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礼记》大学之道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课堂导入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古代经典:《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 亲民,在止于至善”清华校训的源头正是《大学》中的这句核心思想,古人所说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我们今天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有什么相通之处?让我们走进文本,拆解这穿越千年的人生说明书。学习目标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理解“三纲”“八目”的含义壹叁贰体会儒家思想中对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感的要求。引人入胜作者作品任务一探究新知作品介绍《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南宋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 学》与《中庸》《论语》 《孟子》 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所编,《礼记》和《周礼》、《仪礼》并称"三礼”,与《诗》《书》《易》《春秋》合称五经。《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教育和德性教养有重要影响。作品介绍戴圣,西汉官员、学者,西汉今文经学“小戴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国人。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戴”宣帝时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编者介绍初读文本疏通文意任务二探究新知朗读课文(1)齐读: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朗读课文(2)自读:自由朗读,借助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章大意,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大学”: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即成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基本的礼节和文化课。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题目解读大学:15岁入大学。“大人之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学问。小学:8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礼节音乐骑马书法射箭算术“六艺”“大学之道”意思是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道:本指道路,引申为宗旨、规律、原则等在这里指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题目解读文意疏通明:形→动,彰明、彰显止:至、到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译: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大学之道,在明 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文意疏通知:知道定:指志向坚定不移静:心不妄动译: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文意疏通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 末 ”指木之梢为迹 。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道:规律。译: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文意疏通明明德于天下:状后,于天下明明德治:治理、管理齐:使动用法,使……齐译: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文意疏通修:本指学习、遵循,引申为修养、修行身:自身的品德、品性。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品性正:端正,使用用法,使……端正正其心:端正自己的心思译: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文意疏通诚:使动用法,使……真诚意:意念。致:取得、得到译: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文意疏通译:事物的原理得到推究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文意疏通自:介词,从庶人:平民百姓【表示平民百姓的词:黎民、黔首、布艺、庶民】壹是:一律,一概。壹:副词,一概、都本:根本译: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作为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再读文本探究内涵探究新知任务三探究三纲1.大学之道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明德是对个人内在品德的要求,亲民是对个人与他人关系的要求,至于至善是最终的理想境界。三纲之间的关系明明德完善自我,改进自我(对己修身)亲民推己及人,德化万民(对外治人)止于至善人人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国家治理达到最完美的地步教化手段目的、根本八目2.第二段重点写了“八条目”,包括哪些内容?理解“八目” 八目 内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推究事物的原理使自己获得知识使自己的意念真诚使自己的心思端正修养自身的品性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安抚天下黎民百姓八目之间的关系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致知格物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基础目的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是格物的目的;二者紧密联系,层层递进。“齐家” 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平天下”是“齐家” 的延伸。“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外用之道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道德主体修为的最高境界。修身八目之间的关系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目的根本(内修)(外治)独善其身兼善天下方法拓展延伸联系现实任务四讨论一:“格物致知”在传统儒家语境中是指通过探究事物原理来完善道德修养,而现代科学中的“格物致知”更侧重通过实验探究自然规律,这种差异体现了什么?儒家思想以道德为核心,现代科学以认知自然为目标,但二者都强调“探究”精神。讨论二:当代青年如何践行“至于至善”的追求?在学习中追求卓越、在人际交往中关爱他人、在社会活动中承担责任等等。《大学之道》提出了三纲、八目,不仅是古代君子的行为准则,也为当代人提供了修身立德、实现人生价值的启事——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内在修养的提升,而个人的价值最终要在服务他人、贡献社会中得以体现。课堂总结作业布置1.背诵全文;2.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感悟,谈谈《大学之道》对自己的启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