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运动的规律性 学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运动的规律性 学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运动的规律性 学案
一、学习目标及课标要求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准确理解运动的概念,深刻把握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2.清晰阐释规律的含义、特点,明确规律是客观且普遍存在的。
3.全面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掌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方法。
4.牢固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能将其运用到分析和解决问题中。
能力目标
1.通过对物质与运动关系等内容的深入探究,显著提升抽象思维能力,熟练掌握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方法。
2.能够熟练运用哲学原理剖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切实提高运用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逐步培养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坚定地站在唯物辩证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
2.不断增强政治认同,坚定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始终秉持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立场。
(二)课标要求
1.深入探究世界的本质,准确把握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深刻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2.结合生活实例,充分说明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明确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必要性。
3.关注社会发展和时政热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培养用哲学思维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一)重点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可以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二)难点
1.正确理解并把握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虽然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从理论上较易理解,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因各种因素忽视或违背规律,如何让学生真正将这一原理内化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难点。
2.在实践中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现实情境中,要准确判断实际情况,合理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循客观规律并非易事,学生在具体操作和判断时容易出现偏差。
3.理解物质与运动关系中,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的错误实质:对于抽象的哲学概念,学生较难深入理解两种错误观点在本质上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因。
三、学习疑点、易错易混点、高考考点
(一)学习疑点
1.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关系:运动强调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变化侧重于事物在性质、状态等方面的改变;发展则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学生可能疑惑它们之间具体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在何种情境下准确运用这些概念。
2.规律与规则的区别:规律是客观的,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则是人们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是主观的。学生可能难以清晰分辨二者,在实际判断时容易混淆。
3.意识的能动作用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包括想、做以及精神状态。学生可能对二者的涵盖范围和相互关系存在疑问。
(二)易错易混点
1.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混淆这两个概念是常见错误。
2.把规律等同于现象:规律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联系,不能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而现象可以被直接感知。例如,苹果落地是现象,万有引力定律是规律。
3.认为人可以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改变或创造规律,但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认为意识可以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或只要有正确的意识就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忽视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5.忽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消极被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6.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解片面:认为只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忽略了要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的规律性,以及要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三)高考考点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常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对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的理解,通过名人名言、生活事例等情境设置选项。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某一现象体现的规律原理,或运用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措施;也会在选择题中考查对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理解及应用。
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题中常要求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党和国家的政策、重大工程建设、科技创新等现实问题;选择题则考查对相关原理的准确理解和判断。
四、问题导学及自主预习单
(一)问题导学
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 )和( )。
2.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 )和(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 )的物质。
3.运动是( )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4.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 )的、必然的、( )的联系。
5.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 )为转移的,既不能被( ),也不能被( )。
(二)自主预习单
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梳理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具体表现,举例说明生活中物质运动的现象。
2.思考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含义,查找资料,列举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规律。
3.初步了解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分析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4.预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及要求,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这一点。
五、合作探究及质疑
(一)议学情境一:长江经济带的发展
议学问题:“十四五” 期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进一步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明显进展。请分析这一现象体现了物质与运动怎样的关系?长江经济带发展遵循了哪些规律?
议学提示:从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变化,思考物质与运动的紧密联系;从生态保护、经济转型等方面分析背后遵循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议学总结: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体现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其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状况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这种发展变化是基于长江经济带自身的物质基础。在发展过程中,遵循了生态平衡规律、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律等,只有尊重这些规律,才能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议学情境二:浙江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
议学问题:“十四五” 期间,浙江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请运用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知识,分析浙江这一举措的合理性。
议学提示:从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思考人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产业发展需要遵循经济规律等角度,分析科技创新与尊重规律的关系。
议学总结:浙江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体现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同时,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体现,只有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促进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塑造发展新优势。
(三)议学情境三:我国秋粮收获
议学问题:我国秋粮陆续进入收获期,各地科技助力确保颗粒归仓。这一过程中,人们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议学提示:从秋粮收获的实际情况出发,思考科技助力收获与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不同地区实际采取措施。
议学总结:各地根据秋粮收获的实际情况,如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技手段提高收获效率,确保颗粒归仓。这是在尊重农业生产规律的基础上,做到了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利用科技这一手段,找出适合各地秋粮收获的方法,实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四)质疑环节
学生根据上述议学情境及讨论结果,提出自己的疑问。例如: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如何更好地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在浙江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过程中,如何确保科技创新的方向符合经济发展规律,避免资源浪费?在秋粮收获中,科技助力是否存在局限性,如何进一步突破?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疑问进行深入探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主干知识梳理
运动的规律性
1.规律是客观的
⑴哲学的运动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①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①规律是联系,但并非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只有同时满足四个条件的联系才是规律。
②规律不等于现象,凡是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的均为现象而非规律,上表的举例均不属于规律,如“苹果落地”属于自然现象,但其中蕴含的“万有引力”则属于规律。
③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规律混同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④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或废除
⑤唯心主义同样承认规律的存在,但是却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⑥规律本身没有好坏之分。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
⑦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
⑧“太阳东升西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水往低处流”等是体现规律的现象
②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 a.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b.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把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总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叫自觉能动性)
⑴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能够能动的反映世界、意识能够指导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的特点: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也是能动的认识世界的原因)
【特别提醒】侧重点法区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目的性 侧重于行动目标、方式和步骤的确定
自觉选择性 强调认识对象的选择
主动创造性 突出反映的程度(现象与本质)和时间跨度(过去、当前和未来)
②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③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⑵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能动的反作用于物质):
①意识能动的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意识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作用;错误的思想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往往起阻碍作用。
②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误区:①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来源于人脑。×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因此,意识中有什么,客观世界中就一定有什么。×
③意识的作用只表现为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⑶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a.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b.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的;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片面地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属于唯心主义;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机械唯物主义。)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⑴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的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
【特别提示】实事求是的内涵:“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区别与联系
比较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区别 侧重点 强调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着重于物质第一性 强调按规律办事,着重于规律的客观性
哲学依据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联系 都强调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后者包含前者的内容
⑵哲学依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⑶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②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④从辩证法角度分析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认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重点)
【原理内容】 ①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规律的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方法论】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
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②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七、当堂检测
典例剖析
1.(2023年辽宁卷)“春分之日,玄鸟至”(《逸周书·时训解》)。在周代,古人就已经靠观察燕子等候鸟春归的时间来确定节气、规划农时。中原地区的燕子多是在春分前后飞回筑巢育雏,周天子便在春分之日祭祀神灵,祈求子孙繁茂。由此可见
①人能借观察燕来与春到间的关系把握自然变化规律
②依据对规律的认识去规划农时属于实际的农耕活动
③将燕来与子孙繁茂相联系是对客观对象反映的结果
④把握燕来与人活动的联系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分析①:古人通过观察燕子春归与春分的关系确定节气,体现人能把握燕来与春到的联系,进而认识自然变化规律,①正确。 分析②:“依据规律认识规划农时” 是意识活动(认识层面),而非 “实际农耕活动”(实践层面),②错误。 分析③:将燕来与子孙繁茂相联系,是古人对客观事物(燕来、生育)的主观反映,③正确。 分析④:题干中周天子祭祀是为 “祈求子孙繁茂”,而非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A。
2.(2023年全国卷)2023年春节期间上映的中国科幻影片《流浪地球2》引起热烈反响。影片中的行星发动机与中国环流器二号实验装置具有视觉相似性;运送核聚变燃料的巨车,让人联想到中国生产的巨型矿车;展示太空天梯的长镜头,折射出中国在太空设备上的最新发展。这表明
①任何意识包括幻想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自觉的和创造性的
③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与客观存在相符合、相一致
④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是人自由选择的,与意识的内容无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分析①:影片中行星发动机、巨车等科幻元素,分别与中国环流器二号实验装置、巨型矿车等现实存在相似,说明即使是幻想类意识,也源于并反映客观存在,①正确。 分析②:影片并非简单复制现实科技,而是通过 “行星发动机”“太空天梯” 等创造性呈现,体现意识对客观存在的自觉选择与主动创造,②正确。 分析③:意识源于客观存在,但可能因主观因素出现错误反映(如谬误),并非必然 “与客观存在相符合”,③错误。 分析④:意识反映方式受内容制约,科幻元素的创造需以现实科技为基础,并非 “与内容无关”,④错误。 答案: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