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7张PPT)必修上第一单元语文单元学习任务统合案学习目标1.体察诗歌意象、情感、手法、主题,体味“青春的价值”的内涵。2.基于文本特征,体会人物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的作用。3.教考融通,基于单元学习任务对接高考关键能力,强化写作实践。重点:统整小说情节结构,赏析评价小说人物形象。难点:体味小说环境特色,深研小说主题及表现手法。学习重难点新课讲授单元专题性研习专题研习一研读作品所展示出的青春情怀,思考“青春的价值”作品 作者 写作时间 作者年龄 时代背景 青春情怀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1925年 32岁 20世纪20年代,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①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1919年 27岁 五四运动时期 ②红烛 闻一多 1923年 24岁 20世纪20年代初期 ③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1962年 26岁 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遭受不公正待遇 ④致云雀 雪莱 1820年 28岁 英国19世纪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⑤百合花 茹志鹃 1958年 33岁 “文革”前,“反右”扩大化 ⑥哦,香雪 铁凝 1982年 25岁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⑦活动一:梳理单元文本,填写下表,探究单元文本抒发的青春情怀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摧毁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爱国奉献与赤诚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对自由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为正义事业献身,真诚、善良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和对文明的追求单元 人文主题 篇目 青春价值提炼必修上 第一单元 青春激扬:树立伟大的革命抱负,理解作者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注,激发青春的热情,敞开心扉,追求理想,拥抱未来 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以天下为己任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 在狂飙突进的时代的破旧立新红烛/闻一多 奉献*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 谦卑而强劲,冷峻思考*致云雀/雪莱 奔放的激情和坚定的理想(浪漫与激情)3.百合花/茹志鹃 青春美,人性美*哦,香雪/铁凝 青春的纯真与质朴,探索新知活动二:通览单元文本,提炼“青春价值”的内涵活动三:回溯单元文本,从中选择你最有感触的一点,以“青春的价值”为主题,抒写自己的感悟(示例一)春的价值,在于那“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无畏勇气,正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所描绘的,是青年人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勇于担当,激流勇进的豪迈情怀。它也在于郭沫若《红烛》中那“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的无私奉献,青春如同红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即便知晓前路是泪与光的交织,也毅然选择照亮黑暗,温暖人心。青春,是探索未知的航船,是攀登高峰的脚步,是挑战自我的勇气;它不畏风雨,不惧艰难,不悔选择。在青春的舞台上,我们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以梦为马,不负韶华。青春的价值,在于那份永不言弃的坚持,那份敢于追梦的勇气,以及那份照亮他人、温暖世界的无私。青春,因奋斗而美丽,因奉献而永恒。活动三:回溯单元文本,从中选择你最有感触的一点,以“青春的价值”为主题,抒写自己的感悟(示例二)青春的价值就是为理想而奋斗理想是青春的航标,“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心中有理想,奋斗为底色,青春才会有逆风而行的勇气,闪耀出璀璨的光芒!毛泽东——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正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迈气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壮志豪情,造就了他异于普通书生的胸襟、气度;正是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精神品质支撑着他激流勇进,永不言败!这才是青春的风范,这才是青春的价值:无论处于何种境地,不囿于迷茫痛苦,经天纬地,再造乾坤!我们成长于“青春中国”,更应该让青春理想与中国梦一起跃动,“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朝气蓬勃的青年人,为理想而奋斗的青春,永远在路上。活动三:回溯单元文本,从中选择你最有感触的一点,以“青春的价值”为主题,抒写自己的感悟示例三 用责任与担当书写青春之歌青春之力,可绘时代斑斓画卷,可书历史灿烂篇章。在每个时代的紧要关头,总有热血青年以责任诠释担当,谱写一曲又一曲昂扬豪迈的青春之歌。年轻的通讯员面对危险,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将手榴弹掩于身下,以生命担负起战士的责任。香雪为了自动铅笔盒,能够拿出四十个鸡蛋去交换,独自面对大山与黑夜,难道不是因为身为“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必须自觉担负起了解山外世界、改变落后家乡的责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内涵。在战争年代,不畏枪林弹雨,流血牺牲,是唱响青春之歌的方式;在和平年代,以创新精神,竭尽才智,建设美好家园,也是青春之歌流淌出的旋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需要无数青年开拓者,担当历史的重任,让青春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绽放,让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追逐中展现出勇敢奔跑的英姿。专题研习二统整单元诗歌意象,探究揣摩诗人情思活动一:回溯文本内容,整合文本要素,明确诗歌意象课文 意象(人物形象) 意象(人物形象)特点 艺术表现手法 思想情感《沁园春· 长沙》 上片 万山 红遍 色彩绚丽、博大壮观、崇高美 情景交融 动静结合 由远及近 由下而上 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与由衷赞美;对社会的思考、改造世界的决心——阔大的胸襟和气魄层林 尽染 漫江 碧透 百舸 争(争先恐后) 生机盎然、激昂奋进、力量美 鹰 击(矫健有力) 鱼 翔(自由欢愉) 万类 竞 下片 同学 风华正茂、意气奔放、责任担当、慷慨激昂、蔑视权贵、敢于斗争、雄姿英发 典型事例 叙议结合 活动一:回溯文本内容,整合文本要素,明确诗歌意象课文 意象(人物形象) 意象(人物形象)特点 艺术表现手法 思想情感《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白云 地球 怒涌 雄浑豪放充满力量 奇特想象、排比、象征 摧毁旧事物、创造新世界;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热烈向往、执着追求、勇敢坚定北冰洋 壮丽 洪涛 滚滚 我(抒情主人公) 讴歌、赞美力 活动一:回溯文本内容,整合文本要素,明确诗歌意象课文 意象(人物形象) 意象(人物形象)特点 艺术表现手法 思想情感《红烛》 红烛 矛盾、燃烧、流泪、着急、痛苦、挣扎、慰藉、快乐 情感渲染、反复、象征 红烛精神: 不惜牺牲无私奉献诗人(我) 觉悟、自勉、自励 活动一:回溯文本内容,整合文本要素,明确诗歌意象课文 意象(人物形象) 意象(人物形象)特点 艺术表现手法 思想情感《峨日朵雪峰之侧》 太阳 彷徨、跃入山海 侧面烘托、对比、象征 征服需要付出代价,不管怎样的高度,都有别样的风景,理想追求者面对奋斗与高度的态度,决定人类的精神高度。雪峰(山海、薄壁、深渊) 高大、陡峭 雄鹰、雪豹 征服者 蜘蛛 小得可怜(谦卑)、默享快慰(快乐) 我 努力攀登(坚毅)、未能登顶(谦卑)、默享快慰(快乐) 活动一:回溯文本内容,整合文本要素,明确诗歌意象课文 意象(人物形象) 意象(人物形象)特点 艺术表现手法 思想情感《致云雀》 云雀 欢唱、高飞,充满爱意,超越痛苦,反抗庸俗,追求自由 比喻、对比、象征 追求光明、崇高,向往理想世界,生命力旺盛,以乐观精神战胜痛苦与悲哀,勇于追求自由与真理,反抗一切庸俗与反动,为世界带来欢乐、自由与真理。我 瞻前顾后,庸人自扰 ,苦恼、憎恨、傲慢、恐惧 活动二:梳理诗歌内容,聚焦核心意象,体会意象所承载的情思作品 主要意象 含义《沁园春·长沙》 ① ②《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③ ④《红烛》 ⑤ ⑥《峨日朵雪峰之侧》 ⑦ ⑧《致云雀》 ⑨ ⑩万类霜天、同学少年表现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和雄姿英发的革命者,表达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太平洋、地球“太平洋”象征着人类的革命力量,“地球”象征着现实社会,表达了作者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红烛理想人格的象征,表达燃烧自己、创造光明的理想追求雪峰、太阳、山海、罅隙、雄鹰、雪豹、蜘蛛理想、现实与奋斗者的象征,表达了生命虽卑微、渺小,但依然努力,依然有强劲的生命力的不屈精神云雀自由光明理想的化身,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光明的歌颂,体现了为建立理想中的美好世界而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活动三:细读文本,填写下表,体味意象内涵,探究诗人情感诗歌 诗歌脉络 情感意蕴《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本诗一共七行。第一、二行展示了海洋雄伟壮丽的景色;第三、四行抒写了对眼前景观的强烈主观感受;第五、六、七行是对力的讴歌与赞美。 整首诗描写大自然,是把整个大自然当作“自我表现的全宇宙的本体”,当作生命的化身,诗人对“力”的歌颂,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以及摧毁旧事物的勇气和坚定。《红烛》 本诗一共九节。第一节,诗 一开 篇就 突 出红 烛意象,并由此联想到诗人热烈的心;第二节和第三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第四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第五节至第七节,是自伤与自慰,基调是热烈而忧伤的,红烛无私无畏地牺牲,毕竟世界太黑暗了,但红烛的泪不会白流;第八节和第九节,是自白,诗人从红烛的外在形态上提取了红烛精神之后,画龙点睛,揭示了红烛精神的本质和灵魂所在,卒章显志。 这首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既是对红烛精神的提炼,也是对诗人自己的勉励:不惜牺牲,无私奉献。诗的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自慰、自白,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专题研习三:梳理诗化小说,体悟清新俊雅的气韵所谓诗化小说,是指有诗一般的抒情风味,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散发出特有的乡土气息的小说。小说干净质朴、诗情画意、淡化沉痛、切口较小,于淡雅中饱含诗情,是一曲曲深情的咏唱,可称为“诗化小说”。活动一:关注“诗化描摹”,品析典型场景“诗化小说”有着普通的人物、纯美的人性、平淡的情节、丰富的情感、诗化的隐喻、舒缓的节奏、空灵的景致、抒情的语言等特色,作家既坚持现实主义,又追求浪漫主义和乐观精神。本质上,“诗化小说”是以对抒情味极浓的语言的精雕细琢构成小说诗化的风格特质。填写下表,感受诗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质:人性之美。活动一:关注“诗化描摹”,品析典型场景篇目 人物形象 共同特质《百合花》 小通讯员:与“我”保持距离的腼腆保守,谈及娶媳妇时的忸怩不安,给“我”留下两个馒头的温暖体贴,与新媳妇之间的羞涩嗔怪,奋力扑向手榴弹时的英勇无畏。他经历了从一个年轻稚气、心地单纯、可爱腼腆的小战士到战斗英雄的蜕变。 ①有意淡化人物。《百合花》中的人物均没有姓名,《哦,香雪》中的乘务员仅以“北京话”代称。有意淡化人物,体现了特定时代中人物特质的普遍性。②凸显人性之美。小通讯员形象的华丽蜕变、新媳妇情感的立体升华,香雪至真至美的善意与诚恳、从自卑到自信的执着与跨越,均从不同角度烛照出特定年代的人性、人情之美。③奏响青春之歌。小通讯员、新媳妇、香雪、凤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年轻。青春的形象、梦想、历程,或华丽谢幕,或震撼开场,都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奏响属于诗意青春的交响曲。新媳妇:从“惜被”时的笑而不语、腼腆羞涩,到“借被”时的含蓄俏皮、深明大义,再到“献被”时的隐忍克制、疼惜痛苦,新媳妇的复杂心理由隐而显、由淡而浓、由弱到强,立体动态。 《哦,香雪》 少女群像:以香雪为代表的台儿沟少女有着如诗的外表——“洁如水晶的眼睛”“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有着如诗的性格——凤娇对交换之外情义的珍视,香雪对单纯世界的坚守,少女们迎回香雪的情谊,都体现了人性之美;也有着如诗的追求——少女们向火车的积极靠拢,香雪实现自我超越后的动情抒发,从平静到波澜再到骄傲的心路历程——少女的成长本身就是一首绝美的诗歌。 活动二:品味典型场景,感受“诗化景致”篇目 诗化场景 共同气韵《百合花》《哦,香雪》 “雨后赶集”“天目山拖毛竹”“故乡中秋”三个片段,将战争空间拉向富有生活意味的乡村空间,表达了“我”对小通讯员的亲近感,体现了他年轻、平凡、勤劳、纯朴的特质,扩大了人物活动的虚实空间,唤起了熟悉的历史想象,实现了情感的无限延伸,更是增加了叙述的抒情意味。香雪换回铅笔盒后,在三十里归途中发现的“山间秋景图”,具有童话般的诗意境界。通过“一轮满月”“寂静的山谷”“秋日的败草”“柔和的晚风”等意象描摹,再加以景物之上美好心灵的熨帖表达,普通夜晚的大山风物也显得真挚感人,触动心灵,具有诗意之美。无论是《百合花》中家乡的风俗画卷,还是《哦,香雪》中大山褶皱里动人的夜晚景致,都凝聚着“诗化小说”隽永、抒情、柔和、唯美的诗意言说。新课讲授单元教考融通本单元教材围绕“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以诗歌、小说的阅读鉴赏展开设计。诗歌学习重点引导学生赏析作品中的意象,小说学习则重点赏析人物描写手法,尤其是细节描写。新高考命题与新课标、统编新教材的内在精神一致,加强教考衔接,不断探索题型创新,借此来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因此,以新课标任务群为指导,探究高考命题与新教材单元主题及课文思想内容之间的紧密关联,既为我们的诗歌阅读的备考找到真正的依托,也使我们能更好地把握高考的命题趋向。【任务阐释】意,是情感;象,是事物;意象是指包含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如《沁园春·长沙》中的“万山、层林、江、鹰、鱼”,《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雪峰、太阳、山海、罅隙、雄鹰、雪豹、蜘蛛”等,都是自然意象。有时,诗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社会生活情节和史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这也是意象,即相对于物象的事象,相对于自然意象的社会意象。高考诗歌阅读考查中,对意象的常见的考查角度有分析意象的特点、理解意象的含义和作用。命题趋向一 鉴赏诗歌的意象考法(一):分析意象的特点【思维路径】分析意象特点的“三角度”1.看标题、注释,初步把握意象特点有的诗歌标题直接点明意象的基本特点,如《苦笋》即点明苦笋的特点“苦”。有的诗歌标题具有极强的暗示性,如《秋夕旅怀》,“秋夕”点明了季节和时间,由此可知诗歌中的意象应该带有秋天傍晚的特点;“旅怀”表明诗人羁旅在外,诗歌中的意象也应该带有这种主观色彩。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如《劳停驿》的注释“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据此可以揣摩诗歌中塑造的大体是一个“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人物形象。考法(一):分析意象的特点【思维路径】分析意象特点的“三角度”2.抓描写,分析意象特点要抓住诗歌中对意象描写的诗句,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分析意象的特点。如“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两句就写出了苦笋具有“耿介”“苦节”的特点;再如“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两句中的“醉眼”是一个神态描写,很明显这个描写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旷达洒脱”。3.析典故,分析意象特点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是为用典。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渴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考法(二) 理解意象的含义(内涵)【思维路径】一是理解特定意象的特定内涵。一些意象的内涵,与此意象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有关,而正因为这些意象本身具有浓厚的诗意内涵,才触发了不同诗人的不同情感。如“大雁”在漂泊者心中是表现思念亲友、感伤飘零等情感的意象,“芭蕉”常用于表现孤独忧愁、离愁别绪,“蝉”常用于表现凄楚哀婉之情或高洁的品格。二是注意意象内涵的多层面性。如“酒”是诗人抒情言志的媒介,附着了人们太多的愿望和诉求。总体来说,大致有两类:一是豪放,以酒助兴;二是哀怨,以酒解愁。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表现:爱国抗敌的豪情壮志,积极昂扬的人生追求,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苦乐交织的世间情谊。这就需要在理解意象的含义(内涵)时,不仅应联想到平时学习中积累的常见意象的含义(内涵),还应抓住诗歌中描述该意象的关键性词语,结合作者的经历或背景,找到“物”与“志”“情”的契合点,把握其在特定语境中的多层含义(内涵),特别是象征义。考法(三) 理解意象的作用【思维路径】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2.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它通常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3.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是意象最主要的作用。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作者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危的哀叹”及“一腔的爱国情”。但应注意正面烘托情感或反面衬托情感两种方式,这是因为意象在具体诗歌中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由具体诗歌需要决定。4.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的作用,多表现在咏物诗中。5.结构上的线索作用。有的意象贯穿始终,往往为线索。【典例体验】(2023·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湖上晚归林 逋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①,鸡犬林萝隐隐声。【注】①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问题】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蕖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典例体验】【解析】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学习任务是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单元导语便是从王国维这个著名论断引入。诗文中描写的景物往往浸透着作者的情感,所以我们能够在山川溪泉中听见回荡的心声,在花草树木间发现人生的影子。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阐述著名的“境界”论时指出:“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此论虽然是针对词这种特殊文体而发,却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可以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得到印证。要分析诗歌如何印证了王国维的理论,必须明确“我之色彩”为何,“物”又如何“著我之色彩”。诗歌开头交代写作背景,直接展现出诗人“归思清”的心境,这便是诗歌中的“我之色彩”;诗人在这样的心境引领下,所观照的各种景物无一不染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日常习见的景物在诗人眼中幻化成了蓬瀛仙境,带上了“我之色彩”。颔联以下的描写均围绕首联确定的这个基调展开,逐次出场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客观实在的景物,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部投射。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在所给答案之外,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本单元两篇小说,《百合花》《荷花淀》写的是战争年代一名革命军人的牺牲,《哦,香雪》写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山村少女对现代生活的向往。两篇小说的时代背景不同,表现的青春情怀却都是那样感人。这得益于小说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刻画,鲜明而又突出,感染力强。《百合花》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人物形象刻画的手法,鲜明生动地表现了小通讯员腼腆、淳朴、勇敢、热爱生活的形象特点。《哦,香雪》“香雪夜归”这一情节中,作者抓住一系列的细节展开了复杂、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示了香雪丰富的心理活动,丰富了香雪的形象。赏析小说的描写手法向来是教学的重点,更是高考考查的一贯热点。命题趋向二 赏析小说的人物描写手法【思维路径】赏析小说描写手法“2要”1.要储备基础知识(1)了解人物描写的主要手法。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多方位的,它凭借各种艺术手段既对人物形象进行直接描写(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等),又对人物形象进行间接描写(如侧面衬托)。(2)弄清细节描写的作用。细节描写包括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环境细节描写等。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有:①刻画人物性格、爱好、追求;②深化主题;③推动情节发展;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⑤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思维路径】赏析小说描写手法“2要”2.要规范解答题目解答小说描写手法题,首先要指明运用的具体手法,其次明确描写手法的具体作用。明确描写手法作用的思考角度一般有:(1)对情节的组织作用;(2)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作用;(3)对背景或渲染环境的突出作用;(4)对主旨的表达作用;(5)对读者的感染作用。具体答题时,要根据题目要求和相关文本内容确定从哪些角度分析解答。新课讲授单元写作实践——学写新诗学写新诗可以提高我们对诗歌语言的感受能力,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同时,诗歌是一种抒情性强的文体,情感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和原动力,激活情感在诗歌创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的高考作文虽限制了诗歌的体裁,但是在其他体裁的写作中融人诗情,无疑会为我们加分。【任务阐释】【技法指导】一首好的诗歌应该言近旨远,真情实感,意境阔大,情景交融。写好诗歌应注意以下方面:一、缘情而发,激活诗情(一)从社会中寻找诗情从自身所处的社会、时代来寻找诗情,最重要的是要能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深入体会时代的精神。只有和时代脉搏同跳、和时代精神共振的情感,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二)从人生中寻找诗情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只要经过艺术化的提炼、升华,就能成为诗歌表达的对象。在人生情感的深深海洋中,有许多都具有永恒的打动人心的魅力。凡理想、青春、自由、悲悯、亲情、爱情、友情、乡情、别情……无不闪耀着动人的光辉。它们生生不息,没有穷尽,是诗歌不竭的源泉。(三)从自然中寻找诗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关键是要拥有一颗善于感动的、善于发现的、活泼流转的审美心灵。闪耀着“诗意的光辉”的世界,终究只为充实美好的心灵而存在。【技法指导】二、精选意象,融情于物意象的捕捉和选择是诗歌创作的关键和基础。准确而独特的意象,可以引导读者更便捷更顺畅地进入诗人所营造的艺术天地,更深入地抵达诗人的内心世界。既然诗歌的意象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如何选择意象呢?1.心中有画面。诗人在下笔之前,如果心中有一定清晰度的画面,就很容易有针对性地选择物象,从而自然地将心中的情感(意)表达出来。2.融情于意象。在诗歌里景是以物象的形式出现的,是意的客观载体,是诗人用来表达感情和思想的工具,是为诗人传递“意”服务的。诗人一旦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心志、意,寄托在意象上,便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一朵云彩,落日余晖,这样的景象谁没见过?但诗人雁翼在《一朵彩云》中却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美景:太阳匆忙地走下西山/把一张彩色的手帕忘在山巅/风姑娘轻轻地抖动手帕/仿佛要把太阳招喊回还。这首诗很美,因为它有美的意象,美的意境。诗人把稍纵即逝的新鲜的感觉转化为经久不衰的诗歌形象。【技法指导】三、优美韵律,和谐节奏诗歌是富于音乐性的文学体裁。这种音乐的美来自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合理安排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以适合所要表达的情感意绪,是诗歌写作的关键之一。如著名诗人郑愁予的《错误》: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全诗以江南小城为中心意象,写出了战争年月闺中思妇等盼归人的情怀,寓意深刻。作者有意识地选取“过”“落”“揭”“客”等字结句,音韵低徊,营造出和谐、完美的艺术境界,读来令人击节赞叹。当然,新诗可以不押韵,但必须有强烈的节奏和韵律,这一点可以通过诗句的分行与排列来实现。【技法指导】四、借助手法,锤炼语言1.掌握表达技巧了解了诗歌语言的类型,我们还要学会用新奇精美的语言艺术来塑造形象、传达情感。(1)炼字炼句,运用修辞诗歌创作中讲究炼字,要对关键的字进行推敲;讲究炼句,要对表现情感内容的句式进行精心选择;讲究修辞,要灵活运用诸如比喻、拟人、对偶、排比、夸张、互文、反复等修辞手法;用最生动的散文语言写诗,注重情感的浓度和氛围,以收到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如诗人何其芳的《新月弯弯》一诗: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你睡着了么/我在你梦中靠岸。在这首诗里,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将弯弯的“新月”比喻为“一条小船”,把一个我们平时生活中常见的画面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并用“花香。夜暖”来形容故乡的春天,语言精练,读起来余香满口,意韵无穷。【技法指导】(2)叠加意象一首新诗很少只有一个单一的意象,常是一系列意象的组合。诗歌中的意象叠加是意象组合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它是一个意象上投影着另一个意象或多个意象渗透交融成一体。如《刈禾女之歌》:山外是我的家/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这是诗歌的开头部分,诗歌选用了“山”“水瓶”“井”“原野”“金黄的穗子”“雨”“日光”等意象,并将这些意象叠加运用,使诗歌的内容丰富充实,画面感极强。(3)注意语言的跳跃性诗歌语言的跳跃就是指在表达过程中语言序列所出现的断裂或空白,语言的内在含意出现了并列或转折。其包括时空跳跃、虚实跳跃、对比跳跃等。如曾卓的《我遥望》:【技法指导】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不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人在年轻的时候想到老年,到了老年之后回想青年,两种不同的境遇和情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比中抒发了人生的感慨。2.锤炼诗歌语言诗歌语言要新颖、凝练、精警,要有美感。一般来说,诗的语言大体包括四种:(1)抒情性语言。语言具有抒彩,让读者明显感受到诗人的情感非常投入且虔诚。如郭沫若《天狗》: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诗人把自我的情感熔铸到“天狗”的形象中,直接以“天狗”自比,极写自我力量的扩张和自我精神的解放。【技法指导】(2)意象性语言。一首诗里有中心意象或一连串的意象,让读者感受到意象之美。如闻一多《红烛》: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是整首诗的中心意象,诗人用“红烛”比喻诗人的理想与追求。(3)哲理性语言。主要传达诗人的理性思维和哲学观点,表达诗人对世界、对生活和生命的看法。如臧克家《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人总结了两种人和两种人生归宿,讴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诗人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由衷的赞美之情。(4)叙述性语言。语言主要是叙述性的,能很快将读者带到一个特定的故事或情境中。如雪莱《致云雀》:向上,再向高处飞翔,/从地面你一跃而上,/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学生习作】【示例一】泡涨了的木塞/从厚玻璃瓶底向海的尽头张望/天边的混沌与光/是伸手不可触及的永远/我面向大海/急遽淹没于黄沙下/海鸥声声向远/海浪无前(章若晴《远方的远》)【习作点评】诗歌以木塞为意象,倾注了作者对远方的情思。在意象的选择上,作者抛弃常见的远山、天边等,选用独特的木塞,新颖地从玻璃瓶中木塞的视角表达出了对远的思考。木塞只能与玻璃瓶同在,无法主动摆脱瓶子而奔赴远方,所以只能感受那可望而不可即的远方。【示例二】凝碧洒满山河/再添几许风色/苍苔爬上白墙/含笑香盈篱落/让烟雨/轻扣屋瓦/浅唱一阕清歌(徐语涵《春日图》,浙江兰溪市第一中学)【习作点评】这首诗歌选取“苍苔”“烟雨”等意象,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并且运用“洒满”“添”“爬”“轻扣”“浅唱”一系列动词,让景物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诗歌每一个字符都带着优美的意味,共同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学生习作】【示例三】我祈望一抹月色/嘹亮了内心的荒原/荒原从不流露失意的踪途/直至月光浸润披露的尘土/于是/柔光指引我击破荆棘的屏障/丽歌带领我找寻远方的回响(黄雅晴《月色》)【习作点评】这首诗歌中,作者选取了我们熟悉的意象“月色”,有感而发,借助月光的柔和表达了心中对未来和远方的憧憬与期盼之情,符合青少年的心理,是基于现实生活的情感抒发,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示例四】天空闭了眼/聆听风的声音/星光是溢出的爱意/眼睛是流转的星河/薄雾消散于绿潮/松月沉入地下/为了寻找你/我将灵魂寄给过往的风/我抬头/你像钻石,玫瑰,盛夏/深沉的星/隐秘而没有穷期/当我走进你/身体沐浴在你的光中/我们一边拥抱一边融化/但至少/我流下的泪里/有你的身影(童可欣《星》,浙江兰溪市第一中学)【习作点评】这首诗歌以“星”为主要意象,运用合理的联想和大胆的想象,展现了“星”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星”的深情。1.青春之美,在人的一生中弥足珍贵。读完本单元诗歌后,你对青春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选择下列任务之一,为班级诗册《青春之歌》创作一首诗歌。⑴选取一个主体意象,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你对青春的思考和感受。⑵选取一组意象构成画面,至少运用一种创作技巧手法,表达你对青春的思考和感受。2.阅读《致云雀》、曾卓《悬崖边的树》、舒婷《致橡树》,赏析三首诗歌中“意象”的内涵;阅读《红烛》,对比李商隐《无题》“蜡炬成灰泪始干”,谈谈两首诗歌中“蜡烛”这个意象的不同内涵。布置作业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