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乡土中国》课件(共5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课件(共5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6张PPT)
透视“乡土”,建设美丽家乡
——《乡土中国》单元导教
课标要求
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
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
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其学术价值。
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教学价值
阅读“学术类著作”应运用怎样的阅读方法。
如何理解“乡土的中国”?
《乡土中国》是部编教材要求必读的书目,要读完、读透本书,学生的心理反应是:
A.激动:喜欢读书,喜欢读《乡土中国》一类的书。
B.期待:《乡土中国》该怎么读,能读到什么。
C.反感:不喜欢读书,更不喜欢读《乡土中国》这类书。
D.漠然:老师要读就读,至于怎么读效果如何,无所谓。
阅读心理
1.压根不爱读书,反感
2.太枯燥,没意思
3.太艰涩,看不懂
学习障碍
※可以语言激励
直面困难需要勇气,克服困难体现智慧,回望困难充满快乐。
统编教材主编、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说:“读书不能就易避难,不要总是读自己喜欢的、浅易的、流行的读物,在低水平圈子里打转。年轻时有意识让自己读一些“深” 一点的书,读一些可能超过自己能力的经典,是一种挑战。应当激发自信,追求卓越,知难而上。”
直面困难
※可以视频导入
播放来自生活中的视频,如在街头暴走、地摊经济阻碍交通,大妈们在篮球场跳广场舞、大爷清晨在居民楼下抽大陀螺锻炼身体而产生纠纷,诸如此类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思维,继而引发阅读的欲望。
直面困难
※可以师生互动,列举生活现象
城镇里也有许多乡村生活的缩影,如小区门口大爷大妈们聚堆聊天,小区花池里种上大葱白菜等,人情往来,爱攀关系……
直面困难
※可以是名言引入
习大大常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同学们也时常引用这句名言,殊不知这正出自费孝通先生之口,简洁的几句话中透出先生对社会与国家发展的希冀。《乡土中国》同样蕴含着先生深厚的理想主义情怀。
直面困难
学习任务
1.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
2.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
3.拓展阅读资料,研讨现实意义
4.关注热点问题,尝试学以致用
学习目标
1.通读全书,圈点勾画,运用图表梳理各章内容,把握主要观点,了解乡土社会的主要特征;
2.理解关键概念,运用思维导图把握全书理论架构;研讨阅读学术著作的方法,积累阅读经验;
3.拓展阅读相关背景资料,理解本书的价值取向、学术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4.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课时安排
原著
理解
理论应用
拓展研究
1—6课时
第7—8课时
第9—10课时
课时安排
单元
导引
第1
课时
第2、3课时
1—7章
8—14章
梳理全
书内容
调研
探究
第4、5课时
第6
课时
第7、8课时
第9、10
课时
写作交流拓展阅读
认识学术论文/著作
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课题的学理性文章或著作。它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原创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的文体特点。
从表达方式上看,虽然以议论与说明为主,但与传统的议论文不尽相同,又异于现代的说明文,因为它的说明、记述、引用(包括图表、模型等)旨在进行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推导。




学术类文本的构成要素
(1)论点: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往往是一种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是能统摄全文的中心句。
(2)论题:证明过程中,其真实性需要加以确定的那个判断,即证明的对象,可以是作者的观点,也可以是一个话题。
学术类文本的构成要素
(3)论据:用来证明论点正确性和可行性的材料。一是事实论据,如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一是理论论据,如格言、原理、定律等。
(4)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目的是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常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归纳论证)、引用论证(演绎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假设论证等。
如何分析一本书


乡,原为鄉,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
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乡土中国》中的“乡土” 两字,与“人” 和“土地” 有着最基础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人” 与“土地” 恰恰是组成中国基层传统乡土社会的最重要因素。我们从“乡土中国” 这一书名可以推断,《乡土中国》是一部研究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特点的著作。
学术类文本的基本思路
(1)并列式:展开的各层次间没有主次之分,围绕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论证同一观点,分几个角度对观点加以阐述。
(2)层进式:后面的论证是在前边论证基础上进行的,逐层深入,步步推进,前后顺序不能随便改动
学术类文本的基本思路
(3)对照式:两种事物加以对比或用另一种事物来烘托某一事物,文章内部从相反或相对的角度对比分析论证,先正说后反说或先反后正说。
(4)总分式:文本各层次之间有总说与分说的关系,论点在各层次的分论点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点统领。文章结构可细分为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先总再分后总。
运用图表梳理重要概念,回文阅读理解概念内涵,运用思维导图理清每章的逻辑思路和章节之间的关联。
学术文本/著作常用阅读方法
章节 重要概念 文中含义
乡土本色 乡土性 1.和泥土难以分开;2.人口流动性小。
乡土本色 熟悉 1.大家都是熟人;2.熟悉身边的事物。
…… …… ……
图表的运用
思维导图的运用
序号 阅读方法
学习任务
1 通读全书,圈点勾画。 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
2 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 分析整体框架,把握重要观点。
3 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关注“问题”,学习致用。
4 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 拓展阅读,知人论世。
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方法
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方法
步骤 方法
内容
1 浏览 浏览目录,大致了解整本书的体例、主要内容、篇章格局。
2 略读 了解每一章的大致内容、核心概念与主要观点,理解重要观点。
3 精读 认真反复阅读,深入钻研,借助批注的方式记录心得体悟。
4 研读 对发现的问题反复阅读和思考,小组合作,讨论展示。
5 重读 一遍一遍反复阅读,终生阅读。
情境任务

中共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是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来自乡村的我们也应为自己的家乡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认真研读《乡土中国》,进行一次家乡调研活动,为家乡建设撰写一份可行性报告。
透视“乡土”,建设美丽家乡
情境任务

我们的家乡正处于社会变迁之中,从居住环境到精神风貌,从文化生活到风俗习惯,从人际交往到乡村管理……都存在着很多变化,请以“今日中国的乡村变迁——以XX村为例”为话题,开展一次调查访问。
要求:从《乡土中国》里的核心概念(如乡土本色、差序格局、男女有别等)进行探讨,为家乡建设撰写一篇调查报告。
透视“乡土”,建设美丽家乡
情境任务

为推进校园名著阅读,形成读好书、荐好书的浓厚氛围,学校图书馆推出“百书百科”项目,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本校同学制作的“讲书视频”。
现向你征集《乡土中国》的“讲书视频”,要求包括作者简介、创作背景、整体框架、知识体系等要点,视频时长约3分钟。
透视“乡土”,建设书香校园
有情境才有可操作性,才可能引发学生真正的思维;关注身边的生活,才能更好地引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对自身成长的思考……脱离了具体情境,学生无法建立所学内容的意义。
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情境任务
了解学术著作的文体特征,阅读《走近名著》、《重刊序言》、《后记》,通读全书目录,明确略读和精读的篇章,制定自己的阅读规划。
我的阅读规划
课堂流程
通读全书,运用图表和思维导图梳理各章内容,把握主要观点,了解乡土社会的主要特征;总结出阅读学术性著作的阅读方法;思考这些特征在生活中的投影;分析乡土中国与现代城镇化中国有何不同。
活动1:乡土中国PK现代城镇化中国
课堂流程
阅读《乡土本色》,圈点勾画,理解本章的重要概念,运用思维导图梳理本章的逻辑思路,试寻找身边的“乡土本色”。
我身边的“乡土本色”
你有属于自己的“特殊语言”吗?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你和谁有过亲密的关系,有属于你们的语言体系吗?
我身边的“乡土本色”
乡土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也是一个充满了“情”的社会,我们在很多文学作品读过、感受过这样的乡土之情,对此你有什么想谈一谈吗?
探寻“乡土本色”
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浮海远游,但他们不忘桑梓,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风雨同舟。这是永不消失的乡土之恋。结合《乡土本色》,分析这种乡土情结产生的根源。
探寻“乡土本色”
乡下人真的“愚”吗?阅读《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圈点勾画,理解本章的重要概念,运用思维导图梳理逻辑思路,理解文中的观点。
乡下人真的“愚”吗?
阅读从《差序格局》到《长老统治》,运用图表梳理出书中的乡土中国与现代城镇中国的不同之处。
乡土中国PK现代城镇化中国
几千年来,“家族观念”“尊卑观念”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时代发展至今天,这些观念有所改变吗?请采访你身边的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结合《家族》和《男女有别》中的相关内容,写下你的采访内容和结论。
认识“家族”,寻根探源
请你为自己的家族画一张结构图,来介绍你的家庭成员以及互相的辈分关系。并做一次调查活动,探寻你的“家族发展史”,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认识“家族”,寻根探源
男女在行为上按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事业,到了现代社会,男女分工渐渐发生变化。请你采访自己的祖父母、父母两辈人,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再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三代人不同的“性别经历”以及你对此的看法。
男女有别,男女无别
结合《乡土中国》中关于乡土社会特征以及“礼治秩序”的相关内容,谈谈“法治”和“礼治”在现代社会的功用和价值。
熟读深思,方能自知
作为现代社会的年轻人,我们学习历史,是为了立足当下,展望未来。你眼中的华夏民族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你觉得“法”和“礼”对当下中国的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
熟读深思,方能自知
“权力”二字,贯穿古今。请结合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关于“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的阐述,来谈谈这两种权力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具体差异表现。
熟读深思,方能自知
请你画出自己家族的结构图,时光如流沙易逝,但总有微温的感动被记忆挽留。每个村庄大抵都有那么几个能人,凭借自己对乡村生活的经验和为人处世的熟悉,树立并保持着在村子里的威望和话语权。结合《乡土中国》中的《长老统治》分析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
熟读深思,方能自知
阅读从《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运用图表梳理出书中的现代城镇中国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乡土中国何去何从?
你的家乡在哪里呢?你的家族性格有什么特点吗?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能体现血缘和地缘关系的有趣的事呢?请你给大家讲一讲吧!
“变”与“不变”
木心有一首诗叫《从前慢》,诗中呈现了“慢社会”中美好的事物和感情,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与辉煌成就,如酣然沉睡的巨龙在烈焰般的时代进程中苏醒,谁也阻挡不了它的飞跃。你如何看待“慢社会”和“快社会”?
“变”与“不变”
以小组为单位,对自己的家乡进行一次调研,可以从当下农村人员的组成与分布、重大节气的风俗人情等入手,也可以关注土地流转、煤改气、厕所革命等重大事件,梳理自己家乡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活动2:走进我的家乡
课堂流程
结合家乡存在的问题,重新研读《乡土中国》,深入探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小组研讨,为家乡振兴提出合理化建议。
活动3:畅想美丽家乡
课堂流程
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份可行性报告,展示交流;拓展阅读《江村经济》,继续完善报告内容。
活动4:我为家乡做设计
课堂流程
梳理与探究
梳理:重要概念
主要观点
逻辑思路
探究:为人处世之道
社会生活百态
时代文化特征
未来发展之路
单元总结
综合测评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画出整部书的框架图。
2.积累自己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整理到笔记本上。
我的收获
用你学到的《乡土中国》中的观点,阅读《百合花》、《边城》、《祝福》、《锄》等小说,你一定能有新的发现。
我的收获
综合测评

时代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但问题依旧;中国在不断地得到书写,但超越性的认识却越来越难有所得。……对于中国的理解,……只要你谈论中国,这本书总也是无法真正可以绕来去的。
——赵旭东: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超越永无止境
用你学到的学术著作的阅读方法,阅读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你一定能有新的收获。
拓展阅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