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复活(节选)》课件(共3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 《复活(节选)》课件(共3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课前导入
“文学是一种魔法,文学有一种起死回生的力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复活》(节选),来看看列夫·托尔斯泰是如何通过文学使他笔下的主人公起死回生的。
复活
【俄】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和创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01
梳理小说的情节,把握人物心理变化,分析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02
品味语言,鉴赏小说通过语言、神态以及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03
探究小说题目“复活”的含义,理解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想。
04
知人论世,初入文本

作者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贵族家庭。1852-1863年是他创作的早期阶段,中篇小说《童年》《少年》《青年》组成自传体三部曲。1863-1880年是他创作的中期,他写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两部巨著。1881-1910年是他创作的晚期,这一时期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剧变,他抛弃地主贵族的传统观念,转变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来,抨击贵族阶级的虚伪、政府机关的暴虐、官办教会的伪善,宣传“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制恶”“爱的宗教”,代表作有《魔鬼》《谢尔盖神父》《复活》等,其中《复活》是他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作者生平
①出身贵族,家族是俄罗斯最重要家族之一。
②青年时代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流连社交场,吃喝嫖赌。
③成年旅居欧洲,了解到西方人文主义和平等的思想,走出上层贵族圈,深度思考俄罗斯未来的出路。
④放弃贵族生活,放弃财富和地位,选择与农民为伍,在自家380公顷巨型庄园搞土地改革,把土地还给农奴掌管。兴办学校,教穷苦孩子识字、数学和信仰宗教。
⑤晚年决定放弃家产,甚至著作版权,遭到家庭和社会不理解,为了坚持自己的信念,82岁高龄离家出走,最后死在一个乡间火车站。
从贵族的奢华生活,到对农民苦难的同情,再到对社会的反思,托尔斯泰的一生,完成从“物质”贵族到“精神”贵族的蜕变。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马克·吐温称“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鲁迅称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他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
他人评价
创作背景
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夫·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人物关系
故事梗概
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女仆,她天真、善良,真诚,但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诱奸后遭到遗弃。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7年之久,妓女生活使她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不再相信善,选择吸烟喝酒麻醉自己。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良心受到了谴责,想通过拯救她以赎前罪,并准备和她结婚。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重新唤起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德。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地位,玛丝洛娃拒绝与他结婚,而与另一位她心爱的犯人西蒙斯结合,从而走向“新生”。
前情回顾
本文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玛丝洛娃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受冤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划分层次
情节 情节内容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 描写手法
开端(1-23)
发展(24-51) 高潮(52-70) 结局(71-78) 隔栏相见
长凳问旧
卢布插曲
结束会面
忐忑激动
羞愧悔恨
意外吃惊
同情自省
意外震惊
愤怒悲伤
讨好利用
心凉意冷
聂赫留朵夫: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玛丝洛娃:
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标清段落,按照小说几大情节划分结构层次,并完成下列表格。
深入研读,仔细品味

合作探究
思考1:小说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过程?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心理?
思考2:概括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找出关于她的“笑”、神态描写及动作描写的相关句子进行品析。)
思考3:试分析课文选取监狱作为典型环境的用意何在
思考4:小说以《复活》为题,是指谁的复活?请谈谈你的理解。
思考5:概括文本写作特色。
思考1 :称呼语言能直观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小说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过程?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心理?
隔栏初见——从“您”到“你”。
1.“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是‘你’,但随即决定‘您’”。
①他看到面前的玛丝洛娃已不是当年的“卡秋莎”,而“卡秋莎”也并未认出他,两人之间没有了以往的亲切、熟悉感。
②他是带着“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来见玛丝洛娃的,是来请求她饶恕的。
2.聂赫留朵夫用“并不比平时高”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着“我想见见您…我……”
3.“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
明确:2.当面承认自己的罪恶需要很大的勇气,他在犹豫,在退缩。3.足见聂赫留朵夫当时内心的诚恳、急切和激动,以至于忘记了之前内心设定好的称谓,下意识地使用了对往日爱人习惯性使用的“你”)
思考1 :称呼语言能直观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小说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过程?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心理?
长凳交谈——从“你”到“您”。
◎“我知道要您饶恕我很困难。”(31段)
◎“天哪!你帮助我,教教我该怎么办!”聂赫留朵夫望着她那张变丑的脸,暗自说。
◎“前天您受审的时候,我在做陪审员。”他说,“您没有认出我来吧?”(34段)
(对她的变丑感到惶惑,为自己犯下的罪孽深感不安,为曾经的卑劣行径深感羞耻,他不知道该如何赎罪。怜悯、悔恨、内疚、羞耻,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
思考1 :称呼语言能直观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小说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过程?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心理?
讨要卢布——从“您”到“你”,到直呼“卡秋莎”。
表现了聂赫留朵夫内心的矛盾:一方面想要实现自我救赎;另一方面他看到玛丝洛娃完全变了个人,当年的纯洁美好不复存在,行为举止间流露出风尘女子的放荡,这一切让他质疑自己对她所做的一切是否有意义。此时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不再嫌恶她,也不只是怜悯、同情她的处境,他要在精神上唤醒她,“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思考1 :称呼语言能直观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小说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过程?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心理?
结束告别——从“你”到“您”。
◎ “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
◎“不,我要设法找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再同您见面,我还有些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
此时,他觉得“他现在对她的这种感情,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其中不带丝毫私心”。
问题小结
“您”和“你”的人称变换,其实反映了聂赫留朵夫内心激烈的矛盾震荡,表现了他走向“精神复活”时抉择的艰难。
在刻画聂赫留朵夫这个形象时,作者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矛盾处境中,用内心独白、对话,以及全知视角直接分析等手法细细展现一个内心矛盾,灵魂痛苦,艰难迈出忏悔第一步的青年贵族形象。
知识链接·心灵辩证法
在刻画聂赫留朵夫时,作者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来刻画他的精神状态,成功运用了“心灵辩证法”。他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矛盾处境中,用内心独白、对话,以及全知视角的直接分析等手法细细展现,体现人物心灵的辩证发展过程,使人物的感情变化能够顺应自身性格的逻辑,自然而真实。
聂赫留朵夫人物形象总结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这种罪恶的批判者。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是一个纯洁热忱、朝气勃勃且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作风随便,诱惑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又将其抛弃。多年后,再次遇到了玛丝洛娃,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心中的良知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开始决心赎罪,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他是一个“忏悔贵族”形象,是一个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
他能幡然悔悟,能认识到自己的罪恶,并毅然打算赎罪,并且产生了不带有任何私心的想法——唤醒玛丝洛娃的精神!达到了人性的复活、道德的复活、精神的复活,完成了从“兽性的人”到“精神的人”的本质飞跃。
思考2 :概括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找出关于她的“笑”、神态描写及动作描写的相关句子进行品析。)
玛丝洛娃的“笑”
◎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2)
◎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3)
◎她忽然瞟了她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43)
◎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53)
◎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65)
◎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
讨好
回忆
利用
鄙夷
思考2 :概括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找出关于她的“笑”、神态描写及动作描写的相关句子进行品析。)
玛丝洛娃的“眼神”
◎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10)
◎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16)
◎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20)
◎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
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27)
◎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32)
◎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37)
蔑视,愤怒
鄙夷不屑,不信任
思考2 :概括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找出关于她的“笑”、神态描写及动作描写的相关句子进行品析。)
玛丝洛娃的“动作”
◎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两个“瞧瞧”活画出玛丝洛娃像敏锐的赌徒般在捕捉一击制胜的战机,而为的就是那区区十个卢布;而“伸”“抓”“塞”一连串的动作细节是那样的熟练、迅捷,像极了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手,类似的情状在她身上肯定发生了很多次。一个唯利是图、工于心计、世俗贪婪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
玛丝洛娃人物形象总结
从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神表情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伤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与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玛丝洛娃已沦落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风尘女子。从精神上来说,原来那个纯洁的卡秋莎已经 “死亡”了。她的“笑”有一种自甘堕落的沉沦。
文中展现的是她堕落的时期,这时的她唯利是图,善于讨好献媚,工于心计,自私自利,且倔强无情。
玛丝洛娃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了厌恶。
思考3:试分析课文选取监狱作为典型环境的用意何在
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
②因为这一吵闹的场面使得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的讲话内容,才有了下文两人近距离的谈话,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③从侧面展现当时俄国社会的混乱,突出了混乱、嘈杂的社会环境特点。
④以环境的混乱、嘈杂衬托玛丝洛娃精神世界的混乱。
⑤暗示人物命运的波折。
思考4:小说以《复活》为题,是指谁的复活?请谈谈你的理解。
观点一: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
单纯善良的大学生→放纵堕落的花花公子→苏醒忏悔的复活者
聂赫留朵夫的身上体现了19世纪后半期俄国部分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聂赫留朵夫突破了贵族传统的道德观念,放弃了贵族的特权地位,最后跟贵族阶级决裂。聂赫留朵夫性格发展的过程就是深刻认识社会和背叛贵族阶级的过程。所以,聂赫留朵夫这 个形象在那个时代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列夫·托尔斯泰正是通过这一思想感情的载体揭露和批判了贵族社会。
观点二:玛丝洛娃的“精神复活”
天真美好的单纯少女→自暴自弃的风尘女子→宽恕复活,重获新生
玛丝洛娃身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纯洁、善良和自尊,也体现出不合理社会对他们的残酷迫害。爱和宽恕唤醒了她心中尚存的善良与仁爱,玛丝洛娃最终实现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复活。她的“复活”代表着人性与尊严的回归。
观点三: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是托尔斯泰的精神复活。
《复活》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思考,对人类道德与价值的不断寻求。托尔斯泰的创作带有浓浓的自传成分,反映着作家的生活经历和精神上的艰难探索。小说的两个主人公历尽坎坷最终都实现了精神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通过赎罪、宽恕、拯救灵魂等“道德自我完善’的方式来改造社会的美好理想,表达了爱的力量可以救人,能够让人获得新生这一思想主张。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体现了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的精神追求。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也标志着托尔斯泰的思想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知识链接·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道德的自我完善,企图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一方面,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则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思考5:概括文本的写作特色。
(1)生动的细节描写。刚与玛丝洛娃开始交谈时,聂赫留朵夫在称呼她“你”“您”间犹豫不决;在玛丝洛娃突然开口要钱时,聂赫留朵夫流露出窘态。作者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塑造了人物鲜明的性格、复杂的情感,寄寓了自己的人性理想。
(2)独特的讽刺手法。作者的讽刺是不露声色的,他采用现实主义的描写去揭露事物表面与实质的矛盾,在朴素的叙述中包含着辛辣的讽刺。
(3)突出的心理描写。列夫·托尔斯泰不仅仅是描写人的心理活动的结果,他更关心过程本身,尤其是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那种细微的、难以捉摸的改变。
总结全文,概括主旨

本文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表现了被侮辱、被侵害、走入迷途的玛丝洛娃依然对那段生活感到痛苦,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忏悔和赎罪的心理,这些都暗示了两人开始走向精神的、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通过这一事件表达了对贵族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并寄寓了美好的人性理想。
主旨归纳
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