
【解析】【解答】(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2)天然气燃烧不充分,调大进风口,增加氧气量,能使燃料充分燃烧。
(3)①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②过程Ⅰ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解题关键是记住化石燃料的种类及能源分类。易错点是混淆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能源,要明确化石燃料形成时间漫长,属于不可再生能源。要理解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充足的氧气等),根据燃烧不充分的情况调整进风口。①需掌握催化剂的“一变两不变”特点(改变反应速率,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②根据反应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
(1)目前,人类利用的能量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石油、天然气和煤;化石燃料在短期内得不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2)做饭时,天然气燃烧不充分,锅底易出现黑色物质,这是氧气不足,燃料燃烧不充分造成的,此时可调大燃气灶的进风口,使燃料充分燃烧,节约能源;
(3)①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变;
②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单质X是氢气,在一定条件下,过程Ⅰ生成CO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氢气作为燃料的优点是热值高,制备原料来源广,燃烧产物只有水,对环境无污染。
14.【答案】(1)太阳能
(2)氢气
(3)金属;氢化镁
(4);在干燥环境中贮存
(5)化学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1)光伏发电得到“绿氢”,是通过太阳能产生的余电将水分解获得。
(2)电解水反应的产物是氧气和氢气。
(3)镁属于金属;镁储氢时生成氢化镁,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化学变化。
(4)MgH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因为MgH2易与水反应,所以镁系合金储氢装置要在干燥环境中贮存。
(5)燃料电池发电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分析】解题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利用太阳能产生的余电,将水分解并转化为氢气”的信息。要牢记电解水的产物是氢气和氧气。需知道镁的金属类别,以及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有新物质生成)。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写化学方程式,再结合反应特点分析安全问题(MgH2与水反应,所以要防潮)。理解燃料电池中能量的转化形式(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光伏发电制氢:利用太阳能产生的余电,将水分解并转化为氢气,可以得到“绿氢”,故填:太阳能。
(2)由图可知,图中制氢装置内电解水反应的产物是氧气和氢气,故填:氢气。
(3) 镁含有“钅”字旁,属于金属,化学变化会生成新物质,镁在一定条件下与氢气发生反应生成氢化镁,属于化学变化,故填:金属;氢化镁。
(4)MgH2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氢气,该反应化学方程式:,镁系合金储氢装置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之一是在干燥环境中贮存,因为氢化镁与水会发生反应生成氢气,故填:;在干燥环境中贮存。
(5)燃料电池发电实现能量的转化,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填:化学。
15.【答案】D;a;酒精灯;;c;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底;H2O;b;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过滤仓导管口,若小木条复燃,则为氧气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
【解析】【解答】(1)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制取CO2,发生装置选仪器D、E、C;用装置I收集CO2,因CO2密度比空气大,从a端进气。
(2)用KMnO4制取O2,需补充酒精灯;反应方程式为。
(3)铁丝在O2中燃烧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选c);水的作用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4KO2+ 2X = 4KOH+ 3O2↑中,X的化学式为H2O。
(5)过滤仓中的水可通过气泡观察O2生成速率(选b)。
(6)验证O2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气体中,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分析】解题关键是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发生装置,以及CO2的密度选收集进气端。易错点是对发生装置仪器选择和气体收集方法的判断。要知道用KMnO4制O2需要加热,所以补充酒精灯,同时掌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需牢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实验注意事项(水的作用)。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推断X的化学式。理解过滤仓中水的作用,除过滤杂质,还能通过气泡看生成速率。掌握氧气的检验方法(带火星木条复燃)。
16.【答案】(1)左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紫色石蕊溶液会变红;碳酸;CO2密度比空气大;BC
(3)光合作用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1)炒菜后右侧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阳光照射下升温快、压强增大,红墨水水柱向左边移动。
(2)X为澄清石灰水时,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X为紫色石蕊溶液时,现象是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因为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蜡烛实验说明CO2密度比空气大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增加小苏打、柠檬酸用量,会使产生的CO2过多,可能导致制作时液体喷出、打开瓶盖时瓶盖弹出伤人(选BC)。
(3)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
【分析】解题关键是根据“富含二氧化碳气体的封闭环境升温更快”,分析装置内压强变化对水柱的影响。需掌握CO2与澄清石灰水、水的反应,以及CO2的密度、助燃性等性质,还有反应量对实验的影响。易错点是对CO2相关反应现象和性质的综合应用。要清楚植物吸收CO2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
(1)通过该实验现象及实验设计可知炒菜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说明燃气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根据 “炒菜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以及结合实验装置可知,右侧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在阳光照射下温度升高得快,压强增大,会将红墨水水柱向左推动,故红墨水水柱向左边移动;故答案为:左。
(2)主题二:
当X为澄清石灰水时,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当X为紫色石蕊溶液时,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观察到的现象是紫色石蕊溶液会变红;
低处的蜡烛先熄灭,高处的蜡烛后熄灭,这表明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实践活动:
增加小苏打、柠檬酸的用量会使产生的二氧化碳增多,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内部气压过大而造成液体喷出,打开瓶盖时,也可能因为气压过大导致瓶盖弹出伤人,而不是汽水甜度过大(因为增加的是小苏打和柠檬酸的量,不是白糖量);故选: BC。
(3)植树造林,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吸收大气中的CO2。
17.【答案】(1)CaCO3;-1
(2)CaCO3+2HCl═CaCl2+H2O+CO2↑
(3)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4)干冰;人工降雨(合理即可)
(5)漏斗;滤纸破损(合理即可)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二氧化碳的用途
【解析】【解答】(1)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CaCl2中钙元素显 + 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氯元素化合价为-1。
(2)反应器中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
(3)粉碎机和搅拌器能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4)反应器生成的气体是CO2,其固态叫干冰;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等。
(5)过滤操作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漏斗;过滤后浑浊可能是滤纸破损等。
【分析】需牢记石灰石主要成分及化合价计算方法。易错点是化合价计算时,正确运用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规则。掌握碳酸钙与稀盐酸的反应方程式,注意配平及气体符号。理解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对反应速率和充分程度的影响。知道二氧化碳的固态形式及常见用途。牢记过滤操作的仪器和过滤失败的原因。
(1)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3;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2)+x×2=0,x=-1;
(2)反应器中是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3)该方法中,粉碎机和搅拌器所起的作用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4)反应器中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其固体俗称干冰,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人工降雨等;
(5)过滤时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可能的原因是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或盛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
18.【答案】(1)3:1
(2)有分子筛膜,温度控制在210℃。
(3)
(4)解:设生成甲醇质量为x。
,x=6.4t
答:生成甲醇6.4t。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化学式的相关计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甲醇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1):(1*4)=3:1。
(2)由图2可知,有分子筛膜且温度控制在210℃时,甲醇产率最高,所以最佳条件是有分子筛膜,温度控制在210℃。
(3)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解题关键是掌握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需结合图像分析不同条件下甲醇产率,找到最佳条件。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关键是找准已知量(二氧化碳质量)与未知量(甲醇质量)的比例关系。
(1)甲醇(化学式为CH3OH)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故填:3:1。
(2)由图可知,在有分子筛膜,温度在210℃时,甲醇的产率接近45%,产率最高,所以为提高甲醇的产率,合成甲醇应选择的最佳条件为有分子筛膜,温度控制在210℃,故填:有分子筛膜,温度控制在210℃。
(3)由图可知,反应Ⅱ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故填:。
(4)见答案。
1 / 1广东省惠东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练习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九上·惠东期末)我国的古代发明及应用所包含的下列物质变化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B.陶瓷烧制 C.活字印刷 D.火药爆炸
【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 粮食酿酒,粮食与酒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 陶瓷烧制,燃烧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 活字印刷,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符合题意;
D. 火药爆炸,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变化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2.(2024九上·惠东期末)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色画《千里江山图》比采用同样颜料的《蒙娜丽莎》早300年,下表是《千里江山图》所用的部分矿物颜料,其主要成分属于氧化物的是(  )
矿物 蓝铜矿 朱砂 赭石 砗磲
颜色 深蓝色 大红色 暗棕红色或灰黑色 白色
主要成分 2CuCO3· Cu(OH)2 HgS Fe2O3 CaCO3
A.蓝铜矿 B.朱砂 C.赭石 D.砗磲
【答案】C
【知识点】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A:蓝铜矿主要成分 2CuCO3·Cu(OH)2由铜、碳、氧、氢四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该说法错误。
B:朱砂主要成分 HgS 不含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该说法错误。
C:赭石主要成分 Fe2O3由铁和氧两种元素组成,属于氧化物,该说法正确。
D:砗磲主要成分CaCO3由钙、碳、氧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该说法错误。
综上,答案是C。
【分析】根据氧化物的定义(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逐一分析各矿物主要成分的元素组成。
3.(2024九上·惠东期末)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符号表达正确的是
A.2个氢原子:H2 B.碳酸钠:NaCO3
C.2个镁离子:2Mg+2 D.2个水分子:2H2O
【答案】D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解答】A、2个氢原子表示为2H,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钠中钠元素呈+1价,碳酸根为-2价,根据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碳酸钠化学式为Na2CO3,不符合题意;
C、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2个镁离子表示为2Mg2+,不符合题意;
D、2个水分子表示为2H2O,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分析;
B、根据化合物化学式书写遵循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原则分收入
C、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分析;
D、根据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分析。
4.(2024九上·惠东期末)下列有关空气及其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氮气化学性质活泼,常用作保护气
B.空气是工业制取氧气的廉价、易得的原料
C.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作燃料
D.空气污染物包含等有害气体
【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氧气的用途;氧气的工业制法;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
【解析】【解答】A. 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常用作保护气,故错误;
B. 工业上利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空气是工业制取氧气的廉价、易得的原料,故正确;
C. 氧气可以支持燃烧有助燃性,不能用作燃料,故错误;
D. 二氧化碳是空气成分之一,不是一种空气污染物,故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分析用途。
B、根据工业上利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分析。
C、根据氧气具有助燃性分析。
D、空气的污染物是主要有害气体和可吸入颗粒物,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等。
5.(2024九上·惠东期末)工业上一般采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获得大量氧气,液态氧通常储存在钢瓶里。在实验室中,常用分解高锰酸钾或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完成下面小题
(1)在“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中,不需要标记的图标是
A. B.
C. D.
(2)下列有关氧气压缩成液态氧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分子体积变小 B.氧分子间空隙变小
C.氧分子数目变少 D.氧分子质量变小
(3)下列有关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组装仪器 B.检查气密性
C.加热固体 D.氧气验满
【答案】(1)D
(2)B
(3)B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1)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需要护目镜(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眼睛)、要注意热烫的仪器(加热的试管等)、需要明火(酒精灯加热),而该实验用电不是需要特别标记的危险点,所以不需要标记用电图标,答案选D。
(2)氧气压缩成液态氧的过程中,氧分子本身的体积、数目、质量都不会改变,改变的是氧分子间的空隙。所以选项B正确。
(3)A:组装仪器时,不能将试管放在桌面上按压塞子,这样容易压碎试管,操作错误。
B:检查气密性的方法是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操作正确。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炸裂,图中试管口向上倾斜,操作错误。
D:氧气验满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而不是伸入瓶内,操作错误。
所以选项B正确。
【分析】(1)解题关键是结合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和安全需求,判断每个图标对应的情况是否与实验相关。易错点是对实验中各安全因素的判断,要清楚实验用到的仪器、操作以及潜在的危险点。
(2)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的体积、数目、质量不变,分子间空隙可改变)来分析物质状态变化的原因。明确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的性质不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改变。
(3)逐一分析每个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对比图中操作判断正误。掌握组装仪器、检查气密性、加热固体、气体验满的正确操作方法,注意每个操作的细节,如试管的放置、导管的位置、木条的位置等。
(1)【解答】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需要护目镜(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眼睛)、要注意热烫的仪器(加热的试管等)、需要明火(酒精灯加热),而该实验用电不是需要特别标记的危险点,所以不需要标记用电图标,答案选D。
【分析】解题关键是结合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和安全需求,判断每个图标对应的情况是否与实验相关。易错点是对实验中各安全因素的判断,要清楚实验用到的仪器、操作以及潜在的危险点。
(2)氧气压缩成液态氧的过程中,氧分子本身的体积、数目、质量都不会改变,改变的是氧分子间的空隙。所以选项B正确。
(3)A:组装仪器时,不能将试管放在桌面上按压塞子,这样容易压碎试管,操作错误。
B:检查气密性的方法是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操作正确。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炸裂,图中试管口向上倾斜,操作错误。
D:氧气验满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而不是伸入瓶内,操作错误。
所以选项B正确。
6.(2024九上·惠东期末)某学习小组开展“自制简易净水器”的实践活动,作品如图,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该净水器能降低水的硬度
B.小卵石和石英砂主要除去可溶性杂质
C.用活性炭净水是因为其结构疏松多孔
D.河水经该净水器净化后是纯净物
【答案】C
【知识点】水的净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 该简易净水器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即不能降低水的硬度,故错误;
B. 小卵石和石英砂主要除去难溶性杂质,故错误;
C. 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正确;
D. 河水经该净水器净化后,还含有可溶性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该简易净水器中的小卵石和石英砂可以过滤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其中的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之后,水还是含有多种物质,分析判断。
7.(2024九上·惠东期末)2023年7月12日朱雀二号成功发射,它是全球首枚以液氧液态甲烷(CH4)为推进剂的运载火箭。请结合题图,回答下列小题
(1)液态甲烷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如图甲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不变
B.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C.a分子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4
D.反应生成c、d的质量比为22:9
(2)镓是火箭上重要半导体材料,镓元素相关信息见图乙,下列有关镓元素说法错误的是
A.镓元素为金属元素 B.镓原子的中子数是31
C.图中X的数值是8 D.镓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72
【答案】(1)D
(2)B
【知识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解答】(1)A、由微观示意图写出反应方程式 ,反应前分子数是1 + 2 = 3,反应后是1 + 2 = 3,分子数目不变,该选项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该选项正确。
C、a是CH4分子,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4,该选项正确。
D、生成CO2和d(H2O)的质量比为(44x1):(18x2)=44:36 = 11:9,不是22:9,该选项错误。所以选D。
故选D。
(2)A、镓元素名称带“钅”字旁,为金属元素,正确。
B、原子序数31是质子数,相对原子质量约69.72,中子数约为 70-31=39,不是31,错误。
C、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1 = 2 + X + 18 + 3,解得X = 8,正确。
D、元素周期表中下方数字69.72是镓的相对原子质量,正确。
故选B。
【分析】(1)解题关键是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化学方程式,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分子构成、化学方程式计算来分析选项。易错点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以及质量比的计算。
(2)解题关键是掌握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和原子结构(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易错点是对中子数计算(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电子层排布的理解。
(1)【解答】A、由微观示意图写出反应方程式 ,反应前分子数是1 + 2 = 3,反应后是1 + 2 = 3,分子数目不变,该选项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该选项正确。
C、a是CH4分子,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4,该选项正确。
D、生成CO2和d(H2O})的质量比为(44*1):(18*2)=44:36 = 11:9,不是22:9,该选项错误。所以选D。
故选D。
(2)【解答】A、镓元素名称带“钅”字旁,为金属元素,正确。
B、原子序数31是质子数,相对原子质量约69.72,中子数约为69.72 - 31\approx39,不是31,错误。
C、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1 = 2 + X + 18 + 3,解得X = 8,正确。
D、元素周期表中下方数字69.72是镓的相对原子质量,正确。
故选B。
8.(2024九上·惠东期末)人类的进步发展离不开化学家的贡献。下列化学家及其贡献对应错误的是
A.我国化学家闵恩泽院士,研发了多种用于石油化工生产的催化剂
B.张青莲主持测定了铟、铱、铕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C.徐寿与人合译《化学鉴原》并制定了元素中文名称的命名规则
D.袁隆平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
【答案】D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化学相关人物及贡献
【解析】【解答】A、闵恩泽院士研发多种石油化工生产用的催化剂,正确。B、张青莲主持测定铟、铱、铕等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正确。
C、徐寿与人合译《化学鉴原》并制定元素中文名称命名规则,正确。
D、是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奖,不是袁隆平,错误。
故选:D。
【分析】解题关键是准确记忆化学家的贡献。易错点是混淆屠呦呦和袁隆平的成就,要明确袁隆平的贡献是在杂交水稻领域,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领域。
9.(2024九上·惠东期末)维生素C(C6H8O6)主要存在于蔬菜和水果中,它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列关于维生素C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维生素C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B.1个维生素C分子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构成
C.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6g
D.维生素C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从维生素C的化学式C6H8O6能看出,它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正确。B、1个维生素C分子确实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构成,正确。
C、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 + 1*8 + 16*6 = 176,错误。
D、维生素C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8):(16*6)=9:1:12,氢元素占比最小,所以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正确。
故选C。
【分析】解题关键是掌握化学式的意义,包括元素组成、分子构成,以及相对分子质量、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易错点是对相对分子质量单位的认识,容易错误地加上“g”;还有元素质量比的计算,要准确计算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的乘积比。
10.(2024九上·惠东期末)“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下列劳动项目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用明矾处理较浑浊的天然水 明矾主要起杀菌消毒
B 利用铅笔进行书写绘画 石墨具有导电性
C 清理家中鱼缸并通入空气 空气中的氧气易溶于水
D 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氧气的物理性质;水的净化;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明矾处理浑浊天然水,是因为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有吸附性,能吸附悬浮杂质使其沉降,不是杀菌消毒,错误。B、用铅笔书写绘画,是利用石墨质软、呈灰黑色的特性,和导电性无关,错误。
C、氧气不易溶于水,通入空气是为了增加水中氧气含量,错误。
D、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正确。
故选:D。
【分析】解题关键是掌握明矾净水的原理、石墨的性质与用途、氧气的溶解性以及灭火的原理。易错点是对明矾作用、石墨用于铅笔芯的原因、氧气溶解性的错误认识,要明确明矾是吸附杂质,石墨用于铅笔芯是因为质软且颜色灰黑,氧气是不易溶于水。
11.(2024九上·惠东期末)“嫦娥六号”探测器的发射火箭用到了无污染的高能燃料。该燃料最有可能是(  )
A.液氢 B.液氧 C.酒精 D.石油
【答案】A
【知识点】氢气的用途和氢能的优缺点
【解析】【解答】A、液氢燃烧生成水,无污染,符合题意;
B、液氧不具有可燃性,不能作燃料,不符合题意;
C、酒精中含碳元素,燃烧会有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生成,不符合题意;
D、石油为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有污染,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根据氢气燃烧产物为水,无污染,酒精、石油燃烧有污染,液氧不具有可燃性分析。
12.(2024九上·惠东期末)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A.证明CO2溶于水且能和水反应 B.探究不同催化剂的 催化效果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C.实验证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D.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设计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A、实验只能证明CO2溶于水(塑料瓶变瘪),但无法证明与水反应,错误。B、实验中过氧化氢溶液浓度不同,变量不唯一,不能探究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错误。
C、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在相同温度下,说明红磷着火点比白磷高,正确。
D、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装置敞口,气体逸出,不能探究质量守恒定律,错误。
故选C。
【分析】解题关键是掌握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包括变量控制、反应条件、装置密封性等。易错点是对CO2与水反应的验证(需检验生成的碳酸)、催化剂探究的变量控制(过氧化氢浓度要相同)、质量守恒定律探究的装置要求(有气体参与或生成时要密闭)等。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第16题7分,第17题8分,第18~21题各10分,共55分。
13.(2024九上·惠东期末)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了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和低碳转变。
(1)目前,人类利用的能量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   和天然气。化石燃料属于   (选填“可再生能源”或“不可再生能源”)。
(2)做饭时,天然气燃烧不充分,锅底易出现黑色物质,此时可调   (选填“小”或“大”)燃气灶的进风口,使燃料充分燃烧,节约能源。
(3)我国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在这种催化剂作用下,二氧化碳可以转化为汽油,主要转化过程如图所示(部分生成物已略去)。
①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   不变。
②过程I中反应生成CO同时生成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氢能源的开发利用已取得很大进展。氢气作为新型能源的优点是   (答一点即可)。
【答案】(1)石油;不可再生能源
(2)大
(3)化学性质;
(4)对环境无污染(合理即可)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化石燃料的利用与保护;氢气的用途和氢能的优缺点
【解析】【解答】(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2)天然气燃烧不充分,调大进风口,增加氧气量,能使燃料充分燃烧。
(3)①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②过程Ⅰ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解题关键是记住化石燃料的种类及能源分类。易错点是混淆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能源,要明确化石燃料形成时间漫长,属于不可再生能源。要理解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充足的氧气等),根据燃烧不充分的情况调整进风口。①需掌握催化剂的“一变两不变”特点(改变反应速率,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②根据反应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
(1)目前,人类利用的能量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石油、天然气和煤;化石燃料在短期内得不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2)做饭时,天然气燃烧不充分,锅底易出现黑色物质,这是氧气不足,燃料燃烧不充分造成的,此时可调大燃气灶的进风口,使燃料充分燃烧,节约能源;
(3)①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变;
②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单质X是氢气,在一定条件下,过程Ⅰ生成CO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氢气作为燃料的优点是热值高,制备原料来源广,燃烧产物只有水,对环境无污染。
三、【科普阅读理解】
14.(2024九上·惠东期末)据央视新闻报道:2023年3月25日,我国首次将光伏发电制成氢能应用于电力系统。
光伏发电制氢:利用太阳能产生的余电,将水分解并转化为氢气,可以得到“绿氢”。
固态储氢:利用固体与氢气发生物理吸附或化学反应等作用,可以把氢气储存起来。如镁系合金储氢原理之一是镁在一定条件下与氢气发生作用生成氢化镁(MgH2)。
固态氢能发电:其形式之一是在一定条件下将固态储氢装置释放的氢气注入燃料电池。氢气在燃料电池中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直流电,可实现能量的转化,为我们提供“绿电”。
能源站通过氢能的制取、存储、发电、加氢一体化,实现“绿电”与“绿氢”之间的灵活转换,很好地解决了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季节性波动强的难题。
依据所给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光伏发电得到的“绿氢”,主要通过   产生的余电将水分解而获得。
(2)图中制氢装置内电解水反应的产物是氧气和   。
(3)镁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镁在储氢过程中有化学变化发生,判断的依据是过程中生成了   (填名称)。
(4)MgH2易与水发生反应生成Mg(OH)2(氢氧化镁)和H2,请写出MgH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据此,镁系合金储氢装置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之一是   。
(5)燃料电池发电实现能量的转化,把   能转化为电能。
【答案】(1)太阳能
(2)氢气
(3)金属;氢化镁
(4);在干燥环境中贮存
(5)化学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1)光伏发电得到“绿氢”,是通过太阳能产生的余电将水分解获得。
(2)电解水反应的产物是氧气和氢气。
(3)镁属于金属;镁储氢时生成氢化镁,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化学变化。
(4)MgH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因为MgH2易与水反应,所以镁系合金储氢装置要在干燥环境中贮存。
(5)燃料电池发电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分析】解题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利用太阳能产生的余电,将水分解并转化为氢气”的信息。要牢记电解水的产物是氢气和氧气。需知道镁的金属类别,以及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有新物质生成)。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写化学方程式,再结合反应特点分析安全问题(MgH2与水反应,所以要防潮)。理解燃料电池中能量的转化形式(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光伏发电制氢:利用太阳能产生的余电,将水分解并转化为氢气,可以得到“绿氢”,故填:太阳能。
(2)由图可知,图中制氢装置内电解水反应的产物是氧气和氢气,故填:氢气。
(3) 镁含有“钅”字旁,属于金属,化学变化会生成新物质,镁在一定条件下与氢气发生反应生成氢化镁,属于化学变化,故填:金属;氢化镁。
(4)MgH2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氢气,该反应化学方程式:,镁系合金储氢装置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之一是在干燥环境中贮存,因为氢化镁与水会发生反应生成氢气,故填:;在干燥环境中贮存。
(5)燃料电池发电实现能量的转化,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填:化学。
四、【基础实验与跨学科实践】
15.(2024九上·惠东期末)I:气体的制取及性质
(1)若用大理石与稀盐酸来制取CO2气体,为组装气体发生装置,应选择题18-1图的仪器是   、E、C(填字母);若用如图所示I装置收集CO2,应从   端进气(填“a”或“b”)。
(2)若用KMnO4制取O2,除用如图上述部分仪器外,还必需补充的仪器是   (填仪器名称)。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收集一瓶O2并进行性质实验:
操作 现象 结论
铁丝燃烧时,   (填字母),生成黑色固体 a.产生大量白烟 b.发出耀眼的白光 c.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O2具有氧化性
从安全角度分析,水的作用是   。
Ⅱ.跨学科实践活动:设计并制作简易制氧机(如图)
查阅资料:超氧化钾(KO2)产氧效率高,适合作生氧剂。
(4)原理分析:4KO2+2CO2=2K2CO3+3O2,4KO2+2X=4KOH+3O2↑,则X的化学式为   。
(5)过滤仓中的水除了有过滤杂质的作用外,还起到的作用是   (填字母)。
a.加快O2的生成 b.通过气泡观察生成的速率
(6)验证过滤仓导出的气体是O2的方法为   。
【答案】D;a;酒精灯;;c;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底;H2O;b;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过滤仓导管口,若小木条复燃,则为氧气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
【解析】【解答】(1)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制取CO2,发生装置选仪器D、E、C;用装置I收集CO2,因CO2密度比空气大,从a端进气。
(2)用KMnO4制取O2,需补充酒精灯;反应方程式为。
(3)铁丝在O2中燃烧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选c);水的作用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4KO2+ 2X = 4KOH+ 3O2↑中,X的化学式为H2O。
(5)过滤仓中的水可通过气泡观察O2生成速率(选b)。
(6)验证O2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气体中,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分析】解题关键是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发生装置,以及CO2的密度选收集进气端。易错点是对发生装置仪器选择和气体收集方法的判断。要知道用KMnO4制O2需要加热,所以补充酒精灯,同时掌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需牢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实验注意事项(水的作用)。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推断X的化学式。理解过滤仓中水的作用,除过滤杂质,还能通过气泡看生成速率。掌握氧气的检验方法(带火星木条复燃)。
五、【科学探究】
16.(2024九上·惠东期末)某学习小组对二氧化碳的来源、性质、吸收等开启了“低碳行动“项目化学习探究之旅。
(1)主题一:探究家庭中二氧化碳的来源
【实验设计】
同学用两个相同的塑料瓶分别收集了炒菜前后灶台旁的气体。放在阳光下照射,观察水柱的移动情况。(在阳光照射下,富含二氧化碳气体的封闭环境比在普通空气环境中升温更快)
【实验现象】
红墨水水柱向   边移动。(填“左”或“右”)。
【实验结论】
炒菜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说明燃气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
(2)主题二:探究CO2的性质
操作 现象 性质
X为澄清石灰水时,现象为    CO2能与石灰水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   
X为紫色石蕊溶液时,现象为    CO2能与水反应生成   
低处的蜡烛先熄灭, 高处的蜡烛后熄灭    ; 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实践活动】
老师提供了自制汽水的标准配方:小苏打1.5g,柠檬酸1.5g,白糖10g,凉开水400mL。为改善口感,小组对标准配方进行了如下调整:增加小苏打、柠檬酸的用量,使汽水中的CO2更多,但可能会引发的问题是   。
A.汽水甜度过大 B.制作过程中,造成液体喷出 C.打开瓶盖时,瓶盖弹出伤人
(3)主题三:迈向碳中和
低碳途径 低碳行动具体措施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减少使用化石燃料,更多使用清洁能源。
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 植树造林,利用植物的   吸收大气中的CO2.
【答案】(1)左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紫色石蕊溶液会变红;碳酸;CO2密度比空气大;BC
(3)光合作用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1)炒菜后右侧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阳光照射下升温快、压强增大,红墨水水柱向左边移动。
(2)X为澄清石灰水时,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X为紫色石蕊溶液时,现象是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因为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蜡烛实验说明CO2密度比空气大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增加小苏打、柠檬酸用量,会使产生的CO2过多,可能导致制作时液体喷出、打开瓶盖时瓶盖弹出伤人(选BC)。
(3)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
【分析】解题关键是根据“富含二氧化碳气体的封闭环境升温更快”,分析装置内压强变化对水柱的影响。需掌握CO2与澄清石灰水、水的反应,以及CO2的密度、助燃性等性质,还有反应量对实验的影响。易错点是对CO2相关反应现象和性质的综合应用。要清楚植物吸收CO2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
(1)通过该实验现象及实验设计可知炒菜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说明燃气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根据 “炒菜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以及结合实验装置可知,右侧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在阳光照射下温度升高得快,压强增大,会将红墨水水柱向左推动,故红墨水水柱向左边移动;故答案为:左。
(2)主题二:
当X为澄清石灰水时,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当X为紫色石蕊溶液时,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观察到的现象是紫色石蕊溶液会变红;
低处的蜡烛先熄灭,高处的蜡烛后熄灭,这表明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实践活动:
增加小苏打、柠檬酸的用量会使产生的二氧化碳增多,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内部气压过大而造成液体喷出,打开瓶盖时,也可能因为气压过大导致瓶盖弹出伤人,而不是汽水甜度过大(因为增加的是小苏打和柠檬酸的量,不是白糖量);故选: BC。
(3)植树造林,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吸收大气中的CO2。
17.(2024九上·惠东期末)CaCl2·2H2O(二水合氯化钙)可用于食品加工、制药等领域。工业上生产CaCl2·2H2O的主要流程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1)石灰石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CaCl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2)反应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上述流程中,粉碎机和搅拌器所起的作用是   。
(4)反应器生成的气体,其固态叫做   ;该气体的一个用途   。
(5)在实验室进行过滤操作时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   ;过滤后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   。(填写一个)
【答案】(1)CaCO3;-1
(2)CaCO3+2HCl═CaCl2+H2O+CO2↑
(3)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4)干冰;人工降雨(合理即可)
(5)漏斗;滤纸破损(合理即可)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二氧化碳的用途
【解析】【解答】(1)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CaCl2中钙元素显 + 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氯元素化合价为-1。
(2)反应器中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
(3)粉碎机和搅拌器能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4)反应器生成的气体是CO2,其固态叫干冰;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等。
(5)过滤操作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漏斗;过滤后浑浊可能是滤纸破损等。
【分析】需牢记石灰石主要成分及化合价计算方法。易错点是化合价计算时,正确运用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规则。掌握碳酸钙与稀盐酸的反应方程式,注意配平及气体符号。理解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对反应速率和充分程度的影响。知道二氧化碳的固态形式及常见用途。牢记过滤操作的仪器和过滤失败的原因。
(1)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3;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2)+x×2=0,x=-1;
(2)反应器中是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3)该方法中,粉碎机和搅拌器所起的作用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4)反应器中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其固体俗称干冰,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人工降雨等;
(5)过滤时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可能的原因是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或盛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
18.(2024九上·惠东期末)第19届杭州亚运会主火炬塔燃烧的液体燃料是被称为“零碳甲醇”(化学式为CH3OH)的物质,“零碳甲醇”是利用氢气与二氧化碳合成的一种绿色能源,其生产过程如图1所示。图2是反应II在一定条件下,在有、无分子筛膜时,甲醇的产率随温度变化的关系。
(1)甲醇(化学式为CH3OH)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   。
(2)由图2提供的信息可知,为提高甲醇的产率,合成甲醇应选择的最佳条件为   。
(3)图1反应II的化学方程式为   。
(4)采用上述流程工艺,反应II每吸收二氧化碳8.8t,理论上能产出甲醇的质量为多少?(请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3:1
(2)有分子筛膜,温度控制在210℃。
(3)
(4)解:设生成甲醇质量为x。
,x=6.4t
答:生成甲醇6.4t。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化学式的相关计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甲醇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1):(1*4)=3:1。
(2)由图2可知,有分子筛膜且温度控制在210℃时,甲醇产率最高,所以最佳条件是有分子筛膜,温度控制在210℃。
(3)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解题关键是掌握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需结合图像分析不同条件下甲醇产率,找到最佳条件。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关键是找准已知量(二氧化碳质量)与未知量(甲醇质量)的比例关系。
(1)甲醇(化学式为CH3OH)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故填:3:1。
(2)由图可知,在有分子筛膜,温度在210℃时,甲醇的产率接近45%,产率最高,所以为提高甲醇的产率,合成甲醇应选择的最佳条件为有分子筛膜,温度控制在210℃,故填:有分子筛膜,温度控制在210℃。
(3)由图可知,反应Ⅱ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故填:。
(4)见答案。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