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学之道》课件(共3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大学之道》课件(共3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人文素材积累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 我甚至可能改变了全世界。
——威斯敏斯特教堂无名墓碑碑文(节选)
学习目标
了解与《大学》相关的文学常识。
积累“明、静、安、虑、得、格物、壹是”等词语含义。
解读文本的核心思想“三纲 ”“八目”的内容。
探究“诚意,正心”的内涵并从中获得启示。
作品介绍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
中庸
大学
论语
孟子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的第一句。《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作品介绍
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所编,又与《小戴礼记》和《周礼》、《仪礼》并称"三礼”。《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教育和德性教养有重要影响。
《礼记》
相传为曾子,名参,字子舆,鲁国人。春秋年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其父同师孔子。其父曾点,字皙。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后世尊为“宗早”,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作者介绍
解读题目
“大学之道”
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解读题目
朱熹《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已、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大学之道”是什么
大学”是什么
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根本原则

本义:提网的总绳。
衍义:引申指“事物的关键部分”。
三纲:
明明德、亲民、
止于至善
本义:本义指眼睛,目也指从大项分出来的小项,或按顺序开列的目录。
八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十分之一左右,但是《大学》的总纲,后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
诵读经典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之道①,在明②明德③,在亲民④,在止⑤于至善⑥。
①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②明:形→动,彰明、彰显
③明德:美好的品德
④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⑤止:至、到
⑥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译: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第一段
提网的总绳→事物的主干部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三纲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三纲”,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
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
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即“新民”,就是帮助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为治国平天下奠定精神基础。
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1.勾画有关“三纲” 的语句,解读内容。
“三纲领”指什么 三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研读文本 把握内容
“明明德”——“为仁由己”,自觉地完善自我修养。
“亲民”即“新民”——“推已及人”,亲近爱抚民众。
“止于至善” ——“最高境界”不达不止,无限的完善过程。
【拓展一】“明明德”侧重“内圣”,“亲民”侧重“外王wàng”“止于至善”则是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
内圣外王: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谓内备圣人之至德,施之于外,则为王者之政。儒家的人格理想。
1. 先看字面:什么是“内圣”?什么是“外王”?
内圣(修炼自己) :不是指变成神仙,而是指你的 内部世界 变得非常强大和完善。
就像把你自己的内心打造成一个“圣人”的品格:你知识渊博、道德高尚、情绪稳定、意志坚定。你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并且能管住自己。
通俗讲就是: 有才华、有品德、有格局。 你是个靠谱的、值得信赖的人。 外王(成就事业) :不是指一定要去当皇帝或者国王。这个“王”是一个比喻,指的是你的 外部事业 。
意思是,把你内心的修养和能量释放出来,去影响外部世界,把事情做成功。可以是在你的班级、家庭、社区,或者未来的工作领域里,成为一个有影响力、能带领大家把事情做好的人。
通俗讲就是: 能做事、能成事、能带队。 你不仅能做好自己的事,还能带领他人一起成就一番事业。
2、核心关系:
先修炼好自己(内圣) -> 然后才能去成就事业(外王)
同时,在成就事业的过程中(外王)-> 反过来又能促进自我修炼(内圣)
“内圣外王”就是中国古人最顶级的成功学和领导力秘籍。它告诉我们:
一切外在的成功,其根基都在于内在的成熟。想改变世界,先改变自己;想成就事业,先成就自己。
明明德——个人(内圣)
亲民——推己及人(外王)
止于至善——最终追求
“三纲”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过程。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三纲”的关系
第一段
知止①而后有定②,定而后能静③,静而后能安④,安而后能虑⑤,虑而后能得⑥。
①知止: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
②定:指志向坚定不移。
③静:心不妄动(妄:胡乱)
④安:本指安定、平静,这里指性情安和
⑤虑:本指思考、谋划,这里指思虑精详
⑥得:本指得当、合适,这里指处事合宜
译: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
第一段
物有本末①,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②矣。
①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 末 ”指木之梢为迹 。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
②道:规律。
译: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第一段
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
第二、三句承接上文讲述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目”做准备。
第一段
第二段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①者,先治②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③其家④。
①明明德于天下:状后,于天下明明德
②治:治理、管理
③齐:使动用法,使……齐
④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译: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欲齐其家者,先修①其身②③。欲修其身者,先正④其心⑤。
①修:本指学习、遵循,引申为修养、修行
②身:自身的品德、品性。
③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品性
④正:端正,使用用法,使……端正
⑤正其心:端正自己的心思
译: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第二段
欲正其心者,先诚①其意②。欲诚其意者,先致③其知④。致知在格⑤物⑥。
①诚:使动用法,使……真诚
②意:意念。
③致:取得、得到
④致其知:获得知识
⑤格:本为纠正之意,治理引申为推究
⑥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译: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第二段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①物格:事物的原理得到推究
②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至:极、最】
译:事物的原理得到推究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第二段
自①天子以至于庶人②,壹是③皆以修身为本④。
①自:介词,从
②庶人:平民百姓【表示平民百姓的词:黎民、黔首、布艺、庶民】
③壹是:一律,一概。壹:副词,一概、都
④本:根本
译: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作为根本。
第二段
三纲八目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修己


安人
修身立德
致用亲民
独善其身
兼善天下
“八目”之间的关系
三纲八目
“八目”之间的关系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目的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基础
“修身”是根本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
三纲八目
“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
八目
三纲
具体步骤
指导思想
止于至善
明明德
亲民
内修
外治
★治国
★齐家
★修身
★正心
★诚意
★致知
★格物
★平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弟:通“悌”,顺从和敬爱兄长
务:致力,从事
【翻译】有子说:一个人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官长,这种人很少见;不喜欢冒犯上级、长辈,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人从未有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做人的正确准则就会形成。孝悌,大概就是仁道的根本吧!
“孝悌”是立身之本,立国之本,仁道根本。
春秋时期,周天子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分诸侯,诸侯以下类推,而整个社会形成了天子、诸侯、大夫、士这样的社会政治结构,因此,周朝时的政治结构的基础是封建宗法血缘关系。所以“孝”“弟”是周礼重要组成部分。
而“孝”“弟”不仅是维系血缘关系的道德准则,也是维系等级关系、避免犯上作乱、维持政治稳定的基本保证 ,也是孔子强调的“仁”的根本。
为什么孝悌/齐家有这么大的作用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论述是否有重复赘余之嫌?
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
以学习者为主语,由远及近、由外到内
以学习对象为主语,由近及远,由内到外
《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已以安百姓”,并提出了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总结全文
结合文本,探究《大学之道》的论证特点。
本文的论证特点
●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
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论证力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