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8上《因地制宜》教学设计课题 因地制宜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八年级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能识别颐和园手绘图中佛香阁、宝云阁等建筑形象,理解其与地形环境的视觉关联,解读 “因地制宜” 在园林图像中的体现。 艺术表现: 通过观察与标注建筑名称,提升对园林建筑布局的感知力,尝试用简单方式呈现园林与自然的融合关系,初步展现美术表达能力。 创意实践: 遵循颐和园 “依势借景” 的理念,把握古典园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价值,形成对传统园林艺术的实践基础。 文化理解: 了解中国古典园林 “因地制宜” 的建造理念,认识其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增强对本土传统园林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以北京颐和园 “金光穿洞” 美景切入,围绕 “因地制宜” 和 “依势借景” 展开。先借颐和园实例,介绍古典园林遵循自然地形建造的原则,展示万寿山、昆明湖及宝云阁、佛香阁等建筑与环境的融合。设置分享游览园林经验、标注手绘图建筑名称的任务,引导学生理解园林设计与自然的关系,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为后续学习园林艺术奠定基础。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部分可能游览过园林或公园,对园林有初步感性认识,但缺乏对 “因地制宜” 设计原则的理性分析。他们已具备基础的观察和图像识别能力,不过对园林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深层关联理解不足。此阶段学生思维逐渐从具象向抽象过渡,对传统文化有好奇心,但主动探究园林文化内涵的意识较弱,需通过任务驱动和实例分析引导其深入学习。教学重点 理解中国古典园林 “因地制宜” 的核心建造法则,结合颐和园万寿山、昆明湖及佛香阁等建筑实例,明确园林设计与自然地形、环境的融合关系。 掌握 “依势借景” 的园林设计手法,通过颐和园 “金光穿洞” 美景及建筑布局,感知借自然之景营造美感的巧妙之处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感性认知过渡到理性分析,准确把握 “因地制宜” 原则在不同园林场景中的具体体现,避免对概念的浅层理解。 帮助学生理解园林建筑与自然环境间的深层关联,而非仅停留在表面形态观察,真正体会传统园林 “天人合一” 的设计理念。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实践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导入 (播放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 “金光穿洞” 视频) 导语:“同学们,刚刚视频里冬至时分的十七孔桥,桥洞被金光填满,是不是特别震撼? 大家知道这绝美的景色,可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古人在设计园林时用到了‘依势借景’的手法。那你们觉得‘依势借景’是什么意思?古人造园林时,到底是顺着自然山水建,还是找块空地从零开始呢?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因地制宜》这节课,解开这些疑问。” 观看 “金光穿洞” 视频,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用 “金光穿洞” 的震撼视频开篇,快速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以疑问引发学生思考,自然引出本节课主题。环节二: 新知讲解 (展示中国四大名园(颐和园、留园、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的图片) 引导:“大家先看看这四张图片,左边的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是不是感觉特别大气?右边的留园和拙政园,更显小巧精致。它们分别是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虽然风格不同,但造园时都遵循着一个重要法则,接下来就来重点探究。” 园林建造的因地制宜 “同学们,不管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园艺师造园时都遵循‘因地制宜’的法则,简单说就是不改变自然原貌,依据地形和环境来建造。 大家看拙政园的俯视图,里面的太湖石、水、古木,都是顺着原来的地势保留下来的;再看颐和园万寿山,它南临昆明湖,西靠西山,古人就借着这样的自然地形,在山上筑高台、建楼阁,一点都不生硬地改动自然。” 认真倾听教师讲解 跟着教师的思路,在课本上圈画 “因地制宜” 的定义。 通过展示四大名园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区别 借助图片和具体实例,将抽象的 “因地制宜” 法则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核心概念。环节三: 小组活动 分发 “颐和园万寿山‘因地制宜’探究单” 和万寿山手绘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现在咱们分成 6 个小组,大家结合刚才的内容,完成探究单上的任务。给大家 8 分钟时间讨论,之后每组选一个代表分享成果。” 小组讨论过程中,巡视各小组情况, 组织各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结束后,进行点评 按照教师要求分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组长负责分配任务, 积极参与讨论,围绕探究单任务各抒己见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探究任务结合手绘图和课本知识,难度适中,既能巩固之前所学的 “因地制宜” 知识,又能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环节四:深入解析 (展示颐和园万寿山、昆明湖及佛香阁、宝云阁等建筑的细节图片) 讲解:“刚才大家的探究单完成得很好,让我们再来深入探讨一下。咱们再聚焦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建在万寿山前山的台基上,背靠山脊,面朝昆明湖,这样既利用山势省了建高台的成本,站在阁上还能把全园的水景都看遍,自然和人工完美融合。 宝云阁在佛香阁西边,因为是铜铸的,又叫‘金殿’,它建在西侧地势高且平坦的平台上,既不会被主峰压住气势,还能借着山景显得更庄重。 清华轩和排云殿也一样,都顺着山脚、山体的地势建造,既能借自然景色当背景,又方便游客观景。” 补充昆明湖的设计:“除了山上的建筑,昆明湖也是‘因地制宜’的典范。它以自然湖泊为基础改造,古人利用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让湖形顺着山势自然延伸,还引玉泉山的水进湖。湖岸也按地形设计,北边贴着山建堤景,南边开阔做水景,还把西山、玉泉山当远景,让人工湖和自然山水、周边建筑变成一个整体。” 认真聆听,在课本上记录要点。 详细讲解颐和园各建筑和昆明湖的设计细节,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知 “因地制宜” 在园林建造中的应用,为后续小组探究打下知识基础。环节五 强化加深 (播放介绍 “借景” 的视频) 提问:“看完视频,大家发现古人造园时除了‘顺’着自然,还特别会‘借’。大家观察 PPT 上的园林图片,说说造园者都‘借’了什么景?” 等待学生回答后,总结:“有的借远处的山,有的借旁边的水,有的借天上的月亮,还有的借四季的花,这些都是‘借景’。” 讲解 “借景” 的定义和分类:“‘借景’就是在视力能看到的范围内,把好的景色组织到园林里的手法,它分为远借、近借、仰借、俯借、应时令借。远借就是借远处的景,比如颐和园借西山的景色;近借是借近处的景,像拙政园里借旁边亭子的景色;仰借是借高处的景,比如抬头借天上的云、山上的塔;俯借是借低处的景,比如站在高台上借下面的湖景;应时令借就是根据季节、时间借景,春天借桃花,冬天借雪景,早上借日出,晚上借月色。” “大家看这张图,站在颐和园的楼阁上能看到远处的西山,这就是远借;这张拙政园的图,坐在廊下就能看到旁边的小亭子,这是近借。大家能分清这些借景方式了吗?” 强调 “因地制宜” 与 “借景” 的关系:“大家要记住,‘因地制宜’是‘借景’的基础,先顺着自然地形建好园林,才能更好地‘借’周围的景色;‘借景’是‘因地制宜’的延伸,通过‘借景’能让园林突破空间限制,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 课堂游戏:现在咱们来玩个小游戏,看看大家能不能分清不同的借景方式 观看 “借景” 视频,举手分享自己发现的 “借景” 元素; 认真记录 “借景” 的定义和五种分类,结合教师展示的图片,在笔记本上简单画出每种借景方式的示意图 参与课堂游戏 详细阐述 “因地制宜” 与 “借景” 的关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理解两者在园林造景中的协同作用。 鼓励学生记录和画图,将抽象知识转化为直观的笔记,提升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梳理和记忆能力。课堂小结 本节课围绕 “因地制宜” 展开,先借颐和园 “金光穿洞” 引出 “依势借景”,再结合万寿山、昆明湖及佛香阁、宝云阁等实例,讲解古典园林顺应自然的建造法则。通过分享游览经历,同学们直观感受园林与地形的融合;借景手法的介绍,也提升了大家对园林造景方法的认识。最终,大家基本理解 “因地制宜” 核心,初步体会传统园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感,为后续深入学习园林艺术打下基础。课后作业 用照片或者视频的形式记录你身边的借景实例,与全班同学分享,并说一说其采用了哪种借景方式。课堂任务 任务一:和同学们分享你所游览的园林或公园是如何依地形和环境建造的。 任务二:观察手绘图,试标出佛香阁北面建筑的名称。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颐和园实例为核心,借助任务驱动调动了学生参与度,尤其是分享游览经验环节,有效连接了课堂与生活。但存在不足:讲解 “依势借景” 时,仅依赖文字描述,缺乏动态影像辅助,部分学生对其与自然的深层关联理解不深。后续需优化教具,增加直观素材,合理分配时间,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深化对 “因地制宜” 理念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