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课堂】浙教版(2024)八上科学 4.2 生活中的水溶液(第2课时)课件(23页ppt)+教学设计+作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课标●新课堂】浙教版(2024)八上科学 4.2 生活中的水溶液(第2课时)课件(23页ppt)+教学设计+作业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新课标●新课堂】第2节 生活中的水溶液(第2课时)同步作业
(教师版)
1.下列措施中,能够增强蔗糖在水中溶解性的是(  )
A.加热 B.搅拌 C.增加水量 D.将蔗糖研碎
【答案】 A
【解析】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性只与水的温度有关,即温度越高,溶解性越大,与其它因素无关。
2.下列有关物质的溶解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B.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C.相同条件下,相同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D.气体也能溶解在液体中,且温度越高,气体溶解能力越强
【答案】D
【解析】气体也能溶解在液体中,且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弱,故说法错误;
3.如表是某同学做溶液形成的实验记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溶质 碘 高锰酸钾
溶剂 水 汽油 酒精 水 汽油
溶解性 不溶 易溶 可溶 易溶 不溶
A.汽油、酒精都不可以作溶剂 B.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C.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相同 D.衣服上不慎沾上碘酒可用水擦洗
【答案】B
【解析】
A、水、汽油、酒精都可以作溶剂,错误;
B、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正确;
C、由碘易溶解在汽油、酒精中,不易溶解在水中;高锰酸钾易溶解在水中,不易溶解在汽油中,说明了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错误;
D、由于碘易溶解在汽油中。所以,衣服上不慎沾上碘酒,可用汽油擦洗,错误。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B.溶液一定由溶质和水组成
C.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现象不一定相同
D.一定条件下,不同物质在同一物质里的溶解现象不一定相同
【答案】B
【解析】
A、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故A说法正确;
B、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剂不一定是水,故B说法错误;
C、物质溶解的影响因素与溶质的种类和溶剂的种类有关,故C说法正确;
D、物质溶解的影响因素与溶质的种类和溶剂的种类有关,故D说法正确。
5.将1药匙蔗糖放入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进行充分搅拌,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逐渐增加放入水中的蔗糖的数量,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以上实验发现,一定量的蔗糖能溶解在 的水中。当放入水中的蔗糖 一定量后,无论怎么搅拌或摇晃,一部分蔗糖总是不能溶解。这说明在 ,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答案】蔗糖逐渐全部溶解 蔗糖溶解一部分之后不再继续溶解,烧杯底部有固体蔗糖剩余 一定量 超过 一定条件下
【解析】蔗糖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6.室温时,在一定量的水中加入3匙蔗糖,充分搅拌后, 发现仍有少量蔗糖未能溶解,这说明在一定条
件下,水中溶解物质的量是  (选填“有限"或“无限")的。将该溶液加热,发现未溶解的蔗糖溶解了,这一现象说明蔗糖的溶解能力与  有关,且蔗糖的溶解能力随着   的升高而增强。
【答案】有限;温度;温度
【解答】室温时,在一定量的水中加入3匙蔗糖,充分搅拌后, 发现仍有少量蔗糖未能溶解,这说明在一定条件下,水中溶解物质的量是有限的,将该溶液加热,发现未溶解的蔗糖溶解了,这一现象说明蔗糖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且蔗糖的溶解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所以加热后未溶解的蔗糖可以继续溶解。
7.沾在手上的油脂,用热水比用冷水洗得干净些,说明 温度 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小结: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必须在 相同的温度、相同的溶剂并且溶剂质量也相等 的情况下,该溶质不能再继续溶解时进行比较。
实验结论: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包括 溶质、溶剂的性质 及 温度 。
拓展:温度既能影响物质的溶解性又能影响物质的 溶解速率 ,而振荡、搅拌、增加溶剂的量、将固体物质研碎只影响物质的 溶解速率 ,不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答案】温度 相同的温度、相同的溶剂并且溶剂质量也相等 溶质、溶剂的性质 温度 溶解速率 溶解速率
8.为研究固体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小莲设计了如表实验方案:
因素 第1组 第2组
温度/℃ 20 20 20
溶剂种类 水 酒精 水
溶剂质量/克 20 20 10
固体溶质种类 硝酸钾 硝酸钾 硝酸钾
加入固体质量/克 10 10 10

(1)表中※处应是观察或测量   来比较物质的溶解性。
(2)第1组实验中研究的问题是   。
(3)第2组实验中要研究溶解性与溶质种类关系,请将表中内容填写完整    。
【答案】(1)剩余固体的质量;(2)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3)20;水;10;糖(或其他种类溶质):10。
【解析】
(1)根据表格研究固体物质的溶解性的影响因素可知,表中※处还可以是观察或测量剩余固体的质量来比较物质的溶解性;
(2)第一组中温度,加入溶剂质量,加入固体种类,加入固体质量均不变,改变了溶剂种类,所以研究的问题是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3)第二组中由于要研究溶解性与溶质种类的关系,故改变溶质种类,其余因素不变,故温度为20℃,溶剂种类为水,溶剂质量为10克,固体溶质种类为糖(或其他种类溶质),加入固体质量为10克。
9.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步骤设计如下(按表进行实验):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实验温度 20℃ 20℃ 20℃ 20℃ 20℃ 20℃ 80℃
溶质种类 冰糖 冰糖 冰糖(粉末) 冰糖(块状) 冰糖 食盐 冰糖
溶质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溶剂种类 水 植物油 水 水 水 水 水
溶剂质量 50g 50g 10g 10g 10g 10g 10g
请你根据上述实验设计回答相关问题:
(1)根据上述第三组的设计,他们想研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应在相同温度、质量相等的同种溶剂,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条件下进行比较。
(2)在上述研究的诸多因素中,结合所学知识,其中不会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 。
【答案】(1)溶质种类是否会影响物质溶解性 (该溶质)不能再继续溶解(或达到饱和状态,或最多溶解时,合理即可) (2) 溶质的颗粒大小,溶剂的质量
【解析】通过对实验设计表格的分析,重点是看几组实验的条件发现探究的问题,主要有温度的改变;物质的改变;状态的改变;溶剂的改变等,由于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受本身的状态以及是否配制成溶液而受影响。所以溶质的状态对物质溶解性无影响。
10.小科发现很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但溶解的速度有快有慢,她想:影响同种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呢?小科根据生活经验以冰糖为例,提出了她的一些猜想:A与水的温度有关,B与冰糖颗粒的大小有关,C与是否搅拌有关。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她设计了实验方案(实验中的烧杯完全相同),并进行了探究。下表是她在探究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
颗粒大小 水及温度 是否搅拌 溶解快慢
① 5克块状冰糖 100毫升、10℃的水 是 缓慢
② 5克块状冰糖 100毫升、80℃的水 是 较快
③ 5克粉末状冰糖 100毫升、80℃的水 是 快速
④ 5克粉末状冰糖 100毫升、80℃的水 否 较慢
(1)通过对比实验①和实验②的实验现象,可验证猜想    (填字母)。
(2)通过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③的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当水温等其他条件一定时, 
 。
(3)为了验证猜想C,应选择    进行比较。
(4)通过该实验得出物质的溶解快慢与    有关。
【答案】(1)A;(2)粉末状冰糖溶解快;(3)③和④;(4)温度、颗粒的大小、是否搅拌。
【解析】
(1)实验①和实验②其他条件相同,只有温度不同,通过对比实验①和实验②的实验现象,温度高的溶解快,所以可验证猜想与水的温度有关;故答案为:A;
(2)通过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③的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当水温等其他条件一定时,粉末状冰糖溶解快,所以与冰糖颗粒的大小有关;故答案为:粉末状冰糖溶解快;
(3)为了验证猜想C与是否搅拌有关,通过观察表中的数据,应选择其他条件相同,只有搅拌与否,故可以选择③和④进行比较;故答案为:③和④;
(4)通过以上分析,该实验得出物质的溶解快慢与温度、颗粒的大小、以及是否搅拌有关;故答案为:温度、颗粒的大小、是否搅拌。
11.“溶解”是化学学科的核心概念之一。兴趣小组同学对固体物质的溶解展开探究。
Ⅰ.溶解过程探究
按图1所示进行实验。闭合开关,观察到电珠不亮。再将10克氯化钠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1)固体溶解过程中电珠 (选填“变亮”或“不亮”),说明氯化钠在溶解过程中是以 的形式分散到水中。
(2)将氯化钠改成蔗糖重复实验,可观察到实验现象与氯化钠溶解 (选填“相同”或“不同”)。
Ⅱ.溶解性影响因素探究
【初步探究】按图2所示进行实验。
(3)实验中振荡的目的是 。
(4)图2实验可得出结论:物质的溶解性与 有关。
【深入思考】同学们讨论后认为通过加热或增加溶剂的量也能使B中固体溶解,物质的溶解性可能与这两个因素有关。
【查阅资料】硫酸铜溶液能吸收红、黄光而使溶液呈现蓝色。当一束平行单色光照射硫酸铜溶液时,溶液浓度越大,对于红、黄光的吸收能力越强,透过溶液的光强度越小。
【实验探究】
①取试管a加入2药匙硫酸铜晶体和10mL饱和CuSO4溶液;另取试管b重复上述操作。
②将试管a、b分别装入光强度采集装置(图3为装置原理图)。
③加热试管a并持续测量透过溶液光线的光强度,复制数据导入软件中绘制出“光强度—时间”曲线如图4所示。
④在试管b内加入3mL水并持续测量透过溶液光线的光强度,复制数据导入软件中绘制“光强度一时间”曲线如图5所示。
(5)由图4可知,温度越高,硫酸铜的溶解性越 (选填“强”或“弱”)。
(6)图5中,一开始光强度数值增强的原因是 。
(7)依据图5,请写出硫酸铜的溶解性与溶剂水质量的关系及判断依据: 。
【答案】(1) 变亮 离子(钠离子和氯离子)(2)不同
(3)加快物质溶解(4)溶剂的种类(溶剂的性质)(5)强
(6)加水使硫酸铜溶液的浓度变小
(7)硫酸铜的溶解性不受水质量的影响,因为加水后最终光强度和起始值相同
【解析】(1)溶液中含有自由离子能导电,氯化钠固体溶解过程中电珠变亮,说明氯化钠在溶解过程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水中,故①填:变亮,②填:离子(钠离子和氯离子)。
(2)蔗糖由分子构成,以分子形式分散到水中,蔗糖溶液中没有自由离子不能导电,将氯化钠改成蔗糖重复实验,观察到实验现象与氯化钠溶解不同,故填:不同。
(3)实验中振荡的目的是使碘与水充分接触加快物质溶解,故填:加快物质溶解。
(4)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的种类有关,故填:溶剂的种类(溶剂的性质)。
(5)由图4知,温度越高,透过溶液光线的光强度越弱,说明溶液浓度越大,即硫酸铜的溶解性越强,故填:强。
(6)图5中,加水使硫酸铜溶液的浓度变小,所以一开始光强度数值增强,故填:加水使硫酸铜溶液的浓度变小。
(7)由图5知,加水后最终光强度和起始值相同,所以硫酸铜的溶解性不受水质量的影响,故填:硫酸铜的溶解性不受水质量的影响,因为加水后最终光强度和起始值相同。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新课标●新课堂】第2节 生活中的水溶液(第2课时)同步作业
(学生版)
1.下列措施中,能够增强蔗糖在水中溶解性的是(  )
A.加热 B.搅拌 C.增加水量 D.将蔗糖研碎
2.下列有关物质的溶解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B.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C.相同条件下,相同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D.气体也能溶解在液体中,且温度越高,气体溶解能力越强
3.如表是某同学做溶液形成的实验记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溶质 碘 高锰酸钾
溶剂 水 汽油 酒精 水 汽油
溶解性 不溶 易溶 可溶 易溶 不溶
A.汽油、酒精都不可以作溶剂 B.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C.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相同 D.衣服上不慎沾上碘酒可用水擦洗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B.溶液一定由溶质和水组成
C.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现象不一定相同
D.一定条件下,不同物质在同一物质里的溶解现象不一定相同
5.将1药匙蔗糖放入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进行充分搅拌,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逐渐增加放入水中的蔗糖的数量,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以上实验发现,一定量的蔗糖能溶解在 的水中。当放入水中的蔗糖 一定量后,无论怎么搅拌或摇晃,一部分蔗糖总是不能溶解。这说明在 ,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6.室温时,在一定量的水中加入3匙蔗糖,充分搅拌后, 发现仍有少量蔗糖未能溶解,这说明在一定条
件下,水中溶解物质的量是  (选填“有限"或“无限")的。将该溶液加热,发现未溶解的蔗糖溶解了,这一现象说明蔗糖的溶解能力与  有关,且蔗糖的溶解能力随着   的升高而增强。
7.沾在手上的油脂,用热水比用冷水洗得干净些,说明 温度 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小结: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必须在 的情况下,该溶质不能再继续溶解时进行比较。
实验结论: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包括 及 。
拓展:温度既能影响物质的溶解性又能影响物质的 ,而振荡、搅拌、增加溶剂的量、将固体物质研碎只影响物质的 ,不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8.为研究固体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小莲设计了如表实验方案:
因素 第1组 第2组
温度/℃ 20 20 20
溶剂种类 水 酒精 水
溶剂质量/克 20 20 10
固体溶质种类 硝酸钾 硝酸钾 硝酸钾
加入固体质量/克 10 10 10

(1)表中※处应是观察或测量   来比较物质的溶解性。
(2)第1组实验中研究的问题是   。
(3)第2组实验中要研究溶解性与溶质种类关系,请将表中内容填写完整    。
9.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步骤设计如下(按表进行实验):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实验温度 20℃ 20℃ 20℃ 20℃ 20℃ 20℃ 80℃
溶质种类 冰糖 冰糖 冰糖(粉末) 冰糖(块状) 冰糖 食盐 冰糖
溶质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溶剂种类 水 植物油 水 水 水 水 水
溶剂质量 50g 50g 10g 10g 10g 10g 10g
请你根据上述实验设计回答相关问题:
(1)根据上述第三组的设计,他们想研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应在相同温度、质量相等的同种溶剂,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条件下进行比较。
(2)在上述研究的诸多因素中,结合所学知识,其中不会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 。
10.小科发现很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但溶解的速度有快有慢,她想:影响同种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呢?小科根据生活经验以冰糖为例,提出了她的一些猜想:A与水的温度有关,B与冰糖颗粒的大小有关,C与是否搅拌有关。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她设计了实验方案(实验中的烧杯完全相同),并进行了探究。下表是她在探究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
颗粒大小 水及温度 是否搅拌 溶解快慢
① 5克块状冰糖 100毫升、10℃的水 是 缓慢
② 5克块状冰糖 100毫升、80℃的水 是 较快
③ 5克粉末状冰糖 100毫升、80℃的水 是 快速
④ 5克粉末状冰糖 100毫升、80℃的水 否 较慢
(1)通过对比实验①和实验②的实验现象,可验证猜想    (填字母)。
(2)通过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③的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当水温等其他条件一定时, 
 。
(3)为了验证猜想C,应选择    进行比较。
(4)通过该实验得出物质的溶解快慢与    有关。
11.“溶解”是化学学科的核心概念之一。兴趣小组同学对固体物质的溶解展开探究。
Ⅰ.溶解过程探究
按图1所示进行实验。闭合开关,观察到电珠不亮。再将10克氯化钠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1)固体溶解过程中电珠 (选填“变亮”或“不亮”),说明氯化钠在溶解过程中是以 的形式分散到水中。
(2)将氯化钠改成蔗糖重复实验,可观察到实验现象与氯化钠溶解 (选填“相同”或“不同”)。
Ⅱ.溶解性影响因素探究
【初步探究】按图2所示进行实验。
(3)实验中振荡的目的是 。
(4)图2实验可得出结论:物质的溶解性与 有关。
【深入思考】同学们讨论后认为通过加热或增加溶剂的量也能使B中固体溶解,物质的溶解性可能与这两个因素有关。
【查阅资料】硫酸铜溶液能吸收红、黄光而使溶液呈现蓝色。当一束平行单色光照射硫酸铜溶液时,溶液浓度越大,对于红、黄光的吸收能力越强,透过溶液的光强度越小。
【实验探究】
①取试管a加入2药匙硫酸铜晶体和10mL饱和CuSO4溶液;另取试管b重复上述操作。
②将试管a、b分别装入光强度采集装置(图3为装置原理图)。
③加热试管a并持续测量透过溶液光线的光强度,复制数据导入软件中绘制出“光强度—时间”曲线如图4所示。
④在试管b内加入3mL水并持续测量透过溶液光线的光强度,复制数据导入软件中绘制“光强度一时间”曲线如图5所示。
(5)由图4可知,温度越高,硫酸铜的溶解性越 (选填“强”或“弱”)。
(6)图5中,一开始光强度数值增强的原因是 。
(7)依据图5,请写出硫酸铜的溶解性与溶剂水质量的关系及判断依据: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3张PPT)
第4章 水与人类
第2节 生活中的水溶液
(浙教版)八年级

第2课时 物质的溶解性
【引入】
我们已经知道蔗糖能溶解在水中。你是否想过,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加入蔗糖,蔗糖能否全部溶解?
一、物质的溶解性
【探索活动】
1.如图所示,将1药匙蔗糖放入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进行充分搅拌,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2.逐渐增加放入水中的蔗糖的数量,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
蔗糖逐渐全部溶解
蔗糖溶解一部分之后不再继续溶解,烧杯底部有固体蔗糖剩余
从以上的实验可以发现,一定量的蔗糖能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当放入水中的蔗糖超过一定量后,无论怎么搅拌或摇晃,一部分蔗糖总是不能溶解。这说明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
溶解性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问题】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糖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更易溶解;食用油在水中不易溶解,在汽油中容易溶解。
那么我们如何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呢?
大量的事例表明:
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溶剂种类有关,也与溶剂的温度有关。
1.研究的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
(1)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定义 目的 特点 例子 简单记
自变量 实验者主动操纵、改变的因素或条件 看自变量的变化是否会导致因变量的变化 是实验的“输入”。通常至少有两个水平(例如:有/无,高/中/低) 研究“肥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施肥量(多施肥、少施肥、不施肥)就是自变量 自变量就是“我”要改变的东西
因变量 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被动测量、观察的变化因素 捕捉自变量所产生的效应 是实验的“输出”或“结果”。必须是可观察、可测量的数据。 在肥料实验中,植物的高度或叶片数量就是因变量 因变量就是“我”要测量记录的结果
无关 变量 实验中除自变量外,所有可能影响因变量结果的变量 必须尽力保持恒定或消除其影响,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是实验中的“干扰项”或“噪音”。控制无关变量是实验设计的关键。 在肥料实验中,光照、水量、花盆大小、土壤类型、初始苗情等都是无关变量 无关变量就是“我”要努力控制住不变的东西
通过控制所有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并观察测量因变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可靠的因果关系。
(2)三者关系与总结:
一个设计良好的实验,就像一场公平的比赛(打比方):
变量类型 角色比喻 实验目标 例子(植物实验)
自变量 我改变的规则 操纵它,看它是否有用 施肥量(多、少、无)
因变量 比赛得分 测量它,记录结果 植物高度(cm)
无关变量 需要公平的场地 控制它,保持恒定 光照、水量、土壤等保持一致
2.实验方案设计:
设计温度是否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性。(以蔗糖溶于水为例。)
【实验方案】
(1)确定变量:
思考与讨论:容器(如烧杯)是无关变量吗?
不是。容器(如烧杯)不会影响在不同温度下蔗糖最多能溶解的质量,对实验结果无影响。
自变量 因变量 无关变量
水的温度
在不同温度下蔗糖最多能溶解的质量
蔗糖、水的质量
(2)控制变量的具体方法:
取相同的水,在不同温度下,记录最多能溶解的蔗糖的质量。
(3)实验步骤(举例)
①取一只烧杯,倒入20mL的水,一边加入蔗糖一边搅拌,直到出现不能再溶
解的蔗糖固体。
②取三脚架,垫上石棉网,放上烧杯后用酒精灯加热,观察蔗糖固体是否溶解。
(4)预期结果和结论:如果加热后剩余蔗糖固体继续溶解,就支持“固体物质的溶解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强”的结论。
【方法迁移】设计溶质、溶剂种类是否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方案
(1)溶质种类是否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性(参考方案)
自变量 溶质的种类
无关变量 溶剂的种类、温度
因变量 物质的溶解性
控制变量的具体方法 控制溶剂、温度不变,改变溶质种类,比较一定量的溶剂中最多能溶解溶质的多少
步骤 1.取一只烧杯倒入20 mL的水,一边加蔗糖一边搅拌,直到出现不能再溶解的蔗糖固体。
2.取一只烧杯倒入20 mL的水,一边加氯化钠一边搅拌,直到出现不能再溶解的氯化钠固体。
3.分别计算溶解的蔗糖和氯化钠的质量
结果 相同体积的水,溶解的蔗糖的质量大于氯化钠的质量
结论 物质的溶解性和溶质的种类有关
(2)溶剂种类是否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性(参考方案)
自变量 溶剂的种类
无关变量 溶质的种类、温度
因变量 物质的溶解性
控制变量的具体方法 控制溶质、温度不变,改变溶剂种类,比较相同 体积的不同溶剂中最多能溶解溶质的多少
步骤 1.取一只烧杯倒入20 mL的水,一边加蔗糖一边搅拌,直到出现不能再溶解的蔗糖固体。
2.取一只烧杯倒入20mL的酒精,一边加蔗糖一边搅拌,直到出现不能再溶解的蔗糖固体。
3.分别计算两只烧杯中溶解的蔗糖的质量
结果 同等体积的水和酒精,水中溶解的蔗糖的质量更多
结论 物质的溶解性和溶剂的种类有关
3.实施方案:请根据验证方案,开展小组活动。
4.得到结论:通过探究,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1)内因
溶质性质:不同的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溶剂性质:同一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2)外因
温度: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溶质、溶剂的性质及温度。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打开汽水瓶盖时我们会看到有气泡冒出,而且夏天比冬天现象明显。烧水时水中有气泡冒出,夏天正午河水中的鱼儿纷纷冒出水面,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
气体的溶解能力和温度、气压有关。
【拓展研究】影响气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科学研究表明:
影响气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出除了与温度、气压(外因)有关,还与物质本身性质(内因)有关。
【思考与讨论】试比较影响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快慢的因素。
【打比方】
溶解性就像是一个水库的总容量——它能装多少水是固定的。
溶解快慢就像是往水库里注水的水管粗细——水管越粗,装满水库的速度越快。
因素 对溶解性的影响 对溶解快慢的影响
外因 温度 固体:通常增加 气体:降低 几乎总是增加
压强 气体:显著增加 固/液:几乎无影响 几乎无影响
搅拌 无影响 显著增加
表面积 无影响 显著增加(颗粒越小越快)
内因 溶剂、溶质的性质 有影响 有影响
【课堂小结】
1.说说影响固体和气体溶解性有哪些因素。
2.试比较影响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快慢的因素。
3.说说你对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的认识。
【随堂巩固】
【例1】往一杯水中加了一勺蔗糖,搅拌后发现蔗糖全部溶解;在相同条件下食盐却不能全部溶解。这说明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某个因素有关,该因素是(  )
A.温度高低 B.物质本身的性质 C.水的多少 D.时间的长短
【答案】B
【解析】往一杯水中加了一勺蔗糖,搅拌后发现蔗糖全部溶解;在相同条件下食盐却不能全部溶解。在活动中唯一不同的是溶质的种类。这说明物质的溶解能力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
【答案】B
【解析】在进行蔗糖与氯化钠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时,需要控制温度相同、溶剂质量相同、溶剂种类相同,根据溶解的最大质量,可以比较蔗糖与氯化钠溶解性的大小,溶解性与是否搅拌、溶质颗粒大小无关;通过比较溶质在溶液中溶解的最大质量比较溶解性的大小,溶质的质量不需要相同,故①④⑤需要控制。
【例2】在进行蔗糖与氯化钠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时,下列条件控制合理的是( )
①温度; ②溶质颗粒大小; ③溶质质量;
④溶剂质量; ⑤溶剂种类; ⑥是否搅拌
A.①② B.①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⑥
【答案】B
【解析】加速固体物质溶解速率的方法有搅拌、将固体研磨成粉末、升高温度等;
A、将固体研磨成粉末,可以增大固体与液体接触面积,可以加速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不符合题意;
B、静置溶液不能加速固体物质的溶解速率,符合题意;
C、用玻璃棒搅拌,能加速固体物质的溶解速率,不符合题意;
D、升高温度,能加速固体物质的溶解速率,不符合题意;
【例3】下列措施中不能加速食盐溶解速率的是
A.将固体研磨成粉末 B.静置溶液
C.用玻璃棒搅拌 D.升高温度
【板书设计】
第2节 生活中的水溶液(第2课时)
——物质的溶解性
物质的
溶解性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温度(外因)
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内因)
概念
【课后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相应内容
2.家庭小实验:探究你家厨房的调味品的溶解性,写一份实验小报告。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第2节 生活中的水溶液(第2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
【核心概念】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内容要求】
学习内容: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
内容要求:
1.知道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溶解性。
2.知道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力等)能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教学目标】
1.知道溶解性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种类有关。
2.理解温度能影响物质的溶解性,气压能影响气体物质的溶解性。
3.能区分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的溶解快慢及它们的影响因素。
4.能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种类及温度有关”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教学思路】
在复习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的基础上,引入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溶解能力;通过“在一定量的水中能溶解蔗糖是有限度的”理解物质溶解性的含义。结合生活中物质溶解的事例(如油难溶于水,食盐易溶于水,温度越高油越容易溶解等),初步了解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种类、温度有关。然后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相关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任务
【引入】我们已经知道蔗糖能溶解在水中。你是否想过,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加入蔗糖,蔗糖能否全部溶解?
二、围绕任务,素养内化
(一)物质的溶解性
【探索活动】
1.如图所示,将1药匙蔗糖放入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进行充分搅拌,你观察到的现象是蔗糖逐渐全部溶解;
2.逐渐增加放入水中的蔗糖的数量,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蔗糖溶解一部分之后不再继续溶解,烧杯底部有固体蔗糖剩余。
从以上的实验可以发现,一定量的蔗糖能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当放入水中的蔗糖超过一定量后,无论怎么搅拌或摇晃,一部分蔗糖总是不能溶解。这说明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科学概念】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
溶解性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问题】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糖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更易溶解;食用油在水中不易溶解,在汽油中容易溶解。大量的事例表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溶剂种类有关,也与溶剂的温度有关。那么我们如何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呢?
1.研究的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
(1)概念辨析:运用控制变量法,先学习相关的几个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定义 目的 特点 例子 简单记
自变量 实验者主动操纵、改变的因素或条件 看自变量的变化是否会导致因变量的变化 是实验的“输入”。通常至少有两个水平(例如:有/无,高/中/低) 研究“肥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施肥量(多施肥、少施肥、不施肥)就是自变量 自变量就是“我”要改变的东西
因变量 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被动测量、观察的变化因素 捕捉自变量所产生的效应 是实验的“输出”或“结果”。必须是可观察、可测量的数据。 在肥料实验中,植物的高度或叶片数量就是因变量 因变量就是“我”要测量记录的结果
无关 变量 实验中除自变量外,所有可能影响因变量结果的变量 必须尽力保持恒定或消除其影响,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是实验中的“干扰项”或“噪音”。控制无关变量是实验设计的关键。 在肥料实验中,光照、水量、花盆大小、土壤类型、初始苗情等都是无关变量 无关变量就是“我”要努力控制住不变的东西
(2)三者关系与总结:
一个设计良好的实验,就像一场公平的比赛(打比方):
变量类型 角色比喻 实验目标 例子(植物实验)
自变量 我改变的规则 操纵它,看它是否有用 施肥量(多、少、无)
因变量 比赛得分 测量它,记录结果 植物高度(cm)
无关变量 需要公平的场地 控制它,保持恒定 光照、水量、土壤等保持一致
(3)核心逻辑:
通过控制所有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并观察测量因变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可靠的因果关系。如果无关变量没有控制好,我们就无法确定因变量的变化到底是不是自变量引起的,实验就失去了说服力。例如,如果施肥多的那组植物同时水也浇得多,我们就无法分辨长得高是因为肥料还是因为水。
2.实验方案设计:
运用控制变量法,尝试设计温度是否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性。(以蔗糖溶于水为例。)
【实验目标】蔗糖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实验方案】
(1)确定变量:
自变量 因变量 无关变量
水的温度 在不同温度下蔗糖最多能溶解的质量 蔗糖、水的质量
思考与讨论:容器(如烧杯)是无关变量吗?
不是。容器(如烧杯)不会影响在不同温度下蔗糖最多能溶解的质量,对实验结果无影响。
(2)控制变量的具体方法:取相同的水,在不同温度下,记录最多能溶解的蔗糖的质量。
(3)实验步骤(举例)
①取一只烧杯,倒入20mL的水,一边加入蔗糖一边搅拌,直到出现不能再溶解的蔗糖固体。
②取三脚架,垫上石棉网,放上烧杯后用酒精灯加热,观察蔗糖固体是否溶解。
(4)预期结果和结论:
如果加热后剩余蔗糖固体继续溶解,就支持“固体物质的溶解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强”的结论。
【方法迁移】设计溶质、溶剂种类是否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方案
(1)溶质种类是否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性(参考方案)
自变量 溶质的种类
无关变量 溶剂的种类、温度
因变量 物质的溶解性
控制变量的具体方法 控制溶剂、温度不变,改变溶质种类,比较一定量的溶剂中最多能溶解溶质的多少
步骤 1.取一只烧杯倒入20 mL的水,一边加蔗糖一边搅拌,直到出现不能再溶解的蔗糖固体。 2.取一只烧杯倒入20 mL的水,一边加氯化钠一边搅拌,直到出现不能再溶解的氯化钠固体。 3.分别计算溶解的蔗糖和氯化钠的质量
结果 相同体积的水,溶解的蔗糖的质量大于氯化钠的质量
结论 物质的溶解性和溶质的种类有关
(2)溶剂种类是否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性(参考方案)
自变量 溶剂的种类
无关变量 溶质的种类、温度
因变量 物质的溶解性
控制变量的具体方法 控制溶质、温度不变,改变溶剂种类,比较相同 体积的不同溶剂中最多能溶解溶质的多少
步骤 1.取一只烧杯倒入20 mL的水,一边加蔗糖一边搅拌,直到出现不能再溶解的蔗糖固体。 2.取一只烧杯倒入20mL的酒精,一边加蔗糖一边搅拌,直到出现不能再溶解的蔗糖固体。 3.分别计算两只烧杯中溶解的蔗糖的质量
结果 同等体积的水和酒精,水中溶解的蔗糖的质量更多
结论 物质的溶解性和溶剂的种类有关
3.实施方案:请根据验证方案,开展小组活动。
4.得到结论:通过探究,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实验结论】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溶质、溶剂的性质及温度。
(1)内因
溶质性质:不同的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溶剂性质:同一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2)外因
温度: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拓展研究】影响气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打开汽水瓶盖时我们会看到有气泡冒出,而且夏天比冬天现象明显。烧水时水中有气泡冒出,夏天正午河水中的鱼儿纷纷冒出水面,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
气体的溶解能力和温度、气压有关。
科学研究表明:影响气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出除了与温度、气压(外因)有关,还与物质本身性质(内因)有关。
【思考与讨论】试比较影响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快慢的因素。
因素 对溶解性的影响 对溶解速率的影响
外因 温度 固体:通常增加 气体:降低 几乎总是增加
压强 气体:显著增加 固/液:几乎无影响 几乎无影响
搅拌 无影响 显著增加
表面积 无影响 显著增加(颗粒越小越快)
内因 溶剂、溶质的性质 有影响 有影响
【打比方】
溶解性就像是一个水库的总容量——它能装多少水是固定的。
溶解速率就像是往水库里注水的水管粗细——水管越粗,装满水库的速度越快。
三、归纳总结,应用迁移
(一)课堂小结
1.说说影响固体和气体溶解性有哪些因素。
2.试比较影响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快慢的因素。
3.说说你对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的认识。
(二)随堂例题
【例1】往一杯水中加了一勺蔗糖,搅拌后发现蔗糖全部溶解;在相同条件下食盐却不能全部溶解。这说明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某个因素有关,该因素是(  )
A.温度高低 B.物质本身的性质 C.水的多少 D.时间的长短
【答案】B
【解析】往一杯水中加了一勺蔗糖,搅拌后发现蔗糖全部溶解;在相同条件下食盐却不能全部溶解。在活动中唯一不同的是溶质的种类。这说明物质的溶解能力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
【例2】在进行蔗糖与氯化钠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时,下列条件控制合理的是( )
①温度; ②溶质颗粒大小; ③溶质质量; ④溶剂质量; ⑤溶剂种类; ⑥是否搅拌
A.①② B.①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⑥
【答案】B
【解析】在进行蔗糖与氯化钠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时,需要控制温度相同、溶剂质量相同、溶剂种类相同,根据溶解的最大质量,可以比较蔗糖与氯化钠溶解性的大小,溶解性与是否搅拌、溶质颗粒大小无关;通过比较溶质在溶液中溶解的最大质量比较溶解性的大小,溶质的质量不需要相同,故①④⑤需要控制。
【例3】下列措施中不能加速食盐溶解速率的是
A.将固体研磨成粉末 B.静置溶液 C.用玻璃棒搅拌 D.升高温度
【答案】B
【解析】加速固体物质溶解速率的方法有搅拌、将固体研磨成粉末、升高温度等;
A、将固体研磨成粉末,可以增大固体与液体接触面积,可以加速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不符合题意;
B、静置溶液不能加速固体物质的溶解速率,符合题意;
C、用玻璃棒搅拌,能加速固体物质的溶解速率,不符合题意;
D、升高温度,能加速固体物质的溶解速率,不符合题意;
【板书设计】
第2节 生活中的水溶液(第2课时)
——物质的溶解性
【课后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相应内容
2.家庭小实验:探究你家厨房的调味品的溶解性,写一份实验小报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