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重温初中学过的《论语》十二章《论语》觅知音,天涯若比邻2019年3月24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向习近平主席赠送1688年法国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作为儒家智慧的经典著作,《论语》早已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文明密码。孔子的“三立”1.开创了积极入世的儒家学派。(立功)2.孔子非常博学,收集鲁周宋杞等故国的文献,整理出《诗经》《尚书》《礼》《乐》《周易》《春秋》 六种教材来,讲授给弟子们。传播古代文化的第一人。(立言)3.创办私学,打破传统贵族教育,弟子3000,贤者72人。(立德)他是中国私人讲学的第一人。《论语》十二章春秋末期,正值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周朝的礼制日渐崩坏,名存实亡,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野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生活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创作背景《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南宋大儒朱熹把《论语》和《大学》、《孟子》、《中庸》合编为“四书”。《论语》文本研读问题导读君(46次)--古代的天子、诸侯都称君。君子(107次)--有道德的人;在高位的人。1.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 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3.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4.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5.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小组交流讨论以下问题:如何成为一个君子?问题导读1.“君子”是指什么人?课文中哪一章回答了这个问题?2.“文”指外在的行为表现,阅读思考第⑦⑧ 三章,君子具有怎样的行为表现?3. “质”主要指“内在的仁德”,第⑨章说“仁者不忧”,原因是什么?自读第③④章后进行解释。第⑩章谈到了实践“仁”方式,请结合内容说明。4.怎样才能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请结合第①⑤ 三章谈谈你的理解。5.思考第②章,应该如何理解“仁”和“礼”的关系”?小组交流讨论以下问题:如何成为一个君子?“君子” 、“小人”本来是就人的政治地位来说的。上层阶级的人称为“君子”;下层阶级的人称为“小人”。在对人的反思中,孔丘认为,人的评价的标准,应该是人的道德品质的高低,并不是他的政治地位的贵贱。问题一:“君子”是指什么人?怎样的人称得上是君子?课文中哪一章回答了这个问题?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什么是“文”,什么又是“质”呢?文:质:合乎“礼”的外在表现(如衣着装饰、谈吐举止等)内在的品质(内心的仁德)中庸之道只有合乎“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虚伪、浮夸。彬彬:配合适当,恰到好处。课外补充: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 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中庸之道:适可而止,不走极端,把握好度。事情办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不好。问题二:“文”指外在的行为表现,阅读思考第⑦⑧ 三章,君子具有怎样的行为表现?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的行为表现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问题二:“质”主要指“内在的品质”,自读第③④⑨章,说说君子需要具备怎样的内在品质(仁德)?又如何来实践“仁”德?孔子的义利观: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重义轻利安贫乐道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又如何来实践“仁”德?仁问题三:怎样才能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请结合第①⑤ 三章谈谈你的理解。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好学:三种表现自我反省,虚心学习,无处不在举《诗》为例,学习的作用好学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有德之人,也可以理解为在位之人第一条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第二条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第三条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重在排除干扰重在实践锻炼重在虚心请教问题四:内心的“仁”和还是外在“文”的关系如何,结合第2章谈谈你的理解。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礼、乐:社会制度和礼节仪式。仁:人内心的道德规范两者关系:礼与乐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仁是礼、乐的核心和本质。本课总结章节 主要观点和内容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11章第12章君子好学:三种表现内心之“仁”,礼乐基础仁义之道,执着追求重义轻利,安贫乐道虚心学习,无处不在文质兼备,方为君子实践仁道,终生不已持之以恒,不半途而废完美人格:智、仁、勇克己复礼,为仁由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习内容:《诗》的功用文质行为表现⑦⑧ 内在品质③④⑨学习①⑤ 途径⑩彬彬:中庸关系②实践方式核心外在结构导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