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永乐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永乐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题

资源简介

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永乐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题
1.(2024九上·南明期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A.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面积
B.投放共享电单车,倡导绿色出行
C.大量施用化肥,提高粮食产量
D.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利用资源
2.(2024九上·南明期中)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滴管取液 B.闻药品气味
C.读液体体积 D.点燃酒精灯
3.(2024九上·南明期中)新疆和田是中国最早种植核桃的地区之一,也是有名的“核桃之乡”。核桃中含有大量的亚油酸(C18H32O2),可防治心脑血管硬化,有助于长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亚油酸中含有52个原子
B.亚油酸中碳、氢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9∶16
C.亚油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
D.亚油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0 g
4.(2024九上·南明期中)下列涉及学科观点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微粒观: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B.转化观:氢气和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结构观:氦原子和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D.分类观:从组成上看二氧化碳和氯酸钾都属于氧化物
5.(2024九上·南明期中)下列对化学用语的表述正确的是
A.2O——表示两个氧元素 B.——表示两个氮气分子
C.——表示镁元素显+2价 D.——表示钠离子
6.(2024九上·南明期中)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
选项 需区分的物质 实验方法
A 蒸馏水与5%过氧化氢溶液 ①看颜色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B 木炭粉和铁粉 ①用磁铁吸引②放入水中观察是否溶解
C 氧气与二氧化碳 ①通入澄清石灰水②将燃着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D 白醋与白酒 ①闻气味②看颜色
A.A B.B C.C D.D
7.(2024九上·南明期中)利用传感器采集蜡烛在密闭容器内燃烧过程中O2和CO2浓度的变化,以探究蜡烛熄灭的原因。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实验过程中采集到的数据如图2所示,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
A.图2中的数据可以说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高于二氧化碳
B.蜡烛燃烧初期,O2的浓度下降后又升高可能是燃烧放热引起的变化
C.蜡烛熄灭的原因可能是燃烧过程中消耗氧气并产生一定浓度的CO2
D.燃着的蜡烛能在浓度为15%O2、5%CO2和80%N2的混合气体中保持燃烧
8.(2024九上·南明期中)化学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身边的物质,提高科学素养。
(1)用化学用语填空。
①2个水分子:   ;
②1个亚铁离子:   。
(2)判断下列物质的变化。
①酒精挥发是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②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变化有    (选填“物理”“化学”或“物理和化学”)变化。
(3)下面两条广告用语是否科学,为什么?
①某矿泉水广告:“我们的矿泉水是真正的纯水”   。
②某化妆品广告:“产品纯天然,绝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
9.(2024九上·南明期中)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自来水厂的净水流程如图:
(1)吸附池内常用   吸附色素和异味。
(2)自来水厂常用氯气杀菌消毒,反应生成了次氯酸(化学式为HClO),H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3)某同学取自来水于试管中,加入适量   ,振荡,发现有较多浮渣产生,说明该自来水属于硬水。
(4)在日常生活中,常采用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5)下列实验能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B.水的蒸发
C.水的电解 D.水的净化
(6)请说出一种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方法:   。
10.(2024九上·南明期中)根据图示,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B为电源的   极,甲管内收集到的气体是   (填名称)。写出此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2)ClO2是新一代饮用水的消毒剂,可以用来代替Cl2进行自来水的消毒,制取ClO2的反应过程示意图如图2。
①写出此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②Cl2属于   (选填“单质”或“化合物”),通过上述微观示意图可得出的一个结论是   
(3)观察下列各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①若B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则X的值为   ;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B和   (填字母序号),两粒子对应的化学符号分别是   和   。
②C与D的离子结合形成物质的化学式为   。
11.(2024九上·南明期中)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请根据下列实验图示回答问题:
(1)实验一、三、四中都要在集气瓶中放少量的水。实验一中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由此推测二氧化硫具有的物理性质之一是   ,实验一集气瓶中的现象是   。
(2)实验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后,验证产物的方法是   ;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3)实验三: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实验时,铁丝下端系火柴的目的是   ;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4)实验四:正确选择实验药品是实验成功的关键,该实验中对药品的选择合理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可以用铁丝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B.红磷需要足量
C.药品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5)从反应角度分析,以上四个反应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都是分解反应 B.都放出热量
C.产物在常温下都是固体 D.都是氧化反应
12.(2024九上·南明期中)根据下列装置,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①仪器的名称: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选装置A制取氧气时应做的改进是   ,此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对于装置F,若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应从装置的   (选填“a”或“b”)端通入;如果用装置F和量筒收集氧气,要测出收集到氧气的体积,你的思路是   。
(3)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装置应选   ;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13.(2024九上·南明期中)某兴趣小组同学对实验室制备氧气的条件进行如下探究:[提示:加热氯酸钾(KClO3)固体也可以制取氧气,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生成氯化钾(KCl)和氧气]
(1)为探究催化剂的种类对氯酸钾分解速率的影响,甲同学设计以下对比实验:
Ⅰ.将3.0 g KClO3与1.0 g MnO2均匀混合加热;
Ⅱ.将x g KClO3与1.0 g CuO均匀混合加热。
在相同温度下,比较两组实验产生O2速率的快慢。
Ⅰ中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   ;Ⅱ中x的值应为   。
(2)乙同学探究了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某种因素,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所示:
实验序号 过氧化氢的质量 过氧化氢的浓度 MnO2的质量 相同时间内产生O2的体积
Ⅰ 50.0 g 1% 0.1 g 9 mL
Ⅱ 50.0 g 2% 0.1 g 16 mL
Ⅲ 50.0 g 4% 0.1 g 31 mL
本实验中,测量O2体积的装置应选   (填字母序号)。
实验结论:在相同条件下,   ,过氧化氢分解得就越快。
(3)丙同学用如图甲装置进行实验,装置质量变化情况如图乙,请分析AB段和BC段质量变化的原因:   。
14.(2024九上·南明期中)人体缺乏维生素C(简称Vc)就会患坏血病。如表是盛放“维生素C”;瓶子的标签的一部分,可用C、H、O表示,根据如表中信息回答。
维生素C 化学式: 相对分子质量:176
(1)中   。
(2)计算44g维生素C中含碳的质量。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绿色化学;空气的污染与防治;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解析】【解答】A: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面积可净化空气,利于保护环境,A正确。
B:投放共享电单车,倡导绿色出行,可减少空气污染,利于保护环境,B正确。
C:大量施用化肥会污染水体,不利于保护环境,C错误。
D: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利用资源,能防止环境污染,利于保护环境,D正确。
综上,答案是C。
【分析】本题通过分析每个选项的做法对环境的影响,判断其是否利于保护环境。
2.【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A、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错误。B、闻药品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极少量的气味飘进鼻孔,正确。
C、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未与凹液面最低处对齐,错误。
D、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容易引发火灾,错误。
所以这道题选B。
【分析】通过回忆各实验操作的正确规范,逐一分析选项。
3.【答案】B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亚油酸由亚油酸分子构成,每个亚油酸分子含18 + 32 + 2 = 52个原子,不能直接说亚油酸中含有52个原子,A错误。
B:亚油酸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8:32 = 9:16,B正确。
C:亚油酸中C、H、O元素的质量比为(12×18):32:(16×2) = 27:4:4,碳元素质量分数最高,C错误。
D: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亚油酸相对分子质量为12×18 + 32 + 16×2 = 280,D错误。
综上,答案是B。
【分析】本题结合亚油酸的化学式C18H32O2,从分子构成、原子个数比、元素质量分数、相对分子质量等角度分析选项正误,需熟练掌握化学式的相关计算方法。
4.【答案】B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水是由是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A不符合题意;
B、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可以生成水,水在通电条件下可以生成氢气和氧气,故氢气和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符合题意;
C、氦原子有一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2,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在化学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镁原子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2个电子,化学性质不相同,C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两种元素组成,属于氧化物,氯酸钾由钾元素、氯元素、氧元素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分析
B、根据氢气燃烧生成水,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分析
C、根据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最外层电子数分析
D、根据氧化物的概念分析
5.【答案】B
【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A:2O表示两个氧原子,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A错误。
B:2N2中前面的“2”表示分子个数,所以表示两个氮气分子,B正确。
C:Mg2+表示镁离子,C错误。
D:表示钠元素显+1价,钠离子应表示为Na+,D错误。
综上,答案是B。
【分析】本题通过分析化学用语的含义(原子、分子、离子、化合价的表示方法),逐一判断选项的正误。
6.【答案】C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解析】【解答】A:蒸馏水和5%过氧化氢溶液均为无色液体,无法通过颜色区分;加入二氧化锰后,过氧化氢溶液会产生气泡,蒸馏水无明显现象。方法①错误,A不符合要求。
B:用磁铁吸引,铁粉能被吸引,木炭粉不能,方法①正确;但木炭粉和铁粉都不溶于水,无法通过溶解性区分,方法②错误,B不符合要求。
C:通入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氧气不能,方法①正确;将燃着木条伸入集气瓶,氧气使木条燃烧更旺,二氧化碳使木条熄灭,方法②正确,C符合要求。
D:闻气味,白醋有酸味,白酒有酒味,方法①正确;但白醋和白酒均为无色液体,无法通过颜色区分,方法②错误,D不符合要求。
综上,答案是C。
【分析】本题通过分析每组物质的两种区分方法是否都正确,结合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溶解性、气味)和化学性质(与试剂的反应、助燃性等)来判断。
7.【答案】D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解析】【解答】A.根据题意可知,在蜡烛燃烧过程中,氧气浓度逐渐降低,则对应曲线1。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升高,对应曲线2。根据图可知,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明显高于二氧化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 蜡烛燃烧初期, O2的浓度下降后又升高可能原因是燃烧放热引起的变化,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 由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蜡烛熄灭的原因可能是燃烧过程中产生一定浓度的 CO2,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根据题意可知,当氧气浓度低于15.6%、二氧化碳浓度大于3.8%时蜡烛不再燃烧,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分析题目描述的实验过程,根据相关物理量的变化确定图像的对应关系,然后从图像中提取信息分析判断即可。
8.【答案】(1)2H2O;Fe2+
(2)物理;物理和化学
(3)不科学,矿泉水中含有可溶性的矿物质;不科学,所有物质均为化学物质
【知识点】水的性质和应用;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1) ① 表示多个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水分子表示为2H2O;② 亚铁离子的符号为Fe2+,1个亚铁离子就表示为Fe2+。
(2) ① 酒精挥发只是酒精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② 蜡烛燃烧时,蜡烛先熔化(物理变化),然后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变化),所以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3) ① 矿泉水含有可溶性矿物质等,不是纯水,所以该广告不科学;② 所有物质都是化学物质,不存在不含化学物质的物质,所以该广告不科学。
【分析】化学用语部分,依据分子、离子的表示方法来书写。物质变化部分,根据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和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定义判断。广告用语部分,结合物质的组成等知识分析。
(1)①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个水分子表示为2H2O;
②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1个亚铁离子表示为Fe2+;
(2)①酒精挥发是酒精由液态转化为气态,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②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这些新物质,发生的属于化学变化,蜡烛燃烧过程中还伴随着石蜡的熔化,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变化有物理和化学变化;
(3)①“我们的矿泉水是真正的纯水”,广告用语不科学,因为矿泉水中含有许多可溶性矿物质;
②“产品纯天然,绝不含任何化学物质”,广告用语不科学,因为所有物质都属于化学物质。
9.【答案】(1)活性炭
(2)+1
(3)肥皂水
(4)煮沸
(5)A;C
(6)洗菜水浇花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硬水与软水;保护水资源;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解析】【解答】(1) 吸附池内常用活性炭吸附色素和异味,因为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有吸附性。
(2) 在HClO中,氢元素显 + 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 + 1)+x+( - 2)=0,解得x = + 1。
(3) 鉴别硬水和软水用肥皂水,加入肥皂水后,产生浮渣多、泡沫少的是硬水。
(4) 日常生活中,采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煮沸能使水中的钙、镁离子沉淀。
(5)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这两个实验能证明水由氢、氧元素组成,选AC;水的蒸发是物理变化,水的净化是除去杂质,都不能证明水的元素组成。
(6) 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洗菜水浇花。
【分析】依据活性炭的吸附性解答。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计算。利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的特性分析。结合日常生活中降低水硬度的常用方法解答。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能证明水元素组成的实验。联系生活实际,列举节约用水的方法。
(1)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则吸附池内常用活性炭吸附色素和异味;
(2)HClO中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有(+1)+x+(-2)=0,解得x=+1;
(3)某同学取自来水于试管中,加入适量肥皂水,振荡,发现有较多浮渣产生,说明该自来水属于硬水;
(4)在日常生活中,常采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加热煮沸时,水中的钙离子、镁离子能够以碳酸钙沉淀、氢氧化镁沉淀的形式从水中析出,从而降低水的硬度;
(5)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正确;
B、水的蒸发,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能证明水的组成,错误;
C、水的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正确;
D、水的净化也不能证明水的组成,错误;
故选AC;
(6)生活中节约用水,可以一水多用,例如洗菜水浇花等(合理即可)。
10.【答案】(1)正;氢气;
(2);单质;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重新组合或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
(3)10;C;Ne;Mg2+;MgCl2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1) 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图中乙管内气体体积小,是氧气,所以B为电源正极;甲管内气体体积大,是氢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2) ① 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是NaClO2和Cl2,生成物是NaCl和ClO2,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② Cl2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从微观示意图可看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重新组合(或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
(3) ① 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若B是原子,X = 2 + 8 = 10。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结构是相对稳定结构,B和C具有相对稳定结构,B是氖原子,符号为Ne;C是镁离子,符号为Mg2+。② C是镁离子(Mg2+),D是氯原子,氯原子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氯离子(Cl-),镁离子和氯离子结合形成氯化镁,化学式为MgCl2。
【分析】根据电解水“正氧负氢、氢二氧一”的规律分析。通过微观示意图确定反应物、生成物,进而书写符号表达式;依据单质的定义判断物质类别,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实质。利用原子结构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计算;根据相对稳定结构的特点判断粒子;结合离子的化合价书写化合物化学式。
(1)电解水实验中,根据“正氧负氢、氧一氢二”,乙管产生的气体较少,为氧气,乙管与B相连,则B为电源的正极,甲管产生的气体较多,为氢气;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符号表达式为;
(2)①NaClO2和Cl2反应生成NaCl和ClO2,符号表达式为
②Cl2是由氯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通过上述微观示意图可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重新组合,或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
(3)①若 B 表示原子,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质子数X =2+8=10;
BC最外层电子数为8,故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 B 和 C,B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表示氖原子,表示为Ne,C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表示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表示为Mg2+;
②C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表示带2个单质正电荷的镁离子,则镁元素显+2价,D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7,表示氯原子,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则氯元素显-1价,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C 与 D 所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 MgCl2。
11.【答案】(1)能溶于水;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为二氧化碳;
(3)引燃铁丝;
(4)B;C
(5)B;D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解答】(1) 实验一中水吸收二氧化硫,说明二氧化硫能溶于水;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 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验证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向集气瓶中加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若变浑浊,说明是二氧化碳;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3) 铁丝下端系火柴是为了引燃铁丝;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
(4)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不能代替红磷;红磷足量才能将氧气耗尽,且药品需只与空气中氧气反应,这样才能准确测定氧气含量,所以选BC。
(5) 四个反应都不是分解反应;都放出热量;硫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木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常温下是气体;都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所以选BD。
【分析】根据水的作用推测二氧化硫物理性质,结合硫在氧气中燃烧现象解答。利用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验证产物,根据反应写出符号表达式。依据铁丝燃烧实验操作目的和反应原理分析。结合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对药品的要求判断。从反应类型、热量变化、产物状态、反应类型等方面分析反应共同点。
(1)实验一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有毒的二氧化硫,其中的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由此推测二氧化硫具有的物理性质之一是能溶于水;
实验一中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为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由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验证产物的方法为: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为二氧化碳;
木炭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符号表达式为;
(3)铁丝着火点较高,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中,铁丝下端系火柴的作用是引燃铁丝;
铁丝和氧气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符号表达式为;
(4)由实验的装置可知,实验四的实验目的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A、由于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所以不可以用铁代替红磷进行实验,故A不符合题意;
B、红磷需要足量,才能将集气瓶内的氧气消耗完全,才能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故B符合题意;
C、选择的药品只与氧气反应,因为若消耗其他气体则压强差变大,进入水的体积偏大,使测量结果偏大,故C符合题意;
故选BC;
(5)实验一:硫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硫;实验二:木炭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实验三:铁和氧气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实验四: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
A、四个反应中反应物均为两种,生成物只有一种,均属于化合反应,故A不正确;
B、四个反应均发生燃烧,放出热量,故B正确;
C、实验一:硫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实验二:木炭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实验三:铁和氧气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固体;实验四: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故C不正确;
D、四个反应均为物质和氧气发生的反应,均属于氧化反应,故D正确;
故选BD。
12.【答案】(1)长颈漏斗
(2)试管口放一团棉花;;a;在F中装满水,b通入与发生装置相连,用量筒承接a端排出的水,量筒中收集到水的体积,即F中收集的氧气体积
(3)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
【解析】【解答】(1) 标号①仪器是长颈漏斗。
(2) 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用排空气法收集时从a端通入。用装置F和量筒测氧气体积,可在F中装满水,b通入氧气,用量筒接a端排出的水,量筒内水的体积就是氧气体积。
(3) 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是固液不加热型反应,选装置B;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分析】根据仪器形状识别仪器名称。依据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注意事项、反应原理,以及氧气的密度和排水法测体积的方法分析。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结合反应原理书写符号表达式。
(1)由图可知,仪器①为长颈漏斗;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选装置A制取氧气应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导管;
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符号表达为:;
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对于装置F,若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气体应长进短出,故从a进入;
如果用装置F和量筒收集氧气,要测出收集到氧气的体积,氧气的密度比水小,在F中装满水,气体应短进长出,故b端与发生装置相连,用量筒承接a端排出的水,量筒中收集到水的体积,即F中收集的氧气体积;
(3)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应选用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故选B;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产生水和氧气,符号表达式为:。
13.【答案】(1);3.0
(2)c;过氧化氢浓度越大
(3)AB 段,随着反应的进行,过氧化氢分解不断放出氧气,氧气逸出使装置总质量下降;BC 段,反应结束,不再放出氧气,装置质量保持不变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
【解析】【解答】(1) Ⅰ中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加热条件下分解,符号表达式为;探究催化剂种类对氯酸钾分解速率的影响,要控制氯酸钾质量相同,所以Ⅱ中x = 3.0。
(2) 测量氧气体积用排水法,氧气密度比水小,应从短管进,水从长管排出到量筒,选装置c;由实验数据可知,过氧化氢浓度越大,相同时间内产生氧气体积越大,即分解越快。
(3) AB段: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产生氧气,氧气逸出,装置总质量下降;BC段:反应结束,不再产生氧气,装置质量保持不变。
【分析】根据反应原理写符号表达式,依据控制变量法确定氯酸钾质量。根据排水法测气体体积的原理选装置,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结合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过程,分析装置质量变化原因。
(1)Ⅰ中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符号表达式为;
根据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唯一的原则,控制氯酸钾的质量相等才能比较出二氧化锰和氧化铜的催化效果,所以x的值应为3.0;
(2)氧气不易溶于水,氧气的密度比水小,则氧气从短管通入,水从长管排入量筒,进入量筒中水的体积即为产生氧气的体积,故选c;
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在相同条件下,过氧化氢浓度越大,相同时间内产生氧气的体积越大,即过氧化氢分解得就越快;
(3)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水,在 AB 段,随着反应的进行,过氧化氢分解不断放出氧气,氧气逸出使装置总质量下降;到 BC 段时,反应结束,不再放出氧气,装置质量保持不变。
14.【答案】(1)6
(2)44g维生素C中含碳的质量为。
【知识点】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1)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n+8+16×6=176,解得n=6。
(2) 44g维生素C中含碳的质量为。
【分析】相对分子质量是化学式中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本题通过已知的相对分子质量建立方程,求解碳原子的个数n,考查了相对分子质量的基本计算方法。本题考查元素质量的计算,核心公式是“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 = 物质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通过先求质量分数,再结合物质总质量计算元素质量,体现了化学中定量分析的基本思路,帮助学生理解宏观物质质量与微观元素质量的联系。
(1)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n+8+16×6=176,解得n=6。
(2) 见答案。
1 / 1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永乐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题
1.(2024九上·南明期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A.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面积
B.投放共享电单车,倡导绿色出行
C.大量施用化肥,提高粮食产量
D.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利用资源
【答案】C
【知识点】绿色化学;空气的污染与防治;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解析】【解答】A: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面积可净化空气,利于保护环境,A正确。
B:投放共享电单车,倡导绿色出行,可减少空气污染,利于保护环境,B正确。
C:大量施用化肥会污染水体,不利于保护环境,C错误。
D: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利用资源,能防止环境污染,利于保护环境,D正确。
综上,答案是C。
【分析】本题通过分析每个选项的做法对环境的影响,判断其是否利于保护环境。
2.(2024九上·南明期中)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滴管取液 B.闻药品气味
C.读液体体积 D.点燃酒精灯
【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A、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错误。B、闻药品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极少量的气味飘进鼻孔,正确。
C、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未与凹液面最低处对齐,错误。
D、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容易引发火灾,错误。
所以这道题选B。
【分析】通过回忆各实验操作的正确规范,逐一分析选项。
3.(2024九上·南明期中)新疆和田是中国最早种植核桃的地区之一,也是有名的“核桃之乡”。核桃中含有大量的亚油酸(C18H32O2),可防治心脑血管硬化,有助于长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亚油酸中含有52个原子
B.亚油酸中碳、氢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9∶16
C.亚油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
D.亚油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0 g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亚油酸由亚油酸分子构成,每个亚油酸分子含18 + 32 + 2 = 52个原子,不能直接说亚油酸中含有52个原子,A错误。
B:亚油酸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8:32 = 9:16,B正确。
C:亚油酸中C、H、O元素的质量比为(12×18):32:(16×2) = 27:4:4,碳元素质量分数最高,C错误。
D: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亚油酸相对分子质量为12×18 + 32 + 16×2 = 280,D错误。
综上,答案是B。
【分析】本题结合亚油酸的化学式C18H32O2,从分子构成、原子个数比、元素质量分数、相对分子质量等角度分析选项正误,需熟练掌握化学式的相关计算方法。
4.(2024九上·南明期中)下列涉及学科观点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微粒观: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B.转化观:氢气和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结构观:氦原子和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D.分类观:从组成上看二氧化碳和氯酸钾都属于氧化物
【答案】B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水是由是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A不符合题意;
B、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可以生成水,水在通电条件下可以生成氢气和氧气,故氢气和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符合题意;
C、氦原子有一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2,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在化学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镁原子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2个电子,化学性质不相同,C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两种元素组成,属于氧化物,氯酸钾由钾元素、氯元素、氧元素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分析
B、根据氢气燃烧生成水,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分析
C、根据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最外层电子数分析
D、根据氧化物的概念分析
5.(2024九上·南明期中)下列对化学用语的表述正确的是
A.2O——表示两个氧元素 B.——表示两个氮气分子
C.——表示镁元素显+2价 D.——表示钠离子
【答案】B
【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A:2O表示两个氧原子,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A错误。
B:2N2中前面的“2”表示分子个数,所以表示两个氮气分子,B正确。
C:Mg2+表示镁离子,C错误。
D:表示钠元素显+1价,钠离子应表示为Na+,D错误。
综上,答案是B。
【分析】本题通过分析化学用语的含义(原子、分子、离子、化合价的表示方法),逐一判断选项的正误。
6.(2024九上·南明期中)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
选项 需区分的物质 实验方法
A 蒸馏水与5%过氧化氢溶液 ①看颜色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B 木炭粉和铁粉 ①用磁铁吸引②放入水中观察是否溶解
C 氧气与二氧化碳 ①通入澄清石灰水②将燃着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D 白醋与白酒 ①闻气味②看颜色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解析】【解答】A:蒸馏水和5%过氧化氢溶液均为无色液体,无法通过颜色区分;加入二氧化锰后,过氧化氢溶液会产生气泡,蒸馏水无明显现象。方法①错误,A不符合要求。
B:用磁铁吸引,铁粉能被吸引,木炭粉不能,方法①正确;但木炭粉和铁粉都不溶于水,无法通过溶解性区分,方法②错误,B不符合要求。
C:通入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氧气不能,方法①正确;将燃着木条伸入集气瓶,氧气使木条燃烧更旺,二氧化碳使木条熄灭,方法②正确,C符合要求。
D:闻气味,白醋有酸味,白酒有酒味,方法①正确;但白醋和白酒均为无色液体,无法通过颜色区分,方法②错误,D不符合要求。
综上,答案是C。
【分析】本题通过分析每组物质的两种区分方法是否都正确,结合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溶解性、气味)和化学性质(与试剂的反应、助燃性等)来判断。
7.(2024九上·南明期中)利用传感器采集蜡烛在密闭容器内燃烧过程中O2和CO2浓度的变化,以探究蜡烛熄灭的原因。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实验过程中采集到的数据如图2所示,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
A.图2中的数据可以说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高于二氧化碳
B.蜡烛燃烧初期,O2的浓度下降后又升高可能是燃烧放热引起的变化
C.蜡烛熄灭的原因可能是燃烧过程中消耗氧气并产生一定浓度的CO2
D.燃着的蜡烛能在浓度为15%O2、5%CO2和80%N2的混合气体中保持燃烧
【答案】D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解析】【解答】A.根据题意可知,在蜡烛燃烧过程中,氧气浓度逐渐降低,则对应曲线1。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升高,对应曲线2。根据图可知,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明显高于二氧化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 蜡烛燃烧初期, O2的浓度下降后又升高可能原因是燃烧放热引起的变化,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 由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蜡烛熄灭的原因可能是燃烧过程中产生一定浓度的 CO2,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根据题意可知,当氧气浓度低于15.6%、二氧化碳浓度大于3.8%时蜡烛不再燃烧,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分析题目描述的实验过程,根据相关物理量的变化确定图像的对应关系,然后从图像中提取信息分析判断即可。
8.(2024九上·南明期中)化学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身边的物质,提高科学素养。
(1)用化学用语填空。
①2个水分子:   ;
②1个亚铁离子:   。
(2)判断下列物质的变化。
①酒精挥发是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②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变化有    (选填“物理”“化学”或“物理和化学”)变化。
(3)下面两条广告用语是否科学,为什么?
①某矿泉水广告:“我们的矿泉水是真正的纯水”   。
②某化妆品广告:“产品纯天然,绝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
【答案】(1)2H2O;Fe2+
(2)物理;物理和化学
(3)不科学,矿泉水中含有可溶性的矿物质;不科学,所有物质均为化学物质
【知识点】水的性质和应用;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1) ① 表示多个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水分子表示为2H2O;② 亚铁离子的符号为Fe2+,1个亚铁离子就表示为Fe2+。
(2) ① 酒精挥发只是酒精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② 蜡烛燃烧时,蜡烛先熔化(物理变化),然后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变化),所以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3) ① 矿泉水含有可溶性矿物质等,不是纯水,所以该广告不科学;② 所有物质都是化学物质,不存在不含化学物质的物质,所以该广告不科学。
【分析】化学用语部分,依据分子、离子的表示方法来书写。物质变化部分,根据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和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定义判断。广告用语部分,结合物质的组成等知识分析。
(1)①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个水分子表示为2H2O;
②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1个亚铁离子表示为Fe2+;
(2)①酒精挥发是酒精由液态转化为气态,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②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这些新物质,发生的属于化学变化,蜡烛燃烧过程中还伴随着石蜡的熔化,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变化有物理和化学变化;
(3)①“我们的矿泉水是真正的纯水”,广告用语不科学,因为矿泉水中含有许多可溶性矿物质;
②“产品纯天然,绝不含任何化学物质”,广告用语不科学,因为所有物质都属于化学物质。
9.(2024九上·南明期中)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自来水厂的净水流程如图:
(1)吸附池内常用   吸附色素和异味。
(2)自来水厂常用氯气杀菌消毒,反应生成了次氯酸(化学式为HClO),H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3)某同学取自来水于试管中,加入适量   ,振荡,发现有较多浮渣产生,说明该自来水属于硬水。
(4)在日常生活中,常采用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5)下列实验能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B.水的蒸发
C.水的电解 D.水的净化
(6)请说出一种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方法:   。
【答案】(1)活性炭
(2)+1
(3)肥皂水
(4)煮沸
(5)A;C
(6)洗菜水浇花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硬水与软水;保护水资源;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解析】【解答】(1) 吸附池内常用活性炭吸附色素和异味,因为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有吸附性。
(2) 在HClO中,氢元素显 + 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 + 1)+x+( - 2)=0,解得x = + 1。
(3) 鉴别硬水和软水用肥皂水,加入肥皂水后,产生浮渣多、泡沫少的是硬水。
(4) 日常生活中,采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煮沸能使水中的钙、镁离子沉淀。
(5)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这两个实验能证明水由氢、氧元素组成,选AC;水的蒸发是物理变化,水的净化是除去杂质,都不能证明水的元素组成。
(6) 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洗菜水浇花。
【分析】依据活性炭的吸附性解答。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计算。利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的特性分析。结合日常生活中降低水硬度的常用方法解答。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能证明水元素组成的实验。联系生活实际,列举节约用水的方法。
(1)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则吸附池内常用活性炭吸附色素和异味;
(2)HClO中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有(+1)+x+(-2)=0,解得x=+1;
(3)某同学取自来水于试管中,加入适量肥皂水,振荡,发现有较多浮渣产生,说明该自来水属于硬水;
(4)在日常生活中,常采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加热煮沸时,水中的钙离子、镁离子能够以碳酸钙沉淀、氢氧化镁沉淀的形式从水中析出,从而降低水的硬度;
(5)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正确;
B、水的蒸发,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能证明水的组成,错误;
C、水的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正确;
D、水的净化也不能证明水的组成,错误;
故选AC;
(6)生活中节约用水,可以一水多用,例如洗菜水浇花等(合理即可)。
10.(2024九上·南明期中)根据图示,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B为电源的   极,甲管内收集到的气体是   (填名称)。写出此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2)ClO2是新一代饮用水的消毒剂,可以用来代替Cl2进行自来水的消毒,制取ClO2的反应过程示意图如图2。
①写出此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②Cl2属于   (选填“单质”或“化合物”),通过上述微观示意图可得出的一个结论是   
(3)观察下列各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①若B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则X的值为   ;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B和   (填字母序号),两粒子对应的化学符号分别是   和   。
②C与D的离子结合形成物质的化学式为   。
【答案】(1)正;氢气;
(2);单质;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重新组合或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
(3)10;C;Ne;Mg2+;MgCl2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1) 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图中乙管内气体体积小,是氧气,所以B为电源正极;甲管内气体体积大,是氢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2) ① 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是NaClO2和Cl2,生成物是NaCl和ClO2,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② Cl2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从微观示意图可看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重新组合(或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
(3) ① 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若B是原子,X = 2 + 8 = 10。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结构是相对稳定结构,B和C具有相对稳定结构,B是氖原子,符号为Ne;C是镁离子,符号为Mg2+。② C是镁离子(Mg2+),D是氯原子,氯原子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氯离子(Cl-),镁离子和氯离子结合形成氯化镁,化学式为MgCl2。
【分析】根据电解水“正氧负氢、氢二氧一”的规律分析。通过微观示意图确定反应物、生成物,进而书写符号表达式;依据单质的定义判断物质类别,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实质。利用原子结构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计算;根据相对稳定结构的特点判断粒子;结合离子的化合价书写化合物化学式。
(1)电解水实验中,根据“正氧负氢、氧一氢二”,乙管产生的气体较少,为氧气,乙管与B相连,则B为电源的正极,甲管产生的气体较多,为氢气;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符号表达式为;
(2)①NaClO2和Cl2反应生成NaCl和ClO2,符号表达式为
②Cl2是由氯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通过上述微观示意图可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重新组合,或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
(3)①若 B 表示原子,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质子数X =2+8=10;
BC最外层电子数为8,故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 B 和 C,B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表示氖原子,表示为Ne,C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表示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表示为Mg2+;
②C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表示带2个单质正电荷的镁离子,则镁元素显+2价,D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7,表示氯原子,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则氯元素显-1价,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C 与 D 所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 MgCl2。
11.(2024九上·南明期中)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请根据下列实验图示回答问题:
(1)实验一、三、四中都要在集气瓶中放少量的水。实验一中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由此推测二氧化硫具有的物理性质之一是   ,实验一集气瓶中的现象是   。
(2)实验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后,验证产物的方法是   ;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3)实验三: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实验时,铁丝下端系火柴的目的是   ;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4)实验四:正确选择实验药品是实验成功的关键,该实验中对药品的选择合理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可以用铁丝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B.红磷需要足量
C.药品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5)从反应角度分析,以上四个反应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都是分解反应 B.都放出热量
C.产物在常温下都是固体 D.都是氧化反应
【答案】(1)能溶于水;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为二氧化碳;
(3)引燃铁丝;
(4)B;C
(5)B;D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解答】(1) 实验一中水吸收二氧化硫,说明二氧化硫能溶于水;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 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验证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向集气瓶中加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若变浑浊,说明是二氧化碳;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3) 铁丝下端系火柴是为了引燃铁丝;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
(4)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不能代替红磷;红磷足量才能将氧气耗尽,且药品需只与空气中氧气反应,这样才能准确测定氧气含量,所以选BC。
(5) 四个反应都不是分解反应;都放出热量;硫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木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常温下是气体;都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所以选BD。
【分析】根据水的作用推测二氧化硫物理性质,结合硫在氧气中燃烧现象解答。利用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验证产物,根据反应写出符号表达式。依据铁丝燃烧实验操作目的和反应原理分析。结合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对药品的要求判断。从反应类型、热量变化、产物状态、反应类型等方面分析反应共同点。
(1)实验一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有毒的二氧化硫,其中的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由此推测二氧化硫具有的物理性质之一是能溶于水;
实验一中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为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由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验证产物的方法为: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为二氧化碳;
木炭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符号表达式为;
(3)铁丝着火点较高,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中,铁丝下端系火柴的作用是引燃铁丝;
铁丝和氧气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符号表达式为;
(4)由实验的装置可知,实验四的实验目的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A、由于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所以不可以用铁代替红磷进行实验,故A不符合题意;
B、红磷需要足量,才能将集气瓶内的氧气消耗完全,才能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故B符合题意;
C、选择的药品只与氧气反应,因为若消耗其他气体则压强差变大,进入水的体积偏大,使测量结果偏大,故C符合题意;
故选BC;
(5)实验一:硫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硫;实验二:木炭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实验三:铁和氧气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实验四: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
A、四个反应中反应物均为两种,生成物只有一种,均属于化合反应,故A不正确;
B、四个反应均发生燃烧,放出热量,故B正确;
C、实验一:硫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实验二:木炭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实验三:铁和氧气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固体;实验四: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故C不正确;
D、四个反应均为物质和氧气发生的反应,均属于氧化反应,故D正确;
故选BD。
12.(2024九上·南明期中)根据下列装置,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①仪器的名称: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选装置A制取氧气时应做的改进是   ,此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对于装置F,若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应从装置的   (选填“a”或“b”)端通入;如果用装置F和量筒收集氧气,要测出收集到氧气的体积,你的思路是   。
(3)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装置应选   ;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答案】(1)长颈漏斗
(2)试管口放一团棉花;;a;在F中装满水,b通入与发生装置相连,用量筒承接a端排出的水,量筒中收集到水的体积,即F中收集的氧气体积
(3)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
【解析】【解答】(1) 标号①仪器是长颈漏斗。
(2) 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用排空气法收集时从a端通入。用装置F和量筒测氧气体积,可在F中装满水,b通入氧气,用量筒接a端排出的水,量筒内水的体积就是氧气体积。
(3) 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是固液不加热型反应,选装置B;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分析】根据仪器形状识别仪器名称。依据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注意事项、反应原理,以及氧气的密度和排水法测体积的方法分析。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结合反应原理书写符号表达式。
(1)由图可知,仪器①为长颈漏斗;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选装置A制取氧气应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导管;
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符号表达为:;
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对于装置F,若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气体应长进短出,故从a进入;
如果用装置F和量筒收集氧气,要测出收集到氧气的体积,氧气的密度比水小,在F中装满水,气体应短进长出,故b端与发生装置相连,用量筒承接a端排出的水,量筒中收集到水的体积,即F中收集的氧气体积;
(3)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应选用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故选B;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产生水和氧气,符号表达式为:。
13.(2024九上·南明期中)某兴趣小组同学对实验室制备氧气的条件进行如下探究:[提示:加热氯酸钾(KClO3)固体也可以制取氧气,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生成氯化钾(KCl)和氧气]
(1)为探究催化剂的种类对氯酸钾分解速率的影响,甲同学设计以下对比实验:
Ⅰ.将3.0 g KClO3与1.0 g MnO2均匀混合加热;
Ⅱ.将x g KClO3与1.0 g CuO均匀混合加热。
在相同温度下,比较两组实验产生O2速率的快慢。
Ⅰ中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   ;Ⅱ中x的值应为   。
(2)乙同学探究了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某种因素,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所示:
实验序号 过氧化氢的质量 过氧化氢的浓度 MnO2的质量 相同时间内产生O2的体积
Ⅰ 50.0 g 1% 0.1 g 9 mL
Ⅱ 50.0 g 2% 0.1 g 16 mL
Ⅲ 50.0 g 4% 0.1 g 31 mL
本实验中,测量O2体积的装置应选   (填字母序号)。
实验结论:在相同条件下,   ,过氧化氢分解得就越快。
(3)丙同学用如图甲装置进行实验,装置质量变化情况如图乙,请分析AB段和BC段质量变化的原因:   。
【答案】(1);3.0
(2)c;过氧化氢浓度越大
(3)AB 段,随着反应的进行,过氧化氢分解不断放出氧气,氧气逸出使装置总质量下降;BC 段,反应结束,不再放出氧气,装置质量保持不变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
【解析】【解答】(1) Ⅰ中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加热条件下分解,符号表达式为;探究催化剂种类对氯酸钾分解速率的影响,要控制氯酸钾质量相同,所以Ⅱ中x = 3.0。
(2) 测量氧气体积用排水法,氧气密度比水小,应从短管进,水从长管排出到量筒,选装置c;由实验数据可知,过氧化氢浓度越大,相同时间内产生氧气体积越大,即分解越快。
(3) AB段: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产生氧气,氧气逸出,装置总质量下降;BC段:反应结束,不再产生氧气,装置质量保持不变。
【分析】根据反应原理写符号表达式,依据控制变量法确定氯酸钾质量。根据排水法测气体体积的原理选装置,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结合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过程,分析装置质量变化原因。
(1)Ⅰ中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符号表达式为;
根据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唯一的原则,控制氯酸钾的质量相等才能比较出二氧化锰和氧化铜的催化效果,所以x的值应为3.0;
(2)氧气不易溶于水,氧气的密度比水小,则氧气从短管通入,水从长管排入量筒,进入量筒中水的体积即为产生氧气的体积,故选c;
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在相同条件下,过氧化氢浓度越大,相同时间内产生氧气的体积越大,即过氧化氢分解得就越快;
(3)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水,在 AB 段,随着反应的进行,过氧化氢分解不断放出氧气,氧气逸出使装置总质量下降;到 BC 段时,反应结束,不再放出氧气,装置质量保持不变。
14.(2024九上·南明期中)人体缺乏维生素C(简称Vc)就会患坏血病。如表是盛放“维生素C”;瓶子的标签的一部分,可用C、H、O表示,根据如表中信息回答。
维生素C 化学式: 相对分子质量:176
(1)中   。
(2)计算44g维生素C中含碳的质量。
【答案】(1)6
(2)44g维生素C中含碳的质量为。
【知识点】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1)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n+8+16×6=176,解得n=6。
(2) 44g维生素C中含碳的质量为。
【分析】相对分子质量是化学式中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本题通过已知的相对分子质量建立方程,求解碳原子的个数n,考查了相对分子质量的基本计算方法。本题考查元素质量的计算,核心公式是“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 = 物质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通过先求质量分数,再结合物质总质量计算元素质量,体现了化学中定量分析的基本思路,帮助学生理解宏观物质质量与微观元素质量的联系。
(1)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n+8+16×6=176,解得n=6。
(2) 见答案。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