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9张PPT)为什么那么多人想当网红?“有”:粉丝量、点赞数、收入。“无”:让你持续吸引粉丝的“空无”:如内在的才华、知识储备、独特的个性、真诚的品格。没有这些“空无”,数据再好看也是“死”的。“有”:网红的光鲜人设、名牌服饰、豪华场景。“无”:你真正能“盛放”并给予观众的东西:是快乐?是知识?是共鸣?是美?如果内心“空无”,这个人设就是易碎的陶罐,一碰就碎。“有”:平台的流量、热门的标签、浮夸的标题。“无”:你为你的事业打造的“空间”:你的学习能力、创作耐力、心理承受力、长远规划。没有这个“空间”,流量来了你也接不住,住不下。 ♂ 为什么很多网红很快消失?——因为他们只追求“有之利”,没有修炼“无之用”。一旦市场的风向变了(“有”没了),他们就一无所有了。老子的哲学不是反对追求成功,而是教导我们成功的正确顺序:先修炼“无”,再成就“有”1、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理解“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的关系,理解老子的辩证哲学。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目标1文化常识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老子出生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 子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主张无为而治。老子思想“道”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原与本体,缔造、成就了天地万物。但道成就天地万物,并非有意作为,而完全出于无意作为,完全是自然而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即“天地对万物一视同仁,没有区别对待”。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本思想2研读课文思考探究:“有”与“无”第一段 背诵检测三十辐【辐条,车轮中连接车毂和轮圈的木条】共【共同占有、集中】一毂【车轮中心的圆木】,当【在】其【那】无【指车毂上的空处】,有车之用【功用】。埏埴【和泥。埏,揉和。埴,黏土】以为【作为】器,当其无【指器皿中间的空处】,有器之用。凿【开凿】户【门】牖【窗户】以为室,当其无【指门窗和房间里面的空处】,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便利、好处】,无之以为用【功用、作用】。三十根辐条共同汇集到一个车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中空地方的“无”。揉土和(huó)泥做成器皿,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陶器中空地方的“无”。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无”。所以,“有”(车轮、器皿、房屋)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好处,正是那个“无”(中间的空处)发挥了功用。第十一章古代马车结构古代车轮:轮、辐、毂、轴“轮”,最外面部分。“辐”,连接轮毂的木条。“毂”,套在车轴上的部分。“轴”,最里面部分,即轴心。共毂——无——有车——用因“无”产生作用埏埴——无——有器——用因“无”产生作用户牖——无——有室——用因“无”产生作用有“车”“器”“室”可以利用,是因为“无”起到了作用。共毂——无——有车——用埏埴——无——有器——用户牖——无——有室——用(以为)用 (以为)利故有与无通过举例论证,连举三例说明“有”与“无”是对立的两面,统一于一个事物。以“有物·无物”论证“有无相生相克“的道理。即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解释抽象的真理。文本解读一般人:只看到“实”和“有”及其作用,忽略“空”和“无”的作用。只会利用“有”,不知道“有”的功用是“无”造成的。老子:把“无”的作业凸显出来,论述其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二者相依相生,没有“无”就没有所谓的“有”,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呢?联系实践,明意义,得启示无空,装东西。如果满了,就装不进任何东西。空杯心态,忌满无形,看不见,却能决定看得见的功用发挥信号看不见,决定手机功能。空气看不见,决定动植物生死。人品看不见,决定这个人是否值得深交。……看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得见“有”,更要关注到“有”背后的“无”。十一章联系实践,明意义,得启示十一章小组讨论:“无”都在哪些方面发挥着作用?小说的结局的留白,如《边城》,翠翠等待的那个人,“也许明天就会回来,也许永远也不会回来”,人生的等待,最悲者,莫过于等待的不可知性;国画留白,如齐白石画虾;影视剧里的人物对白等。“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老子)无用有的时候是大用,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如陶渊明的无弦琴。艺术领域的“留白”联系实践,明意义,得启示十一章小组讨论:“无”都在哪些方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人际交往领域的“分寸感”“空间感”学习工作时的“劳逸结合”读书时的“思考空间”政治历史领域的“修养生息”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第二章》事物存在着对立面:美丑、善恶、难易、长短。掌握万物相互依存,相反相成规律的关系,便能在相反事物中获得力量。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是老子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与无相互对立而产生,难与易相互对立而形成,长与短相互比较而体现,高与下相互对立而相辅,音与声相互对立而和谐,前与后相互对立而出现。背诵检测三十辐【辐条,车轮中连接车毂和轮圈的木条】共【共同占有、集中】一毂【车轮中心的圆木】,当【在】其【那】无【指车毂上的空处】,有车之用【功用】。埏埴【和泥。埏,揉和。埴,黏土】以为【作为】器,当其无【指器皿中间的空处】,有器之用。凿【开凿】户【门】牖【窗户】以为室,当其无【指门窗和房间里面的空处】,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便利、好处】,无之以为用【功用、作用】。三十根辐条共同汇集到一个车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中空地方的“无”。揉土和(huó)泥做成器皿,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陶器中空地方的“无”。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无”。所以,“有”(车轮、器皿、房屋)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好处,正是那个“无”(中间的空处)发挥了功用。思考探究:“处”与“不处”企【踮起脚】者不立【站立,这里指久立】,跨【迈大步】者不行【远行】;自【代自己; “自”作宾语,常提到动词之前】见【xiàn,表现】者不明【显明(显示得清楚)】;自是【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正确】者不彰【彰显(显著、显赫)】;自伐【夸耀】者无功;自矜【自夸】者不长【长久】。其【代指“自见”等行为】在【相当“于”,对、从】道也,曰余食【剩饭】赘行【赘瘤。行,通“形”】。物【人、众人】或【常常】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治、施行,引申意“为、做”】。译文:踮着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不能远行,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从“道”的观点来看,就和剩饭、赘瘤一样,人们常常会厌恶它们,所以有道之人不会做这样的事。第二十四章文本解读请同学们同桌互读本章,小组合作思考:1.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2.这一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文本解读1.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企者——用脚尖直立身体,违背人体自然规律。跨者——迈大步行走,不是行走的最自然状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是轻浮、急躁的表现,不够谦虚。2.这一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运用了比喻论证(反面设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企立、跨行的两种现象及四种人生态度(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及其后果,点明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思考:本章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写了什么内容?探究文本,理解内容反面设喻排比列举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余食赘行比喻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恶之不处表明态度剖析四种不可取的人生态度本章从具体事物的角度,从生活实践中的“有用·无用”的角度来论证“得与失”之间的关系。从反面设喻,说明了不符合规律就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告诫人们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才能长久。这既是修身之道,也是为人处世之道。【拓展阅读】老子第二十二章(节选)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方可长久。可见,老子强调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主张无为而治的为政之道。顺道而行 谦虚谨慎 无为而治拓展迁移现实中,有的老师或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去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请联系实际简要回答。参考示例: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在现实生活中,一定程度的自我表现与能力展示固然应该有,但需要有个度。过度的自我表现,一味让孩子刻意不自然地炫耀,不仅得不到称赞,反而会让人觉得幼稚浅薄,缺少内涵。如果为了某种目的而不顾孩子是否愿意、是否有能力,就更令人生厌。所以尊重孩子的愿望不加干涉,顺其自然发展才是最好的选择。何况真正的自我表现、自我展示,需要真才实学。而抛却浮华,修炼真学问,真功夫,才是正道。司马迁评价项羽:自矜功伐,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三 联系实践,明意义,得启示二十四章马谡失街亭:街亭之战,马谡自荐去守街亭。观察地形后,不依诸葛亮之吩咐,亦不听副将王平之言,执意扎营山上,导致街亭失守,蜀国北伐失败。“不自见”,方晓百姓之心。“不自是”,方有兼听则明。“不自伐”,方可进退有度。“不自矜”,方能行稳致远。企【踮起脚】者不立【站立,这里指久立】,跨【迈大步】者不行【远行】;自【代自己; “自”作宾语,常提到动词之前】见【xiàn,表现】者不明【显明(显示得清楚)】;自是【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正确】者不彰【彰显(显著、显赫)】;自伐【夸耀】者无功;自矜【自夸】者不长【长久】。其【代指“自见”等行为】在【相当“于”,对、从】道也,曰余食【剩饭】赘行【赘瘤。行,通“形”】。物【人、众人】或【常常】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治、施行,引申意“为、做”】。译文:踮着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不能远行,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从“道”的观点来看,就和剩饭、赘瘤一样,人们常常会厌恶它们,所以有道之人不会做这样的事。背诵检测思考探究:“知”“胜”知人者智【聪明】,自知者明【高明(崇高明睿)】。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充裕,这里指精神充实】,强【qiǎnɡ,勤勉】行者有志。不失其所【处所;这里指立身之基,即立身处世的根本】者久,死【死亡,生命终结】而不亡【丧失、失去】者寿【长久、久远】。第三十三章译文: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才是真正高明的。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能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小组讨论:四种类型各举一个人物例子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通过外事外物来反省自身,把握自己。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知足者富:如果对已经达到得境界(自知、自胜的程度)感到知足,可称得上富有。但强行者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才称得上有(求道)的意志。“不失其所”,可以立身长久,但强行者求道不息,死而不亡,身死道存,与道同在,才称得上不朽。能“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才能延续他的精神生命。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聪明】,自知者明【高明(崇高明睿)】。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充裕,这里指精神充实】,强【qiǎnɡ,勤勉】行者有志。不失其所【处所;这里指立身之基,即立身处世的根本】者久,死【死亡,生命终结】而不亡【丧失、失去】者寿【长久、久远】。背诵检测译文: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才是真正高明的。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能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思考探究:“为”与“不为”其【此指事态、局面】安【安定、稳定】易持【持守】,其【此指问题】未兆【显现、显露】易谋【筹划】;其【泛指事物】脆【薄弱、弱小】易泮【通“判”,分离、化解】,其【代指祸患】微【细微】易散【消除】。为【处理】之于【在】未有【状后】,治【治理】之于未乱。合抱【两臂环抱】之木,生于【从】毫末【毫毛的末端】【状语后置】;九层之台,起于累【同“蔂”(léi),土筐】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做,这里指刻意地去做】者败之,执【执意,坚持】者失之。是以【因此,宾前】圣人无为【不求有作为】,故无败;无执【不执意把持】,故无失。民【一般人】之从事【做事】,常于【在】几【将近、几乎】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贵【形容词意动,认为……珍贵】难得之货【财物、金钱珠帛的总称】,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复【弥补、补救】众人之所过【过错】,以辅【辅助】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做,这里指“干预”】。第六十四章译文:局面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双臂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动手去做的(指可以去做)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执意坚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难得的货品看得珍贵,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第一层(开头到治之于未乱)把握先兆第二层(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重视细节第三层(为者败之到故无失)圣人无为(不违道而为,顺民)第四层(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百姓慎终如始第五层(是以圣人欲不欲到最后)圣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事物发展变化辩证法(治国之道)——概括每层观点六十四章① 初始—抓住苗头—慎始—“为”② 发展—重视细小—慎微—为者败执者失无为(顺应)圣人③第六十四章不慎败民④⑤不敢为(圣人)不妄为本章从“有为·无为”的辩证角度论证“小·大”之间的关系。讲述了一个道理:从小到大的规律就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这一过程中不能乱为,不能过于唯心主义。研读文本——第六十四章观点一:相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只有从小处开始积累,才能完成大事。荀子《劝学》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强调从小处积累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的思想是相同的。老子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排比句式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曾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两者的思想是否相同?研读文本——第六十四章观点二:结论不同。①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②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老子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排比句式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曾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两者的思想是否相同?其【此指事态、局面】安【安定、稳定】易持【持守】,其【此指问题】未兆【显现、显露】易谋【筹划】;其【泛指事物】脆【薄弱、弱小】易泮【通“判”,分离、化解】,其【代指祸患】微【细微】易散【消除】。为【处理】之于【在】未有【状后】,治【治理】之于未乱。合抱【两臂环抱】之木,生于【从】毫末【毫毛的末端】【状语后置】;九层之台,起于累【同“蔂”(léi),土筐】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做,这里指刻意地去做】者败之,执【执意,坚持】者失之。是以【因此,宾前】圣人无为【不求有作为】,故无败;无执【不执意把持】,故无失。民【一般人】之从事【做事】,常于【在】几【将近、几乎】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贵【形容词意动,认为……珍贵】难得之货【财物、金钱珠帛的总称】,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复【弥补、补救】众人之所过【过错】,以辅【辅助】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做,这里指“干预”】。背诵检测小结《〈老子〉四章》:章节 第十一章 第二十四章 第三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道家思想内容旨归 论道 修身 修身 治国 无为而治1.是一种政治原则,强调治理国家、管理国家要”顺从民意“。2.是一种人生态度。“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客观事物的运行规律)而为。内容主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道者不处(即彰显自我,如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个人修养与自我建立(自知、自胜、知足、强行)。 提出了一些发展、变化的观点。 启 示 有无相生 顺道而行,谦下守成,不可急躁冒进。 人生唯有自知、自胜、自强,才能实现天地之志,与道长存。 居安思危,处盛防衰。要循序渐进,慎终如始。要循规做事,无为无执。 对待关系:一是以特定的方式或某种态度看待(人或物),二是指双方处于相对的情况。本文属于第二种意思。“有”和“无”、“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等关系实际上各自是一种对立关系。 文章主旨《<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3艺术特色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①善于观察社会和人生,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相依相生。②善用逆向思维,辩证对待问题。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世人看重的是“有”,关注的是“难”,瞩目的是“大事”;老子则认为正是相反的“无”“易”以及“小事”,成全了“有”和“难”的价值,成就了“大事”。③语言上行文简洁,洁净精微,凝练畅达。《论语》属于微言大义的语录体;《老子》行文不同,他的语言是洁净精微,凝练畅达,是至理格言又如歌如诗,显示出独特魅力。④善用比喻、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修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