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2.1世界的物质性 课件(共33张PPT+内嵌3个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2.1世界的物质性 课件(共33张PPT+内嵌3个视频)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2.1 世界的物质性
阅读与思考
阅读与思考
思考:世界究竟是如何产生的?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01 自然界的物质性
列宁说:承认物质世界的先在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性。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是先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人类生活的地球,早在46亿年前有就已经形成了,但长期没有生物,没有人类,因而也就没有人的意识。只是到了距今大约300 万年年前,地球上才出现了人类。
上帝
世界是我创造的,所以我是万能的!
如果上帝是万能的,那么他能否创造出一块他也推不动的巨石?
不能创造
上帝不是万能的
能创造
上帝不是万能的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①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②宇宙间不存在所谓的神或上帝,更不存在神或创造世界的活动。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总结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原理内容】
【方法论】
自然界的物质性
思考:分析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一回事吗?
探究与分享
…………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
(抽象 、一般、共性)
(具体、个别、个性)
客观实在性
概括共同本质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物质的具体形态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物质的具体形态
区别 特性
存在状态
联系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概括了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性.
抽象的、永恒的、不生不灭的
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的抽象概括;具体的物质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象。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具体的、多变的、有生有灭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们可以创造具体的物质形态,但不能创造或消灭“物质”。
自然界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性
可知性
指无论人们是否喜欢,是否承认,是否认识,它都客观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物质的唯一特性
能被人们所认识。
(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①物质的唯一特性
②万事万物的唯一共性③物质和意识的根本区别
自然界的物质性
区分: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
区别:
①“客观实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共同特性的抽象概括,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联系: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除了包括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比如,他人的意识对于我来说就是客观存在的,但不能说是“客观实在”,因为不论谁的意识都不属于物质范畴。
精神和意识现象
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
人的思维
人类社会
自然界
【说一说】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A. 日月星辰
B.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C. 学习计划
D. 生产力、生产关系
E. 电、磁场
F. 动植物
G.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ADEFG
点拨:判断物质的依据不在于它是否有形,只要它具有“客观实在性”就属于物质范畴。
1、人类是怎么产生的呢
2、在人类产生的过程中,又是什么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呢 为什么?
思 考
02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劳动
①改变了人的生理结构,
形成了手脚分工
②使猿脑变成了人脑,
形成了语言和意识
③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
形成了社会关系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从构成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③生产方式
②人口因素
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是客观的物质要素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劳动者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如何分配
客观的
物质力量
物质关系
①地理环境
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如:”大跃进“以失败告终!
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如:“吃大锅饭”和平均分配,以失败告终。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从生产(纵向)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从构成(横向)来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尊重社会的客观性、物质性,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反对把人们的主观动机或某种神秘的力量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反对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
总结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原理内容】
【方法论】
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恩格斯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阅读与思考
感觉以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式分别反映外外界对象的各种属性。动物把各种感觉联系起来,在大脑中形成对客观环境的统一反映,这就是动物心理。动物心理不仅包括感觉、表象、情感,甚至还有简单的分析和判断。例如,猎狗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帮助猎人拦截猎物,狐狸会有效地利用环境和外物掩盖自己的行踪来躲避猎人的追捕,海豚可以担当人类水中作业的助手。
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谈谈动物的复杂心理反应的表现。
为什么没有劳动和社会交往,再复杂的动物心理也不能自发地发展为人的意识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起源看)
低等生物
植物向阳
(刺激感应)
高等动物
动物的反射
(感觉和心理)
思维着的精神
(人类意识)

(简单反应特性)
水滴石穿
无机物
从一切物质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再到人类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思考:人一生下来就有意识吗?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人们常看到一种神秘的动物出没于森林。一到晚上,有一个四肢走路的怪物尾随在四只大狼的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发现了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母狼养大的女孩。她们的习性象狼,吃生食,爬行,不会说话,不会思维,只会象狼一样嗥叫,常常在晚上出来觅食。
狼孩的故事
人脑不会自行产生意识,脱离了人类社会,人不会形成意识。
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
社会交往
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
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
2、(从起源看)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动物的脑在机能上是否有可能达到人脑的水平?
智能机器人能像人一样拥有自主的意识吗?
人类意识是一个知、情、意的统一体,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还只是对人类智力某些方面的扩展,是一种“无心的机器”,不具备信念、意志、创造性等特征。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没有高度发达的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
3.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从生理基础看)
注意:人脑 ≠ 大脑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思考:为什么说大话、描神画鬼都不是凭空创造的?
画一画 你想象中的上帝
鲁迅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只而已。”
4.从(本质)内容看: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自然山水
画家
山水画
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
人脑
客观存在
生活
实践
加工
改造
(原材料)
(厂房机器)
(产品)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测一测:你看到了什么?
1. 意识有正确、错误之分。
不管什么样的意识(正确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2.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①意识不是像照镜子一样,对客观存在原原本本的反映,而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
②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映。 eg.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总结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上看: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3.从意识的本质(内容)上看: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也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②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总结4: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原理内容】
【方法论】:
易混易错
1.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我们正确对待自然的前提。
提醒: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是我们正确对待自然的前提。
2. 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提醒: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存在不等于客观实在。
3. 物质是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总和。
提醒:物质是概括了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本质属性,不是简单相加。
4. 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提醒: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5. 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提醒:防灾减灾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只是顺从自然。
1、美国科学家曾宣称,已经在一个废弃的地下铁矿中捕获到暗物粒子。几十年来,暗物质一直是困扰科学界的一个难解之谜。普遍的理论认为,在宇宙中只有四分之一的物质是可见的,而那四分之三的不可见神秘物质就是所谓的暗物质。如果这一发现最终得到证实,它将成为近百年来物理学领域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从哲学上看,暗物质的存在再次证明( )
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
B.不同事物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C.物质世界是永恒不变的
D.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课堂训练
D
2.恩格斯说:“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下列对哲学中物质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物质撇开了事物的具体形态,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
②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③物质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④物质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中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集合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B
课堂训练
3.达尔文于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至今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认识,尽管人们对其进化假说一直存在争议,但他的基本观点还是闪烁着真理的光彩,不断被科学的发展所证实。例如(   )
①生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不是神的意志的产物
②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
③人类的起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否定了上帝造人说
④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A
课堂训练
课堂训练
4、对于同一棵古树,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理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看作是美;木材商考虑的是它的木质、树围,把古树的实用价值看作是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上述审美感受的差异表明( )
A.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B.客观存在是意识的能动反映的产物
C.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D
课堂训练
5、(2024·全国·高考真题)2023年春节期间上映的中国科幻影片《流浪地球2》引起热烈反响。影片中的行星发动机与中国环流器二号实验装置具有视觉相似性;运送核聚变燃料的巨车,让人联想到中国生产的巨型矿车;展示太空天梯的长镜头,折射出中国在太空设备上的最新发展。这表明
①任何意识包括幻想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自觉的和创造性的
③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与客观存在相符合、相一致
④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是人自由选择的,与意识的内容无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知识小结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自然界是物质的
1、人类社会的产生。——劳动
2、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地、人、生
1、意识的产生——自然界、人类社会
3、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2、哲学的物质概念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