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共2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共2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词人杀敌报国的渴望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溢于言表。写完这首词五年之后,两鬓苍苍的词人登上京口北固亭,北望被敌人铁蹄践踏的大好河山,感慨万千,写下了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典故里的生命呐喊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学习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理解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3.理解词人深沉的爱国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涵养爱国报国之心。
辛弃疾
南宋爱国词人
作者简介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济南人。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
他的词主要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
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tuō zhòu)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
1204 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作。
写作背景
解释字义,疏通本词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金戈铁马
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可堪回首
寻常巷陌
烽火扬州路
英雄的业绩
兵强马壮
草率、仓促行事
落得
不堪,哪堪
普通
宋时行政区域名称
解读题目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词牌名
题目
怀古诗
登临地点
赏析探究——上阕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略写
详写
用典,刘禹锡《乌衣巷》乌衣巷口夕阳斜。
一、思考诗人登高远眺看到了什么景,想到了什么人?
正确语序: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
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豪杰。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吹得化为乌有。
从此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
舞榭歌台所象征的孙权治下东吴歌舞升平的气象也不复存在了。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千古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思考:表现词人什么情感与立场?
曾在赤壁之战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军队,保卫了家园,显示出非凡的胆识和气魄。
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始置京口镇,他雄据东南一隅,“坐断东南”的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
①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
②表现了辛弃疾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
③借孙权反衬了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赏析探究——上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详写
用典,刘禹锡《乌衣巷》乌衣巷口夕阳斜。
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想当年,他指挥的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威猛如虎。
1、试比较南朝宋武帝刘裕与南宋皇帝的不同表现(对比)。
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而同样是一国之君,南宋皇帝却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2、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感性)与主张(理性)?
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无耻行径的不满与讽刺。体现了他主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的观点。
借古讽今
借古抒怀
赏析探究——上阕
二、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他们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幼承父兄之业,胸怀大志。建都京口(后迁建康),占据江东。赤壁之战联合刘备大破曹操,遂使天下鼎足三分,后又数拒曹操于江北,使曹操发“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
孙权
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南畿志》:“丹徒旧在镇江城南,宋武帝微时宅业。”史载刘裕曾两次统帅晋师北伐,先后征讨南燕和后秦,生擒燕王和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北伐之功业。
刘裕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课件—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公开课课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课件—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公开课课件)
活动1:赏析上阙
思考1:这首词上阕写孙权、刘裕两个人,词人通过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 ①这两个人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作者借此表达出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②上阕在塑造这两个人时,详写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说明了“事在人为”的道理,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侂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赏析探究——上阕
三、找出能表现作者对二人感情的词句,并分析。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用孙权典故,表达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用刘裕典故,表达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以及抗金北伐的决心。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课件—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公开课课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课件—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公开课课件)
“金戈铁马”,可见是精锐之师;“吞”字足见北伐如虎之气势,写出了刘裕当年率军北伐的雄姿:橫戈跃马,驰骋沙场,何其壮哉!辛弃疾仰慕刘裕能够兴师北伐,收复失地。
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
赏析探究——上阕
相比以上两位帝王,而南宋王朝是什么样的呢?思考其典故内涵。
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置千百万中原百姓于不顾,依旧饮酒作乐,天天歌舞,夜夜笙歌,不思复国还乡,忘记了国恨家仇,哪里能与建功立业的孙权、刘裕相比!
——讽刺宋室昏聩。
秋夜将晓
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课件—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公开课课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课件—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公开课课件)
上阕小结
词的上阕主要是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爱国情怀。
用典
仰慕英雄
讽刺当局
历史人物
化用诗意
刘裕
孙权
刘禹锡
《乌衣巷》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课件—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公开课课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课件—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公开课课件)
赏析探究——下阕
一、找出词中用典处,并思考其作用。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回头北望(追兵)
刘义隆
霍去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课件—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公开课课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课件—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公开课课件)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霍去病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狼狈败逃,北望敌军,仓皇失措的结果。
思考: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刘义隆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分析典故一、二
借古讽今,劝诫今人 借鉴历史,指出伐金必须应有万全准备,委婉规劝南宋朝廷的当权者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霍去病
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得胜而还。
刘义隆
南朝宋文帝,刘裕之子。在位期间轻敌冒进,草率北伐,想要建立像西汉名将霍去病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课件—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公开课课件)
赏析探究——下阕
一、找出词中用典处,并思考其作用。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课件—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公开课课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课件—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公开课课件)
拓跋焘
“烽火扬州路”是追忆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的景象,惨不忍睹。
“可堪回首”一语千钧,包含无尽悲痛以及对南宋统治者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不满。长江北岸瓜步山下,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庙前迎神赛会,鸦飞鼓响,香火缭绕,热闹非凡。面对此景,诗人无比痛心。
南归至今已四十三年, 我遥望中原,扬州一带抗金的烽火,历历如在眼前。
回首北望见,而今侵掠中原的拓跋焘祠庙香火盛烧,一片神鸦鸣噪,社鼓喧闹!
承上启下,转入现实
分析典故三
佛狸(bì lí),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字。他击败宋文帝,率军追到长江北岸的瓜步山(现江苏六合县东南),在山上建立行宫,后来改为祠庙,称佛狸祠。时过境迁,中原汉民忘却了屈辱战败的历史,竟在入侵者的祠庙前频繁举行祭祀活动。
拓跋焘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北伐大计迫在眉睫。隐晦地表达对南宋统治者仍然偏安自乐的嘲讽之意和忧愤之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课件—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公开课课件)
怀古转而伤今,叹朝廷无能
思考:诗人写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的这幕景象时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本质原因是什么?
分析典故四
词人以廉颇自比,不顾年迈力衰,表示仍想为国效力,鞠躬尽瘁,满怀报国热忱。同时心怀隐忧:遥想当年廉颇的遭遇,他感到悲愤,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婉转流露出词人的愤懑。
廉颇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因被陷害,出逃别国。赵王有意复用,遣使问讯。廉颇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大用。使者却受廉颇仇人郭开贿赂,回来谎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课件—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公开课课件)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由谁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作者运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壮志未已,盼统治者重用人才
下阕小结
借古讽今
词的下阕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悲愤情感。
刘义隆
拓跋焘
廉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课件—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公开课课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课件—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公开课课件)
元嘉草草 仓皇北顾
(警告冒进)
佛狸祠下 神鸦社鼓
(怒斥苟安)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壮志未已)
词的下阕举出元嘉北伐失败的典故,劝说统治者出兵北伐不可轻率,此处又指出北伐事业的迫切,两者是矛盾的吗,如何理解?
两者间并不矛盾,恰好反映了辛弃疾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思考问题的全面。这就说明北伐大计,操之过急不行,迁延日久也不行,既需要高度重视,不可拖延,也要做好万全准备,不能轻敌。
艺术手法
借古讽今
怀古伤今
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的手法:
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慨叹英雄难觅;
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
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
最后以廉颇自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课件—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公开课课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课件—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公开课课件)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赞孙权力抗曹操,建风流业绩,江山本应代有才人出,叹孙权之流不再有,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
(刘裕生于平常人家,出身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表己抗金救国之志。其子刘义隆草率北伐,结果一败涂地——告诫当今统治者)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金主完颜亮被哗变的部下所杀,正是南宋反攻复国的好机会,但赵构在此后三天去议和,弄到如今异族皇帝庙前还有人祭祀,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子民。)
(4)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突出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
问题二:本词除了用典外还突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
苏辛均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通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抒情方式、语言风格、情感三个方面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不同点
相同点
内容上均为怀古诗。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咏史抒怀,借古伤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
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语言风格开阔明朗,旷达乐观,情感上感伤自己,豪迈豪放。
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语言风格含蓄蕴藉,激愤浓郁,情感上借英雄斥责统治者,深沉悲愤。
小结:鉴赏咏史诗三步曲
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
理解性默写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刘裕驰骋战场,所向披靡的句子是: , 。
2.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有志的人虽年老仍有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 ?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理解性默写
4、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两句描写当年亭台楼阁之间的流风余韵也都已被岁月洗涤净尽。
5、本词中,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 , , 。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