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14 唐诗五首诗仙李白:浪漫洒脱的一生主要经历开元十二年(724),李白离开故乡,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一带)。次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家漫游18—26岁开蒙读书4—17岁江油平武成都扬州安陆定居安陆美满幸福26—39岁长安供奉翰林名满长安41—43岁洛阳李杜会面安史之乱天宝元年(742),唐玄宗召李白入京,令他供奉翰林。李白以国士自诩,渴望施展政治抱负,但唐玄宗仅以文士待之,让他写诗作乐。不到两年他就被“赐金放还”。再度漫游43—54岁站队永王入狱流放56—58岁流放夜郎途中获赦当涂与世长辞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南奔避难。至德二载(757),李白因参与永王之乱,被判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乾元二年(759),朝廷大赦,李白重获自由。矢志平乱壮志未酬59—60岁上元二年(761),60岁的李白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但行至金陵,因病折返,投奔当涂县令李阳冰。宝应元年(762),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诗文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后去世。诗歌成就少年——逸18岁出游,23岁学业有成,离家远行,仗剑出蜀,开始了漫游之旅。这一时期的李白主要是漫游、游山览水,所以其诗歌创作主要是山水诗。代表作有《峨眉山月歌》《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山中问答》等。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年——狂在唐代,科举之路非常窄,普通人想要晋身入仕,要靠达官贵人的推荐。满怀壮志的李白希望能通过“干谒”,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李白早期拜谒李邕失败,但这并未让他停止奔走干谒的步伐。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成为御用文人,王公大臣也争相与他交往。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有《南陵别儿童入京》《清平调词三首》等。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中年——醉初到长安,李白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得罪了权贵,及翰林院同僚进谗言,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李白在思想极度烦闷时,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有《月下独酌》《行路难》《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暮年——愤安史之乱爆发后,面对战火不断、百姓四处逃亡的社会现状,李白创作了不少反映战乱现实和表达忧国忧民思想的作品,如《奔亡道中五首》《猛虎行》;也有一部分抒发渴望报国靖乱的壮志,如《南奔书怀》《赠张相镐二首》;也有不少是表现蒙冤遭贬的悲愤。奔亡道中(其四)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洛川为易水,嵩岳是燕山。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渡荆门送别李 白此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725)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青年时期,主要生活在四川。开元十二年(724),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从清溪出发,经三峡,下渝州,轻舟东下,经荆门一带时已是平原旷野,视野顿时开阔,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诗。背景链接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渡荆门送别[唐]李 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xínɡ诗词诵读结合注释,读通大意。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我乘舟远渡到荆门山以外,去楚地漫游。译 文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往。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奔入辽远无际的原野之中。译 文辽远无际的原野。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霞多变,形成海市蜃楼的美景。译 文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我远行的小舟。译 文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李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故称蜀地为故乡。喜爱。渡荆门送别叙事写景写景抒情展现喜悦心境抒发思乡之情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起承转合远渡地点,出蜀目的平野江流江月云生怜水送行舟结构梳理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起】叙事远渡荆楚首联点题,交代远渡的地点和事由。“送别”表面指故乡水送别自己,实际指的是自己作别故乡。诗词品读“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颔联营造出雄浑开阔的意境,传达出诗人闯荡世界的喜悦与豪情。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原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情形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承】写景景物变化(化静为动)默写常考句··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的开阔境界。移动的视角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转】写景江上美景(比喻、对偶)颈联描摹江上的美景,展现出诗人喜悦开朗的心境。诗人在此展开想象,将水中的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云霞之美,想象大胆奇特。默写常考句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静观的视角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合】抒情思乡惜别(拟人)默写常考句“送”字点题“送”字表达巧妙,本来是“我”依恋故乡水,却变换角度说是故乡水恋恋不舍地“送”“我”,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送”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态,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这首五言律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外出游历的喜悦及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主旨归纳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画面,请任选一幅进行赏析。考点赏析诗歌画面[答题支架]找角度可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绘画面描绘诗歌的画面。表情感结合语句体会诗人情感。[参考答案][示例一]选择“水中映月图”。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的澄澈明净,抒发诗人出游的欣喜之情。[示例二]选择“天边云霞图”。以静观的视角,描写黄昏时江上云霞的变幻多姿,令人陶醉。典型考题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1)(南充中考)李白《渡荆门送别》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意境相似。(2)一轮明月,照亮了夜空,也启迪了诗人。李白泛舟江上,欣喜地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渡荆门送别》)的奇幻一幕。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3)(恩施州中考)李白出蜀入楚,写下了《渡荆门送别》,诗中由描写美景转入抒发思乡之叹,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不写自己思念家乡,而写家乡之水对自己恋恋不舍,遥遥相送。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拓展延伸,梳理游览路线请你根据李白同一时期的三首诗歌《渡荆门送别》《峨眉山月歌》《望天门山》梳理游览路线。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李白活动一:梳理游览路线李白的这段旅程:出蜀入楚峨眉山奉节(白帝城)江陵天门山三峡荆门山巴蜀荆楚吴越以东活动二:对比阅读再次读读第一次离开家乡的李白一路上写的三首诗,看一看,船行到天门山这里的时候,有什么东西不见了?又有什么东西还在,但是又跟之前不一样了?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李白活动二:对比阅读“月亮”不见了,《峨眉山月歌》里平羌江水里的月亮、思君不见的月亮,“渡荆门送别”里“月下飞天镜”的月亮,没有在天门山出现,天门山迎接李白的,不是一轮明月,而是一轮红日。“江水”似乎也不同了,好像不再陪着李白继续往前走了,“至此回”了,如果说“万里送行舟”的故乡水其实是李白对家乡的不舍的话,“碧水东流至此回”是不是也代表着李白准备放下对家乡的依恋,真正走上新征程了呢?告别不是简单地说一声再见挥一挥手,经此一行,李白才算是真正从心理上告别了故乡,“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活动三:鲲鹏之志再来看看二十出头的李白告别故乡的这一段路程,仅三峡这一段就已经“千二百里”了,这是一段漫长的跋山涉水的告别,足以证明故乡在他心里是多么的难以割舍。那么他为什么还是要离开家乡?蜀地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名,富庶自不必赘言,文化也相对发达,蜀地也多才俊,李白就留在蜀地不好吗?这个蜀,非出不可吗? 活动二:鲲鹏之志助读资料:蜀地周边被层层叠叠的崇山峻岭所围绕,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是一个颇为闭塞的地方。所以蜀地的人才不出蜀则无所成就,因为这里不是中国的中心舞台。李白想要凭着自己的智慧与才能“匡社稷”“安黎元”“济苍生”,当然要进入到中心舞台去。所以,他必须离开。李白心中真正要去的地方,他最终的目标,是长安。只有到了长安,他才能真正地施展才华实现理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