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版(五四学制)四年级下册6.17《中华民族一家亲》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版(五四学制)四年级下册6.17《中华民族一家亲》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教材,属于“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单元中的重点内容。主题“中华民族一家亲”聚焦于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强调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理念。教学内容包括中华民族的构成、各民族的文化特色、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小学生如何践行民族团结。通过本课,学生将初步了解我国民族概况,感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培养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怀。教材以图文结合、故事案例等方式呈现,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引发共鸣。
学情分析
本课针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约10-12岁),他们已具备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能初步理解国家、民族等概念,但对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和多样性认识较浅。学生通过前期学习,已了解基本的地理和历史知识,但对民族文化的具体内容(如服饰、节日、语言)可能仅停留在表面。部分学生可能缺乏与少数民族直接接触的经验,容易产生刻板印象。学生好奇心强,喜欢互动和故事,但注意力持续时间有限,需通过多样化活动维持兴趣。同时,该年龄段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期,思政教育需注重情感体验和实践引导。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围绕思政学科核心素养设计目标:
政治认同:学生能说出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理解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意义,初步树立民族共同体意识。
2.道德修养:学生能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培养友爱、包容的品质。
3.法治观念:学生了解《宪法》中关于民族平等的规定,知道民族团结是法律要求。
4.健全人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增强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
5.责任意识:学生能联系生活,承诺从小事做起维护民族团结。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特征,体会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难点:将抽象的民族概念转化为具体理解,并在生活中践行团结行为。
学习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谈话法和实践体验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小组讨论深化思考,用故事案例增强情感体验,最后以行动指导促进实践转化。
学生活动设计
本课共分四个环节,时长约12分钟(可根据实际调整),注重学生主体性。
环节一:导入——歌曲激趣,初识主题(2分钟)
教师活动:播放歌曲《爱我中华》(片段),提问“歌曲中提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56个民族”。展示中国地图和民族分布图,简要介绍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构成。
学生活动:听歌曲,看地图,回答教师提问,分享已知的民族名称(如汉族、蒙古族、藏族等)。
设计意图:用音乐和视觉材料吸引注意力,初步激活已有知识,自然引入主题。
环节二:探究——民族多样,文化共美(4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或短视频(如民族服饰、节日、饮食),重点介绍2-3个民族(如维吾尔族的歌舞、傣族的泼水节)。提问“为什么各民族习俗不同?但我们都是一家人?”引导学生讨论文化多样性的价值。简述“多元一体”概念(习近平语),强调差异中的统一性。
学生活动:观看多媒体材料,小组讨论民族特色,分享观点(如“各民族文化都很美”“我们都是一家人”)。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素材感受文化多样性,培养审美和包容态度,突破难点。
环节三:深化——故事引领,强化团结(3分钟)
教师活动:讲述民族团结小故事(如“汉族老师帮助彝族学生”“各民族共同抗疫”),提问“故事体现了什么精神?”引入《宪法》第四条(民族平等条款),说明法律保障民族团结。组织简短情景剧:假设班级有转来的少数民族同学,如何欢迎他?
学生活动:听故事,思考回答问题,参与情景剧表演(如用简单问候语展示尊重)。
设计意图:用故事和角色扮演深化情感体验,将抽象法律具体化,突出重点。
环节四:践行——行动承诺,内化于心(3分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列出“民族团结我能做什么”(如尊重习俗、交朋友、学习文化),颁发“民族团结小卫士”承诺卡(纸质或电子),带领宣誓“从我做起,共建一家亲”。
学生活动:制定个人行动清单,填写承诺卡,集体宣誓。
设计意图: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强化责任意识,落实核心素养。
学习评价设计
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过程性评价:通过提问、小组讨论、情景剧表现观察学生参与度(如能否积极发言、合作良好),给予口头鼓励(如“你真善于发现!”)。
总结性评价:收集承诺卡作为作业,检查行动清单的合理性;课后布置小任务(如画一幅“民族一家亲”画或写一句话感悟),评估情感内化程度。评价标准注重态度和实践,而非知识记忆。
板书设计
中华民族一家亲
56个民族 → 多元一体
文化:多样共美
精神:团结互助
行动:尊重、友爱、学习
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多感官活动激发兴趣,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优点:歌曲导入效果好,学生参与度高;故事和情景剧有效化解了难点。不足:时间较紧,部分讨论可能不深入;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介绍可更均衡(避免刻板印象)。改进建议:可提前布置学生搜集民族资料,增加预习环节;课后拓展跨学科活动(如与美术课结合画民族服饰)。整体上,本课注重情感熏陶和实践导向,符合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要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