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标分析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故本节课以“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发生、发展、结果、影响为主线。立意上:以“命运与时代”为立意,围绕世界命运被绑架、国家命运被控制、个人命运被惠挟、人类命运向何方等四个角度对本课进行重构。 主线:聚焦“撕裂(两极形成)—窒息(冷战对抗)—重构(多极崛起)”三阶段,串联教材知识点。将“大国博弈与小国困境”作为核心案例,整合美苏争霸、古巴导弹危机、第三世界崛起等知识点。
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本课是世界现代史的重要内容,冷战深刻塑造了二战后的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影响延续至今。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理解当代国际秩序的形成根源,把握国际关系发展脉络,对构建完整的世界史知识体系至关重要。 课标要求: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知识结构:内容涵盖冷战的起源,包括美苏实力变化与国家利益冲突;冷战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表现,如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与华约对峙;冷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推动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编者意图:通过呈现冷战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使其认识到国际格局演变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树立正确的国际视野和历史观。
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二战及战后部分历史事件有初步了解,但对冷战的深层原因、影响及国际关系理论认识不足。已具备一定历史事件叙述能力,但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发展规律探究能力有待提升。 学习兴趣:对国际关系中的冲突、博弈等内容较感兴趣,但对抽象的政治格局演变、历史概念易产生畏难情绪,需要教师通过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兴趣,引导深入思考。 核心素养需求:需强化时空观念(冷战的时间轴与空间撕裂)、史料实证(多视角分析冷战根源)、家国情怀(和平与发展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图文材料明晰冷战和两极格局的概念,宏观勾勒冷战和两极格局的历程,培养历史解释、时空观念核心素养;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材料(史料、漫画、地图等),以剧本演绎、思考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分析两极格局的原因,冷战的特点,国际格局的演变,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 将冷战置于长时段历史下考量,感知冷战对当今国际关系的深远影响,透过历史认识现实,意识到人类命运休戚与共,要克服冷战思维,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培养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辩证分析冷战成因,理解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交织是其根源。 时空观念:梳理冷战时间轴(1945-1991),分析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空间分布及关联。 史料实证:运用丰富史料,深入探究冷战的发展过程及影响。对冷战时期两极格局特点、多极化趋势等进行客观阐释。 历史解释:分析冷战的特征(意识形态对立、核威慑平衡),解释多极化趋势对两极格局的冲击。 家国情怀:通过小国命运案例,感悟和平共处价值,呼应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教学重点 了解两极格局的基本史实、影响,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两极格局的原因,理解冷战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微观个体命运与宏观国际格局的联动逻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环节】 “美苏易北河会师——二战落幕与冷战暗涌” 教师活动: 照片史料呈现:展示 1945 年 4 月美苏易北河会师的照片,照片中美苏士兵在易北河畔欢呼雀跃,庆祝双方军队的会师,象征着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的合作与二战胜利即将到来。 引用文字史料:同时展示凯南的描述 “人们在欢呼跳跃…… 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乔治 凯南,美国驻苏联代办,1946 年) 设问激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凯南认为战争才刚刚开始?易北河会师后,美苏之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初步见解。 过渡语:“易北河会师曾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象征,然而,战争结束后,美苏之间的关系却悄然转变。从昔日的盟友到战后的对手,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我们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揭开冷战的序幕,探寻大国博弈的根源。” 通过易北河会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历史事件和凯南的描述,引发学生对美苏关系转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探究冷战的背景和进程奠定基础。
【第一环节】撕裂:“大国博弈”——两极格局的形成 任务布置: 暗流涌动——战后美苏两个大国之间的博弈的演绎 将学生分为三组,分别代表美国、苏联和第三方阵营(如英国、法国等)。 课前老师将搜集到的(有关冷战的史料)制作成线索卡片(一)分发给各组学生,线索卡片是包括政策文件、领导人讲话、新闻报道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有利于自己方立场的史料,并进行阐述,由此开展对于战后美苏两个大国之间的博弈的演绎,由此展示冷战的起源。 线索卡片(史料)呈现: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三方线索卡片(史料)以字母标序一一对应的形式展现在一页PPT上面。学生分享一个线索之后即展现对应的线索。 美国组: A:罗斯福1944年10月21日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B: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的“长电报”:1946年2月22日,凯南向华盛顿发回一封8000字“长电报”,提出了“苏联的国内制度、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决定了它必然要谋求无限制的对外扩张”“美国必须依靠实力来遏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又不会引起美苏之间的全面军事冲突”。 C: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的8000字“长电报”:提出了“苏联的国内制度、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决定了它必然要谋求无限制的对外扩张”“美国必须依靠实力来遏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又不会引起美苏之间的全面军事冲突”。 苏联组: A:斯大林 1945年2月于雅尔塔的讲话:“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B:斯大林1946年3月13日就丘吉尔的“铁幕”演说答《真理报》记者问:“不要忘记以下的情况。德国人侵入苏联是经过芬兰、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的。德国人所以能够经过这些国家侵入苏联,是因为这些国家当时存在着敌视苏联的政府。由于德国的侵犯而在同德国人作战中......苏联便永远地丧失子约700万人。换句话说,苏联所损失的人要比英美两国损失的人加在一起还要多好几倍。可能在某些地方有人想忘记苏联人民为保证把欧洲从希特勒压迫下解放出来而作出的巨大牺牲,但是,苏联是不会忘记这些牺牲的。苏联为了保证自己将来的安全,力求在这些国家内能有对于苏联抱善意态度的政府,试问,这有什么奇怪呢?假使没有发疯的话,那怎么会把苏联这些和平的愿望看作是扩张倾向呢?” C:苏联驻美国大使诺维科夫的“长报告”:1946年9月27日,尼古拉·诺维科夫向莫斯科发回“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长篇报告,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并正在“把苏联作为战争的对象而准备未来的战争”。 第三方阵营组: A:丘吉尔的“铁幕演说”: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杜鲁门的陪同下,在杜鲁门的家乡密苏里州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他说,“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了(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他声称“铁幕”后面的中东欧国家受到苏联的“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并号召英美结成同盟,运用各种力量和手段对付共产主义。这篇以“铁幕”一词而闻名的演说,符合美国在战后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战略需要,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B:南斯拉夫在铁托领导下于1945年建立社会主义政权。1947年5月,铁托强调“南斯拉夫不会成为大国交易的筹码”。 1947年,苏联要求在南斯拉夫军队中设立“联合司令部”,并向情报部门派遣顾问,均被铁托拒绝。铁托在1947年10月的党代会上表示:“南斯拉夫的军队只服从人民的意志,而非外国指令。” *教师总结*:感谢第三方阵营的同学的发言。通过刚才的辩论和讨论,我们了解到冷战的背景是多方面的。美苏两国在二战后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逐渐走向对抗。美国通过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等手段遏制苏联的扩张;苏联则通过在东欧建立社会主义政权来保障自身的安全。而第三方阵营则在美苏之间寻求平衡,希望能够维护自身的独立和和平。正是这些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了冷战的爆发,使世界进入了两极格局对峙的时代。 例: 马歇尔 1947 年 6 月提出的欧洲复兴计划的相关文件,强调 “欧洲复兴计划旨在通过提供经济援助,促进欧洲的经济复苏,建立一个繁荣、稳定和自由的欧洲”。 通过剧本杀的形式,让学生分别扮演美、苏和第三方阵营,展示线索卡片并阐述立场,使学生深入了解冷战的背景和大国博弈的复杂性。在角色扮演和辩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立场分析问题,理解冷战爆发的必然性以及各方的行为逻辑,增强学生对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认识。同时,通过双方代表互相指责、以针对性的政策和讲话来回应对方观点的方式,使辩论更加激烈和深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对抗与冲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第二环节】窒息:冷战大国博弈阴霾下的小国困境——古巴导弹危机“核边缘的博弈” 任务布置: 演绎:古巴危机:模拟联合国举行紧急会议 将四、三、二和一组学生分为美国、苏联和古巴及第三方国家三组。 课前为各组学生准备一些与古巴导弹危机相关的史料“线索卡片”,包括 U-2 侦察机拍摄的古巴导弹基地卫星图、古巴导弹危机形势图、赫鲁晓夫与肯尼迪的往来信件、古巴政府的声明等。 史料呈现: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方立场的史料,并以演绎古巴导弹危机的形式进行线索(史料)阐述,由此开展对于古巴导弹危机的演绎,由此展示冷战大国博弈的阴霾下的小国困境。 线索卡片(史料)呈现: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三方线索卡片(史料)以字母标序一一对应的形式展现在一页PPT上面。学生分享一个线索之后即展现对应的线索。 美国组: A:1962 年 10 月 22 日肯尼迪总统在向全国发表的电视讲话中提到 “在过去几天里,我们发现苏联秘密地部署了大量进攻性导弹,这些导弹能够携带核弹头击中几乎西半球的每个城市,包括西欧的许多城市”,“美国坚决不能接受”,强烈呼吁赫鲁晓夫放弃世界霸权计划,从古巴撤走导弹。 B:10月24日,美国开始对古巴实行全面“隔离”:183艘美国海军舰艇调往加勒比海。拦截并检查所有可疑船只,阻止苏联再将进攻性武器运入古巴。肯尼迪还放出消息,称装载核弹的B-52轰炸机处干待命状态;156枚洲际弹道导弹正准备对准苏联发射;“北极星”导弹潜艇正处于发射阵位。与此同时,美国的三军都进入战备状态。当天美国还在联合国指控苏联的行动。 C: 肯尼迪:“一旦领导人犯错,我们输掉的就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希望和我们的国家,还有全世界的人,他们在这场核冲突中没有插手,没有发生,甚至一无所知而他们的生命之火却要被核战争扑灭” D:美国承诺不入侵古巴,同意以后撤除在土耳其部署的导弹。随着苏联撤走导弹和相关装备,美国也停止了海上的“隔离”检查和封锁,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苏联组: A:“1959年9月18日,美国与土耳其正式签署了部署导弹的协议。依照协议,土耳其将接受15枚“朱庇特”导弹,部署工作按计划将于1961年底完成。“朱庇特”项目的运作得以继续进行,并于1962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 B:赫鲁晓夫1961年10月26日给肯尼迪的信“我想,总统先生,您不免也会对世界的命运存有一丝忧虑吧?” C:从1962年10月22日到12月14日,肯尼迪与赫鲁晓夫的秘密来往信件达25封,其中虽然相互指责,但都表明了避免因这场危机而使世界陷入核大战,以及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危机的强烈愿望。 经过谈判,苏联同意撤走这些“进攻性武器”,保证不再将其运进古巴 D:1963年6月20日,美苏达成《美苏关于建立接通信联泵的谅解备忘录》(《美苏热线协定》),以便两国领导人能够在一旦发生危机的情况下通过“热线”保持联系和对话,及时了解对方的意图,防止由于事态失控而导致双方的核对抗。 古巴组: A:古巴对美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利益。1961年,美国入侵古巴失败,转为对其封锁禁运。古巴反美情绪高涨,寻求苏联帮助。 B:苏联根据1962年7月苏、古草签的秘密协议,开始在古巴部署42枚携带核弹头的中程导弹和全部发射装置,这一行动被美国察觉,美国立即召开高层机密会议商讨对策。 C:亚非45个国家:开会促成安理会中的加纳和阿拉伯联盟提出决议草案,要求联合国秘书长出面斡旋,同争执双方进行磋商,以和平解决危机。 中国:中国政府发表声明,谴责美国的霸权行径,支持古巴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的斗争,同时也希望苏联不要采取冒险主义行动,避免引发核战争。 印度:印度呼吁双方保持克制,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强调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美苏双方剑拔弩张,相互进行核讹诈,大有不惜以武为甚至动用核武器在加勒比海大动干戈之势。但是在美苏均摆出不妥协姿态的表象背后,两国的最高领导人都十分谨慎地处理这场危机,尽量避免危机升级。 美苏在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对抗虽然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是就其所带来的战争尤其是核战争的风险而言,是空前严重的,并促使它们考虑防止核战争的措施。 此后两国也确实没有再发生类似的严重冲突。 *教师总结*: 同学们,刚才通过三方代表的精彩展示和辩论,我们对古巴导弹危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场危机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之间最危险的一次对抗,双方都采取了一系列军事和外交行动,世界一度面临核战争的威胁。然而,在危机的关键时刻,美苏双方领导人都表现出了谨慎和理智,通过秘密信件往来等方式进行沟通协商,最终达成了妥协,避免了核战争的爆发。这场危机不仅体现了大国博弈的复杂性和危险性,也让我们认识到这一事件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大国博弈中,沟通与妥协是多么重要。任何一方的冲动和失误都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灾难,而通过和平谈判,双方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通过这场危机,美苏两国也意识到了沟通与对话的必要性,促使他们后来达成了《美苏热线协定》,建立了直接的沟通渠道,以防止类似危机的再次发生。希望同学们能够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教训,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通过剧本杀的形式,让学生分别扮演美国、苏联和古巴,展示线索卡片并阐述立场,使学生深入了解古巴导弹危机的背景、过程和解决方式。在角色扮演和辩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立场分析问题,理解古巴导弹危机中各方的行为逻辑和利益诉求,增强学生对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认识。同时,通过各方代表互相指责、以针对性的政策和讲话来回应对方观点的方式,使辩论更加激烈和深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古巴导弹危机的紧张氛围和复杂局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第三环节】重构:多极化与冷战终结 【任务四】结合冷战的发展,探究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产生的原因。 *教师活动** : *时间轴协作* :在黑板上绘制 1980 - 1991 年时间轴,将学生分组,每组负责一个事件卡片,如 “欧共体成立”“中国改革开放”“苏联解体” 等,让学生在对应的时间位置回答相应的事件,并简要介绍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对比展示*:呈现 1989 年柏林墙倒塌的历史图片与 2023 年俄乌冲突地图、美国芯片封锁新闻。 *学生活动*: *思辨讨论* :引导学生围绕问题 “冷战是否真正结束?当今俄乌冲突和中美贸易战是否‘新冷战’的延续?” 展开讨论,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小组汇报*:各小组推选代表,结合讨论结果进行汇报,阐述对冷战终结及当今国际局势中冷战思维延续的看法。 *批判 AI 报告* :组织学生分析 AI 报告中的问题,如观点片面、数据不准确等,并讨论如何利用 AI 辅助学习历史,避免被错误信息误导。 *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大家的介绍,我们清晰地看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世界格局发生的巨大变化。西欧、日本、中国、亚非拉国家的崛起,对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则直接导致了冷战的终结。然而,今天的世界上,依然存在一些紧张与冲突,如俄乌战争、中美贸易战等。(展示 2023 年俄乌冲突地图、中美关税战新闻)这些现象是否意味着冷战思维的延续?我们是否正在面临新一轮的冷战?未来是否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大国之间真的就不能和平发展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借助 AI 的力量,看看它能为我们提供哪些思考。 【探究】结合冷战及当前国际局势,谈谈你的启示。 *教师* :同学们的分析非常到位呀!确实,AI 虽然能够为我们提供大量的信息和分析,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在利用 AI 辅助学习历史时,我们要保持批判性思维,对 AI 的输出进行甄别和判断。现在,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冷战结束后,世界是否进入了新一轮的冷战?未来是否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大国之间能否和平发展?通过前面的学习和讨论,相信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见解。希望大家认识到,冷战的爆发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原因。美苏双方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对对方的行为进行扩大和误判,从而导致了冷战的爆发。而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虽然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但我们不能轻易地将这些问题视为新一轮冷战的开始。历史已经告诉我们战争的残酷和冷战的危害,我们应从冷战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为我们构建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希望同学们能够树立全球视野和和平意识,为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对多极化趋势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冷战后期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认识到多极化趋势对两极格局的冲击,为冷战的终结奠定基础。利用时间轴和学生分组活动,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空观念和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对比展示柏林墙倒塌和当今国际冲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冷战终结及当今国际局势的思考。借助 AI 报告,一方面让学生了解 AI 辅助教学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利用 AI。最后,通过思辨讨论和小组汇报,引导学生反思冷战,思考当今国际关系中的冷战思维延续问题,鼓励学生从冷战中吸取教训,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历史思维能力和家国情怀。
板书设计 第 18 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 撕裂:大国博弈——冷战背景与进程 * 美苏矛盾: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冲突 * 大国博弈:政策、军事、政治和地缘对抗 * 窒息:冷战大国博弈阴霾下的小国困境——古巴导弹危机“核边缘的博弈” * 重构:多极化趋势与冷战终结 * 多极化趋势:欧共体、中国、不结盟运动 * 冷战反思:从 “核威慑” 到 “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