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别了,“不列颠尼亚”了解作者,背景及新闻知识学习活动一【走近作者】周婷、杨兴是《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署名作者。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这四个人是这篇新闻的创作者。一、香港构成: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沿海的200多个岛屿)。香港问题由来历史背景香港问题由来二、香港坎坷的历史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香港的坎坷历史1949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8年,中国宣布实行改革开放,国力蒸蒸日上。实现祖国统一的呼声响遏行云。1982年9月起,我国政府开始与英国政府就香港问题展开谈判:耗费两年多的时间、多达22轮的谈判。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据统计,全球共有数百家新闻机构的8000多名记者对香港回归进行了采访和报道,同一题材同一时刻,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材料,是写出新闻精品的关键,由新华社4位记者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新堂采写的《别了,不列颠尼亚》获得了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这是国内年度新闻作品的最高荣誉。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新闻新闻狭义——消息广义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文体知识【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新闻的结构】【标题】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力求鲜明、概括、准确、生动。【导语】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简要概述最核心的信息。提纲挈领,牵引全文。【主体】对导语作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背景】事件发生的背景、环境、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结语】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阐明新闻的意义,或对报道内容作概括小结,语言精练,紧扣主题。标题、导语、主体不可或缺引题正题副题引题宜虚不宜实正题宜实不宜虚副题是对主题的解释、说明和阐述文体知识新闻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新闻特写用类似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事件新闻现场采写的一种现场感较强、篇幅较短小精悍的新闻文体,侧重“再现”。特写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导语末任港督离港,英国管制终结港督离任降旗仪式告别仪式政权交接仪式“不列颠尼亚”号离港英国在香港156年5个月零4天的殖民统治终结别了,不列颠尼亚结语主体第四场景第二场景第三场景第一场景活动二:梳理结构学习活动三:对比阅读香港回归作为国内外共同关注的重大历史事件,相关报道很多。《别了,“不列颠尼亚”》成为其中最别致的一篇,并在第8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消息类一等奖。对比《中英香港证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思考这篇新闻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中英香港证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本报香港7月1日凌晨电 新华社记者、本报记者报道: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灯火辉煌,举世瞩目的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这里的五楼大会堂隆重举行。历史的时钟指在1997年7月1日零点那一刻,大会堂全场肃立,几千双眼睛向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行注目礼。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零时4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这里庄严宣告:根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两国政府如期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一庄严宣告在大会堂4000多位中外嘉宾中激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一宣告通过电波传向祖国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澳门和台湾,传向世界的四面八方。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于6月30日午夜举行。23时42分,交接仪式正式开始。……这时,距零点只差几秒,全场一片肃穆。7月1日零点整,激动人心的神圣时刻到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队奏起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一起徐徐升起。全场沸腾了,许多人眼睛里噙满激动的泪花,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照相机、摄像机的镜头不停地闪动,记录下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角度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标题文章材料布局细节视角其他结合角度明表达特色:阅读《人民日报》1997年第1版关于这一事件的报道,结合对比角度,赏析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完成下面的表格。以典型场景命名;双关象征涵盖行为主体、事件、地点;以事件命题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导语概括+详细展开重视对环境的描绘;注重环境的烘托有对参会人的全景式描绘和特写式刻画视角独特如,手法,时序等“别了,不列颠尼亚”毛泽东在1949 年8 月为新华社撰写过《别了,司徒雷登》的社论,以回应当时美国国务院发布的对华关系白皮书。“不列颠尼亚”( Britannia)其名,是罗马帝国对不列颠岛的古意大利语称呼,后据此设立不列颠尼亚行省。不列颠尼亚被罗马人神化,衍生不列颠女神。后成为现代英国的化身和象征,她的现代形象通常是身披盔甲,手持三叉戟和盾。(1)标题采用主谓倒装的句式,突出了“别了”这一内容,能更好地表达情感,突出文章主题。(2)运用借代,“不列颠尼亚”指代英国, 即曾经不断扩张,威慑世界 ,妥帖生动。(3)巧用双关,字面意思是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深层含意是象征着英国管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雪耻,标题寓虚于实,匠心独运,激发了自豪感。独特的角度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的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样一个角度,新颖且具有象征意义。“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历史上第87艘王室游艇,1953年至1997年服役,曾被英国女王及王室成员使用,在战争中也承担过救援角色。这一次,它将承担接载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离港的重任。与这样一艘极具代表性的游轮告别,告别的就不仅仅是人,而是150余年的英国殖民统治,中国崛起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也自然蕴含其中。为何要在“不列颠尼亚”号前加上“于1997年年底退役”这个前缀呢 “不列颠尼亚”号是供英国皇室娱乐消遣的皇家游轮,在“不列颠尼亚”号退役这个事件之下是英国君主制的摇摇欲坠,英国皇室在“不列颠尼亚”号上的豪华生活所用的巨额花费引起了英国人对王室财政的严肃讨论,“民调中被问到的人中百分之八十说女王应该按她的收入缴税,而此前都是受豁免的”,迫于民众压力,1997年11月这艘象征女王全球影响力的皇家游轮退役了,这无疑是继香港回归后英国皇室的又一件痛心事,作者在此提及“不列颠尼亚”号退役一事显然是在往英国皇室伤口上撒盐。1997 年 12 月 11 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右)在不列颠尼亚号退役仪式上偷偷擦拭眼角泪水。1985 年 8 月,英国王室成员在不列颠尼亚号船上合影。自1952年伊丽莎白女王登基起,劳斯莱斯就成为英国皇室的御用车,但凡是有英国皇室参加的重大活动,就必然会有劳斯莱斯汽车高贵的身影。“劳斯莱斯成为英国皇室的御驾后引来各国元首和贵族的效仿,很多影星、歌星及富豪都想拥有一辆劳斯莱斯轿车,以炫耀自己尊贵的身份。但是劳斯莱斯公司对轿车购买者的身份背景要求极为严格,它规定只有贵族身份的人才能成为车主”,而黑蓝色的银灵系列,是它专门卖给国家元首、政府和高级官员的。对于英国人来说,劳斯莱斯是他们的骄傲,象征着大英帝国的辉煌。然而在1998年3月,也就是英国归还香港的后一年,劳斯莱斯的母公司“维克斯集团”宣布“将劳斯莱斯汽车公司和本特利汽车公司,同时出售给德国大众公司”,这同香港的回归一起给予英国人致命一击。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都在提醒英国人大英帝国的“日不落”时代真的结束了,帝国再无崛起的可能。闪回叙述法是叙述技巧之一。在叙述主线上不断岔开又不断闪倒到主线上来。岔开常常采用回忆、联想、幻觉等方式进行。闪回常常采用蒙太奇手法,岔开与闪回之间并没有任何连接标志,在视觉上常用空行显示出来。这种叙述法已不是局部性的叙述技巧,而牵涉到文章的全局性结构。新闻材料和背景材料交织现场和历史的交织文中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一个新闻事实以及相对应的新闻背景,请找出来。时间 新闻事实 新闻背景30日下午 告别在港岛半山拉开序幕 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4时30分4时40分6时15分7时45分30日最后一分钟0时40分文中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一个新闻事实以及相对应的新闻背景,请找出来。时间 新闻事实 新闻背景30日下午 告别在港岛半山拉开序幕 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4时30分 港督旗帜降落(第一次) 每一位港督离任都举行降旗仪式4时40分 港督离开港督府 港督府的历史6时15分 告别仪式 150多年的英国管治7时45分 第二次降旗仪式 156年前英国占领香港30日最后一分钟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落 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0时40分 “不列颠尼亚”离港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将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融为一体,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历史与现实的交错出现,有很强的画面感。背景材料对事件做了必要的补充,使每一项仪式都显示出历史感和沧桑感,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使得现实的场景有了历史纵深感。历史与现实的纵向对比、现实与现实的横向对比使读者更加清晰地体会到政权交接仪式的现实意义。这则新闻以时间顺序来写,这些时间精确到时、分,衔接非常紧密,为什么这样写?时间顺序新闻需要真实地记录历史事件。表明了人们急切地盼望着回归时刻的到来。表现了扬眉吐气的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细节传神“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把英国对香港管制的末日之感刻画得淋漓极致。这里的日落余音的乐曲名一语双关,既指号角声,也暗指“日不落帝国”的衰落。“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不落帝国”成为过去式,“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管治的象征,“巨幅紫荆花图案”是特区政府的象征,“背景”一语双关,明指背后的景物,暗指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含蓄的指出英国管制的结束,又抒发了中国国人民自信、自豪、欢乐、振奋的感情。环境的烘托“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 "从海上来",是说当年英国远征军远渡重洋,凭借业船利炮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了对香港的管治;"从海上去",明写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对香港的管治结束,点明主旨。一"来"一"去",沧海桑田,意味无穷,作者以简洁而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心潮的起伏,结束了新闻稿。对比手法这篇报道不长,但对比手法却信手拈来,体现了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例如港督府建筑历史与现实的对比,156年前英国升旗与今日降旗的对比,英国米字旗与中国五星红旗前后易帜的对比,等等。这些对比内容各异,但无一例外地都在昭示:英国的统治已经不再,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在自己的领土上行使我们自己的主权。特别是全文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大海这一诗意的背景,通过一“来”一“去”的对比,中国人民抑制不住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媒介即隐喻。”——尼尔·波兹曼中央电视台记者白岩松的现场解说词:“彭定康的车轮原地转起了圈子,但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在原地转圈的。”凤凰卫视的解说词:“按惯例,历任港督离港前都要坐车绕总督府两圈,彭定康也不例外,只是不同的是,彭定康没有继任了。”新闻作品的“客观性”意味着“情感与观点应符合历史判断”。新闻作品必然有其立场和情感指向,对一些新闻事件的评述应该在不违背历史判断的前提下,尽量克制主观情感的表达。这样的“真实性”才更加“客观”,这样的新闻才更有分量和责任感。?对于新闻作品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两大原则,前者很容易给人认知的惯性,认为“眼见耳听为实” 的便是客观的,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实际上“真实”也极可能由于立场、观点的不同而在表达上千差万别,甚至某些作品会有意引导读者、观者的理解产生偏差,这时就需要用批判性思维去分析和理解。新闻的客观性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一点:每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总结《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独特之处:独特的角度和巧妙的标题。现场与历史的交织,事实与情感的辉映。简短的报道文字不乏入微的细节描写。恰到好处地运用对比手法。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