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中考一模化学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中考一模化学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 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1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错选、不选、多选或涂改不清的,均不给分。
1.(3 分)广州塔是中国第一高塔,诠释了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广州塔外部钢结构,属于合金材料
B.广州塔钢结构塔身可通过喷涂油漆防锈
C.广州塔通过光伏幕墙发电,能够节能减排,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D.广州塔没有使用合成材料
2.(3 分)食在广州。“干炒牛河”所用的原料中富含糖类的是(  )
A.牛肉 B.河粉 C.食盐 D.食用油
3.(3 分)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
A.医用酒精 B.干冰 C.生理盐水 D.不锈钢
4.(3 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空气中的 N2 可以用于工业合成氨
B.分离液态空气制取 O2 属于物理变化
C.新能源汽车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D.稀有气体性质不活泼,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
5.(3 分)2024 年广州市家庭化学 100 秒活动主题是“劳动中的化学”,下列劳动项目与所涉及的化学知
识没有关联的是(  )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厨房清洁剂可清除油污 清洁剂中的碱性物质能与油脂反应
B 小苏打用作发酵粉制作馒头 小苏打能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C 家庭中用柠檬酸除铁锈 酸能与金属单质反应
D 食盐用作调节菜的咸淡 食盐和水的比例影响 NaCl 的浓度
A.A B.B C.C D.D
6.(3 分)传统节日的习俗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选项 传统习俗 化学知识
A 春节写春联 墨汁不易褪色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QQABZYClxwCwkgRACRaaEUEWCwqQkpKRLQoGBQCUOARCwBFIFAA=}#}
B 元宵打铁花 铁熔化成铁水的过程只发生化学变化
C 端午挂艾叶 艾叶香满堂是因为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D 中秋点花灯 蜡烛燃烧只有热量的变化
A.A B.B C.C D.D
7.(3 分)北斗三号卫星上使用含有铷元素的原子钟。铷元素及其原子结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A.铷原子易失去电子,形成 Rb﹣
B.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37
C.铷属于非金属元素
D.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1,所以铷和钠的化学性质相似
8.(3 分)对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  )
A.鱼可以在水中呼吸:水中含有氧原子
B.碳酸饮料的 pH<7:溶液中存在碳酸根离子
C.空气湿度较低:单位体积空气中水分子数目较少
D.石墨与金刚石物理性质明显差异:碳原子的结构不同
9.(3 分)第 19 届亚运会火炬使用甲醇(CH3OH)做燃料,合成甲醇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A.甲醇属于有机物
B. 和 按个数 1:1 进行反应
C.甲醇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D.甲醇被誉为“零碳燃料”,是因为甲醇中不含碳元素
{#{QQABZYClxwCwkgRACRaaEUEWCwqQkpKRLQoGBQCUOARCwBFIFAA=}#}
10.(3 分)如图为我国某地环境检测站 2012 年和 2022 年记录的大气中 SO2 的浓度数据。分析数据,下列
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使用天然气有利于减少 SO2 排放
B.SO2 形成酸雨的原因是:SO2+H2O=H2SO4
C.2012 年数据呈现季节性变化,可能与冬季烧煤取暖有关
D.空气中 SO2 浓度显著降低,得益于国家有效实施了多项空气治理政策
11.(3 分)电解水的实验活动中,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下列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活动的安全标识包括
B.电解水生成的 H2 与 O2 的质量比是 2:1
C.管 b 中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得更旺
D.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QQABZYClxwCwkgRACRaaEUEWCwqQkpKRLQoGBQCUOARCwBFIFAA=}#}
(多选)12.(3 分)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 NaOH 和 NH4NO3 固体 取样,加水溶解,测量溶液温度变化
B 鉴别棉纤维和羊毛纤维 取样,闻气味、观察状态
C 除去 H2 气体中的 O2 将气体通过灼热的 CuO
D 除去 K2CO3 溶液中的 KOH 往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稀盐酸
A.A B.B C.C D.D
13.(3 分)中国科学院张青莲院士对铟(In)的相对原子质量测定作出了杰出贡献。In 的化学性质与 Al
相似,In 的化合物相关性质如下。下列预测不合理的是(  )
物质 In2O3 In(OH)3 InCl3
在水中溶解性 难溶于水 难溶于水 易溶于水
A.金属 In 与盐酸反应放出 H2
B.In 与 O2 反应生成 In2O3
C.InCl3 和 In(OH)3 能相互转化
D.硫酸铟的化学式为 In(SO4)2
14.(3 分)关于下列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①:只观察到 Y 形管中的白磷燃烧,可得到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B.实验②:紫色石蕊溶液变为红色,说明浓醋酸具有挥发性和酸性
C.实验③:证明铁钉生锈的过程中是否有氧气参与
D.实验④:向试管中滴加浓 H2SO4,观察到 U 形管内红墨水左侧液面下降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 6 小题,共 48 分。
15.(5 分)“价类二维图”是构建类别思维的重要工具,如图为硅(Si)元素的“价类二维图”
{#{QQABZYClxwCwkgRACRaaEUEWCwqQkpKRLQoGBQCUOARCwBFIFAA=}#}
(1)a 的化学式为     。
(2)Na2SiO3 的名称为     ,化合价 x=     。
(3)SiO2 与 CO2 类似能和碱反应,请写出 SiO2 与 KOH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普通玻璃的主要成份为 Na2O CaO 6SiO2,以 Na2CO3、CaCO3、SiO2 为原料制取玻璃,理论上三
种物质的质量比 m(Na2CO3):m(CaCO3):m(SiO2)=     。
16.(7 分)我国冶炼、使用金属历史悠久。
(1)实验室用耐高温的坩埚和酒精喷灯模拟“火法炼铜”,如图 1。
①CuO 与 C 反应且只生成 CO2 时,理论上,参加反应 C、O 原子的个数比为     。
②若加入过量煤炭,上层未与煤炭直接接触的 CuO 也能全部变成红色(煤炭中的杂质不与 CuO 反
应),说明过程中生成     (写化学式)气体。
(2)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是“湿法炼铜”的原理。
①Fe 与 CuSO4 溶液反应方程式     。实际操作中发现产生气泡。用传感器测定
反应前后溶液的 pH 变化,如图 2。
②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性     (填“增强”、“减弱”或“不变”)。
③A 点溶液存在的阳离子有 Cu2+、    (写离子符号)。
(3)以 Zn(OH)2 为原料制取 Zn,依次写出反应方程式     。(已知:难溶性
碱受热能分解生成相应氧化物,如 2Fe(OH)3 Fe2O3+3H2O)
17.(10 分)碳酸钠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QQABZYClxwCwkgRACRaaEUEWCwqQkpKRLQoGBQCUOARCwBFIFAA=}#}
(1)天然取碱:盐碱湖中存在大量的 NaCl 和 Na2CO3,当地有“夏天晒盐,冬天捞碱”的说法。Na2CO3
和 NaCl 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①夏天晒“盐”可用     (填“降温”或“蒸发”)结晶,获得大量的 NaCl 晶体。气温为 30℃
时,湖水中 NaCl 的质量分数最大可以达到     (只列出计算式)。
②冬天捞“碱”获得的 Na2CO3 晶体中会含有 NaCl,原因是     。
③检验所含杂质 NaCl 的操作为:取样,    。
(2)工业制碱:受范旭东的邀请,侯德榜归国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部分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NH4Cl NH3↑+HCl↑
④ 粗盐水中主要含有 Na2SO4 、 MgCl2 、 CaCl2 三种可溶性杂质,可依次加入稍过量的    
溶液、NaOH 溶液、Na2CO3 溶液,过滤后再加入适量的稀盐酸除杂。
⑤步骤Ⅱ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⑥“含 NH4Cl 的混合溶液”中溶质除 NH4Cl 外还含有     (写化学式)。
⑦NH4Cl 属于化肥中的     ,从 NH4Cl 溶液中获得晶体的操作应当为     (填“降温”
或“蒸发”)结晶。
18.(7 分)自热火锅的加热包的主要成分是 CaO、Al 和 Na2CO3,往加热包中加入水,测量时间﹣温度的
变化如图 1 所示。兴趣小组探究其发热原理。
【猜想】①CaO 和 H2O 反应放热
{#{QQABZYClxwCwkgRACRaaEUEWCwqQkpKRLQoGBQCUOARCwBFIFAA=}#}
②Na2CO3 和 Ca(OH)2 反应放热
③Al 和 NaOH 反应放热
【实验】进行以下实验并记录,如图 2。
序号 固体 1 固体 2 水(单位/mL)
对照组 加热包粉末 3g / 10
实验 1 xgCaO 固体 / 10
实验 2 ygCa(OH)2 固体 1.8gNa2CO3 固体 10
实验 3 1.2g 铝粉 1.8gNaOH 固体 z
(1)表格中 x=     ,y=     ,z=     。
【分析和结论】
(2)自热包的热量主要来自于【猜想】    (填序号)的热量。
( 3 ) 依 次 写 出 图 1 中 a → b 段 , b → c 段 发 生 的 主 要 反 应 方 程
式     、    。
【实验反思】
(4)依据图 2 分析,自热包不直接使用 NaOH 固体和铝粉混合的原因是     。
19.(9 分)推进“双碳”目标,化学不能缺位。碳捕集、碳封存、碳循环、碳利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
重要途经。
Ⅰ.碳捕集:
(1)科学家利用太阳能“捕集”空气中的 CO2 获得纯净 CO2,流程如图
{#{QQABZYClxwCwkgRACRaaEUEWCwqQkpKRLQoGBQCUOARCwBFIFAA=}#}
请写出步骤 2 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    。
Ⅱ.碳封存:
(2)通过一定技术将 CO2 气体压缩成液态或固态注入地下,从微观角度分析,这一物理封存方法能够
实现的原因是     。
Ⅲ.碳循环:空间站内能实现将 CO2 循环再生成 O2。
(3)如图是空间站吸收CO2并再生O2的流程图,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
(4)利用上述流程处理 3.3kgCO2,理论上能得到 O2 的质量为     kg。
(5)上述流程中,H 元素参与循环的质量分数为     。
Ⅳ.碳利用:下表是常见燃料完全燃烧时的热值数据
燃料 天然气 液化石油气 汽油
主要成分 甲烷(CH4) 丙烷(C3H8) 辛烷(C8H18)
燃烧热值(106J/kg) 50﹣55.5 46﹣50.35 44.3﹣44.4
(6)CO2 能作为合成上述燃料的原料,是因为     。
(7)分析数据可得结论:当燃料中     增加,燃烧热值会提高;根据上述结论,最理想的
高能燃料是     (填序号)。
A.CH4
B.H2
C.C2H6
20.(10 分)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获取证据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
(1)甲同学通过指示剂变色判断酸碱中和反应是否发生。
步骤 操作 现象
1 向装有 10%的 NaOH 溶液的烧杯 A 中滴加 2 滴酚酞 溶液先变红,逐渐变为无色
溶液
{#{QQABZYClxwCwkgRACRaaEUEWCwqQkpKRLQoGBQCUOARCwBFIFAA=}#}
【资料】酚酞在碱性条件下会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而失效。
【实验】
步骤 操作 现象
2 向装有 10%的 NaOH 溶液的烧杯 B 中滴加 2 滴 溶液先变红,逐滴滴加 HCl 溶液,溶液恰好变
酚酞溶液,立即逐滴滴加 HCl 溶液 为无色
【猜想】溶液变成无色的原因:
①发生     (写化学方程式)反应,溶液变为无色。
②酚酞失效变成无色。
【实验】限选试剂:10%NaOH 溶液,HCl 溶液,酚酞溶液
步骤 操作 现象与结论
3 取少量步骤 2 的无色溶液于烧杯 C 中,  若      则 猜想 1 成立;若溶液依然为无
色则猜想 2 成立。
(2)乙同学借助电导率传感器探究 KOH 与 HCl 反应。
【资料】电导率越大溶液导电性越强。常温下三种物质的电导率与质量分数关系如图
【分析】
根据图像信息:
③其他条件相同,导电能力:OH﹣    Cl﹣(填“>”或“<”);     >K+(填离子符
号)。
{#{QQABZYClxwCwkgRACRaaEUEWCwqQkpKRLQoGBQCUOARCwBFIFAA=}#}
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选项)。
A.溶液的导电能力还与温度有关
B.溶液的导电能力还与溶质质量分数有关
C.溶液的导电能力还与离子所带电荷数有关
D.溶质质量分数最大值与该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有关
(3)如图 1 所示,分别向 10%KOH 溶液、10%KCl 溶液中缓慢通入 HCl 气体,测定该过程中溶液导电
能力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 2。(溶液体积、温度的变化可忽略)
向 10%KOH 溶液中通入 HCl 气体所得图像为曲线     (填“ a ”或“ b ”)。理由
是     。
(4)除了使用指示剂和测量溶液导电性,你还能怎样设计实验获得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的证
据     。
{#{QQABZYClxwCwkgRACRaaEUEWCwqQkpKRLQoGBQCUOARCwBFIFAA=}#}
2025 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 13 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D B B D C A D C A B B
题号 13 14
答案 D C
二.多选题(共 1 小题)
题号 12
答案 AB
{#{QQABZYClxwCwkgRACRaaEUEWCwqQkpKRLQoGBQCUOARCwBFIFAA=}#}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 6 小题,共 48 分。
15.【解答】解:(1)硅元素显+4 价的酸是硅酸,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氢元素显+1 价,
氧元素显 2 价,硅酸的化学式为 H2SiO3。a 的化学式为 H2SiO3;
(2)Na2SiO3 的名称为硅酸钠,在 Na2SiO3 中,钠元素显+1 价,氧元素显 2 价,设硅元素化合价为
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x+( 2)×3=0,解得 x=+4。
(3)因为 SiO2 与 CO2 类似能和碱反应,CO2 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 SiO2 与 KOH 反应生成硅酸钾
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OH+SiO2=K2SiO3+H2O;
(4)以 Na2CO3、CaCO3、SiO2 为原料制取普通玻璃( Na2O CaO 6SiO2),根据原子守恒,Na2CO3
Na2O,CaCO3 CaO。Na2CO3 的相对分子质量 23×2+12+16×3=106;CaCO3 的相对分子质量 40+12+16
×3=100;SiO2 的相对分子质量 28+16×2=60。由 Na2O CaO 6SiO2 可知,m(Na2CO3):m
(CaCO3):m(SiO2)=106:100:60×6=106:100:360=53:50:180。
故答案为:(1)H2SiO3;
(2)硅酸钠;+4。
(3)2KOH+SiO2=K2SiO3+H2O;
(4)53:50:180。
16.【解答】解:(1)①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 2CuO+C 2Cu+CO2↑可以看出 1 个 C 原子和 2 个 CuO
分子中的 2 个 O 原子反应生成 CO2 分子,所以参加反应 C、O 原子的个数比为 1:2;故答案为:1:2;
②若加入过量煤炭,发生反应 CO2+C 2CO,生成的 CO 具有还原性,能将上层未与煤炭直接
接触的 CuO 还原为红色的铜,所以过程中生成的气体是 CO;故答案为:CO;
(2)①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CuSO4=FeSO4+Cu;故答案
为:Fe+CuSO4=FeSO4+Cu;
②从图 2 可以看出,反应过程中溶液的 pH 增大,说明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减小,所以溶液的酸性减弱;
故答案为:减弱;
③在 A 点时,硫酸铜还没有完全反应,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了硫酸亚铁,所以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有
Cu2+、Fe2+;故答案为:Fe2+;
(3)第一步,Zn(OH)2 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锌和水,反应方程式为 Zn(OH)2 ZnO+H2O;第
二步,利用一氧化碳(或氢气等还原剂)还原氧化锌生成锌和二氧化碳(或水),以一氧化碳为例,反
应方程式为 ZnO+CO Zn+CO2;故答案为:Zn(OH)2 ZnO+H2O、ZnO+CO
Zn+CO2。
{#{QQABZYClxwCwkgRACRaaEUEWCwqQkpKRLQoGBQCUOARCwBFIFAA=}#}
的关键。
17.【解答】解:①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一般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得到晶体,从 Na2CO3
和 NaCl 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NaCl 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夏天晒“盐”可用蒸发结晶获得大
量的 NaCl 晶体,30℃时,NaCl 的溶解度为 38.3g,则湖水中 NaCl 的质量分数最大可以达到
×100%;
②冬天捞“碱”获得的 Na2CO3 晶体中会含有 NaCl,是因为在冬天,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
温度降低,碳酸钠的溶解度减小,大量碳酸钠结晶析出,而此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化较小,仍然有部分
氯化钠溶解在溶液中,所以得到的碳酸钠晶体中会混有氯化钠;
③检验所含杂质 NaCl,也就是检验氯离子,操作为取样,加入足量的稀硝酸,目的是排除碳酸根离子
等其他离子的干扰,因为碳酸根离子等会与银离子反应产生沉淀,再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
淀,说明样品中含有氯化钠,因为氯化钠与硝酸银反应会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氯化银沉淀;
④粗盐水中主要含有 Na2SO4、MgCl2、CaCl2 三种可溶性杂质,要除去 Na2SO4,可加入稍过量的 BaCl2
溶液,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硫酸钡沉淀,加入 NaOH 溶液可除去 MgCl2,氢氧化钠和氯化
镁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氢氧化镁沉淀,加入 Na2CO3 溶液可除去 CaCl2 以及前面加入过量的 BaCl2,碳酸
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钙沉淀,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钡沉淀,过滤后再加
入适量的稀盐酸除杂,所以依次加入稍过量的 BaCl2 溶液、NaOH 溶液、Na2CO3 溶液;
⑤步骤Ⅱ中发生的反应是氯化钠、氨气、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沉淀和氯化铵,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为 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⑥在步骤Ⅱ的反应中,生成了 NH4Cl 和 NaHCO3,因为有 NaHCO3 沉淀析出,但溶液是饱和的 NaHCO3
溶液,所以“含 NH4Cl 的混合溶液”中溶质除 NH4Cl 外还含有 NaHCO3;
⑦NH4Cl 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从 NH4Cl 溶液中获得晶体的操作应当为加热浓缩、降温结晶、过
滤,由于 NH4Cl 受热易分解,所以不能用蒸发析出,只能用降温来使其降低溶解度析出再过滤。
故答案为:①蒸发; ×100%;
②冬天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温度降低,碳酸钠的溶解度减小,大量碳酸钠结晶析出,而
此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化较小,仍然有部分氯化钠溶解在溶液中;
③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样品中含有氯化钠;
④BaCl2;
⑤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⑥NaHCO3;
{#{QQABZYClxwCwkgRACRaaEUEWCwqQkpKRLQoGBQCUOARCwBFIFAA=}#}
⑦氮肥;降温。
18.【解答】解:(1)分析 x、y、z 的值在对照实验中,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对照组是 3g 加热包粉末

10mL 水。实验 1 是探究 CaO 和 H2O 反应放热,为保证变量唯一,CaO 固体的质量应与加热包中 CaO
等成分总质量相等,所以 x=3。实验 2 是探究 Na2CO3 和 Ca(OH)2 反应放热,同样为保证变量唯一,
Ca(OH)2 固体和 Na2CO3 固体总质量应与加热包中部分成分质量相当,已知 Na2CO3 固体为 1.8g,所
以 y=3 1.8=1.2。实验 3 是探究 Al 和 NaOH 反应放热,水的量应与其他实验保持一致,所以 z=10。
故答案为:3;1.2;10;
(2)往加热包中加入水,测量时间﹣温度的变化如图 1 所示,图 1 中 a→b 段(放热较多),b→c 段
(基本不放热),c→d(放热最多)由图 2 可知,实验 3(Al 与 NaOH 反应)温度升高明显,实验 1
(CaO 和 H2O)温度升高,实验 2 温度变化不显著,所以自热包的热量主要来自于①③的热量。故答
案为:①③;
(3)图 1 中 a→b 段,b→c 段,c→d 中 a→b 段放热较多,主要是 CaO 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CaO+H2O
=Ca(OH)2;b→c 段放热较少,主要是 Na2CO3 与 Ca(OH)2 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Ca
(OH)2=CaCO3↓+2NaOH。故答案为:CaO+H2O=Ca(OH)2;Na2CO3+Ca(OH)2=CaCO3↓
+2NaOH;
(4)自热包不直接使用 NaOH 固体和铝粉混合的原因:从图 2 中实验 3 和对照组对比可知,NaOH 固
体和铝粉混合反应过于剧烈,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热,不易控制,可能会带来安全隐患,比如可能导致
自热火锅温度过高,引发容器破裂等问题。故答案为:NaOH 固体和铝粉混合反应过于剧烈,短时间内
产生大量的热,不易控制,存在安全隐患。
【点评】本题属于信息给予题,解题的方法是认真阅读短文,提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分析解答
有关的问题。
19.【解答】解:(1)步骤 2 中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
是:CaCO3 CaO+CO2↑;
(2)通过一定技术将 CO2 气体压缩成液态或固态注入地下,从微观角度分析,这一物理封存方法能够
实现的原因是:分子之间有间隔;
(3)反应②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200~400℃的条件下生成甲烷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4H2
CH4+2H2O;
(4)利用上述流程处理 3.3kgCO2,由氧元素守恒可知,
{#{QQABZYClxwCwkgRACRaaEUEWCwqQkpKRLQoGBQCUOARCwBFIFAA=}#}
CO2﹣﹣﹣﹣﹣O2
44 32
3.3kg x

x=2.4kg
理论上能得到 O2 的质量为 2.4kg;
(5)CO2+4H2 CH4+2H2O
2H2O 2H2↑+O2↑
参与反应的是 4 个氢分子,生成了 2 个氢分子,所以 H 元素参与循环的质量分数为 50%;
(6)CO2 能作为合成上述燃料的原料,是因为二氧化碳中含有碳元素;
(7)分析数据可得结论:当燃料中氢元素质量比增加,燃烧热值会提高;根据上述结论,最理想的高
能燃料是氢气,故选:B。
故答案为:(1)CaCO3 CaO+CO2↑;
(2)分子之间有间隔;
(3)CO2+4H2 CH4+2H2O;
(4)2.4kg;
(5)50%;
(6)二氧化碳中含有碳元素;
(7)B。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
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20.【解答】解:(1)①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NaOH+HCl=NaCl+H2O。
故答案为:NaOH+HCl=NaCl+H2O;
②取少量步骤 2 的无色溶液于烧杯 C 中,滴加 10%NaOH 溶液。若溶液变红,则猜想 1 成立;若溶液
依然为无色则猜想 2 成立。故答案为:滴加 10%NaOH 溶液;溶液变红;
(2)③由图像可知,其他条件相同,质量分数相同时,KOH 溶液电导率大于 KCl 溶液,KOH 溶液中
含有 OH﹣,KCl 溶液中含有 Cl﹣,所以导电能力:OH﹣>Cl﹣;同理可知,导电能力:H+>K+。故答案
为:>;H+;
{#{QQABZYClxwCwkgRACRaaEUEWCwqQkpKRLQoGBQCUOARCwBFIFAA=}#}
④A.一般情况下,温度会影响溶液中离子的运动速率,从而影响溶液的导电能力,故 A 选项说法正确
B.从图像中可知,不同质量分数下物质的电导率不同,溶液的导电能力与溶质质量分数有关,故 B 选项
说法正确;
C.离子所带电荷数不同,对溶液导电能力有影响,如 Ca2+所带电荷数比 K+多,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含
Ca2+的溶液导电能力可能更强,故 C 选项说法正确;
D.溶解度越大,能达到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越大,溶质质量分数最大值受该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限制,
故 D 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BCD;
(3)向 10%KOH 溶液中通入 HCl 气体所得图像为曲线 b。理由是:KOH 与 HCl 反应生成 KCl 和
H2O,反应过程中钾离子和氯离子不变,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水分子,离子总数基
本不变,但氯离子代替了氢氧根离子,氢氧根离子导电能力大于氯离子,所以溶液导电能力逐渐减弱。
故答案为::b;KOH 与 HCl 反应生成 KCl 和 H2O,反应过程中钾离子和氯离子不变,氢离子和氢氧根
离子生成水分子,离子总数基本不变,但氯离子代替了氢氧根离子,氢氧根离子导电能力大于氯离子,
所以溶液导电能力逐渐减弱;
(4)可以测量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变化,若酸碱混合后溶液温度升高,说明酸碱发生了中和反应(因
为中和反应一般放热)。故答案为:测量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若酸碱混合后溶液
温度升高,说明酸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QQABZYClxwCwkgRACRaaEUEWCwqQkpKRLQoGBQCUOARCwBFIFA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