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一年级上册1.4《平平安安回家来》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一年级上册1.4《平平安安回家来》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主题) 第4课 平平安安回家来 课时 第四课时
一、课标要求(解读课标对所学知识点的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小学1~2年级“安全护成长”学习主题下的内容要求,本课对应“掌握基本安全常识”中的具体目标。
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应了解上学、放学途中的交通安全规则,知道红绿灯、斑马线的作用,能在成人带领下安全过马路;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具备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学业质量描述中提到:低年级学生能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识别危险行为,选择正确的应对方式,表现出对自身安全的关注。本节课聚焦于通过生活化情境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放学路上的安全意识,掌握关键防护技能。
二、学习目标
1. 学生能够说出自己回家的方式(如走路、坐车、校车等),并描述沿途经过的主要地点,清楚表达“我怎样回家,路上经过哪里”,增强路线认知与语言表达能力。
2. 学生能理解“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的基本交通规则,知道过马路要走斑马线,做到“靠右行、不追跑、过路口时左右瞧”,养成遵守交规的良好习惯。
3. 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能正确判断常见交通场景的安全与否,如看到汽车靠近时不奔跑穿越马路,遇到铁路道口会等待栏杆开启后再通过,提升风险识别与应对能力。
三、学习重点
1. 帮助学生清晰认识自己的回家路线,明确出行方式及途经的关键地点,为后续安全教育提供具体情境支撑。
2. 强化核心交通安全规则的记忆与应用,特别是红绿灯信号识别、斑马线通行、路口观察等关键动作,确保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能自觉执行。
四、学习难点
1. 一年级学生自控力较弱,在面对突发状况(如看到同伴在马路对面招手)时容易冲动行事,如何培养其冷静判断与延迟反应的能力是教学难点。
2. 部分学生家庭住址复杂或需换乘交通工具,难以准确描述完整路线,教师需灵活处理,避免因表达困难造成心理压力。
五、评价任务(设计活动对应学习目标,镶嵌在教学过程中,或者用教学环节对应目标)
1. 路线表达评价:组织“我的回家路”分享会,每位学生用完整句子说明“我______回家,路上经过__________”,观察其语言是否连贯、信息是否准确。
2. 规则掌握评价:开展“交通小卫士”判断游戏,出示不同交通场景图(如绿灯亮起准备过街、红灯时强行穿越、黄灯闪烁犹豫是否通过),让学生举牌选择“安全”或“危险”,检测其规则理解程度。
3. 情境应对评价:设置模拟路口,安排两名学生扮演“正在过马路的小朋友”和“驶来的汽车”,观察其他学生能否及时提醒“快停下!有车来了!”评估其应急反应意识。
六、资源与建议(包含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数周上下学经验,对回家路线有一定感知;多数学生熟悉红绿灯的基本含义,但缺乏系统训练;部分学生由家长接送,独立行走机会较少。
已有经验: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已接触过简单的安全儿歌;在生活中常看到交通信号灯与斑马线;部分学生曾跟随大人过马路,具备初步的观察模仿能力。
学习需求:学生需要将零散的生活经验整合为系统的安全知识;需要反复强化记忆关键口诀;需要在模拟情境中练习判断与决策。
前后联系:本课承接第3课的空间认知教育,由校内环境延伸至校外路径;也为未来学习更复杂的交通法规(如骑车安全、乘车规范)奠定基础;同时与体育课中的队列行走形成协同效应。
七、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多样回家方式。 (1)、引导交流,激活生活经验。
教师亲切地问:“小朋友们,每天放学后你是怎么回家的呢?是谁来接你?”鼓励学生自由发言。预设回答如“我和妈妈走路回家”“爸爸开车来接我”“我坐校车回家”“我和同学一起走”。教师认真倾听,将不同的出行方式写在黑板上,并补充教材中的插图提示:“书上也有几个小朋友在说他们的回家方式。”指着左上角的学生说:“他说‘我和妈妈走路回家……’”再指右上角的黄色校车:“这辆大大的车就是校车,专门接送同学们。”
(2)、填写卡片,明确个人路线。
发放“我的回家路”记录卡,上面印有填空句式:“回家的路不一样,我______回家,路上经过__________。”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对于不会写字的学生,可用图画代替,如画一辆小汽车表示“坐车回家”,画一棵树表示“经过公园”。完成后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卡片内容,教师适时点评:“哦,你是和奶奶一起走小路回家的,真温馨!”“你每天都要经过一个十字路口,那更要记住交通安全规则了。” 二、观察图画,学习基本交通规则。 (1)、聚焦过街场景,掌握斑马线通行。
教师翻开教材第15页,引导学生观察左侧过马路图:“请大家看这张图,这位阿姨牵着小朋友准备过马路,他们走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斑马线上”后,教师强调:“对!斑马线是我们过马路的专用通道,像一条黑白相间的安全带。”接着提问:“这个时候红绿灯是什么颜色?”引导发现是绿灯。“所以我们可以安全通过。但如果看到红灯亮着,该怎么办?”学生答“不能走”后,教师总结:“红灯停,绿灯行,这是最基本的交通规则。”
(2)、解析儿歌口诀,强化安全要点。
教师板书并领读教材中的安全儿歌:“红灯停,绿灯行,遇到黄灯等一等。靠右行,不追跑,过路口时左右瞧。”逐句解释含义:“靠右行”是指走路或骑车时要靠道路右边;“不追跑”是说不能在路上打闹追逐;“过路口时左右瞧”是要先看看左边有没有车,再看看右边有没有车,确认安全才能通过。可邀请学生上台模拟“左右瞧”的动作,加深印象。 三、情境辨析,提升风险识别能力。 (1)、讨论特殊路段,应对复杂情况。
教师指向教材中的铁路道口图:“有的小朋友回家路上会经过铁路道口,这里有栏杆、信号灯,非常特别。”提问:“当栏杆放下、红灯闪烁时,我们能不能过去?”学生齐答“不能”后,教师说明:“必须站在安全线外耐心等待,直到栏杆完全抬起、铃声停止才能通过。”强调:“铁路火车速度快、刹车距离长,绝对不能抢行。”接着提出假设情境:“如果你看到有个小朋友想翻越栏杆过去,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回答“要制止他”“告诉他很危险”“找大人帮忙”。
(2)、判断动态场景,训练应急反应。
出示新情境图:一个孩子背着书包独自走在人行道上,突然听见身后传来汽车喇叭声“嘀!嘀!”。提问:“这时候他应该怎么办?”引导学生思考多种可能性:可以继续正常行走(若在安全区域);也可以加快步伐靠近路边(若靠近车道)。重点强调:“听到车辆声音不要慌张奔跑,要冷静判断位置,避免因惊慌而误入行车道。” 四、角色扮演,巩固安全行为习惯。 (1)、分组演练,模拟真实过街。
在教室空地布置简易“马路”:用胶带贴出人行横道线,设置红绿灯指示牌(可用红、黄、绿三张纸轮流展示)。将学生分为三组:一组扮演行人,一组扮演司机,一组担任“交通小卫士”负责监督。教师发出指令:“现在是绿灯,请行人准备过马路。”观察学生是否排队有序通过;当切换为红灯时,检查是否有“行人”强行穿越。对于违规行为,“交通小卫士”要及时指出:“危险!红灯不能走!”教师全程巡视,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2)、互动反馈,深化规则认知。
每轮演练结束后进行点评:“刚才第三组的同学过马路时都做到了‘左右瞧’,非常好!”“第二组有一位同学在黄灯时冲过去了,这样很危险,我们要记住‘黄灯等一等’。”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如“我觉得××做得好,因为他一直拉着同学的手。”通过正向激励强化正确行为。 五、总结延伸,传递温暖安全理念。 (1)、回顾要点,整合安全知识。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今天我们知道了每个人回家的方式不同,但都要注意交通安全。我们学会了‘红灯停、绿灯行’,知道了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还要‘左右瞧’。即使是坐车回家,也要系好安全带,不在车上打闹。”再次朗读安全儿歌,全班齐声背诵。
(2)、分享温暖故事,升华情感体验。
教师转向教材第16页的“路上的温暖”组图:“其实放学路上不仅要注意安全,还会遇到许多温暖的事。”依次讲述四个场景:爸爸在校门口迎接孩子;小女孩为奶奶撑伞挡雨;交警叔叔帮助过马路;大孩子牵着小孩子同行。提问:“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或者你做过哪些让别人感到温暖的事?”鼓励学生分享亲身经历,如“哥哥陪我回家”“同学帮我捡书包”。教师总结:“只要我们遵守规则、互相关心,就能平平安安回家来,也能把温暖带给别人。”
八、作业与检测(对应学习目标)
一、填空题
1. 回家的路不一样,我________回家,路上经过__________。
2. 红灯______,绿灯______,遇到黄灯__________。
3. 过马路要走__________,还要__________左右瞧。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可以在马路上追逐打闹。( )
2. 过铁路道口时要等栏杆升起再通过。( )
3. 坐车时可以把头伸出窗外。( )
4. 看到绿灯亮就可以马上跑过去。( )
5. 遇到陌生人搭话要保持警惕。( )
三、实践题
1. 和家人一起走一次回家的路,指出三个你认为需要注意安全的地方,请家长签字:
家长签名:___________ 日期:____月____日
2. 画一幅“安全回家路线图”,标出斑马线、红绿灯、学校、家等关键地点。
九、学后反思
1. 本节课通过多样化的情境设计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复述交通安全口诀,并在模拟演练中表现出良好的规则意识。
2. 角色扮演活动组织较为成功,但在分组管理上仍有改进空间,个别“司机”角色未能投入情境,未来可增加道具(如方向盘模型)提升代入感。
3. 家庭实践任务的设计增强了家校联动,但需关注单亲家庭或特殊接送情况的学生,提供替代性任务选项,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与包容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