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课件(共32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课件(共32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3.2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目录
CONTENTS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01
自然界
(材料)
关于手机的变化
塑料外壳 → 金属机身 → 陶瓷后盖 → 玻璃背板
人类社会
(功能)
关于手机的变化
打电话 → 发短信 → 玩手机 →
扫码支付、线上学习、远程办公
人的认识
关于手机的变化
“奢侈的炫耀品”
“方便的通讯工具”
生活的必需品”
“万物互联的终端”
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
一、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
(1)原理内容: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发展具有普遍性。
(2)方法论: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一切变化和过程
变化:侧重于运动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变化,既有前进的、上升的,有也落后的、倒退的;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注意】运动、变化≠发展 P32相关链接
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过程。
思考: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吗?
(P32第一段)
1、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
2、小蝌蚪变成青蛙
3、候鸟迁徙
4、环境破坏,鸟类减少
5、气温由10度上升为15度
6、社会主义社会逐步取代资本主义社会
7、1G,2G,3G,4G,5G时代
运动、变化
判断:下列哪些是发展,哪些是运动变化?
发展
发展
运动、变化
运动、变化
发展
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2.发展的实质
(1)原理内容: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旧事物交织融合)
(2)方法论: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G手机
3G手机
4G手机
5G手机
一、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P32第二段)
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判定的标准是什么?
1.新冠病毒;美国的新干涉主义
2.袁世凯复辟帝制
3.电脑算命,网络传销
4.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全国仅57名党员
不能以事物的名称、旗号等形式判断新旧事物
不能以一时力量强弱判断新旧事物
不能以出现时间先后判断新旧事物
新出现的事物不等于新事物
一、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新旧事物的含义:(P32第二段)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的事物
(2)新旧事物的判断标准(P33相关链接)
新事物
旧事物


符合客观规律
具有强大生命力
具有远大前途
新事物
符合历史趋势
反映社会进步
符合人民利益
旧事物


判断新旧事物,其根本标志是: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①新事物自身: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
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腐朽的因素→外形笨重,功能简单
汲取------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手机通讯联络功能
增添------旧事物中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速度更快、屏幕更大更清晰、功能更强
②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结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方法论】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注意:新事物取代旧事物,不是对旧事物的全盘否定,而是批判继承,新事物总是吸取旧事物的合理成分,在旧事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P32第二段)
总结1: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原理及方法论
发展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实质通常可以合并:
【原理内容】(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
(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1)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做笔记 P32
识别的关键词: 具有前瞻性,科学预测╱长远利益,战略高度╱创新╱与时俱进╱促进(社会、技术)进步/升级换代╱不断完善。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02
(一)发展的形式或状态
(二)发展的趋势
阅读与思考:
问题:(1)“谷堆”和“秃头”的生成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量的进展看起来并不改变什么?而只是增加或减少;但是最后却过渡到了反面去” 黑格尔的这句话说明了说明道理?
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中谈到两个有趣的论证,一个是“谷堆论证”,另一个是“秃头论证”。他说:“一粒谷子能否造成一堆?或者是:少一根头发能否造成一个秃头?——不能。再来一粒或一根怎样?——还是不行。这个问题一直重复下去,总是问加一粒谷子或减一根头发如何。等到最后,人们说可以造成一堆或一个秃头了,这时那最后加的一粒谷子或最后减的一根头发便造成一堆或一个秃头了。”
量变
+
质变
(一)发展的形式或状态——量变和质变
1、量变与质变的区别
(1)量变
①性质: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
②特征: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③表现: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
④结果:事物性质不变,还是自身,没有变成另一事物(A→A)
(2)质变
①性质: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②特征: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③表现: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
④结果:事物性质改变,不再是其自身,变成了另一事物(A→B)
【注意】×只有数量的增减才是量变
(P33第一段)
量变与质变的根本区别在于: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否改变。
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形式:
①事物数量的增减(大小、速度、程度等)引起质变
②数量不变,场所变更(结构、排列次序发生变化)引起的质变
石墨变金刚石
dog
god
上帝与狗只是结构不同
知识拓展
拓展提升:下列现象那个是量变、那个是质变
①在10-30度之间水的变化
②人的年龄的增长
③头发一根根脱落变秃头
④水温升至100℃,出现沸腾和汽化
⑤河堤崩溃(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⑥一口两口三四口,五杯六杯七八杯…醉了
⑦DOG变GOD
⑧骨灰变钻戒
量变
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
结构和排列次序的变化引起质变
(一)发展的形式或状态——量变和质变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1)原理: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坏往复,不断前进。
(2)方法论:(P34第2段)
①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质变创造条件;
②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③坚持适度原则。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状态时,量变应保持适度范围。(补充)
(P34第1段)
倒退
发展
变化
量变
质变
引起
1. 前进的、上升的
2. 落后的、倒退的
1. 事物数量增减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2. 事物内部结构和排列次序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结论1: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而不是一量变就质变。
结论2:量变与质变均有两个变化方向,质变不一定都是发展,发展一定是质变。
结论3:我们可通过控制量变积累的方向,实现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变。
结论4:量变和质变都很重要,不能说谁比谁更重要。对照导学案做好笔记
判断:质变一定是发展吗?
知识拓展
=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
质量互变规律原理和方法论
识别的关键词: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循序渐进/有计划、分阶段或分步骤实施/优化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或产业升级/循序渐进/防微杜渐/适度、火候、分寸、尺度/一次次/从……做起/一蹴而就/过度/急于求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无数沙粒汇成了沙
水滴石穿、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记在33页
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可以理解为包含了肯定的否定,也就是既有肯定,又有否定,即哲学上所讲的辩证否定观。
(二)发展的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1)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P34第3段)
(2)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克服旧事物中过时消极的内容
扬弃≠抛弃
注意:辩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的主体是事物自身。
判断:下列说法是不是辩证否定?
(1)我把虫子踩死。
(2)台风把庄稼摧折了。
(3)蟾蜍蜕换新皮。
(4)种子发芽。
形而上学否定观
(外力的否定)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
鸡蛋从内打破是生命(辩证的否定)
(二)发展的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P34第3段)
(3)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知识深化:理解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1.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例:新手机保留了旧手机某些方面的积极成果)
2.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例:新手机否定旧手机的某些缺陷才能推动新手机的研发)
与旧事物有关系,是联系的环节;
产生了新事物,是发展的环节。
(二)发展的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P34第3段)
①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②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原理】
【方法论】
①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②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总结2:辩证否定观原理及方法论
新事物不可避免存在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
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
结论
5G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5G技术还不够成熟,5G+工业互联网商业模式尚不成熟,5G技术发展缺乏相关人才。
中国5G领先,遭遇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重重阻挠………..
担忧5G基站不仅块头大,功率又是4G基站的4倍,会对人体辐射更大。5G建网和运营成本刚性增长,流量资费不可能违背规律持续大幅下降,这让习惯低资费的消费者难以接受。
原因:
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②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
(二)发展的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P35第1段)
原理:①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迂回的。
②任何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补充)
方法论:①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②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总结: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及方法论
识别的关键词:某事物成长经历艰难困苦的过程,最终取得了胜利或成功/在挫折中前进/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前进中遇到困难与挫折/严峻挑战。
(P35第2段)
量变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发展的实质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认识
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的途径
发展的状态
质变
必要准备
要求
要求
必然结果
要求
重视量的积累;
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坚持适度原则。
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面对挫折与考验
发展的普遍性
课堂小结
【总结】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原理方法论
原理 方法论
发展的 普遍性和实质 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辩证否定观 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要树立创新意识;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发展的 量变和 质变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要坚持适度原则
发展的 前进性和曲折性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易混易错
1. 发展一定是质变
2. 质变一定是发展
3. 量变必然引发质变
4. 量变就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
5. 没有量变就没有事物的发展,量变比质变更重要
6.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是事物发展的终结

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所以,发展一定是质变,没有质变就不会有发展
×
质变只是强调性质的变化,可能变好也可能变坏,但是发展一定是事物前进、上升的变化
×
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
量变的形式既有数量的增减,还包括结构的调整和场所的变更。
×
量变和质变都很重要,不能说谁比谁更重要
×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但质变不是事物发展的终结,因为事物会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易混易错
7. 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8. 事物始终处于发展中,每时每刻都在前进。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总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但是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时间可能是停滞甚至倒退的。
9. 事物发展是直线上升的。
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
×
×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