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开国大典》专项阅读训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单元《开国大典》专项阅读训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单元《开国大典》专项阅读训练-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课内阅读。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一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1.这三个自然段按( )顺序,写了( )和( )两个环节。
2.人们瞻仰五星红旗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感情?( )
A.表达了人们对新中国无比热爱的感情。 B.表达了人们喜欢国旗的感情。
3.“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中的“站起来”是什么意思?
4.文中( )次写到“掌声”,从中可以体会到 。
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拿、举)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陈列 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bēn bèn)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gēng gèng)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5.用“√”打出正确的读音或正确的词语。
6.“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这个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请你仿写这样的句子。
7.用“ ”画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8.这个片段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心情?
阅读理解。
开国大典(节选)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9.选文运用了 (点面结合 情景交融)的写法,描写了 的场面。
10.画“﹏﹏﹏”的句子中,“海洋”指的是 ,“波浪”指的是 。本句运用了 、 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大典开始前热闹的景象。
11.选文中加点的词“直奔”可否换成“走向”?为什么?
12.关于选文的大意,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群众队伍很早就入了场。
B.广场上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
C.群众队伍包括工人与农民。
D.到了正午,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
13.“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假设你是他们当中的一员,请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
阅读理解。
开国大典(节选)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汇集( ) 预定( )
15.用“ ”画出选段的中心句。
16.由选段可以知道,开国大典举行的会场是
17.人们为什么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这反映了什么?
18.下列选项中,对选段中画“﹏﹏﹏”句子的理解有误的是( )
A.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这句话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既写了整体,又写了细节。
C.这句话概括介绍了天安门广场上的热闹场面。
D.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出前来参加典礼的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
课内阅读。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9.文段选自《 》
20.看到“人的海洋”,我想起一些描写人多的成语: 、 。
21.本段在写法上运用了先概括,再 的写法,重点写了 、 ,应该说他们是全场三十万人的代表。
22.“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从“直奔”一词可以看出_________。( )
A.“直奔”可以换成“走向”,说明大家都很急。
B.“直奔”比“走向”更能反映人们参加开国大典迫切、兴奋的心情。
C.“直奔”比“走向”更能反映人们参加开国大典急躁、烦躁的心情。
D.以上三项都对。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开国大典(片段)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了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部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23.作者在描写阅兵式场面的时候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请用“ ”画出上文着眼于“面”的描写的语句。
24.判断场面描写的句子是写“点”还是写“面”,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写“面”的句子比较短,写“点”的句子比较长。
B.写“点”的句子是“特写镜头”,注重细节描写。
C.写“面”的句子是抓住重点,选择最突出的对象细致描写。
阅读课文《开国大典》片段,完成练习。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 奋斗)的声音,曾经(鼓励 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战斗 奋斗)。接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跃 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 欢呼)起来。
25.用横线画出选文内括号里合适的词语。
26.“这庄严的宣告”指的是: 。
“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 。
27.“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这不仅说明了喜讯传播的范围 ,还说明消息传播的速度 。
2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 ,国歌是《 》。请写出国歌的词作者 ,曲作者 。
课内阅读。
开国大典(节选)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拿、举)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 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bēn bèn)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gēng gèng)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dǎo dào)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显现 出现 出没)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看到、投向、望着)主席台。
29.用“√”打出正确的读音或正确的词语。
30.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四面八方:
排山倒海:
31.“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这个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请你仿写一句。
32.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缩句)
(2)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仿写句子)
33.这个片段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心情?
《第2单元《开国大典》专项阅读训练-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 时间 升国旗 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2.A 3.中国人民摆脱了黑暗统治,从此当家作主了。 4. 三 人民群众激动的心情以及他们对毛主席的爱戴之情
【分析】1.本题考查写作顺序。
这三个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第一、二段详细写了升国旗的情景,第三段详细写了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的情景。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五星红旗升起来就代表新中国成立了。人们瞻仰五星红旗,以表示自己对新中国的热爱。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原句是“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同学们要结合原句和时代背景来理解“站起来”的意思。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人民被反动派踩在脚下,没有独立、自由。现在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了反动统治,翻了身,站起来了。
4.本题考查分析词语含义。
第二段的最后一句、第三段的第一句和第三段的最后一句都提到了“掌声”。
文章反复写群众的“掌声”表现出了人民群众喜悦、激动的心情,更表现出了其对毛泽东的无限爱戴,对祖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5.擎 排列 bèn gēng 6. 比喻 大象的耳朵就好像两把大大的蒲扇。 7.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8.反映了人们当时激动、兴奋喜悦的心情。
【分析】5.考查选出正确的读音或正确的词语。
提:指垂手拿着有环、柄或绳套的东西。擎:指往上托:举。
排列:指按次序站立或摆放。陈列:指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
根据字词的意思,结合语境,应依次选择字词为“擎”“排列”。
直奔(bèn):指急走;跑。
五更天(gēng):是指早上4:48左右。
6.考查对修辞的理解和仿写句子。
文中的句子“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可知,是一个比喻句,在句中作者把“天安门广场”比作“人的海洋”,把“红旗翻动”比作“海上的波浪”。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安门广场上的人非常多以及热闹红火的场面。
仿写句子示例: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7.考查中心句。
通过阅读与理解语段内容可知,围绕“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写了人们从“早上六点”“清早”“五更天”“正午”不同时间汇集到天安门广场的情形。故中心句是: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8.考查语段理解。
通过阅读与理解语段内容可知,文中的“早上六点”“清早”“五更天”“正午”是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表达了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兴奋的心情。文中的句子“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安门广场上的人非常多以及热闹红火的场面。因此这个片段反映了人们当时激动、兴奋喜悦的心情。
9. 点面结合 群众入场 10. 群众队伍 翻动的红旗 夸张 比喻 11.不可以。“直奔”给人以快速朝目标走去的感觉,体现出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切和激动之情。而“走向”一词体现不出这种感觉。 12.B 13.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经过艰苦奋斗实现的。能够参加典礼,我太激动、太自豪了。
【分析】9.本题考点面结合和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一段中“早上六点”“清早”“正午”可知,是按时间顺序描写了群众进场的场面。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面的描写是对整体,大的场面的描写。“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规定的地点排列。”、“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点的描写是对个体的细节描写,如对工人队伍和农民队伍的描写。
10.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辨析。
“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中,用“海洋”比作“广场上的人群”,用“波浪”比作“红旗翻动的样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大典开始前场面的盛大。
11.本题考查了对句子中词语的理解。
走向,朝一定方向发展。“直奔”有急走,跑的意思。这个词反映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激动、兴奋的心情。所以不能换。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选段主要讲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是按时间顺序描写了群众进场的场面。
故选B。
1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从“五更天”、“步行四五十里路”可以看出他们心情的激动、急切,作答时要体现出郊区的农民的心情,注意要从新中国成立人们的激动心情作答。
14. 聚集 预约 15.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16.天安门广场 17.因为人们要去参加开国大典,这反映了人们激动、迫切的心情。 18.B
【解析】14.本题主要考查近义词。
汇集:意思是连在一起、聚集。近义词有汇聚、搜集、蚁集、聚积、会集、收集、密集、聚集、汇合
预定:预确定,将要确定。预先决定或制定;预订。近义词有预约、预订。
1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中心句的分析和理解。
整段文字中都是围绕广场上的许多群众的状态来展开的,所以文段的中心句是“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1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结合原文的内容“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可以得出开国大典举行的会场是天安门广场。
1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结合原文的内容“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无论是工人还是农民,可以得出都非常急迫的赶往天安门广场,可以看出人们激动、迫切的心情。
18.本题考查的是对划线句的分析和理解。
B.结合原文的内容“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可以得出这句话中并没有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点面结合是指详写和略写的相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这句话是对整体的描写。
19.开国大典 20. 人山人海 人头攒动 21. 具体 工人 农民 22.B
【分析】19.本题考查语段出处。
本语段出自课文《开国大典》。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20.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人的海洋”是形容人非常多。看到这个词,我便想起一些描写人多的成语:人山人海、人头攒动、万人空巷、水泄不通、车水马龙、门庭若市、宾客如云等。
21.本题考查写作方法。
通过阅读语段可知,第一句话先总述“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方来的群众队伍”,接下来又具体写了工人队伍和农民队伍。因此说语段在写法上运用了先概括,再具体的写法,重点写了工人、农民,应该说他们是全场三十万人的代表。
22.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文中的“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这句话,从“直奔”一词可以看出人们参加开匡大典迫切、兴奋的心情。句中的“直奔”不能换成“走向”,“走向”就表现不出人们参加开国大典迫切、兴奋的心情。选B。
23.以上这些部队,全部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
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24.B
【分析】23.本题考查学生对点面结合的掌握情况。点面结合就是指的就是详写和略写的相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
从短文中找出这两句:“以上这些部队,全部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
“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24.本题考查场面描写。场面描写要求点面结合,既要写总体情况,也要写场面中的特写镜头,注重细节描写。
故本题选B。
25.战斗 鼓舞 奋斗 欢呼 欢跃 26. 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27. 广 快 28. 五星红旗 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 聂耳
【分析】25.考查近义词辨析。
战斗:泛指斗争。
奋斗:指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干。
鼓励:激发;勉励;也指振作精神。
鼓舞:使振作起来,增强信心或勇气。
欢跃:欢呼跳跃。
欢呼:欢乐地呼喊。
26.考查句子的理解。
结合前文可知“这庄严的宣告”和“这雄伟的声音”都是指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27.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
结合“长城内外”和“大江南北”可知喜讯传播范围很广,通过无线电广播,在短时间内在广的范围内传播,说明传播的速度很快。
28.考查课外知识积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为左上角镶有五颗黄色五角星的红色旗帜,旗帜图案中的四颗小五角星围绕在一颗大五角星右侧呈半环形。红色的旗面象征革命,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联系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的团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歌曲。
29.gēng 擎 bèn dǎo 出现 投向 30. 泛指周围各地或各个方面 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倒过来。形容声势巨大,不可阻挡 31. 比喻 大象的耳朵就好像两把大大的蒲扇。 32. 广场汇集队伍 舞台上精彩的文艺节目,博得了观众们雷鸣般的掌声。 33.反映了人们当时激动、兴奋、喜悦的心情。
【解析】29.本题主要考查对多音字字音以及拼音规则的识记能力,对字形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
结合平日所积累的字词拼音、字词写法进行作答。
30.本题主要考查对字词意思的识记、理解能力。根据所给的提示,结合语境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解答。
四面八方: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文中指广场汇集的群众队伍来自不同的地方。
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 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文中指掌声声势浩大,力量强盛。
31.本题考查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运用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首先需要正确判断所模仿的句子的修辞手法,再根据具体的知识点思考、组织语言、仿写。比喻是利用与甲事物有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的修辞手法,且能够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以及具体。例句将红旗比作海上的波浪,是比喻句。示例:一阵微风吹过,金色的水稻随风摆动,犹如金色的海洋。
32.(1)本题主要考查缩写句子、对句子结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句子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因此缩句时只要正确地找到这三部分内容,并删去多余的修饰语即可。主语为句子中最主要的名词,也就是“广场”,而“聚集”为动词,也就是谓语,最后的“队伍”为宾语,因此正确的句子为“广场聚集队伍”。
(2)本题考查对夸张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运用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首先需要正确判断所模仿的句子的修辞手法,再根据具体的知识点思考、组织语言、仿写。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夸张是将事物或者人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某些方面进行夸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句中“排山倒海的掌声”是夸张的写法。
3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段落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需要体会上下文与该段的内容的联系,理解文段想要表达的内容,抓住要点,加以分析。这篇开国大典的节选描写了广场上人山人海的场景,表现了人们激动、兴奋、喜悦的心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