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老子,姓 名 ,字 , 。中国古代 , 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 ”。老 子走近作者《史记》:“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赠。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学识渊博,曾担任周王室主管图书典籍的官职。春秋末期人李耳聃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老庄太上老君创作背景据文献记载,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官员),这段经历,使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老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造成人民的灾难。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他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老子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主要为宇宙论和本体论;之后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一共81章。《道德经》作品简介《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为当时社会开出了一剂与儒家截然相反的“药方”——主张以宇宙本体、万物之源的“道”作为法则,以“天道”驾驭“人道”,用“无为”实现“有为”。道家无为而治的学说主张,对中国哲学、中国社会乃至中国人都具有深刻影响。道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构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老子思想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是运动的。天地间的事物都是互相对立统一的,对立面又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向它们各自的对立面转换。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三十辐(fú)共一毂(ɡ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jīn)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qiǎnɡ)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zhào)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wéi)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léi)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jī)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读文正音三十辐共一毂gǔ ,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ān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毂gǔ: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当:在(某处,某时)。其:代词,代车毂;代陶器;代房屋。无:指车毂的中空处。埏shān埴 zhí: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以为:把...做成户牖:门窗。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辐毂第十一章走进文本,疏通文意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中空地方的“ 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陶器中空地方的“ 无”。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 无”。所以“ 有”( 车子、器皿、屋室) 供人方便利用,正是“ 无”起了作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抓住关键,准确翻译辐条泥土门窗无车子器皿屋室举例论证思考:2.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器物实体的“有” ,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的“无” ,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探究文本,理解内容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启示:有无相生思考:1.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思考: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一般人:只看到“实”和“有”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空”和“无”的作用;只会利用“有”,不知“有”的功用是“无”造就而成。老子:把“无”的作用突显出来,论述“有、无”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没有“无”就无所谓“有”。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联系现实生活,“无”体现在哪些方面?发挥哪些作用?人际交往领域的“分寸感”“空间感”学习工作时的“劳逸结合”读书时的“思考空间”政治历史领域的“修养生息”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抓住关键,准确翻译第二十四章怎样理解本章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含义?①“企”意为抬起脚跟,脚尖着地,“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②“跨”即越过,阔步而行,“跨者”是想要比别人走先一步,想走得快,走得远,结果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③究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凡是急躁冒进,急于功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甚至会受到惩罚。明确:有道是:欲速则不达,其意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相同。探究文本,理解内容怎样理解本章中“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的含义?明确:“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是说偏执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明辨是非。因为“自见”“自是”都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他们只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我,只依赖自我,所以就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导致他们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真相得不到彰明。探究文本,理解内容怎样理解本章中“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含义?明确:“自伐”“自矜,是说自夸功劳,认为自己最能干,好胜好强,好大喜功,一有点成绩就自鸣得意。这样的人,到最后终究为大家所抛弃,连性命都可能被丢掉。在街亭之战中,马谡自荐去守街亭,并立下军令状,若失街亭愿被斩首。当马谡到达街亭后,不遵循诸葛亮的部署,又不接受王平的劝谏,执意扎营于山上。结果,被张郃切断水源,蜀军大乱。张郃乘势进攻,马谡弃军逃亡,街亭失守。赵括自幼熟读兵书,与人谈论兵法,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自以为文功武略天下第一,作战时死搬兵书,不肯接纳其他人意见。正是这种骄傲自大,纸上谈兵的做法,令四十万赵军被全歼,自己也饮恨沙场。像赵括这种自以为是,一意孤行的人,下场往往都很惨。企者、跨者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反面论证有道者不处正面结论余食赘行比喻论证思考:本章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启示?探究文本,理解内容启示:顺道而为,谦虚谨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 qiǎng 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智:智慧,聪明明:明达(明通,通达事理)自胜者强:宾语前置,胜自者强强qiǎng行者:勤勉而行的人。强,竭力,勉力不失其所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所:处所,地方不亡:不消亡,不朽寿:长寿,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达。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抓住关键,准确翻译研读文本思考: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高下?“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是内心强大;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老子强调我们不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克制欲望,摒除杂念。“知足者富”是说财富没有边界,一味地追逐财富,永不“知足”,就永远不会满足。唯有消除不切实际的物欲,去除不合理的虚荣,懂得“知足”,才是一种真正的富足。“强行者有志”讲的是,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坚持不懈。一个人的志向越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够坚持下去。反之,志向越弱,行动越不能持久。(认定目标,勇敢前行,挑战自我,成就自我)。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如何理解“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亡者寿”讲的是人总有一天会走到生命的终点,金钱散尽,一切都如过眼云烟。生命可以逝去,但精神却能永存。小结自知自胜知足强行不失其所死而不亡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其:代词,代后面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安:安稳,稳定持:持守兆:征兆或苗头显露出来,显露迹象谋:谋划,出主意解决脆:脆弱泮:同“判”,分离微:细微,细小散:散失于未有,于未乱:状语后置。于,在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处理妥当,在没有陷入祸乱的时候就治理混乱。抓住关键,准确翻译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 léi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合抱:两臂环抱,形容树身之粗大。于毫末:状语后置,以下类同。于,从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九层:九级。亦用以喻极高。累 léi 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 为,妄为执:把持 失:失去无为:不妄为,指顺应自然两臂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极高的土台,是从一筐土开始构筑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顺其自然,故而不失败;不强行把持,故而不失去。抓住关键,准确翻译第六十四章民之从事,常于几jī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从事:做事于:在; 而:表修饰几 jī:接近 败:使……失败慎:形作动,慎重对待如:像,如同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贵:意动用法,以……为贵,重视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复:弥补、补救辅:辅助人们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使事情失败了。(如果)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对待收尾,就不会使事情失败了。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从不重视稀有难得的货物,圣人总是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常犯的过错,来辅助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为(妄加干预)。抓住关键,准确翻译第六十四章从哪几个层次说理?分别内容是什么?“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治事者要善于把握先兆,抓住苗头(居安思危、处盛防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宏大目标必须要重视细微与细小之处(循序渐进)“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肆意妄为就会坏事,圣人因无为而治而不败、不失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居安思危/有备无患/防微杜渐第六十四章从哪几个层次说理?分别内容是什么?“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阐释做事功败垂成的原因,强调必须慎终如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揭示了圣人无为而治的智慧,让我们领略到他们与众不同的追求和行为准则。这句话告诉我们圣人是如何做到无为而治。真正的智慧并不在于追求外在的荣华,而在于理解和遵循自然的规律,以谦逊的态度去影响世界。《老子》四章选文,表现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涉及修身养性、治国理政:①辩证分析“有”“无”的关系;(论道)②告诫我们不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不可急躁冒进,要顺道而为,谦虚谨慎(修身)③提醒我们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重在修身;(修身)④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道理,要慎终如始。(治国)总结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①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相依相生。②善用逆向思维。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维。③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老子》中,多用方言、谚语、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④善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拓展——儒道互补1.儒道的异同: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政治渺小艺术永恒。儒家讲究礼仪 尊孔孟之道道家讲求修身养性~有朴素唯物主义拓展——儒道互补2.儒道互补是中国人的生存常态: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历史上历朝历代,大多数统治者,都以内用黄老,外示孔孟的治国方针,其实道家的无为思想一直影响着历朝历代。(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南怀瑾)用儒家思想进取,用道家智慧炼心。做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做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宝钗似乎是一个儒家人物,谨言慎行、积极进取,近乎“圣人”;黛玉则更像一个道家人物,自然率真、灵动飘逸,婉若“仙子”。前者是主流正统,为“(蘅芜)君”;后者为辅,因此为“(潇湘)妃(子)”。这是中国古代士大夫常走的一条路:最初总是希望能够“学而优则仕”,有一番作为;当理想受挫、四顾茫然时,便思退隐,寄情山水。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陶渊明、李白、苏轼从“儒道互补”看“钗黛合一”不满社会现实自身修养积极进取使命责任自然天性宁静和谐超越世俗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儒道加法减法异同粮店药店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儒家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注重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侧重人道。道家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摆脱出世入世的束缚,注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侧重天道。盘点老庄这两篇有哪些突破常规的认识?1.“有”提供便利是“无”发挥作用。2.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3.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4.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文言归纳1、通假字(1)曰余食赘行 (“行”同“形”,形体)(2)其脆易泮 (“泮”同“判”,分离)(3)起于累土 (“累”同“蔂”,土筐)2、古今异义(1)埏埴以为器古:把…作为;今:认为(2)跨者不行古:不能久立;今:不可以(3)民之从事古:行事,做事;今:投身到事业中去3、词类活用(1)名作动①自伐者无功(名作动,建立功勋)②其未兆易谋(名作动,显露迹象)(2)形作动自见者不明(形作动,显明)(3)动作名①是以圣人欲不欲(名词,想要的东西)②学不学(名词,学习的内容)(4)意动用法①自是者不彰(以……为是;是,正确)②是以圣人欲不欲(以……为欲)③不贵难得之货(以……为贵)(5)使动用法常于几成而败之(使……失败)4、一词多义(1)强①自胜者强(刚强)②强行者有志(勤勉)[重要知识回顾]文言归纳[重要知识回顾](2)明①自见者不明(形作动,显明)②自知者明(明达)(3)之①有车之用(的)②故有之以为利(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物或恶之(代指余食赘行)④为之于未有(代词,它,这件事)⑤合抱之木(的)⑥为者败之(助词,无实义)⑦民之从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伐①自伐者无功(动词,夸耀)②伐竹取道(动词,砍伐)③十年春,齐师伐我(动词,讨伐、进攻)④此五霸之伐也(名词,功劳、功业)(5)矜①自矜者不长(动词,夸耀)②愿陛下矜愍愚诚(动词,怜悯、同情)③矜、寡、孤、独、废疾者(名词,同“鳏”,老而无妻的人)(6)强①自胜者强(形容词,刚强)②强行者有志(形容词,勤勉)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形容词,强健)④强公室,杜私门(动词,加强)⑤赏赐百千强(形容词,有余、略多)⑥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形容词,勉强)⑦少年固强之(动词,强迫、迫使)5、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句①自胜者强(2)状语后置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③九层之台,起于累土。④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主张在时间流中去探讨事物的衍生规律,获得处理问题的智慧。比如,中医讲究“治未病”,病要在未得时医治,等显现出来已经晚了一步。主张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主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处理问题,治国理政,要学会“下先手棋”等。《老子》讲“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就是这个意思。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呈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新情况,对于各种问题,要防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即便形势很好,我们仍要保持清醒头脑,能敏锐发现问题的苗头。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2014年4月1日)文本研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