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红烛》课件(共2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红烛》课件(共2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红烛
第一单元
语文
学习目标
1.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
2.了解闻一多“三美”的主张,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了解反复手法。
3.引导学生品味诗人的爱国之情,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重点:
感知《红烛》体现的“三美”。
难点:
情感的矛盾复杂处的解读。
学习重难点
新课讲授
一课时
同学们,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烛火始终是极具诗意与象征意味的意象。它是李商隐笔下“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深情守望,是 “何当共剪西窗烛”的思念寄托。而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闻一多先生的《红烛》,这一支红烛不再只是普通的照明之物,它跳动的火焰,是诗人赤诚的爱国之心在燃烧;它流淌的烛泪,是对理想追求的执着与思索。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闻一多借红烛之形,抒时代之声。让我们循着烛光的指引,探寻文字背后炽热的灵魂,感受诗歌中澎湃的情感与深邃的哲思。
导入新课
整体把握,梳理脉络
新课讲授
【主旨解读】
全诗以诗人与“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发问的形式展开诗意,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烧破世人的迷梦,捣破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果子。虽然“流一滴泪,灰一分心”,但即使是“蜡炬成灰泪始干”也在所不惜,凸显了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根据诗歌内容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结构导图】
自勉自励
鼓励、鞭策
赏析意象,品味情感
新课讲授
活动1:《红烛》中,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什么?
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
表面上二者有相同的颜色——“红烛”与诗人的赤子之心均为红色,实际上都具有奉献精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拥有赤子之心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了祖国不惜牺牲,无私奉献。
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其深刻含义在于: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以红烛的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了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显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活动2: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
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囹圄受着禁锢。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的历史使命感: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活动3:“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赞叹
活动4:试总结全诗的情感脉络。
疑惑
理解、振奋
同情
坚定
感伤
鼓励
鉴赏语言,领悟艺术特色
新课讲授
不矛盾。
第2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第3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地表现了诗人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己主义者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活动1:第2节说“一误再误”,第3节说“不误,不误”,这种说法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不同程度地摇曳晃动。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
活动2:请赏析诗句“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中红色词的妙处。
第2、3两节诗人用设问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觉悟,也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
活动3:第2、3两节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间隔反复。
诗的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有很强的感染力。
活动4:诗的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这是怎样的表达技巧?有什么艺术效果?
诗人在从红烛的外在形态上提取了红烛精神之后,进一步将之归结为“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画龙点睛,揭示了红烛精神的本质和灵魂所在,收束全诗,可谓“卒章显其志”。
活动5:如何理解诗人所表达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课后作业
请以闻一多的身份,就“红烛精神”为主要内容,对今天青年做一段简短的演讲。各组撰写演讲稿,推荐出一名代表发表演讲。
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