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学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学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学案
一、学习目标及课标要求
(一)学习目标
1.精准剖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深刻领会其历史使命,明晰其诞生的必然性与重要意义。
2.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尤其是实践观点的核心地位,把握其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提升哲学思维能力。
3.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阐释各阶段重大理论成果的内涵、意义及时代价值,坚定理论自信,增强政治认同。
(二)课标要求
1.全面比较哲学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异同,深刻理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有力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以具体议题为引导,如 “哲学有什么用”,深入探究哲学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增强对哲学学科的认知。
3.通过生活实例与学习资料,感悟哲学基本问题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升运用哲学思维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一)重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详细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和社会科学前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明确其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而奋斗的使命,并结合历史事件,如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展现其在推动社会变革中的指导作用。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深入解读实践观点作为核心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各领域(自然观、历史观、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论)的具体体现;阐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的内涵;剖析科学性(正确揭示世界本质和规律,理论源于实践并经实践检验)与革命性(改变世界、指导人类解放)统一的关系,结合时政热点,如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实的解释力与指导力。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系统梳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贡献。以中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成就为依据,如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腾飞,阐述这些理论成果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关键指导意义。
(二)难点
1.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从理论层面深入剖析科学性在于正确揭示世界本质和规律且经实践检验,革命性在于 “改变世界” 推动人类解放。通过具体案例,如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分析二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促进关系,帮助学生突破理解障碍。
2.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逻辑: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何与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产生一系列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分析各阶段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和创新性,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进行理论创新,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和伟大意义。
三、学习疑点、易错易混点、高考考点
(一)学习疑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本质区别:旧哲学往往忽视实践的重要性,或片面强调物质或精神的单一因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如何从具体理论和实践应用中精准把握这一本质区别,是学习中的疑点。
2.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各部分的具体作用:在自然观中,实践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础;在历史观中,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在辩证法中,实践是一种否定性的辩证运动;在认识论中,实践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价值论中,实践是价值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需深入理解实践观点在不同部分的独特作用及相互关联。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理论成果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如何准确把握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针对不同问题所进行的理论创新与继承,是学习的疑点之一。
(二)易错易混点
1.混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与显著特征: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贯穿于其各个方面。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等显著特征,不能将核心观点与显著特征简单等同或混淆。
2.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错误理解:科学性并非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而是强调其理论建立在科学实践基础上,能正确反映世界规律并经受实践检验;革命性也不是简单的破坏,而是通过科学理论指导,实现对旧世界的改造和人类的解放,部分学生易对此产生误解。
3.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错误认知:误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理论成果是孤立的,或认为新理论完全否定旧理论。实际上,它们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都围绕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在不同阶段解决不同问题,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
(三)高考考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和历史使命:考查形式可能为选择题,要求学生准确判断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理论来源等相关表述的正误;也可能在主观题中,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产生的必然性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常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实践观点的地位、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结合、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等知识点;主观题中可能要求结合材料,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在具体事例中的体现。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高考中既可能考查各理论成果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地位等基础知识(选择题居多),也可能要求学生结合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成就,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意义和价值(主观题)。
四、问题导学及自主预习单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什么?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逐渐壮大并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的爆发,表明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自身斗争,这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什么?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其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其合理内核是认为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矛盾是发展的动力)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其基本内核是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理论素材。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是如何体现的?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在自然观中,实践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础,人类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和改造自然;在历史观中,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历史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展开;在认识论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并接受实践检验;在辩证法中,实践本身就是一种否定性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
五、合作探究及质疑
议学情境一:人工智能发展与哲学思考
议学问题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看,人工智能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和自身认识的哪些深化?
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可能会带来哪些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思路?
议学提示
思考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人类通过实践推动对人工智能相关科学知识的认识发展;从唯物论角度,分析人工智能体现的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出发,探讨人工智能引发的新社会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分析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带来的利弊。
议学总结
人工智能的发展表明人类实践不断拓展,推动了对自然界规律和人类思维本质的认识深化,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从唯物论看,人工智能是人类意识能动作用的产物,是对物质世界的创造性改造。
人工智能应用可能带来就业结构调整、伦理道德争议等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些问题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运用矛盾观,我们应看到人工智能的两面性,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通过合理政策、道德规范等方式解决问题,促进其健康发展。
议学情境二:中国乡村振兴战略
议学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哪些原理?
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议学提示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思考社会发展规律、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等原理与乡村振兴的联系。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矛盾观、发展观,探讨在乡村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乡村治理等方面的具体应用。
议学总结
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顺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也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以农民为主体,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运用实践观,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实践模式;运用矛盾观,分析不同乡村的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运用发展观,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议学情境三:全球气候变化应对
议学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看待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问题?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出发,各国应如何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变化?
议学提示
从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等角度分析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的必要性。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探讨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共同责任与不同举措。
议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实践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问题是矛盾的体现,需要我们正视并解决。
各国应基于矛盾的普遍性,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责任,加强国际合作;同时根据矛盾的特殊性,结合本国国情制定适合的减排、适应等政策,共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六、主干知识梳理
1.3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
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斗争的必然产物。
②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③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世界成为可能。
④社会科学前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⑵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观点
【提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特征
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七、当堂检测
(一)易错易混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因此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有的。(×)
解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已经分别对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有了一定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实现了二者在科学基础上的有机结合,并非特有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原因在于它以改造世界为目的,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在于它正确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其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体现的是其革命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其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是革命性。(×)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实践观点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的过程中,通过实践实现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与改造。
4.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是 “改变世界” 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
解析:科学性强调正确揭示世界本质和规律且经实践检验,“改变世界”“指导人类解放” 体现的是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与革命性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5.劳动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解析: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包括生产实践(劳动)、社会实践、科学实验等多种形式,实践观点涵盖更广泛内容。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与时俱进。(×)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实践观点,与时俱进是其独特的理论品质,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随时代发展而发展。
(二)典例剖析
1. (2024·湖南·高考真题)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马克思的功绩在于,“第一个把已经被遗忘的辩证方法、它和黑格尔辩证法的联系以及差别重新提到人们面前,同时在《资本论》中把这个方法应用到一种经验科学即政治经济学的事实上去”。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①《资本论》第一次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②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③黑格尔辩证法与马克思辩证法没有本质区别
④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成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详解】①:《共产党宣言》第一次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①不选。
②:马克思的功绩在于,“第一个把已经被遗忘的辩证方法……应用到一种经验科学即政治经济学的事实上去”,说明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②正确。③:黑格尔辩证法是唯心的,马克思辩证法是唯物的,二者有本质区别,③说法错误。④:“第一个把已经被遗忘的辩证方法,它和黑格尔辩证法的联系以及差别重新提到人们面前”,说明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成分,④正确。故本题选D。
2.2024·安徽·高考真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下列对“魂脉”与“根脉”理解正确的是( )
①“魂脉”与“根脉”的思想来源相同,二者一脉相承
②“魂脉”与“根脉”存在高度契合性,二者贯通融通
③“魂脉”与“根脉”的结合推进了党的理论守正创新
④“魂脉”与“根脉”的结合为深化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详解】①:“魂脉”与“根脉”的思想来源不同,马克思主义来自西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文化,①错误。②:“魂脉”与“根脉”存在高度契合性,二者贯通融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②正确。③:“魂脉”与“根脉”的结合推进了党的理论守正创新,使党的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③正确。④:“魂脉”与“根脉”的结合为深化改革提供理论基础,而非物质基础,④错误。
3.(2024浙江6月,13,2分)名物学是研究事物及其名称的学问。名与物的关系十分复杂,其背后甚至隐藏着特定的时风和民俗。由于地有南北、时有古今,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情况比比皆是,弄清名物关系很困难,然而只有弄清了,才能避免误读文献。由此可知( )
①不同时代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不同
②名物学研究无法回避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③研究名物关系最终是为了实现思维与存在的一致
④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详解】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具有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情况,说明了不同时代和地区因特定的时风和民俗的不同,对事物的概念和表达方式不同,而不是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不同,故①错误。 ②③: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具有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情况,只有弄清了名物关系,才能避免误读文献,说明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哲学基本问题,故②③正确。④:题干强调的是通过对事物的概念和表达方式的不同,说明哲学基本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涉及的物质的内涵,故④排除。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