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小学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人教版(2024)1.1 开开心心上学去 教案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小学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人教版(2024)1.1 开开心心上学去 教案 (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主题) 第1课 开开心心上学去 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标要求(解读课标对所学知识点的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小学1~2年级“成长中的我”学习主题下的内容要求,本课对应“认识自我”板块中“适应学校生活”的具体目标。
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应能愉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喜欢上学,愿意与老师和同学交往;能说出自己的学校、班级名称,并为自己成为小学生感到自豪;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学业质量描述中提到:低年级学生能在教师引导下表达自己在校园生活中的感受,参与简单的班级活动,表现出积极的情感态度。本节课聚焦于激发学生的入学兴趣,建立身份认同,为后续的校园生活奠定情感基础。
二、学习目标
1. 学生能够大声、清晰地说出自己的姓名、所在学校及班级名称,在集体面前进行简短自我介绍,语气自然大方,表现出作为小学生的自豪感与归属感。
2. 学生通过观察教材插图与分享个人经历,讲述自己第一天上学的心情与见闻,如“见到新老师”“拿到新书包”“认识新朋友”等,表达对校园生活的期待与喜悦之情。
3. 学生了解爱护新书和书包的重要性,掌握包书皮的基本方法,学会将文具用品整齐放入书包,初步形成整理学习用具的责任意识与良好习惯。
三、学习重点
1.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接受“我是小学生”这一新身份,消除初入校园的紧张与陌生感,建立起对学校生活的积极情感。
2. 激发学生对新书、新书包的喜爱之情,懂得书籍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工具,书包是陪伴学习的好伙伴,从而产生主动爱护它们的意愿。
四、学习难点
1. 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可能在集体面前不敢开口说话或声音过小,如何创造安全、鼓励的氛围,帮助他们勇敢表达,是教学实施中的难点。
2. 一年级学生动手能力有限,包书皮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纸张撕裂、胶带粘贴不牢等问题,需要教师耐心示范与个别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完成基本动作。
五、评价任务(设计活动对应学习目标,镶嵌在教学过程中,或者用教学环节对应目标)
1. 身份表达评价:开展“我是小学生”接龙游戏,每位学生依次站起来说:“大家好,我叫××,我是树人小学一年级×班的学生。”观察其语言表达是否完整、声音是否响亮、态度是否自信,给予口头表扬或贴纸奖励。
2. 情感表达评价:组织“上学第一天的故事”分享会,邀请3~5名学生讲述自己的经历,关注其叙述内容是否真实具体,情绪是否积极愉悦,能否引起同伴共鸣。
3. 实践操作评价:设置“小书包管理员”检查环节,课后随机抽查五位学生的书包,查看新书是否已包好书皮、文具是否分类摆放、整体是否整洁有序,记录结果用于后续反馈。
六、资源与建议(包含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普遍对“小学生”身份充满好奇与憧憬,但也伴随着分离焦虑与环境适应困难。他们已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但逻辑性不强,叙述常跳跃。多数学生拥有自己的书包和课本,具备参与实践活动的生活经验。
已有经验: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已有集体生活的经验,熟悉“轮流发言”“举手回答”等课堂规则;部分学生在家曾尝试整理玩具或衣物,具备初步的归类意识;几乎所有学生都有过收到礼物的经历,能理解“珍惜物品”的含义。
学习需求:学生渴望被关注、被认可,需要通过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需要具体的操作任务来巩固认知;需要教师提供清晰的步骤指引和充分的练习机会。
前后联系:本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为第3课“这是我们的校园”中的空间认知、第4课“平平安安回家来”中的路线表达打下心理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开端,直接影响未来各学科的学习效率。
七、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入学自豪感。 (1)、创设欢迎情境,建立身份认同。
教师面带微笑站在教室前方,亲切地对学生说:“亲爱的小朋友们,欢迎大家来到树人小学!从今天起,你们就是一名光荣的小学生了!你们知道‘小学生’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你们要开始系统地学习知识,要学会自己管理时间,还要和更多的同学一起成长。这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啊!”接着,教师拿出一张写有“欢迎新同学”的卡片,挂在黑板上方,并指着教室墙上的标语“我们是小学生啦 快乐学习 健康成长”逐字领读,让学生跟读三遍。随后提问:“谁能告诉大家,你现在是哪个学校的学生?”鼓励学生举手回答,对每一位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点头赞许或轻拍肩膀以示鼓励。
(2)、引导回忆第一天,唤醒积极情绪。
教师继续引导:“还记得你来学校的那一天吗?爸爸妈妈是怎么送你来的?你当时心里是什么感觉?是兴奋、紧张还是有点害怕?”请几位自愿的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例如,一位学生可能会说:“我和妈妈走路来的,路上看到了很多小朋友,我觉得很热闹。”另一位学生可能说:“爸爸开车送我,我在车上一直问什么时候到。”教师认真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适时回应:“哦,你是和妈妈一起来的,真幸福!”“你很想知道什么时候到,说明你很期待上学,对不对?”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情绪,强化“上学是一件开心的事”这一正面认知。 二、观察图画,感知校园温暖氛围。 (1)、指导看图,理解人物对话。
教师翻开教材第2页,指着上方的插图说:“我们现在来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么开始他们的小学生活的。”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人物:一位男性大人和一位女性大人正在对一个小男孩说话。教师逐句朗读气泡中的文字:“学校是你学本领、长见识的地方……”“今天你就是小学生啦,祝贺你!”然后提问:“这位叔叔在说什么?阿姨又说了什么?”让学生尝试复述。接着指向小男孩的气泡:“学校什么样呢?”提问:“这个小朋友在想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引导学生理解这是正常的好奇心,而老师和家长的支持让他更有勇气面对新环境。
(2)、聚焦细节,体会人际关怀。
教师转向下方的场景:“再看这里,有的小朋友是大人拉着来的,有的是自己走过来的。那位阿姨说‘快走,上学啦!’她的语气听起来怎么样?是不是很着急呀?其实她不是真的着急,而是想让小朋友感受到上学的节奏和重要性。”接着引导学生注意背景中的绿植、明亮的天空,营造出一种清新、愉悦的视觉感受。教师总结:“看,不管是谁送来的,大家都带着笑容走进校园,说明上学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三、深入课文,认识新书与书包。 (1)、模拟发书场景,体验学习喜悦。
教师拿出几本崭新的语文书,模仿书中老师的语气说:“孩子们,这是你们的第一本语文书,里面藏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和美丽的汉字,我们要好好爱护它们哟!”然后依次将书递给前排几位学生,请他们轻轻抚摸封面,感受纸质的质感。接着提问:“这么新的书,我们应该怎么保护它呢?”鼓励学生自由发言,预设答案如“不能乱涂乱画”“不能折角”“可以包书皮”。当有学生提到“包书皮”时,教师立即肯定:“你说得太对了!给新书穿上一件漂亮的外衣,就能让它保持干净整洁。”
(2)、讲解整理方法,培养自理能力。
教师展示一个空书包,说:“除了新书,还有一个重要的伙伴陪我们一起上学——那就是我们的小书包。”然后朗读儿歌:“小书包,别着急,用品文具想仔细。大大小小排个队,样样不少都爱惜。我们都是好伙伴,天天一起上学去。”一边读一边演示如何将课本、练习本、铅笔盒按大小顺序放入书包,并提醒拉好拉链。强调:“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检查书包,看看明天要用的东西有没有带齐,这样第二天才不会手忙脚乱。” 四、动手实践,完成包书皮任务。 (1)、教师示范,分解操作步骤。
教师拿出一张牛皮纸和一本语文书,开始现场示范包书皮的过程。第一步:将书平放在纸上,上下左右各留出约3厘米的边距。第二步:将两侧的纸向中间折叠,用手指压平边缘。第三步:将上下两端的纸折成三角形,再向内折叠覆盖书脊。第四步:使用透明胶带固定接口处,注意胶带不要过长,贴得平整。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放慢动作,边做边讲解:“同学们注意看,折的时候要对齐边线,压的时候要用点力,这样书皮才会服帖。”对于关键步骤,可重复演示一次。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分发牛皮纸和胶带,要求每位学生为自己手中的语文书包上书皮。教师在教室内来回走动,密切关注每位学生的操作情况。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如纸张歪斜、胶带粘连错误,及时蹲下身子进行一对一指导。例如,看到一位学生把纸折反了,教师温和地说:“没关系,我们可以重新来一次。你看,这边应该朝上,像盖被子一样轻轻盖上去。”对于完成较快且质量较高的学生,鼓励他们帮助身边的同学,培养互助精神。全部完成后,组织小组内互相欣赏彼此的作品,并选出“最美书皮”进行展示。 五、总结延伸,巩固良好行为习惯。 (1)、回顾要点,强化核心认知。
教师带领全班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做了哪些事?我们知道了自己是小学生,要学会自我介绍;我们学会了爱护新书,给它包上了漂亮的书皮;我们还知道了书包里的东西要整整齐齐地摆放。这些都是成为一名合格小学生的重要一步。”再次朗读黑板上的标语“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并解释其含义: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最好的成长。
(2)、布置任务,促进家校协同。
教师布置课后任务:“回家以后,请你把自己的新书拿给爸爸妈妈看,告诉他们你是怎么包书皮的。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把其他课本也包好书皮,并整理好明天要用的文具。如果你能做到,就在《成长手册》上画一颗星。下周我们会评选‘整理小能手’,看看谁的书包最整洁!”
八、作业与检测(对应学习目标)
一、口语表达题
回家后,向家人完整地说一遍:“大家好,我叫________,我是________小学一年级________班的学生。”请家人在下面签字证明已完成:
家长签名:___________ 日期:____月____日
二、填空题
1. 新书要好好________,可以给它包上________。
2. 书包里的东西要________放,不能乱塞。
3. 我们是小学生啦,要________学习,________向上。
九、学后反思
1. 本节课通过真实的情境创设与丰富的语言互动,有效缓解了新生的入学焦虑,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自我介绍,初步建立了“我是小学生”的身份意识。
2. 包书皮实践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动手热情,但在材料准备上应提前统一规格,避免因纸张过大或过小影响操作效果;同时应考虑部分学生精细动作发展较慢,允许适当延长时间或提供半成品辅助。
3. 家庭延伸任务的设计增强了教育的连续性,但需注意城乡差异,对于不具备拍照条件的家庭,应允许采用其他方式反馈,体现教育公平与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