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界的物质性 学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世界的物质性 学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界的物质性 学案
一、学习目标及课标要求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准确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明确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深刻理解自然界的物质性,认识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按自身固有规律形成和发展。
3.透彻掌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了解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物质性,以及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4.清晰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明白意识的产生过程、物质器官及本质。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科学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世界物质性的学习,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坚定唯物主义信念,自觉反对有神论和唯心主义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增强对世界本质的探索欲望,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世界。
(二)课标要求
1.运用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阐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3.关注生活中的哲学问题,运用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一)重点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都具有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对于理解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2.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准确把握物质的概念,有助于区分物质与意识,理解物质的客观性和可知性。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产生、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的物质性。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这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
(二)难点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过程较为复杂,涉及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需要理解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再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后到人类意识产生的漫长过程,以及劳动和社会交往在意识产生中的作用。
2.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而物质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式。学生容易混淆二者的概念,难以理解物质的抽象性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3.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的论证:需要综合运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意识等多方面的知识来论证世界的物质性,涉及的知识点较多,逻辑关系复杂,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
三、学习疑点、易错易混点、高考考点
(一)学习疑点
1.如何理解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区别于意识的根本特征,但对于 “客观实在” 的具体含义,学生可能存在疑惑,需要深入理解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本质。
2.意识的产生过程中,劳动和社会交往起到了怎样的具体作用:学生可能对劳动和社会交往如何促进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以及意识内容的丰富缺乏清晰的认识。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与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有意识地改造世界,但人类社会又是物质的,学生可能对二者之间的关系感到困惑,不明白主观能动性是如何在物质性的基础上发挥作用的。
(二)易错易混点
1.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混淆:错误地认为意识决定物质,或者将物质和意识等同起来,没有正确理解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2.物质的具体形态与物质概念的混淆: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如将物质理解为水、火、气等具体物质,而忽略了物质是对所有具体物质形态共性的概括。
3.自然界的客观性与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的关系理解错误:一方面,可能认为人类可以随意改造自然界,忽视自然界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可能认为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会改变自然界的物质性,没有认识到人类改造自然界必须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三)高考考点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常以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考查,要求学生运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如分析自然界的现象、人类社会的发展等。
2.物质的概念:可能会在选择题中考查对物质概念的理解,要求学生区分物质与意识、物质的具体形态等概念。
3.意识的产生和本质:这是高考的重点考点,常以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考查意识的产生过程、意识的本质以及意识与物质的关系等内容。
四、问题导学及自主预习单
(一)问题导学
1.为什么说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请举例说明。
2.人类社会是如何产生的?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有哪些?这些要素为什么是客观的?
3.意识是怎样产生的?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二)自主预习单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_____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_____中的一部分。宇宙间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神或上帝,更不存在神或上帝创造世界的活动。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_____。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_____,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_____。
3.人类社会是_____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_____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_____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4.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_____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_____、和。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_____。
5.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_____特性,到低等生物的_____,到动物的_____和_____,再到人类_____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6.人的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即_____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即_____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7.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_____。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_____,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_____。
8.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_____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_____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
五、合作探究及质疑
(一)议学情境一:人工智能的发展
议学问题
1.从哲学角度看,人工智能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意识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2.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我们理解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有何启示?
议学提示
思考意识的产生和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分析人工智能与人脑的区别,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类思维的模拟,不具有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议学总结
人工智能的出现并没有改变意识依赖于物质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工智能是人类创造的工具,它的运行依赖于物质载体和人类编写的程序。
这启示我们,物质决定意识,科技的发展不能超越物质的基础。同时,人类对意识的研究和模拟也推动了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认识。
(二)议学情境二:全球气候变化
议学问题
1.全球气候变化体现了自然界的什么特性?
2.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说明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是怎样的?
议学提示
回顾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有其自身规律。
思考人类社会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议学总结
全球气候变化体现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规律性。自然界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变化发展,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产生了影响,但不能改变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表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议学情境三: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
议学问题
1.文化建设属于人类社会的哪个领域?它是否具有物质性?
2.文化建设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如何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议学提示
明确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分析文化建设与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关系。
思考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如何在社会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议学总结
文化建设属于人类社会的精神文化领域,但它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密切相关。文化建设受到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制约,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些物质因素。
文化建设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从而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文化建设必须以物质生产为基础,服务于社会的物质生活和发展需要。
六、主干知识梳理
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⑴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①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物质的属性:
a.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一般属性。
【特别提醒】要明确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①区别:
A、哲学上的物质是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物质具体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它不仅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B、哲学上的物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创造、改变和消灭。
②联系:
A、哲学上的物质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B、二者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⑵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方法论】反对把人们的主观动机或某种神秘的力量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反对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起源)
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产生经历的几个阶段: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
⑵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①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②从意识的内容与形式看: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是客观的,但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4.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5.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
①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
②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而,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我们要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特别提醒】
⑴“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区别:①“客观实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特性。它是对宇宙一切事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既可以指物质具体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⑵意识有正确的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错误意识是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根源于物质。
⑶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不依赖于意识,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能决定物质。
七、当堂检测
(一)易错易混
1.意识是物质派生的,是对物质的如实反映。
答案:错误。
解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可能是如实的,也可能是经过改造、加工,甚至是虚幻的反映。
2.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是一回事。
答案:错误。
解析:客观实在是指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而 “客观存在” 相对主观而言,既包括具体物质形态,也包括思想等精神现象,其范畴更广。
3.物质是有生有灭的。
答案:错误。
解析:具体的物质形态有生有灭,而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对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的概括,不生不灭。
4.哲学上的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是一回事。
答案:错误。
解析:物质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具有多样性;哲学上的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抽象概括,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5.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所以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答案:错误。
解析: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但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需要意识的指导,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6.自然界的物质性意味着人类不能改造自然。
答案:错误。
解析:自然界具有物质性,人类可以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违背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二)典例剖析
1. 世界是物质的。最新的物理研究发现宇宙中还存在暗物质,暗物质是一种在天文观测中被发现的物质,它具有引力作用但不发光,占据了宇宙总能量的27%。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物质和暗物质都是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B.宇宙中存在的暗物质从事实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
C.物质与暗物质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暗物质属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D.马克思的物质概念是抽象的不可知的,而暗物质是具体的可知的
答案:C。解析: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暗物质属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具有客观实在性,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A 选项表述不准确,暗物质是具体物质形态,并非等同于物质概念;暗物质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B 错误;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物质与暗物质是共性与个性关系,暗物质属于具体物质形态,C 正确;马克思的物质概念虽是抽象的,但并非不可知,它是对客观实在的科学概括,D 错误。
2. (2024·全国新课标卷)2023年春节期间上映的中国科幻影片《流浪地球2》引起热烈反响。影片中的行星发动机与中国环流器二号实验装置具有视觉相似性;运送核聚变燃料的巨车,让人联想到中国生产的巨型矿车;展示太空天梯的长镜头,折射出中国在太空设备上的最新发展。这表明
①任何意识包括幻想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自觉的和创造性的
③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与客观存在相符合、相一致
④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是人自由选择的,与意识的内容无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为 A。解析:《流浪地球 2》中的行星发动机等元素与现实中的实验装置、巨型矿车等有相似性,这表明任何意识包括幻想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①正确;影片对现实事物进行加工创造,体现了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自觉的和创造性的,②正确;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才与客观存在相符合、相一致,③错误;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受意识内容等多种因素影响,并非人自由选择且与内容无关,④错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