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名校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份联合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名校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份联合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西名校联盟2026届高三年级秋季学期9月份联合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民间文学是民众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和民众其他的生活手段、诉求融为一体,并非单纯的创作和审美过程。民间文学是文学,但又确实溢出了文学。自古以来,民间文学是民众进行生产和娱乐的基本方式,其表演往往不是单独进行的,而是和民众的日常生活、生产和抗争,以及各种仪式活动紧密相伴,有充分的现实基础和意义,可谓之“民间文学生活”。
民间文学又称“口头文学”。美国著名学者休斯顿·史密斯认为:“熟悉的话题可以通过新鲜的措辞而重新赋予生气。节奏可以引进来,配合以抑扬、顿挫、重音,直到说话近乎吟诵,讲故事演变成了一种高深的艺术。”在日常交流时,一句通常的话语一旦“近乎吟诵”,并产生了感染力,引起在场者的共鸣,其文学性便油然而生。
鲁迅有一段话引述极为广泛:“我们的祖先,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才渐渐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杭育杭育派”常作为文学起源于劳动的依据。鲁迅的文学立场显然是作家文学的,以为“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才是文学。
鲁迅这类作家的文学观一直得到民间文学界的热烈响应,以为停留于口头上的“杭育杭育”不是文学,更无以成“派”。于是,一提及民间文学,人们就会列举许多文本,诸如《白蛇传》《鲁班的传说》《狼外婆的故事》等,并用书名号将文本的名称标识出来。在呈现样式上,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没有区别。而且,一旦采风记录下来,这一文本便成为经典,被学者反复引用,那些口耳相传的处于生活形态的民间文学反而陷入被遗弃的境地。
“杭育杭育”只是象声词,并无实际内容,但从“大家抬木头”的语境中爆发出来,便充满文学的情愫。在生活世界里,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民众在从事民间文学活动时,并不把它当作艺术创作来对待,民间文学创作常常是伴随着生产或其他活动一道进行的。
民间文学具有浓厚的生活属性,只有摆脱文本的束缚,才能进入民间文学的生活世界。文本植根于表演语境,两者本为一体,失去表演语境,文本就可能难以被正确理解。表演者和观众共同完成文本的生产,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过程实际上就是在特定场域中发生的言语和情感的交流行为。如果把民间歌谣从它生存的具体环境中抽取出来,没有“眼神交流”“声音的融合”“活跃气氛”“舞蹈的节奏”等等,只有记下来的歌词,那么其艺术魅力必然大为减弱。
文学或审美的属性不能涵盖民间文学所有的特征,甚至也非其突出特征。就最简单的民间文学文类“讲故事”而言,“故事”并非这一活动的核心,只是在场者共同的兴趣所在,或是用于交流的媒介,交流世界的构成才是“讲故事”的生活意义。这种交流与其他场域交流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故事性”的。当然,讲述延续和传播了故事传统,但这仅仅是这一交流活动的附属性能。吸引大家聚在一起的并非“故事”,而是“故事性”的交流活动。民间文学能够独立于文学之外,延续数千年而不衰,原因就在于围绕这一文学传统,可以建构民间交流的生活世界。在民间生活世界的时时刻刻,可以没有文学,但不能缺少交流。民间文学正是为了交流而存在的,交流的生活世界是民间文学存在的唯一场域。
(摘编自万建中《民间文学为何》)
材料二:
刘德方故事讲述的诗学风格是特殊的叙事形式,他生活阅历丰富,从事过种田、背脚、修路等多种生计劳作。正是在人民群众当中,刘德方学习了讲故事、说谚语、唱民歌、唱皮影戏、打丧鼓、打薅草锣鼓等民间文艺,培养了良好的讲唱能力,储备了大量故事、歌谣及相关素材,这使得他的故事讲述并非单一的口头散文叙事,而是汇聚多种民间文艺样态,讲述与吟唱结合散文与韵文交织,生动传神,多姿多彩。
刘德方擅长讲幽默滑稽的故事,也喜欢讲吟诗作对的故事,这些简练晓畅的叙事极富艺术色彩,且贴近生活,包袱出其不意,让人笑有所思。最早采录刘德方故事的余贵福说:“刘德方故事的最大特点是文学性。他一讲出来,就有文学味。他有文采的故事特多。他不是吟诗作对呢,就是四句子;不是四句子,就是测字。它本身就极有文学性。”长期受诗学传统熏陶的刘德方强调:“我最喜欢的还是文化色彩深一点的故事。”“四言八句呢,它要说得好,说得押韵,虽说是打油诗,要说得挂帖(妥帖),因为我的故事就是诗词对联的多,哪怕不正规,也要说得押韵。”他的故事通常表现为使用押韵的诗文构成主干情节,并依此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发展。
刘德方兼收并蓄不同种类的民间文艺,而且样样精通,在文化实践中相互借取,融为一体,民间故事讲述中有诗词歌赋的吟咏,民间歌谣唱诵中有叙事性的讲述等。刘德方演唱的五句子歌情真意切,如“隔河望见两块田,郎种苞谷姐种棉,郎种苞谷装满仓,姐种棉花嫁衣全,田不相连心相连”等,这类歌谣融入故事讲述,在日常交流中成为民间故事的有机部分。刘德方还能演唱叙事性的长篇歌谣,比如孟姜女送夫、盼夫、寻夫、祭夫等歌唱层层递进,构成完整的故事情节,体现刘德方对孟姜女故事及歌谣的理解,歌唱与叙述交相辉映,声情并茂。
(摘编自王丹《民间故事的诗学实践研究————基于刘德方故事讲述的分析》)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间文学并非单纯的文学创作与审美过程,它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生产等息息相关,有充分的现实基础和意义。
B.民间文学具有浓厚的生活属性,是独立于文本之外的,因此只有摆脱文本的束缚,其内涵才能被正确理解。
C.刘德方在人民群众中学习了丰富的民间文艺,这表明民间文学作家的生活阅历越丰富,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就越高。
D.刘德方演唱的叙事性长篇歌谣,内容上构成完整的故事情节,情真意切,在日常交流中成为民间故事的有机部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围绕自身文学传统构建民间交流的生活世界,正是民间文学得以独立于文学之外,经久不衰的缘由。
B.材料一中,鲁迅提出“杭育杭育派”,认为用记号留存下来才是文学,证明了民间文学又称“口头文学”的观点。
C.材料二“郎种苞谷装满仓,姐种棉花嫁衣全”的整齐语言,来源于作家的文化实践,是民间故事的生动讲述。
D.两则材料都聚焦于民间文学,材料一主要论述民间文学的特征,材料二主要介绍刘德方故事讲述的风格与实践。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边城》里对“老船夫撑船渡人”的刻画,记录了湘西水乡的风景与人情。
B.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对窦娥命运的细致刻画,揭露元代社会的黑暗。
C.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收录各民族故事文本,建立系统的叙事谱系。
D.陕北民歌《三十里铺》在婚礼现场被即兴改编歌词,融入新人的生活细节。
4.为什么民间文学的真正魅力往往无法通过文本记录完全体现 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4分)
5.请结合材料二中刘德方故事讲述的特点对以下文字进行分析。(6分)
教学先生和叫花子看见一位姑娘从桥上走来,先生赋诗道:“十八女子多美貌,特到此处看木桥,三寸金莲足下小,罗裙前后飘过桥。”叫花子一听,认为不妥。“你这个桥这么好看啦,她偏到你这来看木桥 应该是‘路过此处看木桥’。”他又说:“……‘罗裙顺风飘过桥’,风一吹,罗裙它可以东飘、西飘,也可以前飘、后飘,先生说的是前后飘,这句不对。”这个先生就说:“你这么好的才学,怎么不教书呢,你还讨米呀 ”他说:“我像你这样的才学,几时就去讨米去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北上(节选)
徐则臣
门外走进来一个黑瘦老人,头发花白,只有被河风吹了一辈子才能长出那样一张脸,皮肤不干,但皱纹走的都是风的路子。腰有点弓,因为风湿病,走路都不是特别利索;他攥着人造革皮包带子的指关节粗大,稍稍肿起和扭曲,周海阔这个外行打眼也可以确诊他有严重的风湿病。
“我是刚才那个邵星池的父亲,”老人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卡,“我叫邵秉义,这是身份证。我儿子赎回罗盘①缺多少钱,我给补上。”
周海阔站起来,把外套脱掉,竟然穿着西装跟邵星池谈了这么久,怪不得觉得有点热。现在,邵星池的父亲突然出现,他觉得后背上瞬间出了一层汗。程诺接住老板的外套,对老人说:“大爷,不是赎回。咱们不开当铺。”
“对不起,是买回来。”老人很谦卑。
①周海阔请老人坐下,邵秉义坚持站着,不用说几句话,站着就行。周海阔提醒他,站久了容易加重风湿病,邵秉义才坐下。“看来老板是懂运河的人,一眼看出了我的风湿病。谢谢!”邵秉义说,“那老板一定也明白,我儿子为什么要把罗盘买回来。”
周海阔让程诺给老先生上茶。程诺送茶来时,附在周海阔耳边说:“这位老先生来过,还问过罗盘价格,想买。”
邵秉义耳朵很好,程诺的耳语听得一清二楚,“我是来过。不瞒两位,上次我就想买回来。”
三个月前邵秉义才知道儿子把罗盘卖了,就一个人搭船来到这里。玻璃表面破裂他也认出那罗盘姓邵,问货源和收购价格,程诺说要为当事人保密;问再次售出的价格,程诺说,原则上不卖,要卖,价格也得周总定。邵秉义出了客栈,抽出皮带揍儿子一顿的心都有。但他在河边坐了半个钟头,火气下去了。儿子也不容易,不到万不得已也不会干这种傻事;不过这种傻事照他看来,是任何时候都不该干的。他从河边站起来,搭另一条船回去,他决定自己想办法把它赎回来。
他把角角落落里的钱都搜出来,拎着人造革皮包来了客栈。经过河口,看见吴老板的船停在半道,猜儿子可能来了。星池和朋友的船舶修理厂关张之后,剩下的钱已经买不起一条船,他也不打算立马东山再起,想先在别人的船上干一阵子,理出个头绪再图长远。正好吴老板船上缺个掌舵的。儿子能回到船上,让邵秉义心里还是生出一点温暖。
邵秉义把提包拉开,往外拿出第一捆钱,拿第二捆时,周海阔挡住他的手,“大爷,罗盘必须收回吗 ”那一捆钱,大大小小颜色各异的纸币,从一百到五十到二十到十块到五块到一块一直到五毛:老人把所有钱都搜罗来了。
“老板别担心,我有大票子。”邵秉义说,“有一捆每张都是一百的。”
②周海阔捂住包,“不必了,大爷。罗盘,您取走吧。”
“钱你还没数呢。”邵秉义说,“就是取,也让那狗东西来取。他把祖宗的脸踩在地上了,他得自己给捡起来。你们别告诉他我补了钱,就说降价了。”
“还是两万五。我们没有翻倍的规矩。大爷,我们家祖上也跑船。”
邵秉义如同听到接头暗号,眼神突然亮起来,“哪一辈 跑的什么船 ”
“得有上百年了。屋船,有的地方也叫栈船,载客的。当年跑过半条运河。”
邵秉义伸出手,一定要跟周海阔握一下,不为自己,为祖先。邵家的先祖开始跑船,也在上百年前,第一趟水路就把大运河从南跑到了北。
“你家吃了多少年水饭 ”邵秉义问。
周海阔说不清。
他只听说祖上传下过一个意大利文记事本,小羊皮做的封面,本子上几乎写满了字,手写。周家最早认识意大利语的,就是一百多年前跑船的周公义彦,那个意大利文记事本就是从义彦公手上传下来的。当年义彦公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被父母从学堂里拉出来当学徒谋生,跟着师父在水上跑长途。极偶然的机会,接待了一个意大利客人,洋客人非常喜欢少年周义彦,两人很谈得来。他发现义彦公极有语言天赋,就在旅途中教授他学习意大利语。意大利客人到达目的地,为了感谢,也为了激励少年周义彦继续学习意大利语,把自己的记事本送给了他。
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不仅周义彦会说意大利语,周家的世世代代都会说意大利语。学意大利语成为家训,必修的功课。
周海阔把脖子上的玉坠掏出来给邵秉义看。一个半大拇指甲大小的青绿色的玉,有锈红色的沁,做成了书的模样。周海阔指着玉书封面和封底上刻的同一个单词:Lingua(语言)。邵秉义伸长脖子,不认识洋文,害怕把玉给摸坏了,伸出的手又缩回来。“那个记事本,还在吗 ”邵秉义对周家的文化传承插不上话,也坦然地感到了自卑。
“不在了。”周海阔摇头惋惜。
“本子上都记的啥 ”邵秉义问。
“不知道。”周海阔说,给邵秉义敬上一根烟,“祖父也记不清了。大概就是运河上的航行日志,好像说到马可·波罗。其实对我们后人来说,本子上记了什么不重要,它更像是一个信物和提醒,督促周家人把
意大利语传承下去。有时候我也想,如果义彦公遇到的是个法国人或者德国人,如果他碰巧又对法语或德语感兴趣,是不是我们家祖祖辈辈必须学的,就变成法语或德语了 ”
③“还是意大利语吧,”邵秉义吐出一口烟,“要不见到咱们家的罗盘,你还不一定知道是哪儿来的呢。”
加上程诺,三个人一起大笑。
这事就算定了:等星池下次来,就可以取回罗盘。原价。周海阔的意思是,若星池手头儿紧,罗盘拿走,钱以后再说,不给也无妨。邵秉义坚决不答应,要是这样,那罗盘就不要了。程诺说,嗨,好像又说回来了呀,这罗盘到底是重要还是不重要 ④三个人又大笑起来。
(有删改)
[注]①罗盘,指20世纪初,一个曾坐船沿京杭大运河北上的意大利人送给邵家先祖的意大利罗盘。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海阔“后背上瞬间出了一层汗”,既可能因为穿着西装热,也可能是老人的突然出现让他感到了道义上的压力。
B.邵秉义在河边坐的半个钟头时间里,对儿子卖罗盘行为从起初的满腔愤怒到最后释然,经历了复杂的心理变化。
C.邵秉义拿出的赎金不仅有大面额纸币,也有小面额的,甚至还有五毛的,这样写是意在体现他生活的勤俭节约。
D.邵秉义说“你们别告诉他我补了钱,就说降价了”,此情节既表现了老人的爱子之心,也体现了他性格中的狡黠。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邵秉义“坚持站着”,既表现了其面对周海阔时的谦卑,也表达了对赎回罗盘这件家族大事的重视。
B.句子②中周海阔“捂住包”并同意取走罗盘,既源于对老人凑钱不易的体谅,又因他读懂邵秉义对家族传承的执念。
C.句子③中邵秉义“还是意大利语吧”的玩笑话,巧妙地将周家的故事与自家的罗盘联系,化解了他的自卑感,气氛融洽。
D.句子④中第二次“三人大笑”,面对“罗盘到底重要与否”的调侃,此时笑声暗含了对“传承难续”的担忧。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邵秉义这一“运河人”形象的精神品质。(6分)
9.有人认为,小说中周海阔讲述的“意大利文记事本”的故事虽然精彩,但与主线“赎罗盘”关系不大,显得“节外生枝”。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燕哙①既立,齐人杀苏秦。苏秦之在燕,与其相子之②为婚,而苏代③与子之交。及苏秦死,而齐宣王复用苏代。燕哙三年,与楚、三晋攻秦,不胜而还。子之相燕,贵重,主断。苏代为齐使于燕,燕王问曰:“齐王奚如 ”对曰:“必不霸。”燕王曰:“何也 ”对曰:“不信其臣。”苏代欲以激燕王以尊子之也。于是燕王大信子之。子之因遗苏代百金,而听其所使。鹿毛寿谓燕王:“不如以国让相子之。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有让天下之名而实不失天下。今王以国让于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燕王因属国于子之,子之大重。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于子之。三年,国大乱,百姓恫恐。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谋,将攻子之。太子因要党聚众,将军市被围公宫,攻子之,不克。将军市被及百姓反攻太子平,将军市被死,以徇。因搆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孟轲谓齐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君哙死,齐大胜。燕人共立太子平,是为燕昭王。二十八年,燕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齐城之不下者,独唯聊、莒、即墨,其余皆属燕。
(节选自《史记·燕召公世家》)
材料二:
沈同④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 ”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士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子之爵禄。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 何以异于是 ”齐人伐燕,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 ”曰:“未也。沈同曰:‘燕可伐与 ’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如曰:‘孰可以伐之 ’则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 ’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 ’则应之曰:‘为士师⑤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也 ”
夫或问孟子劝王伐燕,不诚是乎 沈同问“燕可伐与”,此挟私意欲自伐之也。知其意慊⑥于是,宜曰:“燕虽可伐,须为天吏,乃可以伐之。”沈同意绝,则无伐燕之计矣。不知有此私意而径应之,不省其语,是不知言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刺孟》)
[注]①燕哙:燕国国君子哙。②子之:人名,燕国丞相。③苏代:人名,与苏秦为兄弟。④沈同:人名,齐国臣子。⑤士师:掌管刑罚的官员。⑥慊:满足,满意。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人之谓A尧贤B者C以其让D天下于许由E许由不受E有让天下之名G而实H不失天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遗,给予、馈赠,同《过秦论》中“蒙故业,因遗策”的“遗”意思不相同。
B.顾,考虑、考量,与《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的“顾”意思相同。
C.克,攻克、占领,与《曹刿论战》中“既克,公问其故”的“克”意思相同。
D.以,介词,用,与《师说》中“作《师说》以贻之”的“以”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代与子之交往颇深,苏代为让子之掌握大权,故意在燕王面前说齐王是因为不信任大臣而终将不能称霸,燕王对此深信不疑。
B.燕王子哙听信了鹿毛寿的话,为求好名声而把国家托付给国相子之,没想到弄巧成拙,大权旁落,落得个国破身死的悲惨下场。
C.齐国在燕国内乱之际派遣大将章子率五都及北方边境的军队攻打燕国,燕国将军市被战死殉国,最终齐军长驱直入,获得大捷。
D.王充认为沈同在向孟子询问是否可以攻打燕国时,就已经包藏了祸心,而孟子的回答,不能体现出孟子知言的士大夫形象。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齐城之不下者,独唯聊、莒、即墨,其余皆属燕。
(2)不知有此私意而径应之,不省其语,是不知言也。
14.材料一孟子对齐王说伐燕“不可失也”,材料二又对“劝齐伐燕”之问断然否定。请结合材料分析,孟子的回答是否矛盾。(3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送东都留守令狐尚书赴任①
白居易
翠华黄屋②未东巡,碧洛青嵩③付大臣。
地称高情多水竹,山宜闲望少风尘。
龙门④即拟为游客,金谷先凭作主人。
歌酒家家花处处,莫空管领上阳春。
同乐天送令狐相公赴东都留守
刘禹锡
尚书剑履出明光⑤,居守旌旗赴洛阳。
世上功名兼将相,人间声价是文章。
衙门晓辟分天仗,宾幕初开辟省郎。
从发坡头向东望,春风处处有甘棠⑥。
[注]①唐大和三年(829年),户部尚书令狐楚赴洛阳任东都留守,白居易、刘禹锡置酒作诗相送。②翠华黄屋:翠华是天子所用旗饰,黄屋是天子的车盖,均代指皇帝。③碧洛青嵩:和末句中的“上阳”一样,都代指洛阳城。④龙门:与下句中的“金谷”都是洛阳名胜。⑤明光:明光殿,代指朝廷。⑥甘棠:棠梨树,象征官员的政绩。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均首联点题,均以叙事开篇,都交待了友人赴洛阳任职之事。
B.白诗以“多水竹”表现高雅情操,刘诗以“人间声价”赞文章出众。
C.两首诗颈联都用了想象的手法,展现了友人到达洛阳后闲适的生活。
D.白诗“莫空管领上阳春”直抒胸臆,刘诗“春风处处有甘棠”借物抒怀。
16.两首诗都表达了送别时对友人的祝愿,却各有侧重。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明到乡村游玩,看到了乡村遍植桑树、鸡犬相闻的景象,不禁吟出了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
(2)古人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意即贤才难求。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 , ”两句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望。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中国传统色彩,是晕染了千年的画卷,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与哲学思想。从古老的彩陶到精美的瓷器,从华丽的织锦到淡雅的水墨画,传统色彩贯穿于中国艺术的每一个角落。①在敦煌壁画中,②那热烈奔放的朱红,③神秘深邃的石青,④近千年岁月的侵蚀,⑤依然传递着迷人的光彩。A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向我们诉说着古代文明的辉煌,具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价值。
中国传统色彩背后,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B青色,是东方之色,代表着生机与希望,如春天的草木般充满活力。它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象征着高洁的品格和淡雅的气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蕴含着对进步和超越的追求。赤色,即红色,是太阳之色,代表着热情、吉祥与繁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是喜庆的象征,婚礼、春节等重要场合都少不了红色的装点。 ,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尊贵。白色,代表着纯洁与素雅,在某些场合也寓意着哀伤。黑色,神秘而庄重,在古代常与天地、宇宙相关联,体现出一种深邃的哲学思考。
在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色彩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美感。在时尚领域,传统色彩元素被广泛运用,设计师们将古老的色彩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的具有中国韵味的时尚作品。在建筑设计中,故宫的红墙黄瓦、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都成为了独特的文化符号。在艺术创作中,传统色彩更是激发着艺术家们的灵感,他们用色彩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时代的感悟。
18.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下列填入文中第二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黄色,作为大地之色,象征着中央与皇权,自唐朝开始成为皇家专用色彩
B.作为大地之色的黄色,象征着中央与皇权,唐朝开始成为皇家专用色彩
C.黄色,象征着中央与皇权,是大地之色,自唐朝开始成为皇家专用色彩
D.象征着中央与皇权的黄色,是大地之色,唐朝开始成为皇家专用色彩
20.填入文中第三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独树一帜 B.巧夺天工 C.别具匠心 D.标新立异
21.文中画线AB两句在修辞运用上有何异同 请简要分析。(5分)
22.论文写作常通过解决一个个紧密关联的问题来完成。请写出三个问句,作为本文的写作提纲。(3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历史不是沉寂的遗迹,而是一次次深远的回响。”对于历史的回响,有人倾耳聆听,有人主动回应,也有人重新诠释……
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当下,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6 届广西邕衡教育名校联盟高三年级上学期 9 月联合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一)阅读 Ⅰ(1-5 题)
A
B
D
①民间文学与表演语境一体,文本脱离 “眼神交流” “舞蹈节奏” 等场景,艺术魅力减弱;②民间文学核心是 “故事性交流”,文本仅留存 “故事”,丢失交流的生活意义;③民间文学伴随生产活动,文本抽离实际语境,难体现生活属性与情感共鸣。
①融合多种文艺样态:故事中 “赋诗” 含韵文元素,符合刘德方 “讲述与吟唱结合” 特点;②幽默与思辨结合:叫花子反驳教学先生,包袱出其不意,体现 “笑有所思” 风格;③贴近生活与文学性统一:对话围绕日常场景(桥上观女),诗句通俗且讲究韵律,符合 “有文采、押韵妥帖” 追求。
(二)阅读 Ⅱ(6-9 题)
A
D
①重视家族传承:为赎回祖传罗盘倾尽积蓄,要求儿子亲自取回,珍视家族荣誉;②坚韧务实:面对儿子卖罗盘,先抑怒后想办法,带病奔波,显运河人坚韧;③重情尚义:因周海阔提及祖上跑船而共情,认可其家族传承,展豪爽重情义特质。
不同意。①主题上:记事本与罗盘同为 “传承信物”,象征家族精神与跨文化联结,深化 “文化传承” 主题;②人物上:通过周海阔家族故事,衬托邵秉义对传承的执念,丰富人物形象;③情节上:记事本故事为两人共情、罗盘问题解决铺垫,使情节更自然。
(三)阅读 Ⅲ(10-14 题)
B、E、G
B
C
(1)齐国没有被攻下的城池,只有聊、莒、即墨三座,其余都归属于燕国。
(2)(孟子)不知道(沈同)有这种私心就直接回答他,没有省察他的话,这是不懂得辨识言语(深意)啊。
不矛盾。材料一孟子认为燕国内乱,伐燕符合 “救民于乱世” 时机,但强调 “天吏”(有道义统治者)方可伐;材料二孟子否定 “劝齐伐燕”,因齐国伐燕为私利,非 “天吏” 之举,二者均基于 “义利之辨”,立场一致。
(四)阅读 Ⅳ(15-16 题)
C
①白诗侧重祝愿友人享受洛阳生活:以 “龙门游客” “金谷主人” 想象游赏之乐,“莫空管领上阳春” 劝珍惜时光;②刘诗侧重祝愿友人政绩卓著:“将相功名” “甘棠” 象征留政绩、获民心,体现对其为官的期许。
(五)名篇名句默写(17 题)
(1)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2)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3)示例: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符合图片壮阔景观即可)
二、语言文字运用(18-22 题)
④修改为 “近千年岁月的侵蚀,它(或‘这些色彩’)依然传递着迷人的光彩”(补主语,避免成分残缺);A 修改为 “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向我们诉说着古代文明的辉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删 “千年以上”,避免与 “近千年” 矛盾)
A
D
相同点:均用比喻,A 将传统色彩比作 “历史的见证者”,B 将青色比作 “春天的草木”,增强生动性;不同点:B 还引用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运用引用修辞,丰富文化内涵,A 无此修辞。
①中国传统色彩有哪些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②非遗手工艺如何实现对《山海经》神话的美育重构?③中国传统色彩在现代社会有哪些应用价值?
三、作文(23 题,立意示例)
立意 1:聆听历史回响,传承抗战精神;立意 2:主动回应历史,以行动守护和平;立意 3:重新诠释历史,让抗战精神照亮未来。(需结合抗战胜利 80 周年背景,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 800 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