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别了,“不列颠尼亚”》凝( )重 紫荆( ) 掩( )映旗帜( ) 停泊( ) 接载( )世人瞩( )目 冉冉( )升起殖民( )nínɡjīnɡyǎn zhìbózàizhǔ rǎn1.字音zhí帜(zhì)炽(chì)枳(zhǐ)咫(zhǐ)碱(jiǎn)缄(jiān)箴(zhēn)咸(xián)揣(chuǎi)湍(tuān)惴(zhuì)瑞(ruì)屹(yì)迄(qì)讫(qì)疙(gē)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旗帜炽热枳实咫尺盐碱缄默箴言咸菜揣测湍急惴惴不安祥瑞屹立迄今起讫疙瘩作者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选》。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是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人名字各取一部分组成的。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新华社四位记者合写了一篇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新闻,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这篇新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以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香港回归祖国纪念碑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文体知识新闻分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基本特征文体知识①真:内容真实,事实准确。②短:简明扼要,篇幅短小。③快:迅速及时,有时效性。④新:内容新鲜,有价值。⑤强:思想性和指导性强。新闻when何时?--时间Where何地?--地点who何人?--人物why何故?--事情发生的原因what何事?--事情发生的经过how如何?--事情发生的结果六要素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结构标题 (正标、副标)导语 :(新闻第一段或者开头第一二句话,一般称为导语)是用简洁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主体:新闻的主干,紧接导语,是对导语作全面的阐释。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它方面联系。结语:新闻的结束语。新闻的结构新闻标题导语背景主体结语必须要有不一定有(1)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 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展现出来。时间 地点 主要事件6月30日下午4时30分6月30日下午4时40分6月30日晚6时15分6月30日晚7时45分6月30日最后一分钟7月1日第一分钟7月1日0时40分港督府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港督府添马舰东面告别仪式、宣读女王赠言"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第二次降旗仪式交接仪式现场交接仪式现场中国南海米字旗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升起"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则新闻以时间顺序来写,这些时间精确到时分,衔接非常紧密,为什么这样写 新闻需要真实地记录历史事件。表明了人们急切地盼望着回归时刻的到来。表现了扬眉吐气的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导语:(第1段)末任港督离港第一层(2—4):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第二层(5—7):添马舰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第三层(8—9):中英交接仪式(第三次降旗)第四层(10—11):“不列颠利亚”号离港(五星红旗升起)背景:港督府的变迁结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全 文 结 构主体:文章三次写到降旗、一次升旗,各有什么意义?①第一次降旗(第3段),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号角中降下,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的治理权结束,香港今后再也不会有港督。②第二次降旗(第5段),标志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结束。③第三次降旗(第8段),标志英国对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第9段),标志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对比其他新闻报道,本文标题有何独特之处?新华社《别了,不列颠尼亚》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青年报》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浓重举行《青岛时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权《仙桃日报》永载中华史册的民族盛事——香港回归祖国《齐鲁晚报》历史,将铭记这一刻——中英两国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纪实《大公报》回归了,开新篇《新报》今日零时,香港回归祖国《工人日报》洗雪国耻 百年企盼成一瞬一国两制 伟大构想开新篇香港今日回归祖国——江泽民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1)主谓倒装:突出了“别了”这一内容,能更好地表达情感,突出文章主题。(2)运用借代:“不列颠尼亚”指代英国,妥帖生动。(3)巧用双关:字面意思是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深层含义是象征着英国管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4)视角独特:新颖,富有象征意味。对比其他新闻报道,本文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有何独特之处?标题突出而形象地宣告了英国统治的终结,中华民族扬眉吐气时代的到来,既有对侵略者的嘲讽,又有民族自豪之情蕴含其中。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解读①一语双关 意味深长离开、告别 VS 回归、雪耻②句式倒装,重在突出、强调标题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一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以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这篇新闻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叙述沉着而冷静,没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但我们能感受到丰富而细腻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再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够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并谈谈你的理由。1.“最后”一词的多次出现。(第1、3、8段)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2.“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第3段)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无比兴奋和对香港回归的欣喜之情。3.“日落仪式”一词的出现。(第5段)4.“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第11段)“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殖民地人类命运改变的自豪感。总之,隐深情于字里行间,文章有风度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情感表达——隐深情于沉着冷静之中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1)现实场景。1841年,英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2)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国殖民统治,回归祖国。作者在不动声色的描写中,暗含了对侵略者的嘲讽,充满了胜利的自豪之情。事件意义情感也可以这样理解①这是对香港被殖民历史和回归现状的客观描述;②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香港结束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重新回归到祖国怀抱的欣喜!概括意义和情感本文还有一个写作特色是将现实的场景和历史背景材料两方面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我们来探究这样写的好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段落 现实场景 历史背景第一场景 (2-4段) 4时30分,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第二场景 (5-7段) 6点15分至7点45分,添马舰东面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第三场景 (8-9段) 子夜时分,最庄严的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落下(第三次降旗),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第四场景 (10-11段) 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及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港督府建成时间,其后的拓展、发展156年前,英国士兵占领港岛,升起英国国旗,英国管治开始英国对香港统治长达一个半世纪米字旗插上港岛的时间,英国管治香港的精确时间,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场景编织:现实与历史的交织1、补充新闻事实。2、形成今昔对比,昭示着英国的统治已经不再,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从而产生历史厚重感。3、历史背景起到烘托现实场景的作用,在今昔的沧桑巨变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仪式本身的现实意义——英国的统治永远结束了,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与自豪感。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