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1.2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2课时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1.2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2课时导学案

资源简介

1.2哲学的基本问题 导学案
一、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坚定唯物主义立场,反对生活中的唯心主义。
2.科学精神:不为假象所迷惑,洞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实践工作的要求,用全面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唯物主义的不同形态。
3.公共参与:努力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基本观点认识和评价生活中的各种思想。
二、教学目标
理解并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感悟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正确处理好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从而把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准确判定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充分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及其历史地位。增强同学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认同,坚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坚定唯物主义立场,反对唯心主义。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2.教学难点: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四、议学情境
议学情境1:探基本问题
材料:有人说哲学研究宇宙中的大问题
有人说哲学研究人生问题
有人说哲学研究人类认识的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议学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
议学提示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第一性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认识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议学情境2:《生活到哲学》
材料:在英国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位身穿笔挺西装、精致皮鞋
手持雨伞的先生,从你身边慢慢走过......
有人说,英国多雨,出门得佩戴雨伞,也有人说,根据天气预报来决定出门是否带伞,天气预报与天气有和关系?
生活中,学生要处理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处理教学计划与教学实际的关系,农民要处理耕作计划与耕作收获的实际之间的关系……
议学问题:问题: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议学提示:2.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彻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议学情境3:学者与农民工的故事
材料:某位学者问一位农民工:“你是做什么的?家在哪里?追求什么?农民工回答:“打工,家在深山里,追求富裕。你追求什么?”。学者说:“我追求精神的满足,是唯心主义者;你追求物质的满足,是唯物主义者。”
议学问题:1.你同意这位学者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吗?谈谈你的看法。
2.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有没有第三种观点存在?
议学提示: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知识链接:二元论(见课本10页)
议学情境4:观点辨析
观点:①上帝创造世界万物 ——圣经②水是万物的本原 ——泰勒斯
③万物的本原是火 ——赫拉克利特④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
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
⑥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陆九渊
⑦宇宙由原子和虚空组成 ——伽森狄
⑧宇宙是所有机械地运动着的广延物体的总和 ——霍布斯
⑩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 ——习近平
议学问题:上述观点哪些属于唯物主义?哪些属于唯心主义?试着按形态分类。
议学提示:3.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4.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和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5.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回答世界怎么样的问题,即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从独立的基本派别看,只能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五、新知导学(请同学们课前结合教材,认真完成下列填空。)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内涵: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的关系问题,也就是 的关系问题。
2.内容
①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是 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和 的唯一标准。)
②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 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为 和 的标准。)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 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 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 ,决定着它们对 的回答。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一标准(分歧):是围绕 的问题展开的。
2.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 ,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
3.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 ,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 ;
4.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 ), 唯物主义(认为 是世界的本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5.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把 (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和 唯心主义(把 (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6.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 ,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回答基本派别 的问题,即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从独立的基本派别看,只能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
六、课堂巩固
1.自四川三星堆遗址祭祀区重启考古发掘工作以来,考古、现场保护、文物修复、建筑、规划等相关行业的专家就广泛而深入地参与文物发掘与保护工作,他们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及信息化手段,提高了考古发掘和分析检测能力,取得了重大考古成果。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看,这说明(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意识能够正确认识物质
③存在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
④存在是世界的本原,决定于思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 。这个问题,同人类的认识 起点,即同蒙昧时代人类的最初世界观的最简单的内容相一致,它就根源于原始的观念中,甚至 连近代哲学关于最高问题的阐述方式也留有原始观念形态的痕迹——思维对存在,正是‘灵魂对 外部世界’的思考方式的深化。 ”材料表明( )
①存在不能离开思维而独立存在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
④哲学发展史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史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在中国传统哲学两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依次集中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是先秦至两汉时期的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有无之辩和形神之辩,宋元明清时期的理气之辩和心物之辩。哲学辩论都蕴含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和讨论。这表明哲学的基本问题( )
A.是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唯一问题
B.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C.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D.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志
4.形神之辩是中国哲学史中关于人的形体与人的精神之间相互关系的争论。东汉桓谭提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空虚。王充提出: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上述两个观点( )
①科学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阐明了形与神之间的关系
②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③用燃烧的烛火夸大精神的作用,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观点
④都以烛火比喻形神关系,表明精神不能离开躯体而独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古希腊先哲泰勒斯认为“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水是万物的本原。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物质和形式是统一的,没有独立存在的理念,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和物质的统一体。据此可知,二人的观点( )
①都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②都是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
③产生于实践中对宇宙的追问和思考
④均是围绕世界的存在状态展开讨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长期存在,毛泽东称它们为“两个对子”。下列能体现这“两个对子”的选项是( )
①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指鹿为马、掩耳盗铃
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④一叶障目,坐井观天——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也是一切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下列选项中,能体现哲学基本问题两重内涵各自内部对立的是( )
①“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与“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②“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与“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③“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下列观念包含着人们对世界本原的认识,其中属于唯物主义观点且按其产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②万物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③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④人类的本质是一架聪明的机器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④→③→② D.③→④→②
新知导学参考答案:思维和存在、意识与物质、本原、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同一性、可知论、不可知论、生活和实践、哲学、基本性质和方向、物质与意识谁是本原、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古代朴素、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原子、客观实在性、主观、主观精神、客观、客观精神、基本派别、基本派别、从属于、两大阵营
课堂巩固参考答案:
A
解析: ①②正确,材料中"考古、现场保护、文物修复、建筑、规划等相关行业的专家就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发掘与文物保护工作,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及信息化手段,提高了考古发掘和分析检测能力,取得了重大考古成果",这说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③错误,存在决定思维,思维依赖于存在,但存在不依赖于思维,不能说存在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
④错误,存在是本原,存在决定思维,而不是决定于思维。
2.C
解析:①不合题意,材料没有回答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故排除;②③符合题意,材料表明""关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根源于原始观念中,甚至连近代哲学关于最高问题的阐述方式也留有原始念形态的痕迹",表明哲学的基本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故当选;④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故排除;
3.C
解析:A:中国传统哲学研究非常广泛,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唯一问题,故A不选。
B:材料没有涉及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故B不选。
C:在中国传统哲学两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依次集中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是先秦至两汉时期的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有无之辩和形神之辩,体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故C正确。
D:哲学的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志,故D错误。
4.C
解析:①:材料中二人的关于形神之辩的观点都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在根本上坚持了唯物主义,只回答了何者是本原,但是没有科学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共两个方面,①错误。②④:"精神居形体、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说明精神不能离开躯体而独存,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②④正确。③:"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空虚",说明烛火是第一性的,属于唯物主义,③错误。故本题选 C 。
5.C
解析:①:泰勒斯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属于二元论,归根到底属于唯心主义,①排除。
②③:没有独立存在的理念,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和物质的统一体,二者的观 点都是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即都是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回答,同时二者的观点均产生于实践 中对宇宙的追问和思考,②③正确。
④:材料中泰勒斯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都是对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 原的回答,没有涉及世界的存在状态,即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观点,④排除。
B
解析:“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的观点, “指鹿为马、掩耳盗铃”体现了唯心主义的观点,该选项体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
对立,①正确; “一叶障目,坐井观天”体现了形而上学静止、片面的观点, “世异则事异,事 异则备变”体现了辩证法中变化发展的观点,该选项体现了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对立,④正确;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体现了辩证法中对立统一的观点,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是唯物主义的思想,②排除;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体现了唯物主义观点,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都属于唯物主义,③排除。
B
解析: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存在是本原,“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思维是本原,②正确;“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认为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属于可知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认为思维不能认识存在,属于不可知论,③正确;“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和“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都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①与题意不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④排除。
D
解析:唯物主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基本形态依次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该观点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③排第一。“人类的本质是一架聪明的机器”,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行为都可以归结为机械过程和物质反应,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④排第二;“万物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②排第三;“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意思是万物由理产生,动静由理主宰,本质是意识决定物质,是唯心主义观点,①排除,故正确顺序是:③→④→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