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某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半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太原市某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半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三年级半月考试题(语文)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5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材料一:
民族格局似乎总是反映着地理的生态结构,中华民族也不例外。他们所聚居的这片大地是一块从西向东倾斜的斜坡,高度逐级下降。东西落差如此显著的三级梯阶,南北跨度又达三十个纬度,温度和湿度的差距自然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给人文发展以严峻的桎梏和丰润的机会。中华民族就是在这个自然框架里形成的。
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最早的情况是怎样的?在中华大地上已陆续发现了人类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各进化阶段的人体化石,可以建立较完整的序列,说明了中国这片大陆应是人类起源的中心之一。在人类进入文化初期,中华大地上北到黑龙江,西南到云南,东到台湾都已有早期人类在活动,并留下了石器。很难想象在这种原始时代,分居在四面八方的人是同一来源,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长期分隔在各地的人群必须各自发展他们的文化以适应如此不同的自然环境。这些实物证据可以否定有关中华民族起源的一元论和外来说,而肯定多元论和本土说。
即使以上的论断还不够有说服力,考古学上有关新石器时代的丰富资料更有力地表明中华大地上当时已出现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如果我们认为同一民族集团的人大体上总得有一定的文化上的一致性,那么我们可以推定早在公元前六千年,中华大地上已存在了分别聚居在不同地区的许多集团。新石器时期各地不同的文化区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起点。
新石器时代中原两河(黄河和长江)流域中下游这个在生态条件上基本一致的地区的考古发现,已可以说明中华民族的先人在文明曙光时期,公元前五千年到公元前两千年之间的三千年中还是分散聚居在各地区,分别创造他们具有特色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
在这多元格局中,同时也在接触中出现了竞争机制,相互吸收比自己优秀的文化而不失其原有的个性。例如,在黄河中游兴起的仰韶文化,曾一度向西渗入黄河上游的文化区,但当其接触到了比它优秀的黄河下游山东龙山文化,就出现了取代仰韶文化的河南龙山文化。考古学者在龙山文化前加上各个地方的名称表示它们依然是从当地原有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实际上说明了当时各族团间文化交流的过程,在多元之上增加了一体的格局。
中国最早的文字史料现在可以确认的是商代的甲骨文,相传由孔子编选的《尚书》还记载了一些上古的文件和传说。早年的史书中,把上古史编成三皇五帝的历史系统。这些文字史料已有部分可以和考古资料相印证,使我们对新石器时代末期到铜器时代的历史能有较可靠的知识,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掘的河南登封王城岗夏代遗址一般认为即是夏王朝初的“阳城”遗址,夏代历史已从神话传说的迷雾中得以落实。商代历史有甲骨文为据,周代历史有钟鼎文为据,相应的后世的文字记载都可得而考。夏商周三代正是汉族前身华夏这个民族集团从多元形成一体的历史过程。
河南夏代“阳城”遗址所发现的文物显示了它是继承了新石器时代河南龙山文化发展到了铜器时代。从黄河中下游遗留的文物中也可以看到这些地区都早已发展了农业生产,这和夏禹治水的传说(河南龙山文化的中晚期)可以联系起来,表明了这地区早期居民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我们还记得河南的龙山文化正是在仰韶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山东的龙山文化而兴起的。所以可以说华夏文化就是从黄河中下游不同文化的结合开始的。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亲相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讲话,是理解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是一个统一的共同体的重要观点,他不仅把中国历史概括为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而且把“三个相互”概括为中华民族从“多元”聚为“一体”的内生动力。这是基于中国历史事实和发展逻辑得出的重要观点,是做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科学指南,对于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摘编自王延中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经济、文化、心理因素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的众多证据,更加有力地肯定了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论和本土说。
B.河南龙山文化与山东龙山文化都在族团文化交流中吸收了优秀文化,保留了原有的个性。
C.随着考古队对夏王朝初“阳城”遗址的发现和挖掘,传说中的夏代历史也渐渐得到证实。
D.“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构建了一个关于中华民族起源、结构等方面的学术新体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在中国独特的地理空间结构和多样的生态环境基础上慢慢形成的。
B.黄河、长江流域中的各文化团体由于分散聚居在各地区,所以只能创造具有自己本土特色的文化。
C.以《尚书》为代表的相关文字史料,已有一部分得到了考古资料的印证,为中华民族从多元形成一体的历史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知识基础。
D中华文明具有强大吸纳力的主要原因是各民族追求团结统一,以及各民族在文化、经济、情感上相互学习借鉴和相互依存。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是( )(4分)
A.湖南安化县出土的虎食人卣与四川省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龙虎尊都有着相近的题材和文化内涵。
B.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中的孔庙、国子监等辽代建筑保持着与中原一样的“坐北朝南”特质。
C.新疆洛浦县山普拉墓地出土的一件毛织壁挂,上面的人首马身图案其实是希腊罗马神话中的“马人”。
D.云南古村遗址中厚达数米的螺壳与莱阳贝丘遗址中的大量海蛎壳都体现了古代先民相似的生活方式。
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中国相互作用圈”示意图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各文化系统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态,也有着独特的起源和特色。
B.各文化系统之间交流形成的特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
C.黄河中下游的仰韶文化系统是华夏文化形成和开始的主要文化支撑。
D.中华民族各文化系统相互影响,逐渐形成相互作用圈,后走向一体。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7小题,3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11题。
十八岁的李响
蔡楠
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
他这么大岁数了,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嘴笨,说话磨磨唧唧的。我就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还怕他蹦来跳去掉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
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了一杯茶,给他端过去。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喝点吧,喝完了,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吧,我明天还出门呢!
李响就把一杯茶喝光了。我看到那杯茶透亮亮地流到了李响的体内,他的身体就不飘了,也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
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个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给他,“你可以走了!”他把东西拨拉到一边去,清清爽爽地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
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李游,你说到底带我去不?”
“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
“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
“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偷着跑出去的,瞒着父母,连新婚10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讨厌你偷着跑了。”
“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李响争辩着。
“那你打仗了吗?”
“打了,不过,也算没……没打。”李响这回坐下了,我看到他的眼神有些黯淡,“我跟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瘸了,我就当了炊事员。”
我“噗嗤”一声,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那后来呢?”
“后来我还参加了百团大战,后来就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我是一瘸一拐地跟着部队来到延安来到毛主席身边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可是毛主席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
“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我觉得李响顺畅的话有点离谱,“怎么这些年也没听你说过呢?”
“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她!”李响摆了摆手,“再说了,你和李直哪里关心过我啊。”
李响说得对,李直和我确实不大关心他。他从18岁就扔下媳妇跑了,李直出生的时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谁。李直他们娘俩在动乱的时光里自己熬过来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关心他。
“你们不关心我,可我惦记你们!”李响叹了口气,“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
“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看着李响。
“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那时候的南泥湾,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这里,没吃没穿没住的。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也当粮,大冬天往哪里去挖野菜?反正,炊事班里也没事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跟大家去开荒了……”
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送李响的包裹回来时,确实带着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剩了个破片片。
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你承认我说的是真的吧?带我去吧!”
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
我决定带李响走。
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却蒙圈了。他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了。他不吹了,只能由我给他当向导。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带他去了党徽广场,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
“看,我就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
李响在一孔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
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我走进窑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那是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我从电脑包里拿出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我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无偿地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集团公司,捐献一批白洋淀环保充电车,方便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
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没有他的踪影了。我不能弄丢李响。
我知道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来到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
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4.23亩的记录,他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死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
我的眼泪急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
(有删改)
【注】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 小说开头提到“正忙一件大事”,这既可以理解为李游“讨厌”李响的说辞,又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 “眼神有些黯淡”“眼神突然有了光芒”等神情的变化,形象写出李响对革命斗争的自豪和热情。
C. 从一线战士到炊事员再到开荒者,身份的变化,既丰富了李响的经历,又使小说主题更加多元化。
D. 导游对李响故事的讲解,让读者更客观真实地了解了爷爷的伟大,丰富人物形象,增强感染力。
6.关于文中南泥湾垦荒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 李响回忆南泥湾开荒的情形,表现出生产运动的艰苦,反映了当时革命形势的严峻。
B. “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等细节,以点带面,展现了战士们坚韧顽强的品质。
C. 李响南泥湾开荒的经历,集中体现了南泥湾精神,也促使后文中李游的态度发生变化。
D. 南泥湾垦荒的情节,是李游与李响故事的纽带,也正是下文“我不能弄丢李响”的原因。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4分)
A. “我比较讨厌李响”,是因为李响说话时有些含混不清,还总爱蹦来跳去,我担心他摔坏了。
B. 李响说:“我在那里打过仗!”他在南泥湾打的不是枪林弹雨的仗,而是与自然之间的抗争。
C. 李响瞒着家人出去当兵,中途一直也没回过家,但是曾经托县上的干部送回个包裹来。
D. 我受到爷爷事迹的感召,也想为南泥湾献一份力,所以这次带来技术,还准备捐赠环保车。
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 小说以“我比较讨厌李响”“李直比我更讨厌他”为开端,目的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是作者设置的悬念。
B. 小说构思巧妙,以后来人的视角写一个死去的人物的事迹,却又让后来人与死去的人同一个时空出现,新鲜而不落俗套。
C. 小说中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化,李响是个十八岁的青年,他的话语里充满了青年人豪气冲天的干劲,但有时也略显幼稚。
D. 小说卒章显志,最后的呼喊声既揭示出祖孙三代的关系,也表明我了解到李响的事迹后,内心充满敬仰与骄傲。
9.“铁铲”在小说中出现过多次,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小说前后分别使用“李响”和“爷爷”两个不同的称呼,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蔡楠曾说:“幻想与现实是文学的两个基本端极,是文学赖以飞翔的两只坚韧的翅膀。”请从“幻想”与“现实”的角度简析本文的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基础知识(本题共6小题,24分)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4分)
A.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
B.故今具道所以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于天下也
C.择善而从之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D.函谷举 举地千里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4分)
A.以致天下之士 以致天下怨谤也
B.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相与枕藉乎舟中
C.敏于事而慎于言 回虽不敏
D.是故无贵无贱 蚓无爪牙之利
14.下列各项中“其”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4分)
例句: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A.其可忽乎? B.其恕乎
C.汝其勿悲 D.其若是,孰能御之
15.下列各项中“之”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4分)
例句:句读之不知
A.凌万顷之茫然 B.百姓之不见保
C.莫之能御也 D.一羽之不举
16.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4分)
A.不霁何虹 朝歌夜弦 B.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
C.既东封郑 顺流而东也 D.赵王之子孙侯者 其继有在者乎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4分)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B.克己复礼为仁 譬如为山
C.人而不仁,如礼何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D.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二)名篇名句默写(每空2分,共1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用反问语气批评秦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以及挥霍无度的行为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洵在《六国论》中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多,秦国侵略越急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静女》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典型的动作,将男子赴约等待心上人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4)孔子在《论语十二篇》中指出《诗经》可以提升人的道德修养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有没有感觉,语言似乎越来越“不值钱”了?只是一句普通的感谢,有时就要用“爱你”来表达;挂在嘴边的“超级”“最”等字词,成了常见的程度副词。还有网友调侃,两个字的“哈哈”已经略显敷衍,四个字的“哈哈哈哈”又显得刻意,为了表示真开心,并证明每个“哈”字都是“纯手打”的,得穿插一些符号或错别字,比如“哈哈哈哈jjj哈哈”……
这样的现象被称为语言的“通货膨胀”。有人认为这会让我们的表达变得重复、模糊和夸张,也有人认为会造成语意的“贬值”,当然也有人表示,语言的“通胀”不全是坏事,它能让爱意和善意更容易说出口。
上述观点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你学习生活的经历,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月考试题(语文)
参考答案
使用时间:2025年9月20日 总分:150分
1 2 3 4 5 6 7 8
A B C C C D B C
12 13 14 15 16 17
B A C D B C
一、现代文阅读(5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1.A 2.B 3.C 4.C
【解析】
1.A.“更加有力地肯定了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论和本土说”错误。根据材料一“这些实物证据可以否定有关中华民族起源的一元论和外来说,而肯定多元论和本土说”,以及其前面的“各进化阶段的人体化石“石器”可知,“肯定了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论和本土说”的是“各进化阶段的人体化石”和“石器”。而根据“考古学上有关新石器时代的丰富资料更有力地表明中华大地上当时已出现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可知,“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的众多证据”是表明了“中华大地上当时已出现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选项属于张冠李戴。
故选A。
2.B.“由于分散聚居在各地区,所以只能创造具有自己本土特色的文化”错误。根据材料一的“新石器时代中原两河(黄河和长江)流域中下游这个在生态条件上基本一致的地区的考古发现,已可以说明中华民族的先人在文明曙光时期,公元前五千年到公元前两千年之间的三千年中还是分散聚居在各地区,分别创造他们具有特色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和“在这多元格局中,同时也在接触中出现了竞争机制,相互吸收比自己优秀的文化而不失其原有的个性”可知,黄河、长江流域的各文化团体不只是“创造具有自己本土特色的文化”,还会吸收借鉴比自己优秀的文化,选项属于强加因果。
3.A.两地相隔较远,但出土文物呈现相似的文化元素(虎、龙等题材),说明不同区域文化在交流中存在融合,体现了“多元”基础上的“一体性”。
B.辽代作为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其建筑(孔庙、国子监)采用中原“坐北朝南”的传统布局,表明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文化的吸收与认同,体现了“多元”向“一体”的凝聚。
C.“人首马身图案其实是希腊罗马神话中的“马人'”不能作为支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一个论据。因为这体现的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应是中华各族群内部的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
D.云南(内陆)与莱阳(沿海)地理位置差异显著,但遗址均体现利用贝壳的生活方式,说明不同区域先民在适应各自环境时形成了相似的生存智慧,属于“多元”背景下的共性特征,为“一体”格局提供了生活层面的证据。
故选C。
4.C.“黄河中下游的仰韶文化系统是华夏文化形成和开始的主要文化支撑”错误。根据材料一“我们还记得河南的龙山文化正是在仰韶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山东的龙山文化而兴起的。所以可以说华夏文化就是以黄河中下游不同文化的结合而开始的”可知,华夏文化的开始是“黄河中下游不同文化的结合”。选项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7小题,34分)
5.【答案】C
【解析】“又使小说主题更加多元化”错误。这道题非常简单,从小说全文来看,主题单一,就是歌颂老一辈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具体到李响身上,其具有舍小家、为大家,献身革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精神。李响因为腿瘸了,不能跟着队伍上战场打鬼子,但是他很快就释怀投入到同样能为革命做贡献的南泥湾开荒事业中,身份的变化更能凸显为国奉献的主题。
6.【答案】D
【解析】“是下文‘我不能弄丢李响’的原因”错误。
解答这道题要有两个理解,一是对南泥湾垦荒的情节在文中的作用的理解:①刻画人物形象,展现李响这些先烈们当年为革命事业所做出的具体贡献,表现先烈们的革命精神;②情节上释疑,回答了前文李响的身份上的疑问,使小说情节内容更完整;③主题上歌颂了先烈们献身革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
二是对“我不能弄丢李响”这句话深层含意的理解 :“我不能弄丢李响”,字面上是要找到李响这个人,深层理解是不能丢掉李响所代表的革命先烈们的革命精神,新一代青年应当传承革命精神,文中“我”是李响的孙子,是革命先烈的后代,也是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来到“南泥湾”,既是祭拜爷爷李响,也是前来为“南泥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这也展现出无私奉献的社会担当,是在用实际行动继承革命先烈的志向。“南泥湾”这个地名把祖孙两代紧密相连,“我”要去南泥湾做公益项目,“我”的爷爷为革命牺牲在南泥湾,“南泥湾”见证了革命精神的薪火相传。
再来看选项D,“南泥湾垦荒的情节,是下文‘我不能弄丢李响’的原因”。这句话表面看来有道理,南泥湾垦荒的情节在文中极为重要,是革命先烈当年的英雄事迹,其中展现的南泥湾精神我辈当传承。但是“南泥湾垦荒的情节,是下文‘我不能弄丢李响’的原因” 这一表述犯了逻辑上的错误。可以采用反向推论法,“我不能弄丢李响”的原因难道仅仅是李响当年在南泥湾垦过荒?起码,他是“我”的爷爷,单从这一点也是值得怀念的。还有,“我不能弄丢李响”可以推广至“我们不能丢掉李响们”,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我们传承革命精神,完成革命先烈的遗志,也是我们不能“丢掉”的重要原因。
这道题的逻辑关系突破口:A是B的原因。B的原因是不是只有A这一点。
【答案】B
【解析】A项,“我比较讨厌李响”的深层原因是因为李响当初参加革命抛下孤儿寡母,家人的不理解和埋怨。C项,“曾经托县上的干部送回个包裹来”错。原文:“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送李响的包裹回来时,确实带着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剩了个破片片。”再从标题“十八岁的李响”及结尾“他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死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可推知,县上的干部送回个包裹当是李响的遗物。D.原文“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要去南泥湾?”,可推知,“我”到南泥湾做公益前,并不知道爷爷的事迹。此项判断要有文本意识,就故事情节来讨论,不能跳出文本想象。
8.【答案】C
【解析】认真品读文中李响的语言,会发现他的话语很平实,表达的也是朴实的想法,没有什么“豪气冲天的干劲”,不能过于拔高;同时其语言里也没有显示出“幼稚”,只是自己最真 实的想法,表达出参加革命、奉献自我的真实愿望。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要有全局观念,特别是对革命英雄主人公的分析,反面形象的词语肯定不合主题表达需要。
9.【答案】①塑造人物形象。既符合李响炊事员的身份,又是他后来在南泥湾垦荒的工具。
②使前后的情节形成照应。李响牺牲后,县上的干部把他的包裹送回来时,里面有一把铁铲,以及小说结尾导游对李响事迹的介绍中也提到了铁铲,形成了前后的照应,使情节紧凑集中。
③凸显主题。这把铁铲象征了革命先烈在困苦的环境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
10.【答案】①采用李响称呼,使其成为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我”客观冷静的态度;
②使用爷爷称谓,拉近距离,增强亲近感,既是对爷爷的怀念,也是对老一代革命者的崇敬;
③称呼的转换,蕴含着“我”从抱怨到骄傲的情感变化。
11.【答案】①李响已经去世,却能来到“我”的办公室,恳求并跟着“我”去南泥湾,这是小说幻想的内容。
②先辈们勇于牺牲、艰苦奋斗的故事,以及后辈们通过自己的方式来继承发扬先辈们的精神,这是小说反映的现实。
③幻想与现实相结合,产生了奇特而感人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与深刻性,也使更突显了传承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4分)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B
A.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原则计划)
度义而后动 (动词,考量权衡)
B.故今具道所以 (原因,缘故)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于天下也(……的原因)
C.择善而从之 (好的言行品德建议)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好的正确的)
D.函谷举 (被攻占) 举地千里 (攻占,占领)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
A.以致天下之士 (招致)
以致天下怨谤也 (招致)
B.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借)
相与枕藉乎舟中 (垫着)
C.敏于事而慎于言 (奋勉)
回虽不敏 (聪明)
D.无贵无贱 (无论)
蚓无爪牙之利 (没有)
14.C 15.D 16.B
17.C
A项,介词,比/介词,对,对于。 B项,动词,是/动词,堆。C项,都是连词,表假设。 D项,介词,跟/连词,和,同。 故选C。
(二)名句默写(每空2分,共16分)
18.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