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冷漠无情,就是灵魂的瘫痪,就是过早的死亡。 -契诃夫。
▲对自己的痛苦敏感,而对别人的痛苦极其麻木不仁,这是人性的可悲的特色之一。 ——(日本)池田大作。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为自由开道者,不可令其困厄于荆棘。 ——慕容雪村
人文素材积累
【导入】
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为救老年而牺牲,到底值不值
【事例一】2017年5月2日凌晨4时,福建省柘荣县23岁的消防员姚为君在火灾现场搜救95岁的被困老人袁某妹时,因民房坍塌被埋压而牺牲
【事例二】2018年12月7日,辽宁鞍山市23岁的消防员李铁营救落人冰窟窿的老人,因冰面坍塌,不幸牺牲。
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为救老年而牺牲,到底值不值 或许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
人皆有
不忍人之心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3.体味孟子的思想——性善论和仁政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人尊称他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上的仁政王道学说(即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
孟子简介
1.性善论。(凡人皆可为尧舜)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仁政思想)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人格)
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同义也。(社会原则)
思想主张
  《孟子》一书属于语录体散文集,篇幅较长,内容更具体,描绘更细致。全文共七篇,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关于《孟子》
  春秋战国时代,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剧变,王权衰落,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瓦釜雷鸣。于是有思想的有识之士,面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等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想和主张。
  “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乱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辩难、斗争,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大局面。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各国诸侯,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是其中的著名篇章。
创作背景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忍人”,指狠心地对待别人;“不忍人”,指怜恤、关爱别人;“心”即心思,心意。“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主张,即每个人都要有怜恤、关爱别人的心。
易中天《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
文题解读
恻 隐
孺 子
要 誉
怵 惕
内 交
羞 恶
(rú)
(cè)
(yāo)
(chù tì)
(nà)
(wù)
字词正音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诵读指导
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①孟子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可划分为三部分,分别写什么内容,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理清文章论证结构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说:“每个人都要有怜恤关爱别人的心。古代君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施行怜恤关爱百姓的政治,这样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刃人:狠心对待别人
不忍人:怜恤、关爱别人
于是,才

施行
运转,转动
状后,(于)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是)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了,都有惊骇恐惧,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的心;这不是想和孩子的父母结交的原因,不是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的原因,也不是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这样(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理)。
表因果,…的原因
同乡,乡邻
惊骇,恐惧
哀痛,怜悯
“纳”,结交
非…也,否定判断,不是…
状后
厌恶
求取
突然
这样
①孟子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可划分为三部分,分别写什么内容,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内容: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举例论证:拿古代君王治理国家和普通百姓的恻隐之心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论点
△作用: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铺垫
理清文章论证结构
理清文章论证结构
▲可划分为三部分。分别写什么内容,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②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能称之为“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能称之为“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能称之为“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能称之为“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补足音节
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
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指事理的对与错
谦逊,推让
否定判断句
萌芽,发端
肯定判断句
取独

就像
四肢
思考: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括哪四个方面?
四端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孟子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向善和为善的本能,他把这种本能称为“端”。他认为人所具有的“四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
四心
理清文章论证结构
▲可划分为三部分。分别写什么内容,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②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内容:人有四心,它们是仁义礼智的发端
▲论证方法:正反结合,对比论证。(补充:运用排比,能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严密地展开论述。)
▲作用:为下文引出仁政,做铺垫
理清文章论证结构
▲可划分为三部分。分别写什么内容,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③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表并列
名→动,伤害,暴弃
在自身
一切,所有
宾前
侍奉,赡养
安定
如果
流通,
泉水涌出
“燃”,燃烧

认为
扩大
充实
判断语气
…的人
表转折
理清文章论证结构
▲可划分为三部分。分别写什么内容,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③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内容: 总结“四端”的作用和意义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
▲作用:升华了思想,点明了政治主张
内容导图
结合文章内容,梳理孟子的论证思路,把握行文结构。
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多样
文章采用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论点的结构,逻辑严密,层层推进,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论证逻辑清晰
使用大量排比,判断,富有雄辩色彩。
论证语言气势磅礴
思考:孟子的文章有何论证特点?
1.缺少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人,是否就是“非人”了 (语言不严密,有点主观武断)
2.见孺子将入于井而有怵惕之心只能说明人有恻隐之心,不能证明人有其他三心。但是孟子省去了对后面三个“心”的解释直接给出了结论。(论点有点片面、论点有点中途转移)
【探究】孟子的论述有哪些漏洞
针对某一社会现象,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限,要求使用开门见山的观点表达方法以及两种以上的论证方法,如举例、比喻、正反对比论证等
学以致用:【作文练习】
【导入】
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为救老年而牺牲,到底值不值
【事例一】2017年5月2日凌晨4时,福建省柘荣县23岁的消防员姚为君在火灾现场搜救95岁的被困老人袁某妹时,因民房坍塌被埋压而牺牲
【事例二】2018年12月7日,辽宁鞍山市23岁的消防员李铁营救落人冰窟窿的老人,因冰面坍塌,不幸牺牲。
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为救老年而牺牲,到底值不值 或许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
导入: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为救老年而牺牲,到底值不值
1.老人应该被尊重。每个年轻人都会老每个老人也都曾是年轻人,每个人都给这个世界正在或者曾经做出过贡献,理应受到这个世界的尊重和礼遇。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传统道德观念。老人被尊重是文明的象征。
3.老人被解救,社会风气会更好。一个弱者连生命都难以保存的时代,其他的大多数人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安居乐业。
4.救火救灾救人便是消防员的职责。
5.人的恻隐之心是无价的。
思考:请梳理《<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有何共通之处。
课文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共通观点
《论语》十二章 仁、诗教、君子、礼、义、恕等。 提倡仁、义、恕,要求做到“克己复礼”。  都主张修身养性,提高个人道德修养,从而实现“修齐治平”的目标,即完善由“内圣”而“外王”的追求。
大学之道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 “大学”的终极目标是“三纲”,途径是“八目”。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心、四心、四端等。 人生来都有善良的本性。 整合探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