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5.1 社会历史的本质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5.1 社会历史的本质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5.1《社会历史的本质》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的学习为本节课内容的理解提供了知识支撑,但是如何领会历史唯物主义,而非简单地套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本节课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以及平时积累的时政关系密切,学生能够清晰地描述社会现象,学习的生活储备基础较好,但由于没有接触过“社会存在”概念,较难从“社会存在”和“实践”的相互作用中理解二者,进而阐释社会现象,制约了学生对社会历史本质的深层理解,是教学中最需要关注的地方。
二、教材分析
本框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内容,主要讲述劳动在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阐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唯物史观。两目内容采用递进的讲述方式,以社会历史的本质为主线,帮助学生懂得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唯心史观的表现与缺陷。
三、设计思想
以议题架构课堂内容,将课程内容活动化,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全身心参与课堂,实现启发诱导与学生的主体参与有机结合。
四、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认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科学精神:通过案例分析,理解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结合对《圣经》作为地契的驳斥,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公共参与:投身社会实践,尊重客观规律,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六、资源与工具
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PPT、学案
七、预设过程
八、教学过程
总议题:何为驱动未来的核心密码?
【导入】风云变幻的 21 世纪,各国在时代的舞台上竞相角逐,科技在其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我党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智慧,深刻洞悉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明晰国内发展的需求与挑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等。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如同一股洪流,催生出蓬勃的力量,推动着社会的车轮滚滚向前。
【子议题一】亮眼成绩单如何炼就?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学生活动】查阅资料,列举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教师引导】
中国空间站,神舟十七号与神舟十六号胜利“会师”,从首次载人交会对接到长期驻留太空,载人航天见证了中国航天科技的腾飞;马里亚纳海沟,“奋斗者”号下潜突破一万米,中国海洋研究走进深海;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特高压输电技术、复兴号高速列车、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科技基础设施投入使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移动支付等新技术改变生活方式;中国高铁、中国桥梁、中国大坝、中国港口等中国基建成为“国家名片”。从头顶的星辰到脚下的大地,从广袤的宇宙到幽微的粒子,科技创新正以其磅礴的力量驱动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
科技创新取得的成就过程中,劳动和实践起到了怎样至关重要的的作用?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教师总结】没有劳动,就不会有人类的诞生,没有科技,就不会有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是劳动创造了人类,是科技创造了文明。在长期的劳动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实用知识,这些经验和知识成为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在脑力劳动中萌发出技术、知识、思维的革新,经实践为其提供了验证和改进的平台。科技创新的设想和理论在实践中经受检验,通过不断的实践操作和调整,逐步完善并转化为实际的成果。在此过程中,研发人员、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运用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和改造,创造出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劳动和实践为科技创新奠定了基础。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必然会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会形成其他社会关系,如政治关系、家庭关系等。正是在实践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建立和发展,从而构成了复杂的社会结构。其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物质生产实践创造了物质生活领域,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形成了社会的政治生活领域,而科学实验等探索性的实践则形成了精神生活领域。这些不同领域的产生和发展,都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再者,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是通过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实现的,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依赖于人们的实践活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在生产实践中实现的,生产关系的变革也是在实践中完成的,社会形态的更替同样是通过实践推动的。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离开了实践活动,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就是实践的。
科技创新的过程反映了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在科技创新中,人们的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物质世界,也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研发团队的协作、产学研的结合等,都是在实践中构建的社会关系。而且,科技创新源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和问题,这些需求和问题推动着人们通过实践去寻求解决方案。科技创新中劳动和实践的重要作用,充分说明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依赖实践的,实践是推动科技创新以及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子议题二】从科学的春天迈向创新的春天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学生活动】查阅资料,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创新是第一动力”论断提出的背景,包括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等,并概括论断产生的影响。
【教师引导】上世纪80年代,世界科技革命蓬勃发展。发达国家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利用计算机办公和数据处理,速度大幅提升;通信领域已普及程控电话,通信便捷性和效率大大提高;工厂已大量使用自动化生产线,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70年代中后期,邓小平多次出国参加重要国际会议和进行国事访问,在国外目睹了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人类的物质文明以及整个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在他内心深处引起强烈震撼。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讲话,让知识界真切地感受到科学的春天来到了。1988年9月5日,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述精辟地阐明了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学说。1986年实施的“863计划”1988年的“火炬计划”,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从此迅速壮大。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的速度、深度和广度远超以往。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科技等新技术领域不断涌现,国际竞争形势更加严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全面推进创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合肥,不沿江、不沿海、没有大矿。对这个“追赶中的城市”而言,什么是“第一生产力”的自觉?2004年,合肥申请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这一举动,一度被视为“冒进”。在全国率先破除“科技三项经费”体制,对科技创新主体,不问出身,真干真支持!出台科技创新条例,主动邀请京东方落户,拿出近百亿元共建长鑫存储等半导体项目,“投资”跌入低谷的蔚来汽车,发展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量子科技、核聚变能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推动城市产业发展不断升级。近10年来,合肥市GDP由4100多亿元增加到1.2万亿元,增幅居全国24个万亿城市首位。在2023年中国城市科技创新排名中,合肥首次跻身“全国十强”。科创名城”动能澎湃,向着更加广袤的星辰大海扬帆远航。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用唯物史观说明认识为何不断发展?
2.试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说明“第一生产力”的充分自觉在合肥崛起中所起的作用?
【教师总结】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依赖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随着社会存在的产生、变化、发展而产生、变化和发展,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必然会产生反映这种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关科技论述的基础上,针对世界科技发展形势和我国科技发展任务,提出的一个创造性论断。1978年,面对我国发展形势,邓小平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他的推动下,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1988年,他又创造性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把对科技的认识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和远见卓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和深层次矛盾不断显现,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国际上看,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谁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战略地位。基于对中国发展阶段以及当今世情、国情的科学把握,对世界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新问题的深刻认识,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这一重要论断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恩格斯指出,物质存在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存在方式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这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今天的合肥,是与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广东深圳齐名的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论资源禀赋,合肥没有过人之处。曾经合肥经济实力远不及沿海一些中等城市,科教资源远不如武汉、南京。就是这个合肥,用创新打开了“万亿”之门。合肥的成功,在于其始终视创新如生命、把创新当使命、抓创新像拼命。从“砸锅卖铁”拥抱中科大,到投巨资建设大科学装置,再到“真金白银”投资京东方、维信诺等大企业,花在科技创新上的钱,合肥从未犹豫过。先进的发展理念促使合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吸引高端人才,优化产业结构。近10年,合肥市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由4%增长到17.8%。累计引入国内外顶尖产业高层次人才近2000人,在合肥服务的“两院”院士13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00人。聚焦“芯屏汽合”“集终生智”(“芯”代表芯片产业,“屏”代表新型显示产业,“汽”代表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代表人工智能与产业的融合;“集”指集成电路产业,“终”指智能终端产业,“生”指生物医药产业,“智”指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精耕细作。迈上‘万亿’台阶,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合肥,未来可期!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展示本课的知识结构图,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九、方法与策略
议题探究式、小组合作探究式
十、学习评价与作业设计
学习评价
学生明确劳动和实践的作用,领悟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理解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作业设计
1.马克思指出:“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这体现了:
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 ②思想变革是时代变革的先导
③生产方式对整个社会生活具有决定作用 ④社会历史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广西某山村有许多珍稀鸟类,但一直存在打鸟、捕鸟等现象。近年来,该村引导村民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观鸟基地,吸引天南海北的“鸟友”前来参观,以护鸟观鸟、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特色的产业蓬勃发展,以前打鸟、捕鸟的村民成为爱鸟、护鸟的“土专家”和良好生态环境的自觉守护者。这表明:
①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根源于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
②不与社会存在同步变化的社会意识是落后的社会意识
③社会意识能够转化为改变社会存在的物质力量
④社会意识能否推动社会发展取决于其是否反映社会存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被称为旧唯物主义。恩格斯指出:“旧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内自己背叛了自己,因为它认为在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的动力是最终原因,而不去研究隐藏在这些动力后面的是什么,这些动力的动力是什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产生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②旧唯物主义不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③对社会历史现象的唯物主义解释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贡献
④旧唯物主义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宋朝是词的盛世。其实,词原本主要是为酒肆乐坊而作的歌词。随着宋朝市井生活的日益繁华,酒肆乐坊越来越多,因而对词的需求也大量增加。渐渐地,词也从市井街巷登上了大雅之堂。由此可见( )
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②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③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④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一个个传统村落,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赓续着农耕文明。尽管农机取代了牛马,电灯取代了油灯,但“勤劳节俭”“耕读传家”“天人合一”等价值理念仍然没有改变。传统村落保护,既要塑村容村貌之“形”,也要铸农耕文明之“魂”。这表明( )
①农耕文明之“魂”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村容村貌之“形”依赖于农耕文明之“魂”
③要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中赓续优秀传统文化
④坚守传统价值理念是保护农耕文明的必要前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习近平说:“直到今天,‘两个务必’的教育还远未结束,继续‘赶考’的任务也远未结束。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都要不断地接受人民的‘考试’、执政的‘考试’,向人民和历史交出满意的答卷。”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党永葆“赶考”的清醒,始终强调和坚持“两个务必”,带领人民砥砺前行、接续奋斗,在一场场历史性考试中交出了优异的答卷,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结合材料并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永葆“赶考”的清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