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因地制宜 课件(共28张PPT,内嵌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 因地制宜 课件(共28张PPT,内嵌视频)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第二单元 可游可居——中国园林艺术
因地制宜
欣赏视频,感受“金光穿洞”
每年冬至时分,北京顾和园内的十七孔桥会迎来“金光穿洞”的最关时刻,在落日余晖的照射下,桥洞内金光灿烂。这种美景是源于设计师巧用园林设计的“势借景”。
你知道什么是“依势借景”吗 古人在设计园林时,是如何灵活地“借景”,取得各种巧妙效果的呢
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因地制宜》
你认识这些园林吗,有什么明显区别?
小巧精致
颐和园
留园
承德避暑山庄
拙政园
宏大气派
中国四大名园
宏大气派
皇家园林
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建筑华丽,彰显皇家至高无上气派。
小巧精致
私家园林
精巧雅致,以小见大,体现文人意趣与隐逸情怀。
园林的对比
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园艺师在造园时,是顺着原来自然山水的样貌去设计修建呢?还是找一块空地从零开始慢慢修建?
核心问题思考
园林建造第一法则:因地制宜
拙政园俯视图
颐和园万寿山
太湖石、水、古木等都依地势保留
万寿山、昆明湖,借地形而建
“因地制宜”
(不改变自然原貌的情况下,依据地形和环境建造园林)
从“因地制宜”的典型范例颐和园说起
你去过颐和园吗?
颐和园被称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行宫御苑,是因地制宜的典型范例,颐和园占地广阔,园内的万寿山颇具规模。
观看视频,了解颐和园的设计建造
万寿山南临昆明湖,西以西山为屏障,借助自然地形筑高台、建楼阁。
小组讨论:万寿山“因地制宜”探究
结合视频内容、教材内容与任务单文字进行小组探究
颐和园万寿山手绘图
万寿山“因地制宜”的具体呈现
佛香阁建在万寿山前山台基上,背靠山脊,面朝昆明湖,既利用山势省了筑高成本,又能俯瞰全园水景,完美融合自然与人工。
宝云阁位于佛香阁之西,全部用铜铸成,又称“金殿”,建在佛香阁西侧地势较高且平坦的平台上,避开了主峰的压迫感,又能借山景衬托其庄重。
万寿山“因地制宜”的具体呈现
清华轩是紧邻排云门西侧的二进四合院,背靠万寿山,西面临昆明湖,依山脚地势而建,既借山体作背景,又方便观昆明湖景。
排云殿是颐和园中轴线上的标志性景观,原是乾隆为母祝寿所建,光绪时重建为排云殿,建筑坐北朝南,背靠山体,前对昆明湖,地势高敞。是颐和园中轴线上的标志性景观。
万寿山“因地制宜”的具体呈现
昆明湖以自然湖泊为基础改造,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被巧妙利用,既让湖形随山势自然延展,又方便引玉泉山等水源入湖。湖岸按照地形设计不同景致,北部贴山建堤景,南部开阔作水景,还借西山、玉泉山为远景,让人工湖与自然山水、周边建筑融成整体.
万寿山的因地制宜
“顺”
顺着地形高低(坡陡修台阶,坡缓盖房),顺着场地现有的东西,不硬改。
“借”
借地形让建筑好用(山腰借高度看景),借自然让游人更加舒适。
拙政园原有的洼地积水为基础水体,利用西北高、东南低的自然地势形成水脉系统,主池居中,以桥、廊、堤等元素连缀,水系蜿蜒贯通全园。水脉既串联各景点,又与山石、建筑有机融合。
观看视频,我们再去苏州拙政园看看~
“因地制宜”
个园是因地制宜,因材施艺的园林典范,以竹石取胜,因主人爱竹而得名。园内利用扬州平坦地形,通过假山模拟自然山景,用不同石材(笋石、湖石、黄石、宣石)象征四季变化。
结合图片,我们再去扬州个园看看~
“因地制宜”
不管大园小园,都不是去硬改自然,而是顺着地形造景,这便是因地制宜的道理。前人造园不止会“顺”,还懂“借”,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借景”的妙处吧~
观看视频,了解借景
观察图片,思考:造园者都“借”了什么景?
通过观察,你知道“借景”是什么吗?
“借景”是中国园林造景中常用的构景手段之一,在视力所及的范围内,将好的景色组织到园林中的手法。借景分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令借。
远借:远距离借景
近借:近距离借景,相对于远借而言。
常见的借景方式
常见的借景方式
仰借:借高处景致
俯借:借低处景致,用视平线以下景物。
应时令而借
根据时令变化借不同景色,利用一年四季、一日之时大自然的变化和景物配合组景。
不同时令



清晨
夜晚

常见的借景方式
轻松一刻——游戏时间到了
远借
近借
俯借
仰借
下列这些图片中的造景分别运用了哪种借景手法?
“因地制宜”是“借景”的基础,“借景”是“因地制宜”的延伸,两者结合让园林既顺应自然,又突破空间限制,实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境界。
任务内容与要求
用照片或者视频的形式记录你身边的借景实例,与全班同学分享,并说一说其采用了哪种借景方式。
课后作业
拓展:欣赏中国古典园林——一方天地,十方见地
课堂小结
本节课围绕 “因地制宜” 展开,先借颐和园 “金光穿洞” 引出 “依势借景”,再结合万寿山、昆明湖及佛香阁、宝云阁等实例,讲解古典园林顺应自然的建造法则。通过分享游览经历,同学们直观感受园林与地形的融合;借景手法的介绍,也提升了大家对园林造景方法的认识。最终,大家基本理解 “因地制宜” 核心,初步体会传统园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感,为后续深入学习园林艺术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