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6张PPT)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第1章 几何证明初步1.2第4课时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1)情 境 导 入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2)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结合图形,在“已知”中写出条件,在“求证”中写出结论;(3)在“证明”中写出推理过程. 依据思路,运用数学符号和数学语言条理清晰地写出证明过程;检查表达过程是否正确、完善.复习导入新 课 探 究ABC对于三角形,我们已经有哪些认识?定义分类内角和外角和……探究一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112ABD23C12将纸片三角形顶角剪下,随意将它们拼凑在一起。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例1、求证:ABC已知:求证:如图,∠A,∠B,∠C是△ABC的三个内角.∠A+∠B+∠C=180°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已知:如图, △ABC.求证:∠A+∠B+∠C=180°ABC12DE证明: 作BC的延长线CD,过点C作射线CE//AB,则∠1=∠A(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2+∠ACB=180°∴∠A+∠B+∠ACB=180°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时,小明的想法是把三个角“凑”到A处,他过点A作直线DE//BC,(如图)。他的想法可行吗?ABCED证明:过点A作DE∥BC.则∠C=∠CAE,∠B=∠BA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AC+∠B+∠C=∠BAC+∠BAD+∠CAE =∠DAE=180 (平角的定义)你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么?辅助线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ABCE图1EABCDF图2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关于辅助线:3、添加辅助线,可构造新图形,形成新关系,找到联系已知与未知的桥梁,把问题转化,但辅助线的添法没有一定的规律,要根据需要而定,平时做题时要注意总结.2、它的作用是把分散的条件集中,把隐含的条件显现出来,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1、辅助线是为了证明需要在原图上添画的线.(辅助线通常画成虚线)归纳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三角形内角和定理(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A+∠B+∠C=180°的几种变形:∠A=180° –(∠B+∠C).∠B=180° –(∠A+∠C).∠C=180° –(∠A+∠B).∠A+∠B=180°-∠C.∠B+∠C=180°-∠A.∠A+∠C=180°-∠B.这里的结论,以后可以直接运用.ABC(2)△ABC中,∠A+∠B+∠C=180°.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探究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它不相邻的内角之间有什么关系?ABCDE图一从图一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论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由∠ACE=∠A,∠ECD=∠B,可知∠ACD=∠A+∠B;∠ACD>∠A,∠ACD>∠B;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由基本事实或定理直接推出的真命题叫做推论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课堂检测1、△A B C中, ∠B=45° ∠C=72°, 那么与∠A相邻的一个外角等于__。2、在△A B C中, ∠B=40° ∠C=60°,AD是∠A的平分线,则∠ADC=__。3、如图:已知点E在DC上,点B在AD的延长线上。求证: ∠1>∠AB21ACDE课 堂 小 结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推论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 个内角的和。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 意一个内角。2.利用推理,不仅能证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并且能用已证实的命题推出一些新的真命题。完成课后对应的习题THANK YOU(共14张PPT)第1章 几何证明初步1.2第2课时什么是几何证明情 境 导 入“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这是对顶角的性质,你能证明它的正确性吗?新 课 探 究命题有真命题与假命题之分基本事实有什么作用呢?有一些命题是人们经过长期实践后而公认为正确的命题叫基本事实基本事实可以作为证实其它真命题的依据。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垂直.4.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5.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6.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7.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8.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本套教材选用如下命题作为基本事实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等式的基本性质和将来要学的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另外,在等式或不等式中,一个量可以用它的等量来替换.例如:如果a=b,b=c;那么a=c,这一性质也看作基本事实,称为“等量代换”.其他基本事实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如何证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呢?能不能根据已经知道的真命题证实呢 那已经知道的真命题又是如何证实的 .除基本事实外,命题的真实性都必须经过证明。推理的过程叫做证明基本事实通过推理得到证实的真命题叫做定理想一想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已知:如图,∠AOC与∠BOD是对顶角,求证:∠AOC=∠BODOACBD“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这是对顶角的性质,你能证明它的正确性吗?你能找出条件和结论吗?并转化为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证明:∵∠AOC与∠BOD是对顶角( )∴∠AOC+∠AOD=180°,∠AOD+∠BOD=180°( )∴∠AOC+∠AOD=∠AOD+∠BOD( )∴∠AOC=∠BOD( )探究已知平角的定义等量代换等式的基本性质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1与∠α互余∴∠1+∠α=90°∴∠1=90°-∠α∵∠2与∠α互余∴∠2+∠α=90°∴∠2=90°-∠α∴∠1=∠2( )(已知)证明:(余角的定义)等量代换(已知)(等式的基本性质)(余角的定义)(等式的基本性质)例1 求证:同角的余角相等。12α已知:如图,∠1与∠α互余,∠2与∠α互余求证:∠1=∠2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通过证明以上两个定理,你认为几何证明的步骤应分哪几步?在书写格式上应注意哪些问题?根据题意,画出图形。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写出证明过程。1.图形中要标出必要的字母和符号。2.已知、求证要用符号语言。3.证明的每一步都要有依据。探究步骤注意事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1.有关基本事实、定理的说法:(1)基本事实是命题; (2)定理是由基本事实、定义、已知条件或已经证明的 真命题推出的;(3)真命题是基本事实;(4)命题是被证明的正确的基本事实;(5)定理不一定是由基本事实推出的。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2 B.3 C.4 D.52.如图,点B是△ADC的边AD的延长线上的一点,DE∥AC,若∠C=50°, ∠BDE=60°,则∠CDB=( )A.70° B.100° C.110° D.120° 课堂检测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4.如图,若∠1+∠2=180°,则a∥b.用推理的方法说明它是一个真命题.ab⌒⌒123.如图,直线PQ∥MN,C是MN上的一点,CE交PQ于A,CF交PQ于B,且∠ECF=90°,如果∠FBQ=50°,则∠ECM的度数为( )A.60° B.50° C.40° D.30° 课 堂 小 结一个命题是否正确,需要经过理由充足,使人信服的推理论证才能得出结论,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观察、试验等是发现规律的重要途径,而证明则是确认规律的必要步骤。完成课后对应的习题THANK YOU(共16张PPT)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第1章 几何证明初步1.2第1课时为什么要证明情 境 导 入1.2为什么要证明过去我们利用观察、实验、归纳和类比等方法发现了不少数学命题、规律和结论,你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与同学交流。思考:得到的结论一定正确吗?情 境 导 入是静还是动?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情境导入新课探究课堂小结这不是螺旋,而是一些同心圆。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情境导入新课探究课堂小结能看到很多同心圆吗~~其实里面没有~~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情境导入新课探究课堂小结线段AB和CD长度完全相等,虽然它们看起来相差很大!新 课 探 究“直观”可靠吗 直观是重要的,但它有时也会骗人.观察下列图形,回答问题:abcdabab线段a,b相等吗 线段d与哪条线段在同一条直线上 线段a,b相等吗 结论:由观察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探究一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2)数数游戏,从1,2,3, …一直数到100,1000,或是一些更大的数,可是你想过吗,若按1分钟数100个数字的速度,从1,2,3,…依次往下数,数到10000要用多少时间?凭自己的经验,猜一猜,你用几个小时就能数完?探究二结论:只凭经验总结出来的结论,也不一定正确.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解: 小亮的结论错误.当n=6时n2+3n+1=36+18+1=55∵55为合数∴当n为正整数时, n2+3n+1的值一定是质数错误.(3)小亮通过计算发现,当n=1,2,3,4,5时,代数式n2+3n+1 的值都是质数。于是他就说,当n为正整数时, n2+3n+1 的值一定是质数。小亮的结论正确吗?结论:只对部分对象进行研究归纳出的一般结论,不一定正确。探究三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4)由“两个正数相加,和大于每一个加数”类比得到“两个有理数相加,和大于每一个加数”,结论对吗?探究四结论:通过类比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正确。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课堂检测1.观察图(1)(2)(3),答下列问题:(1)图(1)中的直线a,b平行吗?检验一下。(2)图(2)中圆A与圆B相等吗?检验一下。(3)图(3)中的黑色曲线是圆吗?检验一下。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2、我们都知道,周长相等的两个圆全等,周长相等的两个正方形全等,那么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3、小亮从 归纳出“任何一个正整数都大于它的倒数”小亮的结论对吗?4、小亮从(a+b)2 = a2+2ab+b2 联想到(a+b)3 = a3+3ab+b3,他的结论正确吗?课 堂 小 结1.2为什么要证明1、实验、观察、归纳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因此,要判断一个结论是否正确,仅靠实验、观察、归纳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有根有据的证明.2、检验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的常用方法:实验验证、举出反例、推理.完成课后对应的习题THANK YOU(共11张PPT)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第1章 几何证明初步1.2第5课时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2)情 境 导 入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什么?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是什么?3.什么是互余?同角或等角的余角大小?4.几何命题的证明步骤有哪些?复习导入新 课 探 究(1)取一副三角尺,你能说出每个三角尺中的两个锐角的度数吗?同一个三角尺的两个锐角的和是多少度?探究一(2)任意画一个Rt△ABC,∠C=90°,它的两个锐角∠A与∠B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怎样证明你的结论?ABC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证明:在△ABC中∵∠A+∠B+∠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C= 90゜(已知)∴∠A+∠B+90゜=180゜(等量代换)∴∠A+∠B=180゜-90゜= 90゜(等式的基本性质)即∠A+∠B=90゜ABC已知:在△ABC中,∠C= 90゜求证:∠A+∠B=90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性质定理的逆命题是?它是真命题吗?探究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例1.已知:如图,在Rt△ABC中,∠ACB=90°,CD⊥AB,垂足为D求证:∠1=∠B证明:在Rt△ABC中∵∠ACB=90°(已知)∴∠B+∠A=90°(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在△ADC中∵CD⊥AB(已知)∴∠ADC=90°(垂直的定义)∴△ADC是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定义)∴∠1+∠A=90°(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1=∠B(同角的余角相等)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如图,已知△ABC中,已知∠B=65°,∠C=45°,AD是BC边上的高,AE是∠BAC的平分线,求∠DAE的度数。A B D E C课堂检测课 堂 小 结1、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2、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完成课后对应的习题THANK YOU(共18张PPT)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第1章 几何证明初步1.2第3课时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情 境 导 入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基本事实平行线的性质定理1: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注:性质定理1,现阶段不用证明,直接作为结论应用于各种证明问题中。新 课 探 究 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1.指出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并画出图形,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2. 说说你的证明思路,试着写出证明过程.平行线的性质定理2:探究一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已知:如图,直线AB∥CD,AB,CD被直线EF所截,∠1和∠2是内错角.求证: ∠1 =∠2.FABDCE321证明: ∵AB∥CD(已知),∴∠1 =∠3 (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2 =∠3(对顶角相等),∴ ∠1 =∠2(等量代换).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已知:如图,直线AB∥CD,AB,CD被直线EF所截,∠1和∠2是同旁内角.求证: ∠1 +∠2 =180°.2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平行线的性质定理3:ABDCE31F试一试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cdab123已知:如图,a∥b,c∥d,∠1=73°.求∠2和∠3的度数.解:∵a ∥b(已知)∴∠2=∠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73° (已知)∴∠2=73°(等量代换)∵a ∥b (已知)∴∠2+∠3=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3=180°-∠ 2 (等式的基本性质)∴∠3=180°-73 °=107 °(等量代换)跟踪练习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平行线判定定理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请说出这个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尝试画出图形,写出已知与求证.探究二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已知:如图,∠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内错角,且∠1=∠2.求证:a∥b.证明:∵ ∠1=∠2 (已知),借助“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公理,你还能证明哪些熟悉的结论 把你所悟到的证明一个真命题的方法,步骤,书写格式以及注意事项内化为一种方法.∠1=∠3 (对顶角相等).∴∠2=∠3 (等量代换).∴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abc132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平行线的判定 基本事实: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2, ∴ a∥b.判定定理1: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2, ∴ a∥b.几何语言判定定理2: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2=1800 , ∴ a∥b.abc21abc12abc12这里的结论,以后可以直接运用.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条件 结论平行判定公理定理 基本事实 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定理一 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定理二 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平行性质公理定理 定理一 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定理二 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定理三 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探究二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如果两个角是直角, 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如果两个角相等, 那么这两个角是直角.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对应边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结论条件如果a,b互为相反数,那么a+b=0.如果a+b=0,那么a,b互为相反数.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把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交换后,就构成了一个新的命题.如果把原来的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这个新的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互逆定理归纳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你能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吗?它们的逆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2)对顶角相等。(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注:先确定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然后再确定逆命题。试一试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课堂检测1.如图,直线a ∥b,直线c与a,b相交, ∠1=65°,则∠2=( ).A. 115° B. 65° C. 35° D. 25°ab21c3BCABDE2.已知:如图,DE ∥BC, ∠ADE=55 °, ∠C=54 °,求∠B和∠DEC的度数课 堂 小 结原命题,逆命题,互逆命题,互逆定理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命题叫做逆命题;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也是真命题,那么这个逆命题就是元定理的逆定理。完成课后对应的习题THANK YOU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2第1课时为什么要证明.pptx 1.2第2课时什么是几何证明.pptx 1.2第3课时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pptx 1.2第4课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1).pptx 1.2第5课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2).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