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情境】1.2 地球与地球仪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主题情境】1.2 地球与地球仪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1.2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课标要求
课题名称:《地球与地球仪》
课时安排:2课时
教材版本与章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
教学知识点:地球仪的基本构成;经线与经度、纬线与纬度、半球划分、经纬网定位。
表1 课程标准内容要求与解读分析
内容要求 内容解读
“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 “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 强调学生应通过动手制作地球仪模型和观察地球仪,直观理解地球的空间结构,能够准确识别经线、纬线、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及本初子午线等重要地理要素,掌握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在实际定位中的应用,学会用经纬度描述地理事物的具体位置,并理解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逻辑及其科学依据,从而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形成空间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素养,为后续地理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设计理念
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历史到现代的认知路径,通过问题引导和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兴趣。
第一课时以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为主线,结合数据比较和模型制作,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真实形状和大小,培养科学精神和空间感知能力。
第二课时则聚焦于经纬网系统的实际应用,通过航海定位、地球仪操作和在线地图使用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经纬线的定义、特点和定位方法。课程强调工具使用和跨学科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和空间思维,体现出较强的实用性和综合性。
三、教材分析
章节联系与地位分析:本章节“地球与地球仪”是七年级地理的开篇内容。它既是学生从感性认识地球过渡到理性分析地理空间的桥梁,也为后续学习地图、地理坐标、区域地理等内容奠定了必要的概念基础和方法论支撑。从章节联系来看,本节内容直接关联第一章“地球”的整体框架,通过对地球形状、大小和模型的科学认识,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思维,为后续学习地球运动、地理现象分布等提供工具性支持。
具体知识内容分析:在具体知识内容上,教材编排层次清晰,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切入,逐步引入地球大小、地球仪结构、经纬线与经纬度、半球划分、经纬网定位等核心概念。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不仅通过文字、图像和数据阐述知识,还设计了制作地球仪、观察经纬线、利用经纬网定位等实践活动,强调地理工具的实用性和地理思维的培养。内容设计上由浅入深,从宏观到微观,既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也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与空间性特征。
四、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地球和空间的认知多来源于生活经验和片段化信息,尚未形成系统的地理空间观念。他们可能通过科普书籍、影视作品等对“地球是圆的”“经纬线”等有一定模糊印象,但这并不代表他们能理解其科学内涵和应用方法。这种浅层的认知基础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意味着学生需要在教师引导下重新建构科学、系统的地理概念体系。
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本节时可能面临多方面的困难。一方面,经纬线、经纬度、半球划分等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空间性,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能力,而这正是该年龄段学生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经纬网定位和半球判断等技能要求学生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应用,容易出现概念混淆(如将本初子午线误认为东西半球分界线)或操作失误。此外,如何将地球仪上的符号系统与现实世界中的地理位置对应起来,也需要通过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才能逐步掌握。
五、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从“天圆地方”的直觉到精确测量地球大小的科学探索历程,认识到科学认知是理解人地关系的基础,感受人类与地球环境之间的互动与影响,初步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人地协调观)
2.能够运用综合的视角,将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网系统、半球划分等要素联系起来,理解它们共同构成了描述地球空间格局的认知体系。在利用经纬网定位时,能综合考量经度、纬度、半球位置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综合思维)
3.掌握利用经纬网工具对地球表面进行区域划分和定位的方法。能够准确描述特定区域的经纬度位置和半球归属,并比较不同纬度区域范围的差异,形成从空间的视角认识和分析区域的能力。(区域认知)
4.能够通过观察地球仪、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模型、在真实电子海图网站上查询和设计航线等地理实践活动,熟练运用地理工具,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提升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地理实践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区别以及经纬度的分布规律;东西半球的划分界限(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及其划分原因;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地理位置的方法。
难点:本初子午线与东西半球界限辨析;经纬网的空间概念建立;理解“纬度越高,经纬网所示的实际范围越小”这一规律。
(三)教学方法
主题情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层层递进的综合方法,起始于创设“大海航行如何定位”的真实情境以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从观察和动手制作地球仪模型的直观体验出发,逐步深入到对经纬线系统的小组合作探究与归纳。通过利用OpenSeaMap等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虚拟实践和问题解决,将抽象的空间概念具象化,并贯穿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科学史故事,将知识讲授与科学精神培养融为一体,最终通过课堂检测与课后航线设计任务,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应用、从知识建构到素养提升的完整学习闭环。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从二维平面到立体空间的地理发现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地理模拟 【布置任务】 1、准备一张白纸,从纸上任意一点出发绘制直线,是否会回到原点 2、能否通过改变纸张或改变绘制的方式让纸上的一条线连成一个圈? 【材料阅读】 拿出纸张进行动手操作。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和思考,激发探究兴趣并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布置任务 & 总结过渡 “人类在不断的观察中逐渐发现了我们所生活的地球的真实形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经历了哪些有趣的过程?”
新课推进①:任务1:重走科学发现之路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阶段1:直觉和臆想阶段 【展示材料】 展示关于地平现象和日月运行的轨迹图文材料。 【教法指导】 引导阅读:古人在条件受限的情况下,会不断思考地球真的是“天圆地方”吗? ·阶段2:推测与推理阶段 【展示材料】 亚里士多德等数学家和科学家的思考(文字与视频)。 【教法指导】 你认为由哪些现象可以作为推理的依据? ·阶段3:实践证明阶段 【展示材料】 麦哲伦环球航行。 ·阶段4:亲眼目睹阶段 【展示材料】 新世纪的人类宇宙观测图片。 【阅读总结】 体会直觉和臆想阶段人们关于地球的认识。 【讨论总结】 根据视频总结古人是如何推测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的。 导学生重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发现之路,通过体验从直觉臆想到推测推理、实践证明直至亲眼目睹的完整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渐进性与实证精神,培养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考能力。
【总结思考】 人类对的地球形状认识不是一帆风顺的,从这个认识过程中你获得了哪些感悟?
新课推进②:任务2:实践验证,感知大小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任务2:探测土卫二 【布置任务】 结合材料完成地球大小数据测量的填空,同时引导学生对比极半径和赤道半径,你发现地球的形状有何特点? 【地理比较】 地球的大小不仅可以用数字描述,还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描述。 ①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②用太阳和月球作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 【任务总结】 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比较总结】 通过数据测量、填空和地理比较等实践任务,从具体数字和类比中直观感知地球的真实形状与巨大规模,从而建立准确的空间概念,深化对地球基本形态特征的理解。
【总结承转】 地球太大了,为了便于看到它的全貌,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在地球仪上,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新课推进③:任务3:工具为尺,地球可握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材料】 地球仪的历史: 【知识讲解】 展示地球仪的示意图,讲解地球仪的主要构造和主要的线条。 【材料阅读】 阅读材料,了解地球仪的发展历史。 【知识总结】 地轴——地球仪绕着转动的假想轴,是地球的自转轴,其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6.5°; 北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并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它是地球上的最北点; 南极——与北极对应的点叫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 通过介绍地球仪的历史与结构,引导学生将抽象的地球空间概念转化为可观察操作的模型,从而掌握地轴、两极等基本地理要素,培养其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用工具认识世界的方法。
课后任务
1、知识总结并绘制思维导图 2、参考教材P14【活动】,制作简易地球仪,要求绘制出重要经纬线、南北极点。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大海茫茫,如何在航行中精准定位?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播放视频,展示材料: 在 openseamap (https://map.openseamap.org/)网站进行航线定位,从广州出发经过香港、三亚、最后抵达新加坡,我们可以获取到四组“奇怪的数据”…… 【提出问题】 “N” “E” 代表什么? 为何可以通过两组数字确定一个地区的位置? 【阅读材料,观察发现】 观察几组数据,发现表达的共同点所在。 通过创设真实的航海定位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经纬度坐标数据,激发其对地理坐标系统的求知欲,为理解经纬网的概念和实用价值奠定基础。
新课推进①:任务1:经线与经度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布置任务】 观察地球仪,阅读教材P15,完成下列表格,并在地球仪上描画经线。 【拓展:不同角度看经线】 【布置任务】 本初子午线辨析:读图并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引导提问】 前往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参观的人们,往往会脚跨这条铜线,拍下“一只脚在东半球,一只脚在西半球”的照片,想一想:这个说法正确吗?如果以0°和180°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会面临什么问题? 【自主学习】 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任务总结】 读图完成表格。 【问题总结】 如果以0°和180°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部分国家会被划分在两个半球。该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不合适! 通过观察地球仪、填写表格和辨析本初子午线等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经线知识体系,并在解决“东西半球划分”的实际问题中批判性思考,理解其科学定义背后的实际意义,培养空间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难点突破】东西半球的划分 【任务应用】 这是一条从香港出发途经日本B城市,最后抵达美国C城市的一条航线,结合经度坐标说出半球。
新课推进②:任务2:纬线与纬度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小组合作】 ①结合经线与经度的学习,完成有关纬线与纬度的表格,并描画出赤道。②思考:0°经线和0°纬线是否等长?为什么? 【活动:认识纬线】 1.展示图,认识重要的纬线。 2.读图,说出中、高、低纬度的分界线。 【任务完成】 完成纬度与纬线的表格填写。 【活动总结】 在地图上找出重要的纬线并说出低中高的范围。 通过小组合作与知识迁移,让学生自主完成纬线与纬度的知识建构,并在对比0°经线与0°纬线等关键问题中深化对经纬网系统的理解,从而准确掌握重要纬线的地理意义及划分标准。
新课推进②:任务3:经纬网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引导提问】 在经纬网地图上,如何写出某点的经纬度位置? 明确方法: 第一步:辨别经纬线 第二步:定经纬线符号 第三步:定经纬度 【经纬网定位】 根据所学方法,在经纬网上说出某点的经纬度。 通过引导学生在经纬网地图上进行定位实践,掌握“辨别-定符号-定度数”的三步法,从而将抽象的经纬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技能。
【经纬网定位应用】 活动1: 2025年7月30日7时24分,堪察加东岸远海海域发生8.8级地震,已经引发海啸,预计对我国上海、浙江舟山南部、台湾东部等沿岸造成一定影响。 据图,写出勘察加东岸远海海域的经纬度位置,并说出它所处的半球。 活动2: 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找出下列表格中的城市。 活动3:利用地球仪,观察不同纬度区,经纬度间隔相同的网格表示的范围有何特点? 规律总结: 纬度越高,其表示的范围越小 纬度越低,其表示的范围越大
课后任务
1.绘制本节课的思维导图 2.在 openseamap (https://map.openseamap.org/)网站设计一条属于自己的航线,根据其途径地的经纬度位置,在地球仪上进行定位。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