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西省新余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同志用大气磅礴的诗句,讴歌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85年前,红军指战员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壮举,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筑起了巍峨的精神丰碑。今天,我们要自觉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意气风发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在长征最艰难时,许多人不知道部队明天要开拔到哪里、最终将落脚何处,但红军指战员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跟党走就是跟着理想信念走,就是向着光明的前途走。长征的胜利,是理想信念的胜利。没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如今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但理想信念不能动摇、精神支柱不能缺少。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要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坚定信仰,才能心有定力、行有动力,在新长征中续写新荣光。“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习主席曾引用徐解秀老人的话,道出了党同人民的鱼水深情,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正是因为党和人民军队坚守初心使命,人民群众才给我们以全力的支持拥护。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要紧紧依靠人民,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初心的力量,一心一意为了人民,矢志不渝造福人民,就能永远赢得人民支持拥护,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原第13集团军军史馆里,有一件“半截皮带”的展品,说的是三过草地的一个班早已断粮断炊,不得不把身上的皮带拿来充饥。战士周广才忍不住攥紧剩下的最后半截皮带,含着泪说“同志们,我们把它留作纪念,带着它见毛主席吧!”衣衫槛褛,忍饥挨饿,敌人围追堵截,高山终年积雪,草地沼泽遍布……这些都考验着他们的意志,锻造着军人的血性与担当。不管战争形态如何变化,战争的主体还是人,不屈不挠的坚韧品质永不过时。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要善于汲取坚韧的力量,传承红色基因,涵养革命意志,以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遵义会议之后,我军重新回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一战争指导原则上,重新回到“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这一战法运用上,才有了牵着敌人鼻子走的战略主动,才有了“四渡赤水”的经典战例,才有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后来,正是依靠具有我军特色的作战思想和战法,我们一路披荆斩棘,赢得了一次又一次伟大胜利。从长征精神中汲取智慧的力量,就是要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创新发展作战理论、作战思想和破敌之法,如此才能掌握制胜先机,打赢未来战争。“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新的征途上,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强意志品质,就能迈过一道道沟坎,沿着革命先辈开辟的道路继续坚定地走下去,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节选自何东平《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材料二:进入黄土高原以来,马鸿逵、马鸿宾的骑兵一直尾追我们。到了吴起镇,他们更是追而不舍。还有鲁大昌,我们在腊子口交过手的这个手下败将也匆匆赶来了,妄图报复。经过甘南急行数百里的红军部队,减员不少,给养困难,又初到天气寒冷的西北地区,极需休整。但是为了保卫边区人民的革命胜利果实,中央军委决定,给敌人一次沉重的打击。毛主席亲自指挥了这一仗。这是十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山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地。八时整,我们埋伏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我与大队长王开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起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脚蹬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谁知道,这就是我们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啊!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节选自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为后代矗立起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B. 周广才宁冒饿死的危险也要留下“半截皮带”,这反映了军人的意志力、血性与担当,体现出不屈不挠的坚韧品质。C. 红军在遵义会议后主动抛弃了从前一直过于死板战争指导原则,于是有了“四渡赤水”这一作战灵活的经典战例。D. 我军在吴起镇的川道两侧山沟进行伏击,轻松歼灭了尾随而至的国民党军队的一个骑兵团,并重创三个骑兵团。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 许多红军战士在长征最艰难的时期不知道最终会在哪里落脚,但他们有着跟党走的坚定信念。B. 徐解秀老人的话是用共产党员的具体行为生动解说“共产党”,同样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C. 文中划线句句式工整,以雄浑壮阔的气势、铿锵有力的语调表现了红军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D. 毛泽东亲自指挥的吴起镇之战,充分体现了我军善于把握战争先机、争取主动权的战争智慧。3. 材料二中,杨成武对战士们没有进行全方位细节描写,下列各项理由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是纪实性回忆录,是对长征过程的一般性介绍,不需要加入太多的细节描写。B. 如果对战士们进行全方位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就削弱了纪实性回忆录的真实性。C.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作者是叙述者和战斗指挥员,不可能看到过多细节。D. 本文是对长征中的吴起镇战役的大略回顾,以叙述为主,因此细节描写相对较少。4. 两则材料都颂扬长征精神,但是表达方式和内容侧重点不同,请对此作简要分析。5. 材料一指出“我们要自觉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意气风发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下面事例中的人物从长征精神中所汲取的“奋进力量”。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针对李奇微新发明的“磁性战术”,毛主席结合战争实际提出了“零敲牛皮糖”来“解毒”,一点一点消灭敌人的战术。202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某机步营战士、党员陈祥榕在边境冲突中,突入重围,营救战友,不屈不挠,英勇战斗,直至牺牲。2024年7月,70岁老党员汪水云多年坚守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在彭泽县复排村上游防汛段防汛人员紧缺时,主动向党组织请缨,参与防汛一线工作。(二)现代文阅读Ⅱ(共4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上(节选)①徐则臣孙宴临觉得《大河谭》这样的好项目,要当这辈子最后一部片子来拍,不能因资金就中断了。她卖了画,就到了济宁。宴临帮我联系了小博物馆客栈,去实地感受一下济宁的运河,看看客栈里收藏的众多民间老物件。她又联系了客栈老总周海阔,她听过一些他的运河情缘,还有罗盘的主人邵家父子,希望这次随行拍摄中能有他们的故事。聚齐的前一天,来了一位考古学家胡老师。他有着这个年代中年男人稀有的干净、天真和好奇混杂的眼神,此外还有种说不出的洋气,没准儿往上推几辈,哪个祖宗被混过血。对小博物馆客栈的收藏,他评价颇高。他说,有的收藏只是器物,美则美矣,宝贝也宝贝了,但止于物本身;而有的收藏,无关乎精致绝美,不过平常器物,却能看见流动的时间和过往的历史;小博物馆客栈是后者,古旧的日常细节呈现出了此地繁复、悠长的地方史。次日午饭时,邵家父子拿出了罗盘,想到这罗盘上重重叠叠摞满了意大利人和邵家先祖至今每一代人的手印,我不由得对它肃然起敬。这是一代代人奔走在水上的魂。我准备敬酒,邵秉义说:“你敬过运河我们才敢喝。”水上就这规矩,船出港,敬天敬地敬河神。就在这时,胡老师推门进来,半个身子都淋湿了。从客栈走到饭店也就五分钟,但风狂雨骤,肥白的大雨点裹在风里直往身上扑。胡老师进了门,来不及擦掉眼镜上的雨水就道歉,因为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结束才冒昧打扰。刚才他在客栈大堂的多宝福上看到一封信,有一脑门子的疑惑。客栈最近收购了一封用意大利语写的信。落款时间是1900年7月。信不长,纸张不大,被装裱在一个玻璃相框里,它所在的位置之前放着邵家的罗盘。卖家在河道附近的低洼处挖出来一根手杖,手杖里蜡封着这封信。内容大致是——八国联军里的一个意大利水兵Fedele,跟义和团和清军打仗,腿中了枪,在医院里给家里写了这封信。说他可能会变成瘸子,但接下来可能还得上前线,虽然他烦死战争了。一个朋友给他取了个中国名字,叫马福德,他喜欢这名字。这场战争可能会要了他的命,他如果没有如期回到意大利,那一定是死在中国了。要是他死了,就当没他这个人,其实死了也不错,灵魂可以沿着大运河跑来跑去,跟当年的马可·波罗似的。他让父母、哥哥别伤心,节哀顺变,他爱所有人。胡老师抽了一口冷气。“我太姥爷就叫马福德。听我父亲说,也是个瘸子。而且,不是汉人的长相。好像是西北来的骆驼客,胡人。”“我母亲原名马思意。”胡老师眼睛盯着窗外在风雨里舞动的竹林。“思念的思,意大利的意。到晚年,她坚持改回来。在此之前,我只知道母亲叫马思艺。”我们的脖子越伸越长。伸累了,正打算缩回来,胡老师又说:“明白了,胡念之,胡念之,我叫胡念之。”他的表情开始悲伤,越来越悲伤,再悲伤下去很可能流出泪来。我们才知道胡老师叫胡念之。我们好像也跟着明白了:念之,念之,之是谁?意大利?意大利人马福德?我们的脖子越伸越长。“可是,”宴临说,“从一个预设的结果牵强附会地往回找,这相当于有罪推定。”胡老师的表情收回来,恢复了一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知识分子的脸。“孙老师提醒得及时,”他戴上眼镜,尴尬地笑笑,“刚才我太入戏了,抱歉。”我说:“不过胡老师,我倒是觉得,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反正弄错了也不收税。比如说,这封信和您的太姥爷,意大利人;比如邵大叔家传的意大利罗盘;比如我们家,据说我高祖谢平遥是个翻译,陪洋人一路北上到京城。那人为什么就不能是个意大利人呢?”“我这职业算是选对了。”胡老师说,“想弄明白自己从哪里来,也得去考古发掘。”“想想人类也真是可悲,不过百年,我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回去我也得把祖宗给弄明白。”邵星池看他爹,老秉义说:“咱们邵家,清楚不清楚的,都在这条河上。”“谢导,您呢?”我?我要把所有人的故事都串起来。纪实的是这条大河,虚构的也是这条大河,为什么就不能大撒把来干他一场呢?老秉义说得好,“都在这条河上”。雨歇风住,雷声远去。我和宴临沿河边栈道向北走。天上挂出一道彩虹,七色彩虹正横跨在运河上。一个个孤立的故事片段,拼接到一起,竟成了一部完整的叙事长卷。仿如亲见,一条大河自钱塘开始汹涌,逆流而动,上行、下行,又上行、下行,如此反复,岁月浩荡,大水汤汤,终于贯穿了一个古老的帝国。只是这样一来,《大河谭》的投入又要加码了。手机响了,是断了我资金的前领导。他在电话那头说:“兄弟,没看新闻?大运河申遗成功啦!②台里决定翻倍追加资金,老弟只管甩开膀子干。”我把电话摁掉,不自觉就甩动胳膊踢踏起脚。《大河谭》肯定没问题了。当然,还有更重要的。我突然意识到,对眼前这条大河,也是攸关生死的契机,一个必须更加切实有效地去审视、反思和真正地唤醒它的契机。一条河活起来,一段历史就有了逆流而上的可能,穿梭在水上的那些我们的先祖,也便有了面目愈加清晰的希望。(有删改)【注】①《北上》叙写了1901年至2014年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的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从侧面展现了近现代中国史。②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拍摄《大河谭》缺资起笔,以获得追加资金拍摄《大河谭》结束,首尾圆合。B. 第三段对考古学家胡老师描写,不仅凸显了其学者气息,还与后文情节相呼应。C. 在采访邵家父子、胡老师等人与运河的故事的过程中,“我”也弄清了家族历史。D. 最后对“我”接完前领导电话后的动作的描写,写出了“我”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7. 关于文中胡老师与信件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肥白的大雨点裹在风里直往身上扑”用比拟表现了风雨之大,衬托了胡老师想要解开信件疑惑的急切。B. “马思意”“胡念之”这两个名字设置得很巧妙,作者以此暗示了胡老师和信件中的意大利人马福德的关系。C. 对脖子的细节描写,既展现了众人对胡老师由信件联系到家族历史的关切,又为文章增添了幽默色彩。D. 在胡老师难以抑制悲伤时孙宴临将其理智拉回,而“我”则坚信信件主人公马福德就是胡老师的太姥爷。8. 如何理解文中的画线句“都在这条河上”?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 有学者认为《北上》是围绕文学想象构建的小说历史学体式。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历史则讲究真实,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将虚构与真实巧妙结合的。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①,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②。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③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④,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肯掩大德。”(节选自《左传》)【注】①中寿:古代把人活到六七十岁,称为中寿。秦穆公因蹇叔哭师出语不祥,故骂他。②脱:粗心大意。③脯资饩牵:分别指干肉、粮食、已经宰杀的牲畜、尚未宰杀的牲畜。④子墨衰绖:“子”指晋文公之子晋襄公,此时文公未葬,故称“子”。衰,麻衣;经,麻制的腰带。衰绖均为白色,行军时穿白色不吉利,故用墨染黑。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三十三年春A秦师过B周北门C左右D免胄E而下F超乘者G三百乘。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语气副词,表反问,与《师说》“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中的“其”用法不同。B. 陵,指大土山,与《促织》“有古陵蔚起”中的“陵”意思相同。C. 东,活用为动词,向东前进,与《赤壁赋》“顺流而东也”中“东”用法相同。D. 乘韦,指四张熟牛皮,“韦”的意思与成语“韦编三绝”中的“韦”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蹇叔哭师送子不仅表达了父子诀别的悲痛,更对秦军必败的预言作了具体说明。这一情节在全篇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B. 弦高作为郑国使者前来犒劳秦师,表明郑国已经有所准备;而皇武子辞客时说的话,委婉中不失锋芒,也从侧面证明蹇叔的话的正确性。C. 结尾秦穆公哭师与开头蹇叔哭师形成照应,说明了秦穆公虽利令智昏、骄横无理,但遇挫后能引咎自责,不诿罪于人。D. 全文对战斗过程写得非常简略,对战争的起因、酝酿等相关情况作了细致入微的描绘,详略处理方式与《曹刿论战》相似。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2)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14. 根据原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总结秦军失败的原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再次前韵即事①张元干太一游行遍九宫,世间无地可宽容。坤维②莫傍剑门阁,衡岳何依天柱峰。睨柱傥能回赵璧,思鲈③安用过吴松。群羊竞语遽如许,欲息兵戈气甚浓。【注】①绍兴八年冬,奸臣秦桧、孙近等策划与金议和,辞官回到故乡的张元干闻之怒不可遏,即作此诗。②坤维:指西南方。③《晋书·张翰传》载:“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太一天神遨游九宫却“世间无地可宽容”,直指朝廷割让中原、困守江南的屈辱境况。B. 颔联借西南没有天然险隘剑门阁可以依傍、衡岳可以依傍天柱峰,暗喻国家边防危机。C. 尾联透露出诗人因何作诗,照应了诗题中的“即事”,“竞”“遽”将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D. 诗歌将个人情感融入家国叙事,以沉郁顿挫的笔调抒发了诗人对个人与国家命运的深沉感慨。16. 此诗是诗人悲愤之下所作的爱国抒怀诗,请结合最后两联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悲愤”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山岩千折百转、石道弯弯曲曲,诗人倚靠着岩石、迷恋缤纷的山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毕业前夕,小东找到老师,希望老师给自己题写寄语。老师以《<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鼓励他多向别人学习借鉴,不断进步。(3)瑟是我国最早的弦乐器之一,古诗文中常常出现,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①虽然我们那个地方也还算是黄土高原,②却只有黄土,③见不到真正的平坦的塬地了。④由于洪水年年吞噬,⑤让塬地总在塌方,⑥顺着沟、渠、小河,⑦流进了黄河。⑧从洛川往北,⑨全是一座座黄的山峁或一道道黄的山梁,⑩绵延不断。( 甲 )少到哪座山上有几棵什么树,老乡们都 A ;每棵树都备受珍视,只有打新窑或是做棺木的时候,才放倒一两棵。碗口粗的柏树,就稀罕得不得了。要是谁能做上一口薄柏木板的棺材,大伙儿就都佩服得不行,方圆几十里内,这个消息很快就 B 。在山上拦牛的时候,我常想,要是那一座座黄土山都是谷堆、麦垛,山坡上的胡蒿和沟壑里的狼牙刺都是柏树林,就好了。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总是“吸溜吸溜”地抽着旱烟,笑笑,说:“那可就一股劲儿吃白馍馍了。老汉儿家、老婆儿家都睡一口好材。”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姓白。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汉”。也许还因为他穷吧,英语中的“poor”就是“穷”的意思。( 乙 ):那几颗零零碎碎的牙,那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尤其是他的嗓子——他爱唱,可嗓子像破锣。傍晚赶着牛回村的时候,最后一缕阳光照在崖畔上,红的。破老汉用镢把挑起一捆柴,扛着,一路走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盼着那好光景……”声音拉得很长,不洪亮,而是颤巍巍的,悠扬。碰巧了,崖顶上探出两个小脑瓜,竖着耳朵听一阵,跑了:可能是狐狸,也可能是野羊。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插队”与“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中的“插”意思和用法不同。B. “打新窑”与“不是为了叫她乱打主意”中的“打”意思和用法不同。C. “抽着旱烟”与“妹妹开始抽泣起来”中的“抽”意思和用法相同。D. “管他叫‘破老汉’”与“且不去管它了吧”中的“管”意思和用法相同。19.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2. 文中关于“破老汉”名字的介绍十分生动有趣,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延迟满足”是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而“即时快乐”是一种追求、满足于已有成果而无须考虑更长远结果的抉择取向。有人认为,“延迟满足”能磨炼心性、提升人格,获得更为长远的幸福;也有人认为“即时快乐”在教人们把握当下、珍惜眼前,获得可触可感的幸福。上述材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请你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1. C 2. C3. A 4. ①材料一采用了议论的方式,深入阐述了长征精神的内涵,以及可以从中汲取奋斗力量的意义。②材料二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方式,交代红军打败敌军的战斗过程,借此歌颂了红军智慧、勇敢、不怕牺牲、勇于夺取胜利的精神。5. ①毛主席从长征精神中汲取了智慧力量,创新提出“零敲牛皮糖”战术应对战场挑战。②陈祥榕从长征精神中汲取了坚韧力量,在边境冲突中英勇战斗直至牺牲。③汪水云从长征精神中坚守了初心使命,多年坚守基层并主动参与防汛一线工作。【答案】6. C 7. D8. ①运河是个体与家族命运的见证。邵家依河生存,无论家族历史如何,其家族发展和运河都紧密相连。②运河贯通民族的历史长河。它承载着家国记忆,进一步激励着“我”以运河为载体书写民族史诗。9. ①在虚构的情节中添加真实的史料:文中提到的马福德的经历是作者的文学想象,但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是真实的历史。②将真实的历史融入虚构的创作中:将大运河申遗成功这一真实新闻巧妙地安排进主人公获得资金继续拍摄纪录片的虚构情节。③将真实和虚构统一于主旨表达:作者虚构京杭大运河上谢导、胡念之、邵家父子等人的家族故事,但大运河的历史变迁是真实的,表达了对先祖的追怀和对大运河的赞美。【答案】10. ACF11. B 12. B13. (1)郑国已经有准备了,不能指望攻下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2)秦伯(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屈辱,这是我的罪过。14. ①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军队疲惫不堪。②行军千里,郑国一定会知道并做好准备。③秦军轻狂且无礼(或少谋略且不谨慎)。④从晋国国境经过,对方一定不会错过伏击的机会。【答案】15. B 16. ①用典抒情:借“蔺相如完璧归赵”典故,表达渴望收复失地的壮志;借“张翰思鲈”典故,反衬自己不愿归隐、心系国事的悲愤。②以景(事)结情:尾联写“群羊竞语”的乱象,暗指议和派的荒谬,抒发对妥协求和的强烈不满。17.【答案】 ①. 千岩万转路不定 ②. 迷花倚石忽已暝 ③. 见贤思齐焉 ④.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⑤. 锦瑟无端五十弦 ⑥. 一弦一柱思华年(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答案】18. D 19. ①修改:我们那个地方虽然也还算是黄土高原;④修改:洪水年年吞噬;(或⑤修改:删去“让”)。20. 示例:甲:山上的树很少 乙:他确实够“破”的21. A.了如指掌 B.不胫而走22. ①结合陕北方言谐音(“白”读“破”);②关联英语“poor”(穷)的含义;③通过外貌、声音等细节强化“破”的形象;④语言通俗幽默,兼具生活气息与趣味性。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