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东省东莞市理想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1.(2024九上·东莞期末)根据日常经验和你所学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酿制甜酒 B.煤炭燃烧 C.瓷器破碎 D.钢铁生锈2.(2024九上·东莞期末)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各组物质,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化合物的是A.二氧化碳、铁 B.冰水混合物、水C.海水、氧化钙 D.水、臭氧3.(2024九上·东莞期末)如图所示的基本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取用固体 B. 点燃酒精灯C. 加热液体 D. 过滤4.(2024九上·东莞期末)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A.红磷:大量白烟 B.木炭:发出白光C.铁丝:火星四射 D.硫粉:淡蓝色火焰5.(2024九上·东莞期末)在化学实验室内外一般不会张贴的标志是A. 禁止烟火 B. 当心爆炸C. 剧毒 D. 禁止拍照6.(2024九上·东莞期末)银杏果中含有银杏酸(化学式:C22H34O3),下列有关银杏酸说法正确的是A.从类别上看:银杏酸不属于氧化物B.从含量上看:杏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C.从宏观上看:银杏酸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D.从微观上看:银杏酸由22个碳原子、34个氢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7.(2024九上·东莞期末)“低能耗、低废弃物”是低碳理念的重要内涵,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A.回收有机垃圾用于生产沼气B.家庭电器长期处于待机状态C.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或骑自行车D.一水多用8.(2024九上·东莞期末)金属的腐蚀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防止金属的腐蚀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层。下列不属于这种方法的是A.在铁栅栏的表面涂上油漆B.在铁中填加金属镍、铬等制成不锈钢C.在自行车链条上涂油D.将金属表面氧化成氧化膜9.(2024九上·东莞期末)下列气体,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A.二氧化碳 B.氧气 C.甲烷 D.臭氧10.(2024九上·东莞期末)下列物质不能由酸和金属反应生成的是A. B. C. D.11.(2024九上·东莞期末)一种有趣的钟表式元周期表如图所示,关于时针所对应的元素说法中正确的是( )A.2:00对应的元素不是稀有气体元素B.10:00对应的元素易形成化合物C.9:00对应元素的离子符号为F+D.该钟表的整点时间小时数与该元素的质子数相等12.(2024九上·东莞期末)下列物质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的是A. B. C. D.13.(2024九上·东莞期末)一种新型火箭推进剂在火箭发射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 B.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C.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14.(2024九上·东莞期末)氧化铜和木炭粉在耐高温的密闭容器内被加热,容器内有关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A. B.C. D.15.(2024九上·东莞期末)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物质 A B C D反应前质量/g 18 1 2 32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6 2 12A.物质C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B.待测值为13C.参加反应的B,D的质量比为13:6D.该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5分)16.(2024九上·东莞期末)多彩的“碳”,多姿的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碳”的世界。(1)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填写有关含碳物质的对应性质。物质用途 金刚石切割玻璃 石墨作电极 活性炭净水对应性质 (2)木炭充分燃烧的方程式: ,当不充分燃烧时生成 (填化学式)会导致中毒。(3)“碳海绵”是已知最轻的固体材料,由碳元素组成,具有多孔结构,弹性好。它对石油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不吸水),将吸入的石油挤出后可恢复原状。下列关于碳海绵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多选)。A.具有吸附性B.属于金属材料C.可处理海上石油泄漏三、【科普阅读】17.(2024九上·东莞期末)为应对等温室气体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提出争取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现阶段我国的能源结构以化石燃料为主,其燃烧释放出大量的。通过植树造林、海洋封存、矿石碳化和综合利用等途径可降低大气中浓度。综合利用:工业上可以将转化成甲醇等资源,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甲醇和一种常见的液体氧化物。一定条件下,该反应在有、无分子筛膜时甲醇的产率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1)化石燃料包括煤、 、天然气。(2)可以封存在海洋里,体现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 。(3)写出利用合成甲醇的化学方程式: ,甲醇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 。(4)由图可知,为提高甲醇的产率,合成甲醇应选择的最佳条件为有分子筛膜、温度是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A.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碳单质B.大气中过多会造成酸雨C.植树造林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光合作用属于物理变化D.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代替化石燃料,可以减少的排放四、实验题(本大题2小题,共20分)18.(2024九上·东莞期末)通过一个学期的化学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些方法和规律,请你结合如图回答问题:(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选择 。(填字母)(3)实验室用装置可以制取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装置B的优点是 。(4)已知氨气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制取氨气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则实验室制取氨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若用F装置收集氨气,气体应从 端通入集气瓶(填“a”或“b”)。19.(2024九上·东莞期末)为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兴趣小组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查阅资料】①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60℃;②磷燃烧产生的白烟会刺激人的呼吸道。【实验分析】氧气(1)图甲中铜片上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烧杯中热水的作用一是隔绝________,二是提供________。(2)通过对比图甲中________和________(填序号)处的现象,可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通过图乙中Y形管内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交流讨论】(4)图乙中Y形管内的白磷燃烧后很快熄灭,原因可能是________(填字母)。A. Y形管内的温度降低 B. 氧气耗尽C. Y形管内的温度升高 D. 白磷的着火点升高(5)实验结束后,观察到充分冷却后,形管中气球比放入热水前更瘪,原因是________。【拓展应用】(6)实验小组又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探究燃烧条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A. 图1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B. 图2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C. 若将图3中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五、综合能力题(本大题1小题,共10分)20.(2024九上·东莞期末)《千里江山图》是我国传世名画之一。宋代画家王希孟创造性地将炭照、赭石、孔雀石、蓝铜矿等矿物颜料用在不同的画层。(1)画作用水墨打底,保存千年而不变色,说明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 。(2)画作的青色用到蓝铜矿,其主要成分为,已知铜是+2价,则x= 。(3)画作中所用的矿物颜料也可用于冶炼金属。利用冶炼赭石(主要成分为),化学方程式是 ,这里体现了具有 性,反应过程中碳元素的化合价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4)若反应均属同一种基本反应类型,则该反应类型为 ,其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填字母)。(5)孔雀石(主要成分为)受热分解(反应e),生成三种氧化物,其中一种为黑色固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六、计算题(本大题1小题,共10分.)21.(2024九上·东莞期末)粉笔的主要成分为石灰石(含)和石膏()。如图1所示煅烧32g粉笔末使完全反应,试管内固体质量随时间关系如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已知:和杂质受热不分解,也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1)反应前将粉笔制成粉末的目的是 。(2)反应时,图1烧杯中的现象是 。(3)由图2所知,生成的质量为 g。(4)反应结束,将煅烧后的粉末倒入适量水中,如图3。用手触摸烧杯外壁,感觉微热,主要原因是 。(5)计算该粉笔末中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写出计算过程)。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解析】【解答】解:A、酿制甜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煤炭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瓷器破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钢铁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C.【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a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2.【答案】C【知识点】单质和化合物;纯净物和混合物【解析】【解答】A、二氧化碳是纯净物,铁是单质,不符合要求。B、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只有水),水是化合物,但前者不是混合物,不符合。C、海水含多种物质,是混合物;氧化钙由两种元素组成,是化合物,符合要求。D、水是纯净物,臭氧是单质,不符合。故选:C。【分析】解题关键是明确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和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的定义。易错点是对冰水混合物的判断,它属于纯净物;还有对海水成分的认识,海水含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3.【答案】C【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解析】【解答】A、取用固体不能用手直接接触,错误。B、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易引发火灾,错误。C、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用外焰加热,正确。D、过滤时没有用玻璃棒引流,错误。故选C。【分析】解题关键是掌握常见实验基本操作规范,如固体取用、酒精灯使用、液体加热、过滤操作的正确方法。易错点是对各操作细节的把握,比如过滤时玻璃棒的引流作用,酒精灯的点燃方式等。4.【答案】D【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解析】【解答】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此选项不符合题意;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铁丝在纯氧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此选项不符合题意;D、硫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此选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根据碳硫磷铁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一是要注意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即烟和雾的区别;二是要注意硫粉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的区别。5.【答案】D【知识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解析】【解答】A:化学实验室有很多易燃试剂,“禁止烟火”标志很有必要张贴,防止火灾。B:实验室存在一些可能发生爆炸的情况(如某些反应、试剂存放等),“当心爆炸”标志需张贴。C:实验室有剧毒试剂,“剧毒”标志要张贴,警示人员。D:化学实验室通常没有禁止拍照的要求,一般不会张贴“禁止拍照”标志。综上,答案是D。【分析】根据化学实验室的环境特点(存在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试剂或情况),分析每个标志是否有张贴的必要性。6.【答案】A【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解析】【解答】A、银杏酸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符合题意;B、银杏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质量比是(12×22):(1×34):(16×3)=132:17 :24,则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不符合题意;C、银杏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银杏酸分子由碳、氢、氧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D、银杏酸是由银杏酸分子构成的,每个银杏酸分子由22个碳原子、34个氢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A、根据氧化的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分析;B、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元素占比越大,质量分数越大分析;C、根据物质由元素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分析;D、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分子由原子构成分析。7.【答案】B【知识点】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解析】【解答】解:A、回收有机垃圾用于生产沼气,能减少废弃物、环境污染,故选项符合低碳理念.B、家庭电器长期处于待机状态,要消耗大量的电能,故选项不符合低碳理念.C、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或骑自行车,能减少交通工具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低碳理念.D、一水多用,能节约用水,故选项符合低碳理念.故选:B.【分析】根据题意,“低能耗、低废弃物”是低碳理念的重要内涵,可以从节电、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8.【答案】B【知识点】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解析】【解答】A、铁栅栏表面涂油漆,是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层,不符合题意。B、铁中加镍、铬制成不锈钢,是改变金属内部结构,不是在表面形成保护层,符合题意。C、自行车链条涂油,是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层,不符合题意。D、金属表面氧化成氧化膜,是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层,不符合题意。故选B。【分析】解题关键是区分“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层”和“改变金属内部结构”这两种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易错点是对制成不锈钢这种改变金属内部结构的方式认识不清,容易误将其归为表面形成保护层的方法。9.【答案】B【知识点】空气的组成;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解析】【解答】二氧化碳、甲烷、臭氧属于温室气体,氧气不属于温室气体,所以选B。【分析】解题关键是记住常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不具有温室气体的特性(吸收地面反射的长波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易错点是对温室气体的种类记忆不清,容易误将氧气归为温室气体。10.【答案】B【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解析】【解答】A、金属活动性顺序中,Zn位于氢前,所以Zn可与稀盐酸反应生成ZnCl2,不符合题意;B、金属活动性顺序中,Cu位于氢后,所以Cu不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符合题意;C、金属活动性顺序中,Fe位于氢前,所以Fe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FeSO4,不符合题意;D、金属活动性顺序中,Mg位于氢前,所以Mg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MgSO4,不符合题意。故选B。【分析】解题关键是记住常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不具有温室气体的特性(吸收地面反射的长波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易错点是对温室气体的种类记忆不清,容易误将氧气归为温室气体。11.【答案】D【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概念;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解析】【解答】A.由图所示,2:00对应的为氦元素,属于稀有气体元素,故错误;B.由图所示,10:00对应的元素是氖元素,属于稀有气体元素,也称为惰性气体元素,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形成化合物,故错误;C.由图所示,9:00对应的是氟元素,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带有一个单位负电荷的氟离子,离子符号为F﹣,故错误;D.由图所示,该钟表的整点时间与原子结构中的质子数相等。故正确。故选:D。【分析】1.氦氖氩氪氙氡被称为稀有气体元素,又称为惰性气体元素;2.在原子中:当电子层数大于1且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时,该原子易失去电子,使次外层成为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当电子层数大于1时且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时,该原子易得到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12.【答案】A【知识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解析】【解答】A、中,氢为 + 1价,氧为-2价,设硫元素化合价为x,则( + 1)*2 + x+( - 2)*4 = 0,解得x = + 6。B、SO2中,氧为-2价,硫元素化合价为 + 4。C、S是单质,硫元素化合价为0。D、中,氢为 + 1价,氧为-2价,硫元素化合价为 + 4。故选A。【分析】解题关键是利用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规则,计算各物质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易错点是对单质化合价(为0)以及各元素常见化合价(如氢 + 1、氧-2)的记忆,避免计算时出错。13.【答案】D【知识点】元素的概念;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解析】【解答】A、 反应前是N2O4分子与N2H4分子,反应后是N2和H2O分子,分子种类改变,正确。B、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正确。C、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正确。D、分解反应是“一变多”,该反应是两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不是分解反应,错误。故选D。【分析】解题关键是根据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结合化学反应的本质(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组合)和分解反应的定义(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来判断。易错点是对分解反应“一变多”特点的理解,容易误将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认为是分解反应。14.【答案】D【知识点】化学反应的实质【解析】【解答】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图像不应呈上升趋势,该说法错误。B: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图像不应有下降,该说法错误。C: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图像不应呈下降趋势,该说法错误。D:密闭容器中物质总质量守恒,所以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保持不变,该说法正确。综上,答案是D。【分析】依据质量守恒定律,从原子种类、元素种类、原子个数、物质总质量四个方面,分析反应前后的变化情况,进而判断图像的正确性。15.【答案】B【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反应类型的判定;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解答】解:A、根据表格中C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故C可能为催化剂,也可能是未参加反应的杂质,故A说法错误;B、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18+1+32=待测+26+12,故待测=13,故B说法正确;C、反应中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26﹣1=25,D的质量为32﹣12=20,质量比为25:20=5:4,故C说法错误;D、A反应后质量减少为反应物,B质量增加为生成物,D质量减少为反应物,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A+D=B,为化合反应,故D说法错误.故选B.【分析】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D的质量减少,B的质量增加,C在该反应中的质量不变,C可能做催化剂,根据质量增加和减少的量可计算出A反应后的质量,根据反应后质量增加的为生成物,质量减少的为反应物进行解答.16.【答案】(1)硬度大;导电性;吸附性(2);CO(3)A;C【知识点】碳的化学性质;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解析】【解答】(1)金刚石硬度大,可切割玻璃;石墨有导电性,能作电极;活性炭有吸附性,可净水。(2)木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不充分燃烧生成CO,会使人中毒。(3)碳海绵由碳元素组成,具有吸附性,能处理海上石油泄漏,属于非金属材料,所以选AC。【分析】解题关键是掌握碳的不同单质(金刚石、石墨、活性炭)的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需牢记木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以及不充分燃烧的产物CO的毒性。要根据碳海绵的组成(碳元素)、结构(多孔)和性质(吸附石油),判断其所属材料类别及用途,易错点是对材料类别的判断,碳海绵由碳元素组成,属于非金属材料。(1)金刚石的硬度最大,可以用于切割玻璃,石墨具有导电性,可以用作电极,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用于净水;(2)木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炭不充分燃烧生成有毒的一氧化碳,其化学式为:CO;(3)A、由题意,“碳海绵”是已知最轻的固体材料(如图所示),由碳元素组成,具有多孔结构,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不吸水),具有吸附性,故选项说法正确;B、碳海绵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属于非金属材料,故选项说法不正确;C、由题意,它对石油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不吸水),可处理海上石油泄漏,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C。17.【答案】(1)石油(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3);1:4:1(4)210℃(5)D【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石燃料的利用与保护【解析】【解答】(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2)CO2能封存在海洋里,体现其能溶于水的物理性质。(3)CO2和H2合成甲醇的化学方程式为;甲醇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4:1。(4)由图可知,有分子筛膜、温度为210℃时甲醇产率最高,是最佳条件。(5)选项A:“碳”指二氧化碳,不是碳单质,错误;选项B:CO2过多造成温室效应,不是酸雨,错误;选项C:光合作用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错误;选项D:新能源代替化石燃料,可减少CO2排放,正确。所以选D。【分析】需牢记化石燃料的种类。根据CO2封存于海洋的现象,分析其物理性质(能溶于水)。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写化学方程式,结合甲醇化学式分析原子个数比。结合图像分析甲醇产率最高时的条件(有分子筛膜、温度210℃)。掌握“碳达峰、碳中和”的含义、CO2的影响、光合作用的变化类型及新能源的作用,易错点是对这些概念的混淆,如将“碳”误认为碳单质,混淆温室效应与酸雨的成因等。(1)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2)可以封存在海洋里,体现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3)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甲醇和一种常见的液体氧化物,该液体氧化物为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甲醇中碳、氢、氧的个数比为1:4:1;(4)由图可知,为提高甲醇的产率,合成甲醇应选择的最佳条件为有分子筛膜、温度为210℃;(5)A、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选项说法不正确;B、大气中CO2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不会造成酸雨,选项说法不正确;C、植树造林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光合作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说法不正确;D、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代替化石燃料,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以减少CO2的排放,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18.【答案】(1)铁架台;长颈漏斗(2)2KMnO4K2MnO4+MnO2+O2↑;C(3)CaCO3+2HCl=CaCl2+H2O+CO2↑;;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4)A;a【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解析】【解答】(1)仪器①是铁架台,仪器②是长颈漏斗。(2)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K2MnO4+MnO2+O2↑;收集较纯净的氧气选排水法(装置C)。(3)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装置B的优点是可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4)制取氨气用固体加热型装置(选A);用F装置收集氨气,因氨气密度比空气小,从a端通入。【分析】需牢记常见实验仪器的名称。掌握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原理,以及排水法收集氧气更纯净的特点。清楚实验室制取CO2的反应,理解装置B(带隔板)控制反应的原理(固液分离停止反应,接触继续反应)。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发生装置,依据气体密度选收集进气端,易错点是对氨气密度与空气密度的比较,从而确定F装置的进气方向。(1)仪器①为铁架台;仪器②为长颈漏斗;(2)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氧气密度略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或排水法收集,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为纯净,若要制取并收集一瓶比较纯净的氧气,应选用收集装置是C;(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盐酸反应,大理石或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在装置B中,固体药品放在多孔隔板上,液体药品从长颈漏斗中加入。反应开始后,关闭开关时,试管中的气体增多,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入长颈漏斗,固体和液体分离,反应停止,打开开关时,气体导出,试管中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液体和固体混合,反应进行。装置B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4)根据“实验室制取氨气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可知,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反应物为固体,反应条件为加热,故发生装置选择A;由于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若用F装置收集氨气,气体应“长进短出”,应从a端通入集气瓶。19.【答案】(1) 氧气(或空气) 热量(2) ①③(3) 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4) B(5) 白磷燃烧消耗了氧气,导致装置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6) C【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解析】【解答】(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热水作用是隔绝氧气(或空气)、提供热量。(2)对比①和③处现象,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图乙中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4)白磷燃烧后很快熄灭,是因为氧气耗尽,选B。(5)充分冷却后,气球更瘪是因为白磷燃烧消耗氧气,装置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6)图3中白磷换成红磷,红磷着火点高,不能燃烧,所以C错误,选C。【分析】掌握白磷燃烧的反应及热水在燃烧实验中的双重作用(隔绝氧气、提供热量)。利用控制变量法,对比①(与氧气接触、温度达着火点)和③(与氧气隔绝、温度达着火点),探究氧气对燃烧的影响。对比白磷(着火点40 ℃ )和红磷(着火点260 ℃ )在相同温度(80 ℃ )下的燃烧情况,探究温度对燃烧的影响。燃烧需要氧气,氧气耗尽则燃烧停止。根据燃烧消耗氧气,结合压强与气体量的关系分析气球变化。明确红磷着火点高于80 ℃ ,判断其在图3条件下是否燃烧,易错点是对不同可燃物着火点的记忆及应用。20.【答案】(1)稳定(2)2(3);还原;升高(4)化合反应;d(5)【知识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碳的化学性质【解析】【解答】(1)水墨画保存千年不变色,说明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2)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0,计算得x = 2。(3)CO冶炼Fe2O3的化学方程式为;CO体现还原性;反应中碳元素化合价升高。(4)反应a——d均为化合反应;吸热反应是d。(5)孔雀石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分析】利用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的特点,解释水墨画保存久的原因。根据化合价规则(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计算x,需明确各原子团的化合价。掌握CO还原氧化铁的反应,理解还原性(夺取氧)及化合价变化(CO中碳为 + 2价,CO2中碳为 + 4价,化合价升高)。分析反应类型,结合化合反应(多变一)的特点,以及碳相关化合反应的吸热、放热情况(如二氧化碳与碳高温反应吸热,对应d)。根据孔雀石成分及分解产物(三种氧化物,黑色固体为CuO),写出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画作用水墨打底,保存千年而不变色,说明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2)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氢氧根离子的化合价为-1价,碳酸根离子的化合价为-2价,故x=;(3)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铁与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过程中一氧化碳夺走了氧化铜中的氧,体现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化合物中氧元素一般显-2价,一氧化碳中碳元素化合价为,二氧化碳中碳元素化合价为,故碳元素化合价升高;(4)由图可知,甲是碳单质,乙是一氧化碳,丙是二氧化碳,则a的反应为碳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化合反应,b的反应为碳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属于化合反应,c 的反应为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化合反应,d的反应为二氧化碳和碳高温生成一氧化碳,属于化合反应,所以反应均属同一种基本反应类型,则该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a、b、c三个反应均为燃烧,属于放热反应,d反应为吸热反应;(5)孔雀石【主要成分为】受热分解(反应e)生成三种氧化物,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则三种氧化物为氧化铜、水、二氧化碳,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1.【答案】(1)使反应更充分(2)石灰水变浑浊(3)8.8(4)生成的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5)设CaCO3 的质量为答:碳酸钙的质量是20g。【知识点】含杂质物质的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常用盐的用途;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解析】【解答】(1)将粉笔制成粉末可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2)反应生成CO2,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CO2的质量为32g - 23.2g = 8.8g。(4)煅烧生成的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所以触摸烧杯外壁感觉微热。(5)设粉笔末中CaCO3的质量为x。所以粉笔末中CaCO3的质量为20g。【分析】利用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能加快反应的原理,解释将粉笔制成粉末的目的。依据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判断实验现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固体质量差为生成CO2的质量)计算CO2质量。牢记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的性质,解释烧杯外壁微热的原因。通过化学方程式,利用CO2的质量计算CaCO3的质量,关键是找准已知量(CO2质量)与未知量(CaCO3质量)的比例关系。(1)根据题意,加热时将粉笔制成粉末可以使碳酸钙充分受热而使反应更充分;(2)碳酸钙高温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填:石灰水变浑浊;(3)如图,由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因此固体减少的质量即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故二氧化碳的质量是32g-23.2g=8.8g;(4)由于生成的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因此用手触摸烧杯外壁,感觉微热;(5)见答案。1 / 1广东省东莞市理想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1.(2024九上·东莞期末)根据日常经验和你所学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酿制甜酒 B.煤炭燃烧 C.瓷器破碎 D.钢铁生锈【答案】C【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解析】【解答】解:A、酿制甜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煤炭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瓷器破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钢铁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C.【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a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2.(2024九上·东莞期末)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各组物质,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化合物的是A.二氧化碳、铁 B.冰水混合物、水C.海水、氧化钙 D.水、臭氧【答案】C【知识点】单质和化合物;纯净物和混合物【解析】【解答】A、二氧化碳是纯净物,铁是单质,不符合要求。B、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只有水),水是化合物,但前者不是混合物,不符合。C、海水含多种物质,是混合物;氧化钙由两种元素组成,是化合物,符合要求。D、水是纯净物,臭氧是单质,不符合。故选:C。【分析】解题关键是明确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和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的定义。易错点是对冰水混合物的判断,它属于纯净物;还有对海水成分的认识,海水含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3.(2024九上·东莞期末)如图所示的基本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取用固体 B. 点燃酒精灯C. 加热液体 D. 过滤【答案】C【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解析】【解答】A、取用固体不能用手直接接触,错误。B、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易引发火灾,错误。C、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用外焰加热,正确。D、过滤时没有用玻璃棒引流,错误。故选C。【分析】解题关键是掌握常见实验基本操作规范,如固体取用、酒精灯使用、液体加热、过滤操作的正确方法。易错点是对各操作细节的把握,比如过滤时玻璃棒的引流作用,酒精灯的点燃方式等。4.(2024九上·东莞期末)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A.红磷:大量白烟 B.木炭:发出白光C.铁丝:火星四射 D.硫粉:淡蓝色火焰【答案】D【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解析】【解答】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此选项不符合题意;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铁丝在纯氧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此选项不符合题意;D、硫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此选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根据碳硫磷铁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一是要注意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即烟和雾的区别;二是要注意硫粉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的区别。5.(2024九上·东莞期末)在化学实验室内外一般不会张贴的标志是A. 禁止烟火 B. 当心爆炸C. 剧毒 D. 禁止拍照【答案】D【知识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解析】【解答】A:化学实验室有很多易燃试剂,“禁止烟火”标志很有必要张贴,防止火灾。B:实验室存在一些可能发生爆炸的情况(如某些反应、试剂存放等),“当心爆炸”标志需张贴。C:实验室有剧毒试剂,“剧毒”标志要张贴,警示人员。D:化学实验室通常没有禁止拍照的要求,一般不会张贴“禁止拍照”标志。综上,答案是D。【分析】根据化学实验室的环境特点(存在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试剂或情况),分析每个标志是否有张贴的必要性。6.(2024九上·东莞期末)银杏果中含有银杏酸(化学式:C22H34O3),下列有关银杏酸说法正确的是A.从类别上看:银杏酸不属于氧化物B.从含量上看:杏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C.从宏观上看:银杏酸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D.从微观上看:银杏酸由22个碳原子、34个氢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答案】A【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解析】【解答】A、银杏酸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符合题意;B、银杏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质量比是(12×22):(1×34):(16×3)=132:17 :24,则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不符合题意;C、银杏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银杏酸分子由碳、氢、氧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D、银杏酸是由银杏酸分子构成的,每个银杏酸分子由22个碳原子、34个氢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A、根据氧化的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分析;B、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元素占比越大,质量分数越大分析;C、根据物质由元素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分析;D、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分子由原子构成分析。7.(2024九上·东莞期末)“低能耗、低废弃物”是低碳理念的重要内涵,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A.回收有机垃圾用于生产沼气B.家庭电器长期处于待机状态C.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或骑自行车D.一水多用【答案】B【知识点】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解析】【解答】解:A、回收有机垃圾用于生产沼气,能减少废弃物、环境污染,故选项符合低碳理念.B、家庭电器长期处于待机状态,要消耗大量的电能,故选项不符合低碳理念.C、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或骑自行车,能减少交通工具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低碳理念.D、一水多用,能节约用水,故选项符合低碳理念.故选:B.【分析】根据题意,“低能耗、低废弃物”是低碳理念的重要内涵,可以从节电、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8.(2024九上·东莞期末)金属的腐蚀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防止金属的腐蚀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层。下列不属于这种方法的是A.在铁栅栏的表面涂上油漆B.在铁中填加金属镍、铬等制成不锈钢C.在自行车链条上涂油D.将金属表面氧化成氧化膜【答案】B【知识点】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解析】【解答】A、铁栅栏表面涂油漆,是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层,不符合题意。B、铁中加镍、铬制成不锈钢,是改变金属内部结构,不是在表面形成保护层,符合题意。C、自行车链条涂油,是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层,不符合题意。D、金属表面氧化成氧化膜,是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层,不符合题意。故选B。【分析】解题关键是区分“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层”和“改变金属内部结构”这两种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易错点是对制成不锈钢这种改变金属内部结构的方式认识不清,容易误将其归为表面形成保护层的方法。9.(2024九上·东莞期末)下列气体,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A.二氧化碳 B.氧气 C.甲烷 D.臭氧【答案】B【知识点】空气的组成;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解析】【解答】二氧化碳、甲烷、臭氧属于温室气体,氧气不属于温室气体,所以选B。【分析】解题关键是记住常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不具有温室气体的特性(吸收地面反射的长波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易错点是对温室气体的种类记忆不清,容易误将氧气归为温室气体。10.(2024九上·东莞期末)下列物质不能由酸和金属反应生成的是A. B. C. D.【答案】B【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解析】【解答】A、金属活动性顺序中,Zn位于氢前,所以Zn可与稀盐酸反应生成ZnCl2,不符合题意;B、金属活动性顺序中,Cu位于氢后,所以Cu不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符合题意;C、金属活动性顺序中,Fe位于氢前,所以Fe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FeSO4,不符合题意;D、金属活动性顺序中,Mg位于氢前,所以Mg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MgSO4,不符合题意。故选B。【分析】解题关键是记住常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不具有温室气体的特性(吸收地面反射的长波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易错点是对温室气体的种类记忆不清,容易误将氧气归为温室气体。11.(2024九上·东莞期末)一种有趣的钟表式元周期表如图所示,关于时针所对应的元素说法中正确的是( )A.2:00对应的元素不是稀有气体元素B.10:00对应的元素易形成化合物C.9:00对应元素的离子符号为F+D.该钟表的整点时间小时数与该元素的质子数相等【答案】D【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概念;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解析】【解答】A.由图所示,2:00对应的为氦元素,属于稀有气体元素,故错误;B.由图所示,10:00对应的元素是氖元素,属于稀有气体元素,也称为惰性气体元素,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形成化合物,故错误;C.由图所示,9:00对应的是氟元素,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带有一个单位负电荷的氟离子,离子符号为F﹣,故错误;D.由图所示,该钟表的整点时间与原子结构中的质子数相等。故正确。故选:D。【分析】1.氦氖氩氪氙氡被称为稀有气体元素,又称为惰性气体元素;2.在原子中:当电子层数大于1且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时,该原子易失去电子,使次外层成为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当电子层数大于1时且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时,该原子易得到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12.(2024九上·东莞期末)下列物质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的是A. B. C. D.【答案】A【知识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解析】【解答】A、中,氢为 + 1价,氧为-2价,设硫元素化合价为x,则( + 1)*2 + x+( - 2)*4 = 0,解得x = + 6。B、SO2中,氧为-2价,硫元素化合价为 + 4。C、S是单质,硫元素化合价为0。D、中,氢为 + 1价,氧为-2价,硫元素化合价为 + 4。故选A。【分析】解题关键是利用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规则,计算各物质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易错点是对单质化合价(为0)以及各元素常见化合价(如氢 + 1、氧-2)的记忆,避免计算时出错。13.(2024九上·东莞期末)一种新型火箭推进剂在火箭发射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 B.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C.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答案】D【知识点】元素的概念;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解析】【解答】A、 反应前是N2O4分子与N2H4分子,反应后是N2和H2O分子,分子种类改变,正确。B、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正确。C、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正确。D、分解反应是“一变多”,该反应是两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不是分解反应,错误。故选D。【分析】解题关键是根据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结合化学反应的本质(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组合)和分解反应的定义(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来判断。易错点是对分解反应“一变多”特点的理解,容易误将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认为是分解反应。14.(2024九上·东莞期末)氧化铜和木炭粉在耐高温的密闭容器内被加热,容器内有关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A. B.C. D.【答案】D【知识点】化学反应的实质【解析】【解答】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图像不应呈上升趋势,该说法错误。B: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图像不应有下降,该说法错误。C: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图像不应呈下降趋势,该说法错误。D:密闭容器中物质总质量守恒,所以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保持不变,该说法正确。综上,答案是D。【分析】依据质量守恒定律,从原子种类、元素种类、原子个数、物质总质量四个方面,分析反应前后的变化情况,进而判断图像的正确性。15.(2024九上·东莞期末)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物质 A B C D反应前质量/g 18 1 2 32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6 2 12A.物质C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B.待测值为13C.参加反应的B,D的质量比为13:6D.该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答案】B【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反应类型的判定;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解答】解:A、根据表格中C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故C可能为催化剂,也可能是未参加反应的杂质,故A说法错误;B、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18+1+32=待测+26+12,故待测=13,故B说法正确;C、反应中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26﹣1=25,D的质量为32﹣12=20,质量比为25:20=5:4,故C说法错误;D、A反应后质量减少为反应物,B质量增加为生成物,D质量减少为反应物,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A+D=B,为化合反应,故D说法错误.故选B.【分析】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D的质量减少,B的质量增加,C在该反应中的质量不变,C可能做催化剂,根据质量增加和减少的量可计算出A反应后的质量,根据反应后质量增加的为生成物,质量减少的为反应物进行解答.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5分)16.(2024九上·东莞期末)多彩的“碳”,多姿的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碳”的世界。(1)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填写有关含碳物质的对应性质。物质用途 金刚石切割玻璃 石墨作电极 活性炭净水对应性质 (2)木炭充分燃烧的方程式: ,当不充分燃烧时生成 (填化学式)会导致中毒。(3)“碳海绵”是已知最轻的固体材料,由碳元素组成,具有多孔结构,弹性好。它对石油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不吸水),将吸入的石油挤出后可恢复原状。下列关于碳海绵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多选)。A.具有吸附性B.属于金属材料C.可处理海上石油泄漏【答案】(1)硬度大;导电性;吸附性(2);CO(3)A;C【知识点】碳的化学性质;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解析】【解答】(1)金刚石硬度大,可切割玻璃;石墨有导电性,能作电极;活性炭有吸附性,可净水。(2)木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不充分燃烧生成CO,会使人中毒。(3)碳海绵由碳元素组成,具有吸附性,能处理海上石油泄漏,属于非金属材料,所以选AC。【分析】解题关键是掌握碳的不同单质(金刚石、石墨、活性炭)的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需牢记木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以及不充分燃烧的产物CO的毒性。要根据碳海绵的组成(碳元素)、结构(多孔)和性质(吸附石油),判断其所属材料类别及用途,易错点是对材料类别的判断,碳海绵由碳元素组成,属于非金属材料。(1)金刚石的硬度最大,可以用于切割玻璃,石墨具有导电性,可以用作电极,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用于净水;(2)木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炭不充分燃烧生成有毒的一氧化碳,其化学式为:CO;(3)A、由题意,“碳海绵”是已知最轻的固体材料(如图所示),由碳元素组成,具有多孔结构,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不吸水),具有吸附性,故选项说法正确;B、碳海绵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属于非金属材料,故选项说法不正确;C、由题意,它对石油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不吸水),可处理海上石油泄漏,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C。三、【科普阅读】17.(2024九上·东莞期末)为应对等温室气体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提出争取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现阶段我国的能源结构以化石燃料为主,其燃烧释放出大量的。通过植树造林、海洋封存、矿石碳化和综合利用等途径可降低大气中浓度。综合利用:工业上可以将转化成甲醇等资源,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甲醇和一种常见的液体氧化物。一定条件下,该反应在有、无分子筛膜时甲醇的产率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1)化石燃料包括煤、 、天然气。(2)可以封存在海洋里,体现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 。(3)写出利用合成甲醇的化学方程式: ,甲醇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 。(4)由图可知,为提高甲醇的产率,合成甲醇应选择的最佳条件为有分子筛膜、温度是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A.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碳单质B.大气中过多会造成酸雨C.植树造林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光合作用属于物理变化D.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代替化石燃料,可以减少的排放【答案】(1)石油(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3);1:4:1(4)210℃(5)D【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石燃料的利用与保护【解析】【解答】(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2)CO2能封存在海洋里,体现其能溶于水的物理性质。(3)CO2和H2合成甲醇的化学方程式为;甲醇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4:1。(4)由图可知,有分子筛膜、温度为210℃时甲醇产率最高,是最佳条件。(5)选项A:“碳”指二氧化碳,不是碳单质,错误;选项B:CO2过多造成温室效应,不是酸雨,错误;选项C:光合作用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错误;选项D:新能源代替化石燃料,可减少CO2排放,正确。所以选D。【分析】需牢记化石燃料的种类。根据CO2封存于海洋的现象,分析其物理性质(能溶于水)。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写化学方程式,结合甲醇化学式分析原子个数比。结合图像分析甲醇产率最高时的条件(有分子筛膜、温度210℃)。掌握“碳达峰、碳中和”的含义、CO2的影响、光合作用的变化类型及新能源的作用,易错点是对这些概念的混淆,如将“碳”误认为碳单质,混淆温室效应与酸雨的成因等。(1)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2)可以封存在海洋里,体现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3)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甲醇和一种常见的液体氧化物,该液体氧化物为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甲醇中碳、氢、氧的个数比为1:4:1;(4)由图可知,为提高甲醇的产率,合成甲醇应选择的最佳条件为有分子筛膜、温度为210℃;(5)A、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选项说法不正确;B、大气中CO2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不会造成酸雨,选项说法不正确;C、植树造林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光合作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说法不正确;D、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代替化石燃料,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以减少CO2的排放,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四、实验题(本大题2小题,共20分)18.(2024九上·东莞期末)通过一个学期的化学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些方法和规律,请你结合如图回答问题:(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选择 。(填字母)(3)实验室用装置可以制取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装置B的优点是 。(4)已知氨气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制取氨气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则实验室制取氨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若用F装置收集氨气,气体应从 端通入集气瓶(填“a”或“b”)。【答案】(1)铁架台;长颈漏斗(2)2KMnO4K2MnO4+MnO2+O2↑;C(3)CaCO3+2HCl=CaCl2+H2O+CO2↑;;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4)A;a【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解析】【解答】(1)仪器①是铁架台,仪器②是长颈漏斗。(2)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K2MnO4+MnO2+O2↑;收集较纯净的氧气选排水法(装置C)。(3)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装置B的优点是可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4)制取氨气用固体加热型装置(选A);用F装置收集氨气,因氨气密度比空气小,从a端通入。【分析】需牢记常见实验仪器的名称。掌握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原理,以及排水法收集氧气更纯净的特点。清楚实验室制取CO2的反应,理解装置B(带隔板)控制反应的原理(固液分离停止反应,接触继续反应)。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发生装置,依据气体密度选收集进气端,易错点是对氨气密度与空气密度的比较,从而确定F装置的进气方向。(1)仪器①为铁架台;仪器②为长颈漏斗;(2)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氧气密度略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或排水法收集,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为纯净,若要制取并收集一瓶比较纯净的氧气,应选用收集装置是C;(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盐酸反应,大理石或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在装置B中,固体药品放在多孔隔板上,液体药品从长颈漏斗中加入。反应开始后,关闭开关时,试管中的气体增多,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入长颈漏斗,固体和液体分离,反应停止,打开开关时,气体导出,试管中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液体和固体混合,反应进行。装置B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4)根据“实验室制取氨气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可知,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反应物为固体,反应条件为加热,故发生装置选择A;由于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若用F装置收集氨气,气体应“长进短出”,应从a端通入集气瓶。19.(2024九上·东莞期末)为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兴趣小组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查阅资料】①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60℃;②磷燃烧产生的白烟会刺激人的呼吸道。【实验分析】氧气(1)图甲中铜片上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烧杯中热水的作用一是隔绝________,二是提供________。(2)通过对比图甲中________和________(填序号)处的现象,可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通过图乙中Y形管内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交流讨论】(4)图乙中Y形管内的白磷燃烧后很快熄灭,原因可能是________(填字母)。A. Y形管内的温度降低 B. 氧气耗尽C. Y形管内的温度升高 D. 白磷的着火点升高(5)实验结束后,观察到充分冷却后,形管中气球比放入热水前更瘪,原因是________。【拓展应用】(6)实验小组又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探究燃烧条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A. 图1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B. 图2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C. 若将图3中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答案】(1) 氧气(或空气) 热量(2) ①③(3) 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4) B(5) 白磷燃烧消耗了氧气,导致装置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6) C【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解析】【解答】(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热水作用是隔绝氧气(或空气)、提供热量。(2)对比①和③处现象,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图乙中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4)白磷燃烧后很快熄灭,是因为氧气耗尽,选B。(5)充分冷却后,气球更瘪是因为白磷燃烧消耗氧气,装置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6)图3中白磷换成红磷,红磷着火点高,不能燃烧,所以C错误,选C。【分析】掌握白磷燃烧的反应及热水在燃烧实验中的双重作用(隔绝氧气、提供热量)。利用控制变量法,对比①(与氧气接触、温度达着火点)和③(与氧气隔绝、温度达着火点),探究氧气对燃烧的影响。对比白磷(着火点40 ℃ )和红磷(着火点260 ℃ )在相同温度(80 ℃ )下的燃烧情况,探究温度对燃烧的影响。燃烧需要氧气,氧气耗尽则燃烧停止。根据燃烧消耗氧气,结合压强与气体量的关系分析气球变化。明确红磷着火点高于80 ℃ ,判断其在图3条件下是否燃烧,易错点是对不同可燃物着火点的记忆及应用。五、综合能力题(本大题1小题,共10分)20.(2024九上·东莞期末)《千里江山图》是我国传世名画之一。宋代画家王希孟创造性地将炭照、赭石、孔雀石、蓝铜矿等矿物颜料用在不同的画层。(1)画作用水墨打底,保存千年而不变色,说明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 。(2)画作的青色用到蓝铜矿,其主要成分为,已知铜是+2价,则x= 。(3)画作中所用的矿物颜料也可用于冶炼金属。利用冶炼赭石(主要成分为),化学方程式是 ,这里体现了具有 性,反应过程中碳元素的化合价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4)若反应均属同一种基本反应类型,则该反应类型为 ,其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填字母)。(5)孔雀石(主要成分为)受热分解(反应e),生成三种氧化物,其中一种为黑色固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1)稳定(2)2(3);还原;升高(4)化合反应;d(5)【知识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碳的化学性质【解析】【解答】(1)水墨画保存千年不变色,说明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2)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0,计算得x = 2。(3)CO冶炼Fe2O3的化学方程式为;CO体现还原性;反应中碳元素化合价升高。(4)反应a——d均为化合反应;吸热反应是d。(5)孔雀石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分析】利用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的特点,解释水墨画保存久的原因。根据化合价规则(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计算x,需明确各原子团的化合价。掌握CO还原氧化铁的反应,理解还原性(夺取氧)及化合价变化(CO中碳为 + 2价,CO2中碳为 + 4价,化合价升高)。分析反应类型,结合化合反应(多变一)的特点,以及碳相关化合反应的吸热、放热情况(如二氧化碳与碳高温反应吸热,对应d)。根据孔雀石成分及分解产物(三种氧化物,黑色固体为CuO),写出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画作用水墨打底,保存千年而不变色,说明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2)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氢氧根离子的化合价为-1价,碳酸根离子的化合价为-2价,故x=;(3)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铁与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过程中一氧化碳夺走了氧化铜中的氧,体现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化合物中氧元素一般显-2价,一氧化碳中碳元素化合价为,二氧化碳中碳元素化合价为,故碳元素化合价升高;(4)由图可知,甲是碳单质,乙是一氧化碳,丙是二氧化碳,则a的反应为碳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化合反应,b的反应为碳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属于化合反应,c 的反应为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化合反应,d的反应为二氧化碳和碳高温生成一氧化碳,属于化合反应,所以反应均属同一种基本反应类型,则该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a、b、c三个反应均为燃烧,属于放热反应,d反应为吸热反应;(5)孔雀石【主要成分为】受热分解(反应e)生成三种氧化物,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则三种氧化物为氧化铜、水、二氧化碳,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六、计算题(本大题1小题,共10分.)21.(2024九上·东莞期末)粉笔的主要成分为石灰石(含)和石膏()。如图1所示煅烧32g粉笔末使完全反应,试管内固体质量随时间关系如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已知:和杂质受热不分解,也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1)反应前将粉笔制成粉末的目的是 。(2)反应时,图1烧杯中的现象是 。(3)由图2所知,生成的质量为 g。(4)反应结束,将煅烧后的粉末倒入适量水中,如图3。用手触摸烧杯外壁,感觉微热,主要原因是 。(5)计算该粉笔末中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写出计算过程)。【答案】(1)使反应更充分(2)石灰水变浑浊(3)8.8(4)生成的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5)设CaCO3 的质量为答:碳酸钙的质量是20g。【知识点】含杂质物质的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常用盐的用途;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解析】【解答】(1)将粉笔制成粉末可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2)反应生成CO2,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CO2的质量为32g - 23.2g = 8.8g。(4)煅烧生成的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所以触摸烧杯外壁感觉微热。(5)设粉笔末中CaCO3的质量为x。所以粉笔末中CaCO3的质量为20g。【分析】利用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能加快反应的原理,解释将粉笔制成粉末的目的。依据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判断实验现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固体质量差为生成CO2的质量)计算CO2质量。牢记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的性质,解释烧杯外壁微热的原因。通过化学方程式,利用CO2的质量计算CaCO3的质量,关键是找准已知量(CO2质量)与未知量(CaCO3质量)的比例关系。(1)根据题意,加热时将粉笔制成粉末可以使碳酸钙充分受热而使反应更充分;(2)碳酸钙高温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填:石灰水变浑浊;(3)如图,由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因此固体减少的质量即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故二氧化碳的质量是32g-23.2g=8.8g;(4)由于生成的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因此用手触摸烧杯外壁,感觉微热;(5)见答案。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广东省东莞市理想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学生版).docx 广东省东莞市理想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