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项脊轩志》课件(共4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项脊轩志》课件(共4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45张PPT)
自古以来,书斋便是文人墨客放牧思绪的精神家园。在这里作者的志向与情怀得以呈现,或自勉自强,或自嘲其短,以下选项中错误的是?(多选)
A刘禹锡:“稼轩”——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B辛弃疾:“陋室”——唐代“诗豪”刘禹锡的书斋名。
C蒲松龄:“聊斋”——摆茶水请路人讲故事。
D梁启超:“饮冰室”——《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E鲁迅:“绿林草堂”——借“学匪”之讽,自嘲无拳无勇,惟有笔墨。
F陆游:“老学庵”——“予取师旷‘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名庵”,以此激励自己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精神。
G闻一多:“何妨一下楼”——除了吃饭上课之外,难得下楼一次。
“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三重含义。
追念祖先
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
言其窄小
如颈背之间,故名。
自号项脊生
项脊是撑起一个人的重要部位,归有光也立下了通过读书撑起家族荣耀的志愿。
“志”大多记录人物事迹; “记”大多来记事或记物。
「归有光与“项脊轩”」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明代昆山(现江苏昆山)人。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八次考进士不第。隆庆五年(1571年),归有光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归有光博览群书,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他善于通过一些琐事来表现自己的深情。代表作品有《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思子亭记》等。
他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语),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近代林纾更尊他为“五百年来归震川一人而已”。
8岁时,母亲周氏去世;
16岁时,奶奶夏氏去世;
18岁时,写成《项脊轩志》前四段;
20岁时,考中秀才,之后参加乡试五次落第;
23岁时,娶了母亲生前为他定亲的女子魏氏;
29岁时,发妻魏氏去世;32岁时,魏氏婢女寒花去世;
33岁时,重新拿出《项脊轩志》,补写最后两段;
35岁时,考中举人第二名,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
43岁时,长子去世;44岁时,继室王氏去世。
48岁时,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备守御,作《备倭事略》等;
60岁时,考中三甲进士;及第后历官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等职,故被称为“归太仆”;
64岁时,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
66岁时,因劳累过度而抱恨病逝。
人生三大悲痛:
幼年丧母
壮年丧妻
功业难成
作者简介
吴中之归,皆宗宣公。
吴中归氏家族到唐代天宝年间,出了第一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名叫归崇敬。当年他考中了博通坟典科、对策第一,迁四门博士。大历初,曾出使新罗国。后官至翰林学士、皇太子侍读,被封为余姚郡公。年八十八卒于官,赠尚书左仆射,谥号“宣”。
“旧南阁子”交代了作者的家庭曾是当地的名门望族,“项脊轩”得名于作者的远祖归道隆,他是作者的榜样。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找出文章的文眼和线索。
文眼,即文章的眼睛。在文章中,统领全文,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的一句话。它常常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文眼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线索
明线——项脊轩的变迁;
暗线——作者的悲喜之情。
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叙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风貌,以写景为主,“喜”字贯穿。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充满“悲”情。
第三部分:(第4-5段)补写项脊轩的变迁、与妻子的往事,表达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初读感知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一丈见方
渗漏
环看四周
往下
光线昏暗
原来的
桌子
译文:项脊轩,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仅一丈见方,只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百年老屋,屋顶的泥土不断渗漏下来,雨水往下流;每当移动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可以安置的地方。(屋子)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一过中午屋里就已经昏暗。
老旧
狭小
昏暗
1丈≈3.33米,故3.33m×3.33m≈11.11m2
破漏
第一段
“原项脊轩”
修葺后“项脊轩”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从上面
挡着
明亮的样子
增加光彩
修补
栏杆
译文:我稍稍修补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阁子北面开了四扇窗子,四周围绕院子砌上墙,用(北墙)对着南边射来的日光,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植物,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
不漏
雅致
砌上垣墙
明亮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静静地独自端坐
农历每月十五
本义:女子轻盈的步态,这里是树影摇动的样子
安居,休息
译文:借来的书籍摆满书架,我安居室内长啸歌吟,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阶前却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来啄食,有人来了(鸟)也不离开。十五的夜晚,明月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树影摇动,非常喜人。
书多
幽静
自然界的一切声响
籁:本义:竹制管乐器
后指从孔穴中发出的自然声响。
天籁,地籁,人籁三种
和谐可爱
问题探究
你认为“兰”“桂”“竹”“小鸟”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兰花、桂花:幽香清远,一枝在室,满屋飘香,象征高洁、清雅的品质;
竹子:“未曾出土先有节,纵使凌云仍虚心”,被喻为有气节的君子,象征坚贞、高风亮节、虚心向上。
小鸟:自由的小鸟表现了人与自然水乳交融、“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寓意着作者追求天人合一的大朴之境。




“百年老屋”交代了作者祖上辉煌,但是现在“破”,说明现在家道中落,家族衰败。
百年老屋
室仅方丈
尘泥渗漉
不能得日
日影反照杂植花木读书啸歌月夜赏月
亮美幽

作者将室改得明亮、雅致,可以发奋读书,可以悠闲赏月,可见他文人情趣、勤学的远大的志向。
修缮前
修缮后
情景交融
欲扬先抑
第一段总结:
1.情景交融,写项脊轩可喜之事。
景物:以动写静,动静结合,景物的动静、明暗、有声无声,结合巧妙,景可爱。
情感:情可喜(改建之喜、读书之喜、闲适之喜)。
情景交融:通过作者的生活志趣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表现作者的读书之喜与志趣之高远。
2.欲扬先抑,先叙述原来的项脊轩旧、小、破、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优美可爱作铺垫。
《项脊轩志》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旧:________________
2.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方丈:________________
3.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渗漉(shèn lù):________
4.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垣墙:________________ 当:________
5.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洞然:________________
6.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栏楯(shǔn):________ 增胜:________胜:美。
7.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偃仰:________,这里指安居、休息。 啸歌:________________
8.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兀坐:________
9.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三五之夜:________________
10.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珊珊:________________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译文: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可喜的事,也有许多可悲的事。
这是情感线索,也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由叙写项脊轩转到对往事的回忆。
文眼
作者的“亦多可悲”表现在哪几件事上?
诸父异爨、老妪忆母、祖母励志、怀念亡妻
第二段
两种情感
诸父异爨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一个整体
越过厨房
一共两次
在此之前
等到
分家
到处
向西
修筑
不久后
译文: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和围墙,门和墙到处都是这样。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
一个整体
在此之前
等到
分家
不久后
归氏世著(居于)吴,自唐天宝迄于同光,以文学仕宦者不绝于世。自宋、元至国朝,仕多不遂(成功)。然时有倜傥豪侠之夫,肥马轻裘(生活富裕阔绰),驰骛(奔走)乡里,往往为郡守县令所宾礼。至今吾县人犹传“县家一令,不如归氏一信”。盖亦盛矣!——《震川先生大全集·余集》
昔我归氏自工部尚书而下,累叶荣贵,迄为唐亡。祖母之妹嫁文征明,江南大户,尊贵有加。
祖上荣耀、仕宦不绝、 地方望族
可悲之一:诸父异爨
一个大家族的分崩离析
平淡叙述家庭变革,体现悲凉无奈之情
以“极淡之笔”,抒写“极挚之情”
归氏家族到我出生时,一天天地更加衰败。家族历史悠久而最终分离,人口众多但人心离散。从我的祖辈到各位叔父以来,贪婪粗鄙狡诈暴戾的人,常常有很多从家族中出现。大概上百人聚集在一起,竟没有一个知道学习的。大概十个学习的,却没有一个懂得礼义的。亲人贫穷却不知道救济,愚昧迟钝却不知道教育。亲人去世不去相互安慰,有喜事不去相互庆贺;到家只知偏爱自己的妻子儿女,出门就欺骗父母兄弟。平时招待朋友,有时能破费千钱,但是在一年中重要的节日,祭献祖先时,却谋划甚微。祭祀盛食物用的礼器、酒壶酒杯,很少有洁净美好的。家中的男女祭祀时站队都连不成队列。更有甚者,竟然有因为请人观礼的缘故,改变将要举行祭祀的日期;用厨房里吃剩下的残羹剩肴,来替换新供上的祭品,归氏家族几乎到了没有祭祀的境地。
——归有光《家谱记》
(1)多置小门墙
兄弟分家,以墙相隔。
(2)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将分家后的混乱嘈杂,疏远陌生,家道中落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出作者的悲伤与无奈。
“厅”在古代本是庄严的场地,除了宴请会客、嫁娶时新人、丧葬时的吊唁都是在厅堂里完成。而在这庄严的场所里却有家禽栖息,可见这个大家庭礼制的荒废破坏。
(3)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从“篱”到“墙”,空心柔软到实心坚硬,反映出家人的疏远与隔膜,充满了人世的沧桑感;句尾的“矣”字,像一声叹息,无限唏嘘。
细节描写
可悲之处:家道中落
如何重振家族?
唯有考取功名
思考:文中选取了哪些细节来显现家道中落的悲伤?
老妪忆母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去世的母亲
内室
常常
喂奶
去世的祖母
对待
你的

译文: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这个老婆婆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我母亲生前待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门说:“孩子是冷呢 还是想吃东西呢 ”我在门外一一应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了起来,老婆婆也哭了起来。
兹:指示代词。这个;这。
《先妣事略》记载,归有光的母亲一直为生育过多的子女苦恼,她16岁嫁到归家,17岁时生下第一个女儿,18岁时在自家院子里看到一道彩虹,生下归有光,接下来几年又生产了4次,其中一次是双胞胎。
频繁的生育使她的身体愈加虚弱,她数次紧锁眉头,向婢女们诉苦:“吾为多子苦”。主人的话使这位“老妪” 上了心,她积极为主人分忧解难,不知从哪里得来了一种偏方,“以杯水盛二螺”,让归太太活吞两只田螺。归太太服用后强烈反应,“暗不能言”,一话都说不出来了!不久,一命呜呼,生命在25岁画上了句号!这一年归有光年仅8岁。按中医的理论,田螺是一味治疗多种疾病的良药,但性凉,归太太的产后身体本就虚弱,根本承受不了生田螺的凉性。
先妣
通过老妪转述一个动作,一句语言
可悲之二:老妪忆母
温婉慈爱
归有光8岁丧母,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没有什么印象。只能借老妪之口来缅怀去世的母亲,通过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展示了一个关爱儿女的慈爱母亲形象,传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这是不易言明的伤痛。从老妪的角度写,会更真实。
以“极淡之笔”,抒写“极挚之情”
细节描写
思考:为何不直接写母亲的音容笑貌,而要通过老妪之口?
祖母励志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你的
一天到晚
等到
看望我
古代男孩成年时束发为髻
很像
关闭
不久
取得效果
上朝
大哭
译文:我从十五岁起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走来对我说:“孩子,好久不见你的踪影,怎么整天静悄悄地呆在这里,像个闺女一样?”等到离开时,她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的人读书老不见成效,这个孩子的功成名就,总可以期待了吧?”不久,她拿着一个象牙手板进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回忆旧日这些事物,就好像在昨天一样,令人忍不住要放声大哭。
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又称手板、玉板、朝cháo笏或朝板。
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三品:紫色官服、白色玉笏;四五品:红色官服、白色牙笏;六七品:绿色官服、褐色木笏
象笏hu板
言语举止 心情
追忆祖母励志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以手阖门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语气亲切而风趣,表面上责备,实则是疼爱、关怀。
对孙儿的关切之情
喃喃自语,忧虑中充满殷切希望。
情意真诚,激励后辈,发奋读书,光宗耀祖。
细节描写、语言描写
大母——期待之情——长号
功名未成,愧对先人
令人长号不自禁
情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控
可悲之三:祖母励志
思考:关于祖母的描写有哪些?表现了祖母对作者什么情感?
从客观的记述中寄予深长的感叹
情动于中,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
情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控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分家)
异爨——家道中落之悲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思亲之悲,失母之痛
令人长号不自禁
辜负亲人,功名未成之愧
由内敛到外放
由沉稳到强烈
层层递进
第二段作者情感变化
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
诸父异爨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大母励志:
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以手阖门,自语曰:“…儿之成,则可待乎!”
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
多可悲
老妪忆母:
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先妣尝一至
(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语言、细节)
小结第2段
(语言、动作)
思念、悼亡之情
11.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先是:________________
12.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迨(dài):________ 诸父:________________
异爨(cuàn):________________往往而是:________
13.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逾:________
14.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已:________
15.妪,先大母婢也。 先大母:________________
16.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乳:________ 先妣(bǐ):_______抚:_______,这里是“对待”。
17.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中闺:________
18.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________
19.一日,大母过余曰。 过余: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来看我。
20.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大类:________
21.比去,以手阖门。 比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阖:________
22.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不效:________________。这里指科举上无所成就。
23.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瞻顾:________ 遗迹:___________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总共
以前
关上窗户
凭借
恐怕,可能
译文:轩的东边以前曾经是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凭着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可能是有神保护的缘故吧。
能够不被焚毁
凡:①<形>平常;平庸。“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②<副>凡是,表示概括。“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者。”
③<名>大概;大略。“仆尝倦谈,不能一二其详,请略举凡。”
④<动>总共;总计,表示总合。“凡六百一十六言。”
殆:①adj.危险。百战不殆
②adv.几乎,差不多。殆尽
③adv.大概;恐怕。
轩之变故
第三段
补写了项脊轩的变故,进一步深化了内容的“悲”
文本探究
本段是补叙,非常简略,写了几件事?如此点染有何作用?又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事情:“以足音辨人”和“轩四遭火而未焚”两件事。
作用:
结构上,“能以足音辨人”轻轻一点,照应前文。
内容上,既突出了小轩的寂静清幽,又同分家后的纷乱形成鲜明对比,使“竟日默默于此”显得非常合理。
情感上,接着,又写小屋四次遭火而未焚,更表达了作者对小屋的深厚感情。
感 悟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这与轩中人十分相似,虽屡试不第、理想未遂,但仍坚持自我融释,始终心存期望,以坚韧意志斩棘行进。在项脊轩中,归有光看见了自己,项脊轩成为他的内心圣地和精神源泉。修葺、追忆项脊轩与南阁子的过程,也是归有光与命运争衡、自我救赎的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项脊轩就是归有光。项脊轩成就了归有光,给予他坚守自我、冲破困顿的坚韧力量。正是驰而不息的孤身突围,让归有光的一生彰显出传统士子的精神品格与人性光辉,而归有光也赋予项脊轩生命与内蕴,以坚定反复的勇毅突围点亮了项脊轩的永恒光芒。
回忆亡妻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靠着
转述
嫁到我家来
已经
桌子
助词,用于句首

规制
写字
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译文:我写了这篇记之后,过了五年,我妻子嫁了过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问古代的事情,或者靠着桌旁学写字。她回娘家去,回来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阁子,那什么叫阁子呢?”过了六年,我妻子去世了,房屋坏了也没有修理。又过了两年,我长时间生病,没有依靠,于是使人又修整了南阁子,它的形式和以前稍稍有些不同。但从此以后我常年在外,不常住在那里了。
第四段
妻子的天真无邪,夫妻的和谐恩爱。
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在写法上有何动人的地方?
怀念亡妻,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
以当年夫妻唱和相随的欢乐来反衬今日丧偶的悲哀。
感情:睹物思人,追忆往事,流露了对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之情。
可悲之一:怀念亡妻
文本探究
为什么妻子去世后,项脊轩坏了却不再修缮?
“吾妻死,室坏不修”与开头形成鲜明对比,当初的情景已荡然无存,委婉地表达了对亡妻的深深怀念之情。
思考:作者让人重修项脊轩后,为什么不常住了?
①怕睹物思人———欢乐不再(吾妻死);
②久卧病无聊(依靠,依赖)———内心惨淡,精神无所寄托。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生前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死后
妻子离世,室坏不修

小结
补记:怀念亡妻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名作状,亲手
伞盖
呜呼!悲哉!吾妻之殇逝虽久矣,往昔之种种犹宛然在目,然人去庭空,天下人之钟情如我辈者,得无悲乎
枇杷是一种文化隐喻。枇杷作为嘉果入祀庙堂在《周礼》就有记载,隐喻读书人庙堂之志。因其岁寒开花,古人认为它媲美松柏。苏轼邀刘景文赏枇杷,所作诗盛赞枇杷岁寒开花,初夏结果,以为偃蹇文人风骨写照。
译文:庭院中又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种下的,现在已经像伞盖一样高高耸立了。
改版:
回忆亡妻
第五段
文本探究
思考:作者写了哪些与妻子有关的事情,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婚后轩中学书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归宁回来转述姐妹疑问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妻子离世
“吾妻死 ”
妻子种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感情:睹物思人,追忆往事,流露了对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之情。
融情于景,借物抒情。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这树便成了他对妻子情感的化身。作者明写树,实则借物抒情,寄托了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同时以以乐景衬哀情,树愈繁茂,人离去愈久。时间愈久,思念愈深。
树在人亡!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托物寄情,真可谓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的表达效果。
文本解析
天之毒余,丧予子女。归有光子女较多,大概有四子二女。小女如兰,聪明可爱,刚满周岁就会叫爸爸,匆匆离世,“天果知其如是,而生之奚为也?”小女二二,对父亲依恋,每当出门,“二二尚跃入余怀中”,不满周岁去世。最让归有光痛惜的,是长子之殇。归有光长子“丰神秀异”“其性仁孝”“慈爱于人”,但天不暇年“天之毒于余,何其痛耶!”
丧子之痛:
人到中年,历经丧母,丧妻,又丧子之悲,何可言哉!
课外链接




间书斋
种感情
世变迁
个女人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多可喜,亦多可悲
祖辈,父母辈,自己
妪,先妣,先大母,妻子

件事情
修葺项脊轩;诸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
「总结」
修葺后:
狭小
破漏
昏暗
不漏
生机勃勃、焕然一新
修葺前:
多可喜




①诸父异爨
②老妪忆母
③祖母励志
( 侧面描写)
( 细节描写 )
( 正面描写 )

补写亡妻
① 忆往事:幸福和谐、伉俪情深。
② 写 景:枇杷如盖,以景结情
回顾全文的思路及情感
明亮
幽雅


④闭门苦读,遭火未焚



反衬


艺术特色
他人评价
明 王锡爵: 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外。
清 黄宗羲:予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来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涕之精神,长留天壤。
写作特色
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
善于利用细节描写。
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
感情抒发富有层次。
24.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扃牖(jiōng yǒu):________ 扃:________
25.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殆:________________
26.后五年,吾妻来归。 来归:________________
27.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书:________
28.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归宁:_________________
29.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制:________________
30.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盖_______
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写到“万籁有声”“小鸟时来琢食”“风移影动”,实则以动衬静;这种静并没有生命的死寂,而是有生机的宁静,透露出此时的作者在项脊轩中所感到的自我满足。
B.归有光的散文特点是即事抒情,真切感人。在文中,作者紧紧抓住日常生活的小事、小节传递情感。如小鸟啄食,人至不去;大母以手阖门,持象笏至。细节虽小,言语不多,却能感人泣下。
C.作者写到“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似是轻描淡写之笔,却形象地勾勒出了少年夫妻相依相伴、耳鬓厮磨、情意缠绵的情状,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D.结尾“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为一切往事的见证,老妪、大妣、先母、家境种种衰微,样样悲喜、所有的情感都凝注在这棵树上,因此它具有象征意义。后人称之“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当之无愧。
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7处)
凡人相与号呼者贵之则曰公贤之则曰君自其下则尔汝之虽公卿之贵天下貌畏而心不服则进而君公退而尔汝者多矣。独王子猷①谓竹君,天下从而君之无异辞。今与可②又能以墨象君之形容,作堂以居君,则与可之于君,信厚矣。(节选自苏轼《墨君堂记》)
(注)①王子猷,名徽之,王羲之第五子,任达放诞,生性爱竹。②与可,即文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诗人,他种竹、画竹,被后人奉为“墨竹之宗”。
凡人相与号呼者/贵之则曰公/贤之则曰君/自其下则尔汝之/虽公卿之贵/天下貌畏而心不服/则进而君公/退而尔汝者多矣。
译文:凡是人们之间的称呼,地位尊贵的就称他为“公”,品行贤德的就称他为“君”,再往下的人就称为“尔”或“汝”了。(有些)公卿尽管地位尊贵,但天下人对他们只是表面敬畏而已,心里并不敬佩,因此当面称他们为“君”为“公”,背地里称他们为“尔”为“汝”的大有人在。只有王子猷称竹为“君”,天下人都跟着称为“君”而没有异议。如今文与可又能用墨来画出竹君的形态,建造堂室来安置此君,又请我写文章来歌颂竹君的品德,看得出文与可对于竹君,是何等偏爱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