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情境】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主题情境】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课标要求
课题名称:《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材版本与章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教学知识点:宇宙层级结构与地球的位置、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表1 课程标准内容要求与解读分析
内容要求 内容解读
“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信息技术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的唯一家园。 结合图片、原始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的相关材料,距离说出中国的太空探索成就。” 此条课程标准包含三项核心要点。 一是地球的宇宙环境及位置:学习地球在宇宙中的层级关系和在太阳系中的具体位置,理解地球作为人类唯一家园的特殊性。 二是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了解探月工程、火星探测和空间站建设等太空探索活动,分析其对科学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三是中国航天成就:掌握中国在航天和太空观测领域的主要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并认识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二、设计理念
探秘土卫二,认知地球唯一性,培养科学精神
本节课采用"土卫二探测"主题式教学,以科学家寻找地外生命为线索,贯穿宇宙环境认知、地球生命条件分析和太空探索意义三大核心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家国情怀。通过真实航天案例,帮助学生建立"地球-太阳系-宇宙"的空间认知体系,理解地球作为人类唯一家园的特殊性。
三、教材分析
章节联系与地位分析:本章是初中地理的开篇章节,具有奠基性作用。承上:衔接小学科学中的宇宙基础知识(如太阳系组成),为后续学习地球运动、气候等自然地理内容提供宇宙视角。启下:通过分析地球的宇宙环境特殊性,为理解地球自然环境(如大气、水循环)的独特性奠定基础,同时为八年级学习"区域地理"提供"从宇宙看地球"的宏观思维方法。
具体知识内容分析:教材以"地球—太阳系—宇宙"为逻辑主线,分三部分:宇宙层级认知:通过太阳系与银河系关系图,建立空间尺度概念。地球生命条件:对比金星、火星数据,归纳"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等核心条件。太空探索意义:结合中外航天成就,体现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
四、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
已有知识:学生对太阳系行星名称、中国航天成就(如"嫦娥工程")有碎片化了解,但缺乏系统认知。
生活经验:通过影视作品(如科幻电影)对"外星生命""太空探索"有感性认识,但易混淆科学事实与虚构内容。
学习困难:
抽象概念理解:宇宙尺度的空间想象如"银河系只是宇宙一小部分"以及地球生命条件的综合分析存在较大困难。
数据解读能力:对比行星数据时,难以关联"日地距离→温度→生命"的逻辑链条。
情感共鸣不足:部分学生难以从航天成就中体会科学探索的艰辛与意义,需结合具体案例如"东方红一号"研发背景,以强化共情。
五、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示意图与信息技术,找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区域认知)
2.结合土卫二的资料与生活经验,探究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3.了解人类与我国的太空探索历程,认识人类与宇宙之间的交流与联系,领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提升名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人地协调观)
4.通过制作我国太空探索成就手绘报与制作太阳系模型,提高地理实践能力。(地理实践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的宇宙位置、生命存在的条件、人类的太空探索。
难点:从宇宙尺度理解地球的唯一性。
(三)教学方法
1.主题情境教学法:以"探测土卫二是否存在生命"为主线情境。
2.问题导向教学法:核心问题链:"土卫二为何可能存在生命?→地球有哪些生命条件?→人类如何探索宇宙?"
六、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你好,土卫二!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引出课堂大任务 【展示材料】 《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中提出“宜居行星”主题,优先发展探索地外星球的宜居性。…… 【材料阅读】 简单阅读材料。 展示太空探索的相关材料,引出学习任务。
·布置任务 & 总结过渡 “提出问题:科学家为何认为土卫二可能存在生命?地外宜居星球需要具备哪些特征?”
新课推进①:任务一:发射探测器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任务1:发射探测器 【布置任务】 为便于观测土卫二,需在地球上发射“土卫二探测器”。请同学们结合以下材料(教材P6),定位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完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示意图。 【教法指导】 引导阅读:展示材料,介绍可观测宇宙以及太阳系中的主要行星。 【读图总结】 根据教师提供材料,完成宇宙层级关系描述填空: 通过绘制示意图,帮助学生建立从地球到可观测宇宙的空间尺度概念,落实课标要求,同时为后续探测土卫二任务奠定基础,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材料阅读】 ①什么是宇宙?宇宙中有什么? “宇宙”一词最早出自《庄子》:“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 “宇”代指一切空间,“宙”代指一切时间。宇宙是所有时间、空间及其包含的物质和能量的统一体,目前整个宇宙的大小尚不清楚,我们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 “可观测宇宙”。 ②定位土卫二 “土卫二”是土星的第六大卫星,也是太阳系中最亮的卫星,其围绕土星进行转动。
·总结过渡 通过定位发现,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其距离太阳不远不近,自身体积和质量不大不小,是迄今人类唯一的家园。而土卫二相较于宇宙中的其他天体来说离地球较近,现在两者已定位,可进行探测器发射。
新课推进②:任务二:探测土卫二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任务2:探测土卫二 【布置任务】 讨论:结合材料,列举地球提供的生存必要条件,说一说为何科学家推测土卫二存在生命迹象? 【教学指导】 提供材料: 【讨论总结】 与他人讨论,总结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①适宜的温度、液态水 日地距离适中 ②充足的大气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 ③四季更替、平稳安全 安全的宇宙环境 通过对比分析地球与土卫二的环境数据,引导学生归纳地球存在生命的必要条件,培养科学推理能力,同时理解科学家推测土卫二可能存在生命的依据。
·提出疑问 & 总结过渡 土卫二是否存在同学们讨论中的这些条件?磷酸根的发现能证明生命存在吗?还需要哪些证据?(展示材料进行说明)
新课推进③:任务三:人类的太空探索成就
·展示材料,带领学生认识人类的太空探索成就 ·展示材料,带领学生认识我国的太空探索成就并思考进行太空探索的意义? ·设计意图 通过梳理人类太空探索历程,重点展示中国航天成就,帮助学生建立科技发展的时间脉络,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太空探索对科学进步和人类发展的意义。
课后任务
1.选取任意我国代表性太空探索事件,查阅相关资料,下节课进行分享。 2.利用身边常见的工具,制作太阳系模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