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课件(共30张PPT内嵌视频)——初中化学沪教版(全国)(2024)九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课件(共30张PPT内嵌视频)——初中化学沪教版(全国)(2024)九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第7章 探索溶解现象
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情境题与中考新考法
目录
CONTENTS
新知学习
3
新课引入
2
随堂练习
5
目标预览
1
课堂小结
4
1. 能认识溶液是物质溶解后所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 能通过实验认识不同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3. 能体会溶解和溶液在生活和化学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目标预览
难点
重点
将红糖分散到水中
将农药分散到水中,方便喷洒
为什么要将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分散后得到的混合物又有哪些用途呢?
新课引入
新知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分散到水中后的重要应用?
事例 应用
葡萄糖分散到水中 配制医用葡萄糖溶液
将酒精分散到水中
用于消毒
洗衣粉分散到水中
洗涤衣服
将氯化钠分散到水中
制成生理盐水,给病人补充体液
物质分散到水中的情况是否一样?
温故知新
取少量高锰酸钾、氯化钠、蔗糖、泥土(或粉笔灰)和食用油,分别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水,搅拌,静置,观察实验现象。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观察实验现象。
Ⅰ 溶液的形成
观察思考
实验内容 现象
高锰酸钾加入水中
氯化钠加入水中
蔗糖加入水中
泥土(或粉笔灰)加入水中
食用油加入水中
固体逐渐消失,形成紫红色液体,放置较长时间后,无明显变化
固体逐渐消失,形成无色、透明的液体,放置较长时间后,无明显变化
固体逐渐消失,形成无色、透明的液体,放置较长时间后,无明显变化
搅拌时形成浑浊的混合物,静置后大部分固体物质又会重新沉降到烧杯底部
搅拌时形成浑浊的混合物,静置后油和水又重新分层,油漂浮在水面上
你认为以上物质分散到水中形成的体系可以怎样进行分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高锰酸钾、氯化钠、蔗糖分散到水中形成均匀、透明的液体。
泥土(或粉笔灰)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形式分散到水中。
食用油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水中。
蔗糖去哪儿了——从微观角度分析
蔗糖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中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
思考:你能解释蔗糖和氯化钠在水中逐渐消失的原因吗?
氯化钠去哪儿了——从微观角度分析
氯化钠固体表面的Na+和Cl-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中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
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为物质的溶解。
Cl
Na+
水分子
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称为溶液。
思考:
问题2:溶液一般是澄清、透明的,那么,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吗?
问题1: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
不一定,如蒸馏水就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它是纯净物。
不一定
紫红色
蓝色
浅绿色
黄色
硫酸亚铁溶液
氯化铁溶液
硫酸铜溶液
高锰酸钾溶液
小组讨论:你能总结出溶液的特征吗?
基本
特征
均一性
稳定性
混合物
当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发生变化
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组成完全相同
溶液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
泥土加入水中,会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形式分散于水中,形成悬浊液。
食用油加入水中经搅拌后,会以小液滴形式分散于水中,形成乳浊液。
泥水是悬浊液
油与水混合物是乳浊液
泥土沉于水底
油浮于水面
悬浊液、乳浊液放置较长时间后,
分散在水中的物质会与水发生分离
洗洁精为什么能洗掉餐具上的油污呢
拓展视野
乳化和乳化作用
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一些洗洁精,振荡后,油能分散成更小的液滴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更加稳定乳浊液,这种现象称为乳化。
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称为乳化剂。
乳化剂所起的作用叫作乳化作用。
各种洗涤剂
农药的合成
化妆品
乳化现象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
1. 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  )
A.食盐 B.豆油
C.花椒粉 D.面粉
A
针对训练
“摇摇冰” 是一种即用即冷的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有硝酸铵和水,喝的时候将底部的旋钮转一下,使硝酸铵和水混合,罐内饮料就会变成冷饮。
为什么硝酸铵与水混合后,罐内饮料会变成冷饮呢?
Ⅱ 物质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
实验探究
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溶质 水 NaCl NH4NO3 NaOH
测量的温度/℃ 25
温度的变化/℃
32
25
21.3
-3.7
0
7
小贴士:
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时必须十分小心,防止溅到眼睛、皮肤、衣服等上面。实验时带好护目镜。
温度变化不明显
实验现象
温度
降低
温度
升高
氯化钠溶解时温度变化不明显;
硝酸铵溶解时温度降低,说明吸收了热量;
氢氧化钠溶解时温度升高,说明放出了热量。
实验结论
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吸热或放热)的变化。
释疑
你能揭开“摇摇冰”的秘密了吗?
“摇摇冰” 中的硝酸铵和水混合后,吸收热量导致溶液温度降低,所以罐内饮料就会变成冷饮。
拓展视野
冷却剂
在生产生活中常用冰做冷却剂,但冰只能提供 0℃左右的低温。在医疗、科研、食品冷藏等领域常需要更低的温度,使用冷冻混合物可较方便地提供低温。
冷冻混合物的组成 所能达到的最低温度/℃
41 g NH4NO3和100 g 冰 -17
19 g NH4Cl和100 g 冰 -16
23 g NaCl和100 g 冰 -21
20 g KCl和100 g 冰 -11
1. 小琪往如图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轻轻搅拌后,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脱落,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 食盐 B. 硝酸铵
C. 氢氧化钠 D. 碳酸钙
C
针对训练
金属中存在能够自由移动的电子
非金属石墨具有独特的导电性能
Ⅲ 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溶液是否能导电呢?
1.在5个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氯化钠溶液、蔗糖溶液、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按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闭合开关,观察实验现象。在上述实验中,能导电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导电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
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稀硫酸
水、蔗糖溶液
观察思考
2.请比较下图中氯化钠溶于水以及蔗糖溶于水的过程,推测两种溶液中存在的微观粒子差异,并分析氯化钠溶液能够导电的原因。你能推断出其他溶液能够导电的原因吗?
Na+
Cl
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Na+和Cl
溶液中含有蔗糖分子
s
溶液能导电的原因是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从宏微结合的视角分析化学实验现象
观念建构
实验中观察到溶液的导电性,其本质与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有关。观察和分析化学实验现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微观层面来认识化学变化宏观现象产生的原因。
课堂小结
溶液的形成
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物质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溶液: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
吸热:硝酸铵固体
放热:氢氧化钠固体
吸放热不明显:氯化钠固体
导电性
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
物质中
随堂练习
1.食堂里下列饮品属于溶液的是(  )
A. 可乐 B. 酸奶
C. 冰水 D. 绿豆汤
A
2.下列对溶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B.溶液各部分的性质是相同的
C.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D.溶液中不可以有多种物质
D
3.如图所示,连接图中的装置,闭合开关发现灯泡
亮了,则烧杯内盛放的物质不可能是(  )
A. 蔗糖溶液 B. 食盐溶液
C. 稀硫酸 D. 稀氢氧化钠溶液
4. 日常生活中去除油污的方法很多,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现象的是( )
A. 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脂
B. 洗发水洗去头发上的油脂
C. 洗面奶洗去皮肤上的油脂
D. 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A
A
5. 如图所示,下列胶头滴管内的液体滴入到锥形瓶中,不会引起气球膨胀的是(  )
D
选项 A B C D
胶头滴管内液体 H2O2溶液 H2O H2O H2O
锥形瓶内固体 MnO2 CaO NaOH NH4NO3
H2O2溶液在MnO2的作用下生成氧气,装置内产生气体,压强增大。
H2O与CaO反应放热,装置内压强增大。
NaOH固体溶于水放热,压强增大。
NH4NO3极易溶于水,溶解过程中吸热,装置内压强减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