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3.5跨学科实践:中国乐器 教学设计课题 3.5跨学科实践:中国乐器 单元 第三章 声的世界 学科 物理 年级 8教材内容分析 本章节围绕着“中国乐器”这一核心主题展开,巧妙地将物理声学知识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旨在引导学生们深入了解中国民族乐器的方方面面。课程内容涵盖了民族乐器的分类方法、悠久的历史渊源、制作所用的各种材料以及发声的基本原理等丰富知识。同时,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与体验,还特别设置了自制小乐器的实践活动。通过亲手制作简易乐器的过程,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音调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的物理声学概念,进一步提升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与兴趣。2022新课标要求 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理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别及影响因素。 结合传统文化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知识层面,要求学生扎实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机制,更要精准区分音调、响度、音色这三大声音特性 —— 明确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与振幅和距离相关,音色因发声体材料、结构不同而异,构建系统的声学认知框架。 从实践能力培养来看,强调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开展跨学科活动,打破物理学科边界。例如结合中国传统乐器、古建筑声学设计等文化元素,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如调试古乐器发声、模拟古戏台声学效果),将抽象的声学原理转化为具象实践,在动手操作中提升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思维,避免知识学习的碎片化与枯燥化。 从价值引领层面,通过传统文化与科学知识的融合,让学生在探索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如编钟的精准音律、古琴的声学设计),不仅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更能激发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实现 “知识学习” 与 “文化传承” 的双向赋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理解声音的产生与音调变化的原理。科学思维通过分类、比较、归纳,分析不同乐器的发声机制。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弦长、粗细、张紧程度对音调的影响。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合作与创新意识。学情分析 学生目前已经掌握了关于声音产生与传播的一些基本概念,他们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也明白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方式等基础内容。然而,当涉及到音调变化的具体因素时,学生的知识就显得有些薄弱了。他们对于是什么原因导致音调发生改变,比如物体振动频率与音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同时,在音调的实际应用方面,学生们也缺乏足够的了解,像在音乐创作、声音工程或者日常生活中的相关应用情境下,如何利用音调变化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他们还存在一定的知识盲区。另外,学生们对于中国民族乐器的认知大多仅仅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次。他们可能知道一些常见的民族乐器的名称和外观,例如古筝、二胡、琵琶等,但对于这些乐器的系统性知识却知之甚少。比如说,每种乐器独特的声音特点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在民族乐队中各自承担着怎样的角色,不同乐器之间又是如何配合演奏出美妙的音乐等等。而且,由于缺乏亲身实践的机会,学生们没有实际操作过这些民族乐器,无法真正体会到演奏的技巧和乐器发声的微妙之处,这也使得他们对中国民族乐器的理解难以深入和全面。重点 1.中国民族乐器的分类与发声原理。2.影响乐器音调的因素(弦长、粗细、张紧程度;空气柱长度;打击面特性)。难点 1.将声学原理与乐器制作实践相结合。2.设计并制作能发出有规律音调的小乐器。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曾侯乙编钟、乐器发声原理等)、铝片、吸管、橡皮筋、纸杯、塑料膜、剪刀、胶水、琴弦(或替代物)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播放包含多种中国乐器的音乐视频,引导学生辨认乐器种类。展示中国十大乐器图片,激发兴趣。 观看视频,辨认乐器,积极回答问题。 通过音乐和图片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引入主题。讲授新课 一、认识中国乐器1. 介绍中国乐器的历史发展(编钟、陶埙、骨笛等)。2. 讲解乐器分类(吹管、弹拨、拉弦、打击)及发声原理。3. 结合图片和视频展示二胡、琵琶、编钟、箫、笛、琴等乐器的特点。二、探究音调原理1. 演示弦长、粗细、张紧程度对音调的影响。2. 引导学生思考管乐器、打击乐器音调变化的原因。3. 播放实验视频,验证猜想。三、自制小乐器1. 提出制作要求: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调。2. 指导学生分组设计制作方案(草图、材料、步骤)。3. 巡视指导制作过程,帮助解决问题。4.组织学生展示自制乐器,进行简单演奏。总结中国乐器分类和音调原理。 聆听讲解,观察图片,记录乐器分类及特点。参与实验观察,记录现象,讨论原因。分组讨论设计方案,动手制作小乐器,不断改进。展示作品,相互评价,回顾知识点。 建立对中国乐器的系统认知,了解其文化价值。通过实验探究,建立物理知识与乐器发声的联系。培养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巩固所学知识,体验成功感,增强学习兴趣。课堂练习 1.如图是北京冬奥会上合唱团演唱《奥林匹克颂》的场景。根据人声音的不同特点,合唱团常分为高音部和低音部,这是依据不同人声音的( ) A.音调不同 B.音色不同 C.响度不同 D.声速不同2.如图向暖水瓶中灌开水时,有经验的人通过听声音就知道水是否快满了。人们是依据声音的哪一个特征发生变化来这样判断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以上三个特征3.如图是湖北出土的一套战国时期的编钟,依大小排列共65件。编钟发声是由于________产生的,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产生声音的________不同,从而能演奏出悠扬的乐曲。4.如图所示,在学校科技节“我是小创客”活动展示中,一名学生用试管“排箫”(装有不同高度水的试管)吹奏乐曲。音乐声是由空气________产生的,同样大的力吹不同试管发出声音的________不同。课堂小结板书 3.5 跨学科实践:中国乐器一、认识中国乐器 1. 历史发展 2. 分类与发声原理二、音调影响因素 1. 弦乐器:长度、粗细、张紧度 2. 管乐器:空气柱长度 3. 打击乐器:振动面特性三、自制小乐器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请你尝试去查找一种你感兴趣的中国乐器的详细资料,这其中包括该乐器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与作用;还有它的构造,像是各个组成部分、使用的材料以及制作工艺等细节;另外,还要了解它的发声原理,比如是通过怎样的振动方式、共鸣效果来产生独特的声音的;同时,不要忘记搜集一些它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能够充分体现这种乐器的音色特点和演奏技巧。在下节课的时候,将你查找到的这些丰富的内容分享给大家。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这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搭配上丰富多彩的视频资料,再辅以实物展示等直观手段,并且结合实验演示这种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过程的方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得知识能够更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也能极大地提升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教学反思 借助跨学科的深度融合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扎实地掌握物理学中的相关知识,还能深切地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在实践操作环节当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并且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部分学生在对乐器音调进行精准控制的时候遭遇了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工作里,针对这些学生加强个别化的指导,以帮助他们克服这一难题。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