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3 地球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与课标要求课题名称:《地球运动》课时安排:2课时,此为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教材版本与章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教学知识点:自转的基本特征、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表1 课程标准内容要求与解读分析内容要求 内容解读“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一条标准“运用模型...说出方向、周期”重在地理实践力,要求学生能动手演示并记住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解决“是什么”和“怎么动”的问题。 第二条标准“结合实例...说出影响”则提升到综合思维与人地协调观,要求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解释昼夜交替、时差等现象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重在理解“为什么”和“有何用”。两者体现了从知识技能到应用理解的层次递进。二、设计理念地理实践导向,在地理演示中学紧紧围绕地理核心素养,以“奇怪的作息表”这一真实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从感性体验出发,通过动手操作地球仪模拟实验,将抽象的地球自转方向、周期及产生的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地理现象直观化,帮助学生构建空间概念。最终使学生不仅能说出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更能理解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深刻联系,形成人地协调的观念。三、教材分析章节联系与地位分析:本章节属于地理课程中关于地球运动的基础内容,是学生首次系统学习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知识,为后续理解时区、季节变化等自然现象奠定重要基础。本节内容与前一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相联系,同时为之后学习地球公转及气候带分布等内容提供支撑,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知识内容分析:具体知识内容主要包括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并通过图示和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自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材通过历史背景介绍,如“地心说”与“日心说”的对比,增强科学史教育,帮助学生认识人类对自然现象认知的发展过程。活动设计注重实践与观察,如通过地球仪模拟自转,观察昼夜半球变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四、学情分析认知基础: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初步接触过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直观认知,能够理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基本含义,这对学习地球自转的概念具有辅助作用。学习困难:地球自转作为抽象的天体运动现象,学生难以直接感知其实际运动过程,容易产生理解障碍。尤其是经度不同导致的时间差异、昼夜半球的形成机制等内容,需要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部分学生可能难以建立地球运动与具体现象之间的逻辑联系。此外,科学史部分涉及哥白尼、伽利略等人物和学说,学生若缺乏背景知识,可能影响对科学认知演变过程的理解。教学中需通过直观演示和生活实例帮助学生逐步构建知识框架。五、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说明其方向、周期及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培养地理实践力。2.结合生活实例,解释经度差异导致的时间变化,理解地球自转与人类活动的关联,提升综合思维。3.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树立科学的宇宙观。(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难点:理解地球自转造成不同经度地区时间差异的原理。(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与实验演示法:通过布置对比分析作息表、阅读教材完成表格等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地球仪和手电筒进行分组实验,让学生亲手演示自转过程、观察昼夜更替与晨昏线变化,在实践中突破方向判断和时差理解等难点。结合判读练习与生活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将知识与应用紧密融合。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导入:奇怪的作息表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展示材料 两则作息表: 【材料阅读】 阅读两则作息表,找出作息表的不同之处。 通过对比两地作息时间差异,激发学生探究时差现象的兴趣。·提出问题 & 总结过渡 “对比广州学校与新疆中学的作息表,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新课推进①:自主学习: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布置任务】 阅读教材,了解地球自转的特征并完成表格的填空。 【教法指导】 给出动画演示。 【实践操作】 带领学生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描述三个不同角度地球自转方向。 【教法指导】 拿出地球仪从侧视、南极俯视、北极俯视三个角度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方向。 【任务完成】 结合演示动画,说出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等基本特征。 【实践操作】 使用地球仪从侧视、南极俯视、北极俯视三个角度描述观察到的地球自转方向。 通过动手操作和多角度观察,帮助学生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突破方向判断这一认知难点。【总结】新课推进②:实验1:昼夜现象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开展实验】 实验1:在暗黑的环境下,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会产生什么现象? 【实验观察】 结合实验完成观察报告。 直观理解地球不发光不透明的特性是产生昼夜现象的根本原因。【实验观察总结】 1.产生昼夜现象的条件: 2.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 ,为 半球 。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 ,为 半球。新课推进③:实验2:昼夜交替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开展实验】 实验2: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地球仪上的广州的昼夜现象如何变化 使用小纸条在地球仪上标记广州,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转动地球仪,观察其昼夜变化。 【实验观察】 结合实验完成观察报告。 通过动态演示地球自转过程,让学生直观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理。【实验观察总结】 1.产生昼夜交替的条件: 2.晨昏线判断方法总结 1.确认昼夜半球,找出晨昏线;2.画出自转方向;3.顺自转方向运动 若由黑夜变为白天则为晨线,该线上的地区处于日出时刻 若由白天变为黑夜则为昏线,该线上的地区处于日落时刻 3.练习: 北京位于_______(白昼/黑夜)纽约位于_______(白天/黑夜),A线为 (晨/昏)线, 产生了时差。新课推进③:实验3:时间差异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开展实验】 实验3:广州位于晨线上时,位于新疆的克拉玛依处在怎样的昼夜状态? 使用小纸条在地球仪上标记广州和克拉玛依,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转动地球仪,进行观察。 【实验观察】 结合实验完成观察报告。 通过东西部城市昼夜状态对比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导致的时间差异现象。【实验总结】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不同经度的地方会出现时差, 比 先看到日出 ,(东边/西边) 的时刻比 的早。(东边/西边) 随着地球自转,产生时间差异(东早西晚)。因此,广州与克拉玛依作息时间表存在差异。 【原理总结】课后任务查阅电子地图,说一说我国哪一地区学校能最先看到日出?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