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5张PPT)第一单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03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杨兴单元任务、课时目标、情境任务一、目标展示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研习任务课段 目标关键词明初心:复兴之路的荣光与豪情 历史背景与革命豪情知文心:先行者的情怀与唤醒 人物事迹与作品内涵察匠心:情理相融的壮丽篇章 文体风格与写作技巧见慧心:天机云锦的裁剪与辑成 材料选择与文集编写课本P29 单元研习任务二 :本单元的作品,既抒发了深沉的情感,又表现出理性的思考。选择一篇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作品,体会作者是如何将感情抒发与理性表达结合在一起的,进行小组研讨。课时目标:1.按新闻的结构特征读懂新闻事实。【重点】2.感受文章蕴含的情感,分析情感背后隐藏的理性思考(表达技巧)。【难点】3.对比阅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完成情境任务。情境任务:为“百年撷英”栏目组推荐代表作品子栏目 革命文化作品巧辑素材 《党费》变化章法 《反对党八股》别样英雄 《百合花》鲜活笔调 《小二黑结婚》融情缀理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别了,“不列颠尼亚”》阅读两篇课文,分别感受了怎样情感。《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感《别了,“不列颠尼亚”》——香港回归的喜悦、激动与自豪情,外显; 理,内隐。理?理性的思考。它是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一种深刻而普遍的道理,它可以是事理的阐述、内涵的分析、历史规律的总结,或是对现实的反思等等。相对于情,理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深刻。学习活动一 知“情”达“理”你在《别》深沉的情感中读出了怎样的理性思考?它是如何表达出来的?1、整体感知二、师生互动鼠标点击这里,输入您的文本文字,更改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属性。简介考点训练1:按新闻的结构特征读懂新闻事实。标 题 分引题、主题和副题。导 语 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最精辟的议论组成。主 体 是新闻的主干、核心。要求围绕导语具体展开介绍新闻事实。背 景 解释、补充、说明类的材料。(可无)结 语 用来小结、展望、评价、激励等。(可无)考点训练1:按新闻的结构特征读懂新闻事实。标 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 语 ?主 体背 景结 语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考点训练2、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10字以内)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考点训练1:按新闻的结构特征读懂新闻事实。标 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 语 ”不列颠尼亚“号离港主 体背 景结 语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考点训练1:按新闻的结构特征读懂新闻事实。标 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 语 ”不列颠尼亚“号离港主 体 现实场景背 景 历史结 语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2.局部精读二、师生互动考点训练3:阅读2—10段,筛选、概括相关信息,填表。4.场景 1.时间 3.地点 2.英方活动 5.历史背景4:304:406:157:450:000:40考点训练3:阅读2—10段,筛选、概括相关信息,填表。4.场景 1.时间 3.地点 2.英方活动 5.历史背景4:30 降旗4:40 彭离府6:15 告别仪式7:45 降旗0:00 易帜0:40 离港考点训练3:阅读2—10段,筛选、概括相关信息,填表。4.场景 1.时间 3.地点 2.英方活动 5.历史背景4:30 港督府 降旗4:40 港督府 彭离府6:15 告别仪式7:45 降旗0:00 易帜0:40 中国南海 离港考点训练3:阅读2—10段,筛选、概括相关信息,填表。4.场景 1.时间 3.地点 2.英方活动 5.历史背景4:30 港督府 降旗4:40 港督府 彭离府6:15 添马舰东 告别仪式7:45 广场 降旗0:00 (会展中心) 易帜0:40 中国南海 离港考点训练3:阅读2—10段,筛选、概括相关信息,填表。4.场景 1.时间 3.地点 2.英方活动 5.历史背景1. 4:30 港督府 降旗4:40 港督府 彭离府2. 6:15 添马舰东 告别仪式7:45 广场 降旗3. 0:00 (会展中心) 易帜4. 0:40 中国南海 离港考点训练4:分析表达技巧【组议】1.在对特定的场景的描述中,为什么要着重描述降旗与升旗。2.赏析将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的写法的表达效果。3.勾选一个运用对比手法的语句,分析表达效果。4.分析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表达效果。5.结合语句(在导学案上)分析语言的表现力。考点训练4:分析表达技巧【展示】1.在对特定的场景的描述中,为什么要着重描述降旗与升旗。答: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徐徐旗降下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一降一升意味着我们民族尊严的重建,彰显了民族气势的高昂。考点训练4:分析表达技巧【展示】2.赏析将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的写法的表达效果。语言表达训练:据下列表格中的内容播报新闻事实。3.场景 1.时间 2.地点 4.英方活动 5.历史背景1. 4:30 港督府 降旗4:40 港督府 彭离府2. 6:15 添马舰东 告别仪式7:45 广场 降旗3. 0:00 (会展中心) 易帜4. 0:40 中国南海 离港新闻播报词提示:男:各位观众,晚上好。女:晚上好。男:今天是7月1号,星期二,农历三月二十八,欢迎收看新闻联播节目。女:今天节目的主要内容是关注香港回归。······男:各位观众,今天的新闻联播节目播送完了。女:感谢您收看,再见。男:再见。③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④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⑦7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11)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考点训练4:分析表达技巧【展示】2.赏析将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的写法的表达效果。答:(1)历史与现实交替出现、形成对比。(2)增加了报道事实的历史纵深感,突出表现这个仪式的历史意义。(此时,见证这一伟大时刻的中国人已经扩展到历史上的全体华人。)(3)更能表达香港回归带来的喜悦与自豪之情。考点训练3:阅读2—10段,筛选、概括相关信息,填表。3.场景 1.时间 2.地点 4.英方活动 5.历史背景1. 4:30 港督府 降旗 离任传统4:40 港督府 彭离府 建改扩修2. 6:15 添马舰东 告别仪式7:45 广场 降旗 首次升旗3. 0:00 (会展中心) 易帜4. 0:40 中国南海 离港 1841.1.26考点训练4:分析表达技巧【展示】3.勾选一个运用对比手法的语句,分析表达效果。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4.分析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表达效果。提示:毛泽东于1949年写过《别了,司徒雷登》,宣告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1)语意双关。英国皇家游轮驶离,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结束,也象征中华民族沉痛的屈辱历史被洗刷,香港获得新生。(2)仿拟。从新的中美关系的形成到新的中英关系的形成,让人感受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变化。考点训练4:分析表达技巧【展示】链接: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集聚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实属罕见。据统计,截至07年5月8日,全球有778家媒体、8423人登记采访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新华社记者周婷、杨兴不负众望写出《别了,“不列颠尼亚”》,荣获1998年新华社社级好稿,荣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国内年度新闻作品的最高荣誉)。考点训练4:分析表达技巧【展示】5.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聚焦"历史的终结与开始"这一主题,而所有的语言表达均服务于这一主题。结合下列语句分析语言的表现力。(1)“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以反复的手法强化耻辱历史的终结。考点训练4:分析表达技巧【展示】(2)“150多年”“156年”“156年5个月零4天”细节:随着时间的逐步精确,国人的喜悦激动之情逐渐加强。香港饱受凌辱、流浪漂泊,祖国苦苦等待、备受煎熬,这个时间节点感人至深。三、体系整合文体风格与写作技巧谋篇视角手法技巧语体风格作者读者写作目的文本体式→四、高质训练学习活动二 依法探“理”阅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勾画情理交融的句子,反复阅读,思考毛主席向我们传达了怎样的理?1、这种全国人民大团结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我们战胜了美国帝国主义所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在3年多的时间内,英勇的世界上少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胜了美国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所有的数百万军队的进攻。2.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庆贺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的胜利!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庆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1)这种全国人民大团结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我们战胜了美国帝国主义所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在3年多的时间内,英勇的世界上少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胜了美国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所有的数百万军队的进攻。提示:谋篇视角、表现手法明确:①从历史背景的角度,介绍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②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胜利的艰难与伟大。(2)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庆贺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的胜利!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庆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提示:文本体式、修辞明确:这是一篇演讲稿(开幕词),它需要有号召力、鼓动性,所以独立成段,用排比句式,理性地表达了对人民英雄的缅怀、悼念、敬仰之情,向全世界宣告胜利,呼吁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气势磅礴,催人奋进。学习活动三 融“情”缀“理”请在这两篇文章中为“百年撷英”栏目组选定一篇,作为“融情缀理”子栏目的代表作品,并附上80字以内的终极推荐语。学习活动三 融“情”缀“理”示例:我推荐《别了,“不列颠尼亚”》。香港回归举国欢庆,全世界的华人为之感到喜悦与自豪。这种感情无比强烈,但作者以独特的方式、恰到好处地进行含蓄而内敛的表达,展现了我们作为大国的风度和气派。(76字)篇末寄语习近平主席曾说“走得再远,也不要忘了来时的路。”秉笔直书、历史温情是我们对革命文化作品致敬的最重要的因素。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祝愿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与写作中,能够乘着”情“与”理“的翅膀,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下 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