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2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仿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202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仿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西省202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仿真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试卷、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即拖时代后腿的那股定力[注]
问:在您心目中,文化是什么?如何看待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答:文化,在我眼里,就是祖祖辈辈积攒下的那堆东西,就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那个“宗”。正是这个宗,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身份认同,没有它,我们就不知自个儿是谁。
较之通常说的“发展”“前进”,文化即拖时代后腿的那股定力,那个尾巴。它是一种反向力,是一种制约盲目、防止脱缰的力量。汽车有加速和油门系统,更有减速和刹车装置,文化即后者。它类似松鼠的尾巴,拖着你,纠正你,给你压阵。没这尾巴,你的跑、跳、变向、稳定性,都有问题,你会没有前途。
文化的特征,一是老,二是慢。
① 。有个词很贴切,叫“古稀”,越古的东西越稀少,光阴把它们淹没了。老建筑、老街区、老字号、老报刊、老电影、老唱片、长者、古董、博物馆、线装书、繁体字……都是“老”的载体。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不够老,老东西太少,超乎正常的少。我们的很多“老”都是非正常死亡,现代中国的破坏力太强。尤其是1949年后,“破旧立新”和“反封建迷信”,把无数珍贵的“老”扔进了废品站和火堆里。如今,城市乱改造也是个悲剧,很多“古”被铲倒、被篡改,建起了复古街。
慢就是舒缓,即耐心、从容,对细节的迷恋。纸质阅读意味着慢,鸿雁传书意味着慢,笔墨纸砚意味着慢,手工馒头意味着慢,长篇小说意味着慢……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太快、太匆匆、太日新月异,来不及停驻、来不及凝神,一切都进入了快餐年代。那种慢慢读一本书,慢慢写一封信、慢慢爱上一个人的生活,正越来越远。
我们停不下来,只好以“更快”代替“快”,用目不暇接屏蔽我们的挑剔。治疗焦虑的药方竟然成了——再快点,快得让自己来不及焦虑!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在《云上的日子》里讲了件事:墨西哥的山地民族有个规矩,上山途中,无论累不累,走一段即要停下休息理由是“走得太快,人会丢了灵魂”。近年,欧洲兴起了一种“慢生活”运动,不是倡导慢,而是试图恢复生活本来的样子,正常的样子,慢,是一种节奏,更是一种美和秩序。
文化虽然老,却是最永恒的时尚。“变和巨变是一种意义,不变和少变也是一种意义,甚至蕴藏巨大的未来价值。”文化就是一种不变和少变的东西。
将来,世界会变成怎样的呢?许多年前,朋霍费尔预言说:“在文化方面,它意味着从报纸和收音机返回书本,从狂热的活动返回从的闲暇,从放荡挥霍返回冥想回忆,从强烈的感觉返回宁静的思考从技巧返回艺术,从趋炎附势返回温良谦和,从虚张浮夸返回中庸平和。”这是很乐观的憧憬,但愿别辜负它。
问:近年来国内兴起了“国学热”“诸子百家热”,各种出版物,从传媒到民间私塾和国学课程,您怎么看? ② ?
答:单就国学,我觉得不是什么坏事,国人需要精神秩序和资源,心灵上也有一种要和当代拉开距离的冲动。面对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价值观的混乱和人生游戏的诡秘,很多线索和逻辑要厘清,大家需要点答案和佐证,需要几句朗朗上口的话——好让游荡的精神有所搭乘。我们需要和某种遥远的事物相遇,从而对自己的判断更有信心。
我床头常放一些古人的书。我喜欢看《诗经》,觉得它有点像那时候的社会新闻或副刊故事。它写得很老实,接地气,不装,不端着,很松弛。读它你觉得心很安静、很自由。我也喜欢明清小品,那时说话和现在有点像了,很随意,也不端着,且笔墨不再那么俭,体量宽松了,像穿睡衣的感觉。
对诸子经典的价值,我说不好,缺乏深入研究。我认为古代书写有特殊性,用字非常省,别忘了人家是用竹简刻字,字库数量也有限,这使得每个句子都变成了一个富饶的信息库,潜量和潜能特别大。一个人说话比较多的时候,信息趋于明朗,但寓意减少,同时会出错。但当我只说一句时,此话的可阐释性、内部空间就特别大,所以你会发现,古人那几摞书简,简直成了聚宝盆,可供后人无限地挖下去。每个时代和个人都可据自己的需要和精神倾向,生产附加值……就像《红楼梦》出来个“红学”一样,那是立方级的信息倍数。
先人一句话,十个后人会讲出十个意思。我看今人讲圣贤,更多感受到的是时代的精神需要。缺什么,就打着灯笼去找,总能找到的。其实,古代社会的复杂性,无论政治格局、社会信息、生活游戏和逻辑,都大大简化于今天,你要用他的智慧破解今天的复杂,我觉得不对称。所以在我看来,与其膜拜诸子的深刻,不如欣赏彼时的天真和精神的纯美。你不觉得孔子很天真吗?天真也是伟大啊。
我们今天丢的贵重之物里,有一件就叫天真。
先人很了不起,他用天真造了一部天书。当然,你不妨把它读成深刻,读成权威。他们的书都是有气场的,如光风霁月,能激发后人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置身其中,如同沐浴,心灵在洗澡。
(摘编自王开岭《每个故乡都在消逝》)
[注]本文节选自《时代的疾病——精神访谈录》,作者于2009年根据对话整理进书籍《每个故乡都在消失》(自然忧思卷)。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文化是“拖时代后腿的那股定力”,意在强调文化具有制约盲目、防止时代发展脱缰的反向力量,并非是阻碍时代发展。
B. 对于国学热,作者认为国人是为了寻找精神依托,让游荡的精神有所搭乘,这种需求有其合理性。
C. 文中画横线处的“天真”是指古代文化、古人精神中纯美、质朴的部分,体现作者对这种特质的欣赏。
D. 诸子经典的书写有特殊性,用字省,信息库富饶,故每个时代和个人能从中挖掘符合自身需要的内容。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举墨西哥山地民族“走一段即停下休息”的规矩,能够论证“我们停不下来,只好以‘更快’代替‘快’”的观点。
B. 文中引用朋霍费尔的预言,是为了展望未来文化发展的理想状态,与当下“快节奏、重技巧”的现状形成对比,强化对文化本真的追求。
C. 文中描述读《诗经》“心很安静、很自由”,读明清小品“像穿睡衣的感觉”,运用比喻、夸张手法,突出经典阅读带来的独特精神体验。
D. 古人的书简如“聚宝盆”,后人可以无限挖掘,这意味着古人的智慧已经涵盖了现代社会的所有问题和需求。
3. 根据上下文语境,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语义连贯完整,每处不超过20个字。
4. 文中提到“文化虽然老,却是最永恒时尚”,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5. 本文对传统文化“老”与“慢”的坚守,与鲁迅《拿来主义》中对待文化的态度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差异。请结合两篇文章,简要分析二者的异同。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棠依旧
张景云
离我家不远的北宁公园里,有一片海棠林,每年春天海棠花开的时候,就有许多游人前来观赏。从那些粗壮、疙瘩隆起的树干可以看出,这些海棠树饱经沧桑。记得我儿时来这里游玩时,它们还是弱不禁风的小树。尽管海棠树饱经沧桑,但它们那嫩绿的叶子和娇艳的花蕾,与我儿时见到的一样。海棠树在长足叶子后才会开花。海棠花比杏花红,比桃花粉,小巧玲珑,令人赏心悦目。枝头的海棠花形态各异,韵味不同。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的、像一丛纤细的豆芽一样的花蕊;有的还未开放,远远看去,鲜红的花骨朵儿就像熟透了的樱桃。
我还是喜欢海棠花尚未全开的样子,正如人们所说:“花看半开,酒饮微醺。”站在尚未全开的海棠花跟前,我轻轻呼吸,若有若无的香味令我神清气爽。我想起元好问的那首《同儿辈赋未开海棠》:“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别人赋盛开的海棠花,元好问却赋未开的海棠花。这首诗写海棠树绿意浓浓,娇小的花蕾深藏绿叶间;因为爱惜自己的容颜,海棠花不想轻易露面,它们任由桃花、李花先闹腾一阵子。末句化用了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堪称绝妙。虽然这两句都写“闹”春,但元诗末句别有新意。元好问似乎要告诫人们,做人要像海棠花那样,内敛低调,不乱出风头。
海棠花娇艳动人,人们赋予海棠花“吉祥”的寓意。也正是因为海棠花娇艳动人有“吉祥”的寓意,海棠树成为一种常见的景观树。人们不仅在公园里、马路旁栽种海棠树,还在住宅、单位的院子里栽种海棠树。我年轻时供职的那个单位的院子里就种了几棵海棠树。那时,我在二楼办公。每当工作疲惫时,我就走到窗边,望一望海棠树。闲暇时,我常到楼下去,给海棠树浇水、剪枝,享受它们带给我的宁静与欢愉。那时我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就这样你如期而至/在乍暖还寒的季节里/悄然开放/含羞的容颜/改变了初春的单调/嫩绿的幼芽/在枝头吐露着微笑/芬芳/嗅醉了纷至沓来的群蜂/在你的诱惑下/我变成跌跌撞撞的彩蝶。”
与娇气的兰草、大岩桐等花木不同,海棠对气候、土壤没有什么要求。在气候寒冷、土地贫瘠的地方,它依然能够生存。春天里,海棠花总会如约而至,从不辜负人们的期盼。到了深秋,海棠树的枝头会缀满饱满的果实。果实虽有些酸涩,但在饥馑的年代,可用于充饥。海棠果实那种酸中带甜的味道至今仍留在我的记忆中。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海棠花的生命是短暂的,海棠花从出蕾到绽放,再到凋零,整个过程只有一周左右的时间。说到海棠花凋零,我想起了女词人李清照和她的海棠。某年春天的一个晚上,“雨疏风骤”,李清照家的庭院里,海棠花备受摧残,纷纷凋零,泥地上沾满了被雨水打湿的海棠花瓣,而海棠树的叶子反而显得更加茂盛。清晨,酒后醒来的李清照问侍女:“庭院中的海棠花如何了?”当听到“海棠依旧”的答话时,她不耐烦地怼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从李清照怼侍女的话中,我能感受到她对心爱的海棠花遭受风雨无情摧残的无限伤感和对自己青春逝去的百般无奈。
海棠花不仅有娇艳动人的外在美,而且有清纯雅致的内在气质。人们常以清纯雅致的海棠花寄托纯洁的情感。一年春天,我到位于水上公园北侧的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参观。纪念馆有一处仿照中南海西花厅建造的院子,院子里的许多细节与中南海西花厅里的相似,特别是院子里的海棠树,让人倍感亲切。新中国成立之初,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搬进了中南海西花厅。他偶然间看到院子里盛开的海棠花,非常喜欢。在工作劳累之时,他会走到院子里看看海棠花,让自己紧张的大脑放松一下。
中南海西花厅的海棠,不仅是周总理为国家和人民日夜操劳的见证者,也是周总理与邓颖超这一对革命伴侣高尚真挚的爱情的见证者。“春天到了,百花竞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盛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12年了。离开了我们,他不再回来了。你不是喜爱海棠花吗……你离开了这个院落,离开它们,离开我们,你不会再来。你到哪里去了啊……”这是邓颖超文章中的一段话。读到这段话,我能想象到这样的场景:中南海西花厅大院里,海棠花竞相开放,远远望去,这些海棠花宛如一片红霞;海棠树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孤独地站立着,她望着盛开的海棠花出神;过了一会儿,老人缓缓地蹲下身子,将掉落在地上的海棠花瓣一片一片地拾起来,放在手心……周总理与邓颖超一起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人生旅途。人们在怀念他们的时候,总会想起中南海的西花厅,想起那里年年开放的海棠花……
春天到了,各地的海棠花竞相开放。海棠花在年复一年地展现美的同时,也在年复一年地兑现着自己不变的誓言。海棠花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坚韧、生活的美好、真情的可贵……
(有删改)
相关链接: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宁公园的海棠树历经岁月、饱经沧桑,从“弱不禁风的小树”长成“粗壮、疙瘩隆起”的模样,见证了时间的变迁。
B. “我”在工作疲惫时会走到窗边望一望海棠树,周总理在工作劳累时会走到院子里看看海棠花,观赏海棠能令人精神放松。
C. 文本介绍了海棠的文化意蕴和情感意蕴,谈及海棠花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具备实用价值,如在饥荒年代可充饥。
D. 文本紧紧围绕着“海棠”行文,描绘海棠的形、色等,谈及与海棠相关的诗文、人和事,体现出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好问诗云“爱惜芳心莫轻吐”,觉得海棠花“深藏花蕾”而不如桃李艳丽,暗含着对海棠的遗憾之情。
B. 文本使用想象的手法描写中南海西花厅海棠花盛放的景象和邓颖超睹花思人的情形,其中,拾花瓣这一细节极具表现力。
C. 海棠花“也在年复一年地兑现着自己不变的誓言”,这里的“誓言”指的是海棠每年开花的自然规律。
D. 从全文看,本文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末段收束全文,表达“我”对海棠的赞美之情,并深化了本文主旨。
8. 文中画横线部分别有意韵,请结合相关链接简要分析
9. 本文将“个人记忆”“文人诗词”“时代故事”融入对海棠花的描写中,这样的写法有何妙处?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季康子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三发,卒曰:“子为国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也?”仲尼不对,而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①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而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访焉?”弗听。
(节选自《左传·哀公十一年》)
材料二: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②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然而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③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④,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节选自《韩非子·五蠹》)
材料三:
苏秦说赵王曰:“臣闻安民之本,在于择交。秦之所害于天下者莫如赵,秦不敢举兵伐赵者,畏韩、魏之议其后也。秦之攻韩、魏也,无有名山大川之限,稍蚕食之,傅⑤国都而止。韩、魏不能支秦,必入臣于秦。秦无韩、魏之规,则祸必中于赵矣。臣愿大王结韩、魏以强燕,如此,则诸侯相亲,秦甲不敢窥函谷,此所谓‘合纵’之利也。”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
材料四:
凡言“增”者,非必浮妄虚构,乃意旨有所侧重。如《尚书》言“祖伊恐,奔告于王”,非真有狂奔之状,乃极言其忧急;《诗经》云“子孙千亿”,非实数,乃颂美之至也。后世读者多滞于文辞,以虚言为实事,失作者立言之本意。善学者当通其意,勿泥于字句。
(节选自王充《论衡·艺增》)
材料五:
昔文章既作,比兴由生。鸟兽以媲贤愚,草木以方男女。
诗人之兴,义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雎鸠有别,故以喻后妃之德;“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鹿得苹草呦呦相呼,故以喻君子好贤之至也。此皆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其旨远,其辞文虽欲已绝,而未能尽者也。
(节选自刘知几《史通·叙事》,有删改)
[注]①丘:十六井。方里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②升概:这里指量酒器具。③挈:用手提。④迓:迎上前去;龁:咬,咀嚼。⑤傅:迫近。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国A亦有狗B有道之士怀其术C而欲以明万乘之D主E大臣为F猛狗G迎而H龁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苟,如果、倘若,与《陈涉世家》“苟富贵,无相忘”的“苟”意思相同。
B. 县,音xuán,通假字,同“悬”,与《赤壁赋》“山川相缪”的“缪”用法不同。
C. 蚕,名词作状语,与《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的“云”“响”用法一致。
D. 类,类别、种类,与“俯察品类之盛”“举类迩而见义远”的“类”意义相同。
12. 为了更好理解文本内容,某学习小组对部分材料的说理方式与核心主张进行了梳理概括,请你根据提示帮助学习小组完成表格。
材料 文本说理方式 核心主张
材料一 以礼为据,层层辩驳 ①_________
材料二 ②_________ 权臣如:“猛狗”,会阻碍贤才任用,导致君主受蔽
材料五 引诗句为证,阐释特征 ③_________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如有特殊句式,请指出其特点。
(1)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
(2)昔文章既作,比兴由生。鸟兽以媲贤愚,草木以方男女。
14. 材料四提出“善学者当通其意,勿泥于字句”,材料五也体现了类似的阅读理念。请结合其他三则材料中的任意一则,简要分析。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① 登小吴台小饮
叶梦得
生涯何有但青山。小溪湾。转潺湲。投老归来,终寄此山间。茅舍半欹风雨横,荒径晚,乱榛菅②。
强扶衰病上巉巅。水云闲。伴跻攀。湖海苍茫,千里在吴关③。漫有一杯聊自醉,休更问,鬓毛斑。
【注】①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157年前后,正值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此时南宋偏安一隅,主战派遭受排挤打压,词人选择归隐山间。②榛菅:榛树和茅草,指丛生的茅草。③吴关:古代吴国的关口,这里泛指苏州一带。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开篇以青山概括生涯,看似简洁平淡,实则暗含对现实的无奈。
B. 茅舍倾斜,风雨肆虐,可见年岁已大的词人生活窘迫,处境艰难。
C. 上阕描绘田园图景,下阕抒写登山之感,层次清晰,情景交融。
D. 衰病之躯“强扶”登山,动作背后藏着对山河与初心的双重凝视。
16. 下片画横线的句子构成了独特的情感张力,请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表达了对诸葛亮才干、德行的称颂及对其“_____________”的惋惜。
(2)《琵琶行并序》用“_____________”形容琵琶女弹奏乐曲时曲调的婉转流利。
(3)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努力后却未达到预期”的时刻,此时不妨用古文来安慰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年级组织“诗词情感反差”接龙活动,要求后一句的情感与前一句形成对比(如乐景与哀情、豪情与愁绪)。请根据以下序列,在空缺处填写恰当的名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6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液断减肥法”,喝着喝着就瘦了?
分析:“液断减肥法”近来在社交平台走红,其核心操作简单直白:在一段时间内只喝水或其他低热量的液体,不进食固体食物。不少人被“躺着喝就能瘦”的宣传吸引。但剥开“轻松瘦身”的外衣,这种方法实则是对健康的盲目透支。
“液断”的短期效果源于极端限制热量摄入。固体食物被切断后,身体会快速消耗储存的糖原,同时伴随大量水分流失,体重称上的数字确实会下降。( A ),更像是一场“数字游戏”——一旦恢复正常饮食,体重便会迅速反弹,甚至因代谢稳乱出现“越减越胖”的恶性循环。
人体是经密的营养平衡系统,蛋白质是肌肉的“建筑材料”,维生素是代谢的“调节剂”,碳水化合物则是能量的“加油站”,“液断”会让这些必需营养“缺席”,不仅导致代谢稳乱、免疫力下降,还会加速肌肉流失,让身体陷入“虚弱循环”;水电解质失衡则可能引发头晕、心悸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这种用健康换数字的行为,与“饮鸩止渴”无异。
减肥本应是一场兼顾健康与可持续性的修行,科学饮食搭配规律运动才是正道。就像培育植物需要阳光、水分、土壤的协同作用,身体的良性运转也离不开多元营养的支撑。“液断减肥法”看似走了捷径,实则让健康偏离轨道,最终得不常失。
结论:“液断减肥法”是以牺牲健康为代价的,绝非可行的减肥方法。
18. 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与原文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看你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B. 所谓“一线”,指那些具有关键枢纽作用的——通常也是竞争最激烈的领域。
C. 多数专业工作者——律师、会计师和其他一些专家——都异口同声地承认。
D. 这是,时钟“当、当、当”敲了三下——夜里的寒冷透过门缝渗进来。
19. 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20. 下列名称与文中“液断减肥法”的构词逻辑最相近的一项是( )
A 跳绳减脂术 B. 有氧慢跑法 C. 耐力训练法 D. 塑形瑜伽术
21. 任务一: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15个字。A______
任务二:请根据文本信息,在表格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完成对“液断减肥法”的逻辑分析,每处不超过15字。
具体表现 背后本质
营养供给逻辑 B________ 打破人体营养平衡,必需营养“缺席”
对代谢系统的影响 快速耗能,代谢下降 C_________
健康代价的隐蔽性 初期可能无明显不适 免疫力下降、水电解质失衡
22. 文中“缺席”“数字游戏”“饮鸩止渴”等词鲜明生动地批判了“液断减肥法”。请任选一词,从表意和情感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5分)
2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1600多年前的东晋永和九年,春光明媚的上巳节,书法大家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召集了42位文人雅士,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雅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那一天,文士曲水流觞,畅叙幽情,尽显文人风采……
下图是文征明《兰亭修禊图》局部,请结合文字与右图画面内容,以“兰亭雅集之盛”为主题,写一段文字。
要求:①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②体现场景特点;③100字左右,语言富有感染力。
三、作文(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辽阔。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援人以手,终累于手;恃人以力,终弱于力。
——古语·佚名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 D 2. B
3. ①文化的“老”,首先体现在载体上
②您如何看待这种传统文化复兴现象
4. ①文化之“老”是祖辈积淀的“宗”,提供身份认同,虽现代多有流失,但其内核是追溯根源的关键,是不可替代的价值根基。
②当下快节奏致焦虑、精神游荡,“老”文化的“慢”能让人寻回心灵秩序,填补精神空缺,对抗浮躁显珍贵。
③古代经典因用字精简成“信息库”,可随时代需求挖掘新价值,如“国学热”中供人找答案,显强大生命力。
④文化中温良谦和、天真纯美等是永恒追求,契合未来文化憧憬,是现代丢失却渴望的,故成永恒时尚。
5. 相同点:①都反对盲目破坏传统,本文批评“老东西非正常死亡”,鲁迅批判“焚毁遗产”。
②都强调文化需有鉴别,本文主张“欣赏天真”,鲁迅主张“占有、挑选”。
不同点:本文侧重“守”,主张坚守“老”与“慢”的文化特质;鲁迅侧重“破”,主张主动“拿来”并改造。
【答案】6. C 7. B
8. ①情感上,借“雨疏风骤”“绿肥红瘦”抒发了对美好易逝、青春不再的感伤,深化了海棠作为情感载体的内涵。
②文化上,将海棠置于古典诗词传统中,以其为文人抒怀的符号,增强了文章的典雅韵味和历史厚度。
③结构上,此段承上启下,以李清照轶事为桥梁,使文章由个人体验自然转向历史人文层面,脉络流畅。
④哲理上,“花凋”与“叶茂”的对比,暗含生命消长、新旧更替的辩证思考,为文末赞颂海棠年复一年兑现誓言的坚韧精神埋下伏笔。
9. ①增强文化底蕴:通过引用元好问、辛弃疾、李清照等文人诗词,赋予海棠深厚的文化意蕴,提升文本的典雅性和艺术感染力。
②丰富情感层次:以“个人记忆”(如儿时游园、职场赏花)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以“时代故事”(如周总理与邓颖超)升华家国情怀,使海棠成为联结个人情感与集体记忆的纽带。
③深化主题立意:海棠既是自然之物,又是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三种元素的交织,凸显了海棠超越时空的生命力与人文价值,呼应文末对“生命坚韧、真情可贵”的赞颂。
④结构严谨神聚:以海棠为线索,贯穿个体体验、历史典故与时代精神,形散神聚,浑然一体。
【答案】10. BEG
11. C 12. ①. 治国应依礼行事,施厚敛薄,反对贪冒无厌的田赋。 ②. 借寓言喻理,类比推导。 ③. 诗歌用比兴手法,假近喻远、借彼况此,旨远辞文。
13. (1)如果不按照礼来衡量,而贪得无厌,那么即使按田亩征收赋税,也还是会不够用。
(2)从前文章产生之后,比兴的手法就随之出现了。用鸟兽来比喻贤能之人和愚蠢之人,用草木来比拟男子和女子。
14. 示例一:材料一中,季康子问田赋,孔子先拒答再私告,若泥于“不识”“不对”的表面言行,会误解其态度;通其意可知,孔子实则以“度于礼”“从薄敛”劝谏,反对贪冒。
示例二:材料二中,若泥于“狗猛致酒酸”的故事本身,仅见养狗问题;通其意可晓,韩非子是以“猛狗”喻大臣,讽其阻碍贤士,点明人主受蔽之因。
示例三:材料三中,若泥于苏秦说赵王的具体言辞,仅知合纵提议;通其意能明,其核心是借韩魏对秦的作用,强调“择交安民”,论证合纵抗秦的必要性。
【答案】15. B 16. ①空间张力:宏大与微渺的对比。“湖海苍茫,千里在吴关”极目远眺,展现山河壮阔,暗含对故国的眷恋;而“一杯聊自醉”骤然收缩至个人醉酒场景,形成辽阔山河与个体渺小的强烈反差,凸显词人在时代中的无力感。
②情感矛盾: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湖海苍茫”隐喻词人昔年济世之志,但“一杯自醉”却转向消沉,借酒逃避;“休更问,鬓毛斑”表面旷达,实则暗含壮志未酬、岁月蹉跎的悲愤,外淡内痛,矛盾深切。
③行为与心理的反向拉扯。“登巉巅”远望是主动关切国事,而“自醉”却是被动退避,动作与心理形成撕裂;“休更问”故作洒脱,但“鬓毛斑”泄露衰病苍老之悲,强压的哀愁更显张力。
17.【答案】 ①. 出师未捷身先死 ②. 间关莺语花底滑 ③.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④. 可以无悔矣(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怨天,不尤人) ⑤. 无边落木萧萧下 ⑥.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答案】18. B 19. “经密”的“经”应改为“精”。
“稳乱”的“稳”应改为“紊”/“得不常失”的“常”应改为“偿”;“体重称”的“称”应改为“秤”。
20. A 21. ①. 但这种下降并非真正的脂肪减少 ②. 只摄入液体,不进食固体食物 ③. 代谢紊乱与免疫力下降
22. 示例一:选择“数字游戏”。表意角度:形象地揭示了“液断减肥法”表面上体重下降的假象,实际只是水分和糖原的流失,并非真正的脂肪减少。情感角度:带有讽刺意味,表达了对这种减肥方法虚假性的批判,提醒人们不要被表面的数字所迷惑。
示例二:选择“饮鸩止渴”。表意角度:比喻为了追求短期的减肥效果而牺牲健康,最终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情感角度:强烈谴责这种不科学的减肥方式,表达了对健康被严重损害的担忧和警示。
示例三:选择“缺席”。表意角度:拟人化地表示必需营养的缺失,生动说明“液断减肥法”导致营养失衡的问题。情感角度:带有批评意味,强调这种减肥方法对健康的危害,表达了对科学饮食的呼吁。
23.【答案】惠风和畅,茂林修竹掩映溪畔。文士沿曲水列坐,羽觞随波流转,停则吟咏抒怀。衣袂飘飘,谈笑间尽显魏晋风骨;笔墨挥洒,诗文中流淌雅士风流。此非仅酒之盛宴,更是诗之狂欢、灵魂之共鸣——千年已降,兰亭墨香如缕,犹在心间萦绕。
24.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